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宗舜法师:何炳仪居士“夏会本”研究论文两篇小引 |
||
|
||
何炳仪居士“夏会本”研究论文两篇小引 宗舜法师 一直忙于研究所教学和研究工作,有关会集本的课题一直没有进行。其中原因,忙固然是一,但根本还是如法师在《水月钞》序中所说,看多了人事,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于法师而言,当然是超然。于舜而言,则多是无奈。众生业力如此,奈何!所以也不大想和人家论争。何况大家喜欢“和气”,而且对于多金而有名的那位法师,巴结都来不及,哪里傻到象我们一般不合时宜。只是本着对三宝负责,对净土宗负责的态度,有机会还是说一些。 有关会集本问题的争论,目前似乎进入胶着状态,支持者把反对者提出的问题抛到一边,提出什么“师承论”、“四依说”,其实底气很不足。而反对者所提的问题,仍局限于我们5年前就指出的一些问题,不能提出更新更细更深的证据来,所以进展甚微。倒是中间者的立场,已经发生了微妙变化,比如,由过去片面相信所谓“无一义不在本经之中,无一字溢出本经之外”的神话,转而承认夏会本也是多多少少有缺陷的,由过去强调没有改经到肯承认改了,已经进步不小,总是好事。不过,过去不肯承认改经,是因为有所忌惮。而现在转而讲改了佛经还是有理,所谓大德可改经,似乎比过去更麻烦,也更叫人忧心。教内目前还有一种“得理饶人论”,即说既然已经知道夏会本有问题,不必再大加批驳,保持佛教内部的团结为上。我也曾给最早敢于刊登反对*轮功和质疑夏会本文章的《台州佛教》主编江建昌先生写过一信: 来信收悉。先生能于此邪说纷飞之时奋力维护正法,令人感佩! 一些居士告知,很多佛教论坛上,对于夏会本和净土法门法师的问题争论很多。对于净土法门法师,我也曾批评过他一些不如法、甚至是错解经论的观点,但对于其人,不想过多置评。倒是上海已故大居士、大护法郑颂英老,看他看得十分透彻。郑老有给我的亲笔信,揭之甚详。只是郑老,是只反净土法门法师,不反会集本,观点很有代表性。从论坛上发布的一些帖子来看,很多居士因为资料看得比较少,加之理解往往先入为主,所以往往不能抓住要领。比如,我首次在《会集本现象的反思》中引用的律航法师的话,就常常被人误会: “最近郓城夏莲居居士,又会集汉唐宋五种原译,……佛学界尊宿称为后来居上,可补王彭魏三家节会之失。然亦有人谓佛经不可节删,以免后世改经之流弊。” 这段话在我看来,重点在这么四个方面: 第一,夏会本问世之初,不仅有赞叹者,也当即有人指出“然亦有人谓佛经不可节删,以免后世改经之流弊。”可见不是象黄念祖居士所讲的,这个大德赞叹,那个大德开讲,好象全国佛教界一片欢呼。而一开始就有人以为不可。 第二,会集本的利益仅仅在“读诵方便”、“通畅流利、便于读诵”。 第三,当年就有人质疑夏会本的质量,所以律航法师才有“其内容如何,似不必过于计较”的话,也就是说,从上面所说的读诵利益来看会集本就可以了,不要计较其中的内容问题。既然请大家不要计较其中的内容问题,则已经明示夏会本是有问题的,证明律航法师起码对夏会本的“内容”(也就是会集质量)评价不是那么高。这和某些人所说的什么是“唯一善本”大相径庭。而且,只要“唯求其义理清晰,便了知要旨斯可矣”,这和印光大师肯定的会集本有利于上根者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印祖说:“然此经此论,若真修上士观之,亦有大益。以但取其益,而不染其弊。”)。 第四,再一次肯定康译本的价值。“若欲研究大经,请用曹魏天竺三藏康僧铠译本。”这话在夏会本问世之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乃至李炳南居士的相关论述的理解,都有类似的情况。我过去一直以为,引用这么多表述清楚的资料,大家应该可以看得明明白白。可惜,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可能我是高估了一些人的理解能力,有机会的时候,我会将对相关问题的意见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抄自王、魏会本: 二、诸译中同义之经文皆取: 三、省略原译经文: 四、取原译中无关之句子或段落合之: 而此四项对应之论述,则在其文中言之甚详,有心人可去研究。何居士之文颇有开创之功,但后继的工作,仍然需要进行。那就是要把全部夏会本逐字逐句与五译对照,进行彻底的清理。没有这样的工作,是无法使会集本之真面目昭示于天下学佛人眼前的。所以,我原定之写作计划,仍将继续下去。至于时机,则尚待因缘。不过,我想应该是在不久的将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