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十念记数念佛法及与其它摄心念佛方法的比较


   日期:2020/8/6 17: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印光大师十念记数念佛法及与其它摄心念佛方法的比较

余池明

  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在行方面,印光大师推崇《大佛顶佛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方法,称圆通章是念佛最妙开示。圆通章的念佛方法又称为摄心念佛。而为了对治末世念佛人的妄想和散乱心,印光大师比较各种念佛方法的利弊,又发明了一种具体的摄心念佛方法,即十念记数念佛法。

  一、大师发明十念记数念佛法的时间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四大师开示:"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俾其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切不可谓此法最能摄心,令其常用,则为害不小。念佛声默,须视其地其境何如耳。若朗念无碍者,宜于特行念佛仪轨时朗念。然只可听其自然,不可过为大声。过为大声,或致伤气受病。倘所处之境地不宜朗念,则只可小声念,及金刚持。其功德唯在专心致志,音声犹属小焉者耳。除特行念佛外,若终日常念,固宜小声念,金刚念,默念。以朗声常念,必至于伤气。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朗念费力,默持易昏。散持虽亦功德难思,较之摄心净念,何啻天渊。光于此数则,曾颇费研穷。去岁得一巧方便法,书示知己,皆同赞叹。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及一切初机用之,皆无不宜,唯益无损。阁下即无须此法,亦当为修净宗不得其门者试之,以普告来哲云。其法在印光文钞第四十五纸第八行下,祈检之。"

  该信落款时间写"民六 六月廿三",但根据大师"印光法师嘉言录题词并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发刊序"、《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徐蔚如原跋,最早的印光法师文钞是在民国七年出版(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徐蔚如原跋中说"戊午春,以历年搜访所得之文二十二篇,印于京师,是为初编。"),《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三中也介绍"彼遂遍询友人,得其芜稿若干篇,并佛报中所录,排以刷印。今春三月末,持三十本至山访光,又将其余芜稿,一并要去。拟欲将已印未印一并编辑,刻诸枣梨。"据此可以考定三编复丁福保居士书一至书四所署是时间"民六"应是传写之误,正确时间为民国七年(1918年)。这样根据"去岁得一巧方便法"可以推定大师发明十念记数念佛法的时间为民国六年(1917年)。根据大师"其法在印光文钞第四十五纸第八行下"的指示,查阅民国七年徐蔚如居士刻印的《印光法师文钞》,在相应的位置确实有一段关于十念记数念佛的开示,其信就是增广文钞卷一前面的复永嘉某居士书三(内容从"弥陀经当依蕅益要解。衷论诠释,多有任己见,违经旨处,不可依从。"....到"当云即浅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圆通,故名常住。"),关于十念记数念佛的开示就接在"当云即浅即深,即小即大,法法圆通,故名常住。"后面,这段开示在1919年和1920的印光法师文钞都保留着,但到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则略去了。

  二、大师是如何发明十念记数念佛法的?

  慈舟法师在"大师教我念佛方法"一文(印光大师全集第七册)中回忆道:"舟因大师十周纪念,想起昔年大师送舟于灵岩为住持时,得大师开示念佛之法,须在心中记一句至十句数,十句再十句,十句再十句,常时如是,不用数珠,若以珠计百千万则可;舟即依教奉行,果然与前数十年,如一人与万人敌之难,若有所释,如是自觉可喜!一人喻正念,万人喻杂念。自后于苏州报国寺见大师时,请问大师此十念法于净土诸经及圣贤录未见出处,大师从何得之?大师笑云:此借用五停心观中数息观以数佛耳。"以此可证明十念记数念佛确实为大师所创,是借用数息观数佛,在念佛的同时还要数佛,使妄想难以产生。

  三、大师对十念记数念佛法的阐述

  大师对十念记数念佛法的系统阐述在民国七年《印光法师文钞》"与某居士昆季书三"中内容如下:

  “光近来得一摄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此法实易为力。当念佛时,但用十念记数,从一至十,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又一句一句记得清清楚楚。若能从一至十记得清楚,则妄念无从而起。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以此为前方便。但用心记,不可掐珠。从一至十,从一至十,不可二十、三十。须知若至二十、三十,则心力不堪,必致受病。如来所示数息之法,亦只从一至十而止。莲宗宝鉴讹作从一至十至百至千至万,为害不小。又此十念与晨朝十念不同,彼以尽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为一念。彼只可晨朝一用,常用则伤气受病。此则从朝至暮,或声或默、或快或慢,用之无不相宜。但作务之时,便难记清,当蓦直忆念,至作务竟,仍复十念。若一直记觉费力,当从一至五,从六至十。或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随自心力,虽两气三气,并不于中稍停,但心作如是记而已。"

