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昭慧法师:《人菩萨行的历史足履》自序 |
||
|
||
《人菩萨行的历史足履》自序(刊于弘誓双月刊第81期) 《人菩萨行的历史足履》自序 也有许多宗派徒裔或是独善隐修人士,强烈反对“人间佛教”的主张。民国九十一年,笔者发表了一部题为《世纪新声》的新书,汇总驳斥了此诸言论。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应现代禅教团创始人李元松老师之邀,在现代禅中观书院演讲,讲题是李老师所建议的“印顺导师思想真义”。其后笔者将此讲记题为〈一部游心法海的“对话史”〉,但只发表了两期(不到全文的一半),就因《弘誓双月刊》稿挤,以及自己事忙无暇润稿,而将连载中断。 ** ** ** ** ** ** ** ** 在此期间,笔者又曾撰为两篇专论:〈当代台湾佛教现象的两个悖论〉、〈千山竞秀、万壑争幽——人间佛教的菩萨身手〉,这主要是针对“人间佛教欠缺神圣性”的质疑,所提出的回应。此中的重要观点,后来大都被纳入于〈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发展之回顾与前瞻〉一文之中。 以上诸文,可说是继《世纪新声》出版之后,针对质疑与反对“人间佛教”的观点,作了更为全面、深刻与细腻的回应。因此笔者将它们类集而为本书上编“台湾佛教与人间佛教”,当作是《世纪新声》的续集。 ** ** ** ** ** ** ** ** “人间佛教”最能激发人心的,莫过于在平凡中呈现其伟大的菩萨典范。太虚大师与印顺导师,都重视“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的“人菩萨行”。在《世纪新声》自序中,笔者曾经点出:大乘佛弟子之间的“入世与出世之争”,最常卡在“凡夫有没有资格行菩萨道”的焦点上。为了证明“人菩萨行”之可行性,笔者曾在该篇序文之中,直接就着与自己有缘的几位师友,勾勒出一些“具烦恼身,行菩萨道”的菩萨图像。 延续这样的信念,本书题为《人菩萨行的历史足履》,并将下编题为“菩萨典范”,拟将近数年来,谈述几位当代高僧大德之菩萨典范的拙着诸文,全部收录进来。讵料本书美编明一法师于排版之时,发现页数过多,书本可能太厚,因此临时决定抽掉这一单元中,论议慈济与证严法师之数篇拙着,俟诸其他文集出版之时,再行编入。 ** ** ** ** ** ** ** ** 因此笔者认为,“挂羊头卖狗肉”的人间佛教,可以予以道德谴责,但不宜因噎废食而排斥人间佛教。毕竟“人间佛教”与“人菩萨行”,还是振兴佛法与利济众生的重要法门。 本书偶而会一如往昔,出现对批印(批判印顺导师)人士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的反驳,但那必然是因为,论敌批判导师时,出现了极不礼貌的态度与言词,激发了笔者的“劣根性”!细心读者会发现,本书在行文之间,已多了一些温厚的同情,感情的召唤。原因是,渐近“知天命”之年,笔者终于发现,人性有许多时候,不是“理”字就搞得懂的。在意见相左之时,人们往往需要更多的体贴与尊重,而未必是滔滔雄辩。 在一个异宗教之间都能友善对话的时代,佛弟子没有理由不能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因此本书总体而言,是以较诸过往之拙着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待“人间佛教”内外的种种言诤,并且明确地主张:即使异论者对佛教只有“感情的认同”,这依然是一种对佛教的善意表现;在票票等值的时代,这也是佛教总体社会力的展现!并且当事人可能会由此而良性发展成“正见增上”的善根。“人间佛教”理应容有“千山竞秀,万壑争鸣”的雅量,这才符合佛陀、龙树到印顺导师一脉相承的“缘起性空”义,也才是菩萨行者“人无我”且“法无我”的智慧体现! 是为序。 九十五年五月一日 于尊悔楼 ◎本书506页,已于五月下旬出版,以精装本刊行,流通价480元。邮购帐户/法界出版社,邮拨帐号/15391324。详洽法界出版社:电话(02)87896108,传真(02)87896110,查询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