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宽运法师:洁身之道 守身之要──戒YIN |
||
|
||
洁身之道.守身之要(上) 所以,今天以「戒YIN」为题,略作分析与探讨。 一、儒家伦理中的守身思想 中国是礼义之邦,因此中国人特别注重伦理道德。古圣先贤在生活中累积了无数的经验,为我们留下许多充满智慧的人生教诲,我们若能依之而行,就能觅得安身立命之方。儒学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其思想核心以人为本,故特重人伦──以人伦为道德标准。 1.克己复礼.忠恕为本 这个伦理道德标准的总纲,孔子是把它建立在「仁」之上;「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始发于心而合乎礼节的表现;所谓「发乎情,止乎礼」;要达到「仁」,便必须「克己复礼」。「克己」是指克制自己的私欲,其工夫在「忠」;「复礼」是指合乎礼节,其工夫则在「恕」;而「忠恕」就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因此,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此外,「孝」为仁之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可知,孔子的「仁」,由忠恕之心进而广之,切有爱人之心与孝顺父母之心,因形成「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智慧:「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条人伦大道,无疑是根据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而体悟出来的,人类生存的法则。其实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这五种关系。正确处理这五种关系的方法就是: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听,兄良弟悌,朋友有信。 我们尝试静心想一想,一个人的一生,要扮演多种角色,如果真能做到当父亲的慈爱,作儿子的孝顺;当领导的仁厚,作部下的忠诚;当丈夫的能做到三义:道义(承担起家庭的主要责任)、情义(对妻子感情始终如一)、恩义(上敬老人、下爱子孙),作太太的温顺合作,做到四德:妇德(始终热爱自己的丈夫、子女)、妇言(言语柔和得体)、妇容(仪态端庄大方)、妇功(善于操持家务及带好孩子);兄弟之间团结友爱;朋友之间有信用,来往合乎礼度。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生活,这将是多么幸福的人生? 2.五伦五常.守身寡欲 因此,孟子说:(《孟子.离娄章句》)「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其中教导我们:一个孝亲,一个守身,这两件是人生大事。守身当中以戒YIN为重要。 而戒YIN必先要「寡欲」,因此孟子又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寡矣。」(《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告诫我们,修养心性的方法,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要把自己的志趣从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中提升出来。「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人的规律是:吃饱穿暖、住得安逸。如果没有受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故「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的这段话就是儒家的五伦。孟子还指出:「仁也者,人也;义也者,宜也;礼也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实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这段话就是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仁,就是讲究爱人;义,就是做事合理;礼,就是履行规定;智,就是具有智能,知识;信,就是讲究诚实,合起来,便叫做道。 以上是儒家的伦理思想。而佛教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 二、佛教离欲思想与「戒YIN」之教诲 我们凡夫最大的烦恼与障碍就是「欲」念,而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中以「色欲」最难摆脱。由于凡夫没有智慧透视情欲的真相,所以对情欲充满了好奇心、迷惑感,就想去尝试它、品尝它,结果被粘住了,欲拔不能,而且为了情欲,造下无量的业障,更又自食其果,如人挖陷阱,不料自陷其中。是故《四十二章经》说:「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又《大宝积经.