  在现在流通的增广印光法师文钞、文钞续编和三编中,系统的开示则见于增广文钞卷第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内容如下:

  “至于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钝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默念虽不动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净土者,尚未谈及。以人根尚利,不须如此,便能归一故耳。(印光)以心难制伏,方识此法之妙。盖屡试屡验,非率尔臆说。愿与天下后世钝根者共之,令万修万人去耳。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

  四、十念记数念佛法与其它摄心念佛方法的比较*

  印光祖师在《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四中说:对于朗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以及散持和摄心净念等问题"于此数则,曾颇费研穷。"可见,祖师在发明十念记数念佛法之前对各种念念佛佛方法如宝王随息念佛法、掐珠念佛法、晨朝十念法进行过仔细研究和比较。下面摘录大师有关开示,以见各种摄心念佛方法的利弊和十念记数念佛法的殊胜。

  1.摄心念佛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摄心念佛的基本要求本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印光祖师对此作了广泛的开示。念佛圆通章基本要求是各种摄心念佛方法都要遵守的。文钞续编卷上复吴希道居士书:"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乃念佛最妙之法。"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师书:"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注重在听。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听,即耳根。心念、口念、耳听,此三根一摄,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闻别的气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与张静江居士书:"念佛之要,在于都摄六根。当念佛时,摄耳谛听,即是摄六根之下手处。能志心谛听,与不听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悬殊。此法无论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得益,有利无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三编卷一复明性大师书:"都摄六根,入手在听。无论大声念,小声念,不开口心中默念,均须字字句句听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诀也。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知此二者,更不须再问人矣。"

  总之,摄心念佛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就是随念随听、自念自听,念清楚,听清楚。

  2.十念记数念佛法与宝王随息念佛法

  在增广卷一与谛闲法师书中,印光祖师曾向谛闲法师推荐宝王随息念佛法,原文为"至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又查《文类》、《圣贤录》,皆录此一段。因悟慈云十念,谓藉气束心,当本乎此。而《莲宗宝鉴》亦载此法。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发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钝者,恐毕生不能得一念不乱也。故述其己私,请益高明。当与不当,明以告我。光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法师乘愿利人,自虽不用,当为后学试之,以教来哲。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

  信首有"光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印光祖师1881年出家,因此该信大约写于1901年,比提出十念记数念佛法的1917年约早16年。宝王随息念佛法的原文在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所撰的《念佛三昧宝王论》卷中此生他生一念十念门第九:"夫含齿戴发。死生交际。未有无出入息焉。又一息不还。即属后世者。亦诚如所问。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一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今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必于梦中。得见彼佛。如钻燧烟飞,火之前相。梦之不已。三昧成焉。面睹玉毫。亲蒙授记。则万无一失也。子宜勉之。"关于随息念佛的具体方法,印光祖师在三编卷四答幻修学人问开示:"问,随息一法,尊钞颇极提倡,但未说明如何念法。宝王论云,此法大有恃怙,亦只云称佛名号,随之于息,仍未详如何念法。惟饬终津梁云,随息念佛,用呼不用吸,一呼,或一句,或二字均可。学人疑吸息不念,岂非间断,每每试练一呼一句,颇觉吃力,且念得不甚清楚。惟有随吸时,念阿弥,随呼时,念陀佛,既不间断,且能清楚,又不吃力,不知如此念法,可否。抑或吸时,不能用否。答,吸息不念,此中何可云间断。一呼念一句,吸则不念。呼吸俱念,必伤气。若只念二字,则一呼一吸念佛一句,则无碍。"

  十念记数念佛法与宝王随息念佛法的共同点是两者都是摄心念佛妙法。自唐飞锡法师提出宝王随息念佛法后,历代传承不绝。如《净土圣贤录》上册唐飞锡条、《乐邦文类》宝王论拣示往生义都有记载。另外,《莲宗宝鉴》摄心念佛三昧调息法门引《人天宝鉴》:"凡修禅定。即入静室。正身端坐数出入息。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百数至千万。此身兀然此心寂然。与虚空等不烦禁止。如是久之一息自住。不出不入时觉此息。从毛孔中八万四千云蒸雾起。无始已来诸病自除。诸障自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尔时见彻不用寻人指路也。今此摄心念佛欲得速成三昧。对治昏散之法。数息最要。凡欲坐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密行持。乃至深入禅定。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久久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讲的也是随息念佛,但是前面谈数息时把"从一数至十"讹作"从一数至十。从十数至百。百数至千万。"

