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杂队含》(卷二十八)~E 761与762经讲有学与无学的区别。


   日期:2020/4/14 8: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761与762经讲有学与无学的区别。什么叫有学?从本经而言,是尚未成就八正道业者,也就是尚在学习进取之中,“谓学正见成就,学正志、正语……正定成就,是名为学”;而无学就是“谓无学正见成就……正定成就”。而在762经中,则对何为有学无学作更明确的解说:“谓无学正见成就,乃至无学正定成就,是名圣漏尽。”从这里可以得知,成就无学乃是成就漏尽,而有学距漏尽还是有一段距离的。按照原始佛教来理解,所谓漏尽就是成就阿罗汉果位,而阿罗汉以下,从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等四向三果之圣者,皆称为有学之位,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四向三果”。因此在《俱舍论》中说“四向三果皆名有学”,也是以原始经典的说法为依据,并非凭空杜撰。

  763经简述何谓八圣道分,764经指出由于修习八圣道之故,而依于远离、依于无欲、依于舍,而向于舍。766经叙述修习八正道的功德与利益,“若比丘正见清净鲜白,无诸过患,离诸烦恼,未起不起,唯除佛所调伏,乃至正定亦如是说。”修八正道,首先要“正见清净鲜白”,这是前提;如果完整地修习八正道,并且皆是“清净鲜白”,那么就可以离诸过患,离诸烦恼,令烦恼消灭不起而智慧增长不息。767经谈到何谓不善聚,何谓善聚。经中说五盖为不善聚,而八正道为诸善法聚。在前面的诸经中,也曾提到七觉支为善法之聚,这些都是善法之一,相互之间并不冲突。

  在768经中谈到了阿难生起之念:“半梵行者,谓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这种念头对不对呢?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当然是正确的。一个人如果修持功夫不到家,或者正处于有学之位上,在阿难看来是不能称之为“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的。而“半梵行者”虽说在尽力克服自身所存在的各种毛病习气,然而这些问题还是没有彻底地根除,有时候甚至还时不时地犯些小错误,比如说我们有时候前进三步后退一步,总体来讲是进步了,但是还不完满,在前进中还存在退转情况,这样一来只能称之为“半梵行者”。对于这半梵行者而言,优点远大于缺点,但是仍然达不到“纯一满净具梵行者”的标准。这样的人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真正的“善知识、善伴党、善随从”,必须具备这样的标准:“令诸众生修习正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乃至修正定”。现如今所说的“善知识”定义失之宽泛,大凡努力学佛修习,并且具有模范带头作用者,皆可称这为“善知识”。坦率地说,在当今社态之下,完全具备阿难所说的那个高标准严要求,恐怕只能从古德典籍中去细细搜寻比对了。(3.17.)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