菩萨藏会》云:「彼无智者,为于男女、妻妾诸女色等,所缠缚故,于诸善法多生障碍。」世人因愚痴无智,往往容易被男女色欲所迷,缠缚沉溺,所以障碍丛生、烦恼重重,越缠越深,无法修行善道,难以出离,成为障道的根本。 万恶YIN为首 正如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指出:「YIN念一生,诸念皆起。邪缘未凑,生幻妄心。勾引无计,生机械心。少有阻碍,生瞋恨心。欲情颠倒,生贪着心。羡人之有,生妒毒心。夺人之爱,生杀害心。种种恶业,从此而起,故曰:『万恶YIN为首。』今欲断除此病,当自起念始,截断病根。」 「YIN」是万恶之首,是万恶之源。好色纵欲、邪YIN是各种恶念萌生的种子,此种子一萌发,各种罪恶随之而来。现今社会一般人的意识都非常薄弱,稍有经济能力的男士,很多几乎都会发生婚外情。这些人因贪图一时的快乐,却削尽了自己的功名利禄和福德,葬送了大好的前程和美好的家庭,甚至由于违犯了法律而断送自己的生命,让自己的祖宗和家人蒙受耻辱。实在是愚不可及! 洁身之道.守身之要(下) ──戒YIN 1.YIN欲之祸害与果报 因此,佛陀劝诫弟子要认识清楚YIN欲的本质,从而远离YIN欲。其实YIN欲之祸害甚多,如《受十善戒经》云:YIN有十过患。何等为十? 一者贪YIN之人,虽生天上为天帝释受五欲乐,心如偷食狗常醉不醒,没于五欲驶流河中。 而邪YIN的果报与罪业,更是可怕,如《法苑珠林》云: 《八师经》云:「邪YIN犯人妇女,或为夫主所获,临时得殃,祸及门族;或为王法收捕,酷毒掠治;地狱畜生,次第而受,纵得为人,闺门YIN乱。吾见是故,不敢复YIN。」 由此可见YIN欲之祸害与果报是多么可怖、可畏,所以有智慧的人,必然厌恶之、远离之。 2.对治YIN欲的方法 《楞严经》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YIN,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YIN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若不断YIN,必落魔道。」佛教的「戒YIN」,是要做到「一念不生」,连起心动念都不可以,唯有如此,才是真正的清净,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以下是祖师大德及一些居士提供的根除YIN念的方法: a. 当YIN念产生时,该如何克制和根除? 南山律祖说:「当自悲嗟,深须勉强,或观身不净,……或缘圣像,或念佛名,或诵真经,或持神咒,或专忆受体,或摄念在心,或见起灭无常,或知唯识所变。随心所到,着力治之。」 又《重写戒YIN辑证集普劝流通序》中梦醒居士说:「YIN念一生,恶意缠绵,若见女色,遂不能自持而身犯YIN行。为了制止YIN念的生起,平时即应谨慎,不要亲近整日荒于嬉,追逐声色的邪友。更不可随人进入酒家、茶馆、舞厅、妓女户等引人思YIN的邪地。对于描写男贪女爱,诲人于YIN的邪词小说,切不可观看。也不可去听人谈论YIN秽之事的邪语。因为一近邪友,那端身守正的益友,就会日益被疏远。而常与邪友接近,自然会渐渐被染引诱,终致心为所动而随邪友之行。至于引人思YIN的邪地,若常进入,耳濡目染,心念难以克制,终致把持不定,而身犯邪YIN,及至醒悟已追悔莫及。」 常言道:「饱暖思YIN欲」,饱暖之后就会想起YIN欲之事,也就是佛教讲的五阴炽盛,色、受、想、行、识都很旺盛,都很饱和,就会生起贪、瞋、痴邪恶之念。因此,我们还要认识到:贪色纵欲、邪YIN不但对人身体和福德有极大的害处,而且由于贪色纵欲、邪YIN和其他罪恶是相伴相生的,所以更能使人快速地丧节、丧命。 b.如YIN心起时怎么办? 只要停下一切YIN念,静静观察自己的YIN心从起到灭的过程,内心如如不动的观察等待。这样就能灭除YIN心,止了YIN行,非常简单。不过平时必须培养自己定力,有了定力便能做得到。 c.如何才能制止YIN念,达到修心养性的地步? 以下几点供参考: 如能做好以上八点,YIN心、YIN念自然会消失于无形。 结语 中国人所追求的君子之道,就是「发乎情,止乎礼」,在男女之间的交往中,要注意保持礼貌的距离。这个「礼」是非常重要的。佛家讲戒律,儒家讲礼教,超过了礼教,就会铸成错误。 以世俗角度来看,如果每一人都能洁身自爱,守身自重,不但身心康泰,长寿多福,泽荫子孙。以佛教角度来看,为在家弟子者,应恒守五戒,奉行十善,将来可得人天之报;若为出家僧众,更须意念纯洁,梵行清净,不为五欲六尘所染,菩提路上自然步步向前。因此,无论出家、在家,「守身之道」都是非常的重要,可以说是为人处世,乃至是修行成佛的根本。 如果一个人他对于以上所说戒YIN的道理及方法都不太懂,但是他能深信因果,不做违礼违法的事,他一样会得福的,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得善果」。以戒YIN为因,果报是什么呢?可得善神维护,如《七佛灭罪经》云:「受持YIN戒,有五善神侍卫:一名贞洁,二名无欲,三名净洁,四名无染,五名荡涤。」这样的话,便可得到功名如意,眷属如意,能得贵子(得到好的后代),能健康长寿(夫妻之间能节欲,均得健康长寿)。戒YIN能令人身心安乐,最后得善终。中国人所推崇的五福:富贵、康宁、好德、长寿、善终,都可以得到。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净其意」做起;如此的话,必然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世界太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