  十念记数念佛法与宝王随息念佛法的区别是:随息念佛法是借气束心,借呼吸帮助摄心念佛,而十念记数念佛法是借数佛帮助摄心念佛,与呼吸无关。印光祖师对此也有开示。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五:"十念记数,不是数息。以其从一至十,同于数息。又以《莲宗宝鉴》讹作至百千万,恐受其病,引为证明。目为数息持名,断断不可。"续编卷下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民二十一年):"问,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二十七)答,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谓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关于随息念佛,大师还开示:"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听之法。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可云数息。光文钞随念随听之法,恐汝不善用。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三编卷二复周寿超居士书)。

  3.十念记数念佛法与掐珠念佛法

  掐珠念佛法受到蕅益大师推崇,在《示念佛法门》:"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刻定课程,决定无缺;久久纯熟,不念自念,然后记数亦得,不记亦得。"印光祖师认为掐珠念佛既有利也有弊,在静坐念佛时不宜用。在文钞续编卷上复念西大师书中开示说:"又有提倡掐珠记数者,此亦有利有弊。利,则一句一掐,不轻放过,则心易归一。弊,则静坐时掐,必致心难安定,久则成病。"在增广文钞卷第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掐珠念佛"身劳而神动",十念记数念佛"身逸而心安","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4.十念记数念佛法与晨朝十念

  晨朝十念法出自宋耆山沙门遵式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原文为:"第二十念门者。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惟长惟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关于晨朝十念,印光祖师多有开示,如增广文钞卷一与陈锡周居士书:"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文钞三编卷二复陈土牧居士书四:"晨朝十念,忙人决定须用。即闲人能作正课,于正课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课,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毕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后再作正课者,何妨碍之可云。"文钞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四:"十念一法,乃慈云忏主为国王大臣政事多端,无暇专修者设。又欲令其净心一心,故立尽一口气为一念之法。俾其心随气摄,无从散乱。其法之妙,非智莫知。然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切不可谓此法最能摄心,令其常用,则为害不小。"

  总之,印光祖师认为,晨朝十念"借气束心",也本于宝王随息念佛,主要缺点是不能常用,"只可晨朝一用,或朝暮并日中三用,再不可多,多则伤气受病。"

  5.十念记数念佛法的殊胜

  以上简要介绍印光祖师关于十念记数念佛法与其他摄心念佛方法比较的开示。念佛莲友若能相应者皆为摄心念佛妙法,而十念记数念佛法对于初机犹为殊胜,以其有利无弊也。关于十念记数念佛法的殊胜,大师在增广文钞卷第一复高邵麟居士书四中已经明确开示:"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

  五、余话:念佛的心态比方法重要

  大师开示,十念记数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前方便,是功夫成片之前的方便法门。大师在文钞续编卷上复朱德大居士书中开示:"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著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若再不能归一,当依文钞十念记数之法,自可易于归一也。"从这段开示我们知道,十念记数是摄心的方法,但念佛法门注重信愿,要想往生,首先要解决信愿问题。大师在文钞三编卷一答善熏师问(问词略)中也开示:"念佛记数,是防懈惰。如无懈惰之心,不记亦可。记数也可不用掐珠子。最初当用珠子念一点钟。以后快慢,照此一样,念一刻,半点,一点,均可知其佛数。又文钞中记数念佛之法,最能摄心。阅之自知。"

  注:此文缘起是因Szpure师兄看了《净土》2004春季号拙文"印光大师十念记数念佛法"(本文一、二、三、五部分),认为与增广卷一与谛闲法师书所说宝王随息念佛有关,促末学整理出相关资料,补充第四部分而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余池明居士)(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余池明居士)  

 余池明居士:再探印光大师教义与人间佛教思想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选定及流通《净土五经》小史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校正台宗宝典《随自意三昧》略记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四论”著作时间考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论正行与助行以及专修、圆修与杂修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论因果要义法语摘要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论特别法门与通途法门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论回向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论佛力与自力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论诚敬与学佛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论诚敬与学佛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集中国净土宗教义之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