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宽运法师:善入佛法 进修无懈──西方去华严吉祥法会过堂开示 |
||
|
||
善入佛法.进修无懈 看到大家念《华严经》,念得非常的精进,我心里头非常的欢喜。我反复的跟大家说,整部《华严经》其实就是成佛之路,目的就是教我们如何成佛;成佛分多少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应如何去实践,如何去提升、如何去超越?最终达到佛的境界? 这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就好像我们读书求学的经过一样;我们在学校读书,小学有小学的课本,中学有中学的课本,大学有大学的课本,硕士有硕士的课本,博士就有博士的课本;《华严经》全部的内容,可以说,涵盖了从小学到博士的学问、知识,也就是从凡夫到成佛的智慧、境界,尽在经里。 一、常寂光净土:又称理性土,是全然断除根本无明惑,是诸佛之所依处,也就妙觉究竟果佛所居之净土,乃是常住、寂灭、光明之佛土。 二、实报庄严土:又称为实报无障碍土、果报国。是断除一分无明的菩萨所生之处。是酬报真实之道的无碍自在国土,故称实报无障碍土;纯属菩萨所居处,无有凡夫二乘,是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所居之果报土。 其中又可分两种:(1)凡居—其内亦有恶众生所居之四恶趣,即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与善众生所居的人天趣之别。(2)圣居—亦有实圣与权圣之分别。实圣即是声闻四果、辟支佛、通教之六地、别教之十住等人所居之处。权圣则有方便有余土中之三乘人,实报无障碍土及常寂光净土之法身菩萨、妙觉如来等,应有缘众生之需而权化生于此土。 此外,此凡圣同居土又有净、秽两种,如婆婆世界是同居之秽,西方极乐世界是同居之净土。 以上所说,主要是就所居住之人而作区别,然其中也有佛为教化众生而权化于其间之情形,故又可称为佛土。 一、信心:谓心与理冥,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曰信心。」 二、念心:谓真信明了过去未来劫中,出生入死,忆念无忘。经云:「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 三、精进心:不杂曰精,无间名进。谓唯以念心,精明进趣真凈之地。经云:「唯以精明进趣真凈,名精进心。」 四、慧心:善入佛法,造心分别为慧。谓精进之心,既已现前,则纯真之慧,自然发显。经云: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曰慧心。 五、定心:谓念虑皆忘,寂用无心,则慧性明彻,湛然不动。经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谓定光显发,慧心明彻,知道不远,进修无懈。经云:「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谓心进无退,则能保护任持一切佛法,而佛之气分,与己相接。经云:「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以护法心微妙之力,感佛之光来照,又复回光以向于佛,犹如双镜交照,光辉互现。经云:「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 九、戒心:谓心回向佛,则于凈戒,安住不失。经云:「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凈,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曰戒心。」 十、愿心:谓由心住凈戒而得自在,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皆满足。经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曰愿心。」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遍互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十用,即十信之用。) 二、治地住:谓由前所发之心,凈如琉璃;所证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凈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梵语「琉璃」,汉译「青色宝」。「履」,即「治」,亦「造入」之义。)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心之意。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十方」者,即四方四维上下。) 四、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佛家,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中阴」者,谓现身已灭,后身未生,于此之中,识未托胎之时。) 五、方便具足住: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道胎」者,谓道果之胎,以喻菩萨之入圣道也。「觉胤」者,觉即是佛,谓佛之胤嗣。) 六、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 九、法王子住: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剎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剎利」,梵语具云「剎帝力」,汉译「田主」。) 而其中第一愿,即是「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我们都知道人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所谓「人命在呼吸间」,我们一口气不来的时候,这个假合的身体就没有了,所以说,这个身体是空的。当然了,不只我们的身体是如此,就是世间一切万法也是如此,宇宙也不例外,一切都是成、住、坏、空,一切都离不开生、住、异、灭,一切都是因缘法,缘聚即生,缘散即灭,也就是缘起性空,或无自性空;所以〈净行品〉说,要我们「知家性空」,家也是空的,虽然有父母、兄弟、姊妹、夫妻、儿女,但都不是永恒的,因此,如果我们能明白其中的缘生性、无常性,在这些关系还未散坏之时就已看破的话,那么就能「免其逼迫」,不必再有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等种种的烦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