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道坚法师:略说佛教医疗学——佛教五明之一的医方明 |
||
|
||
略说佛教医疗学——佛教五明之一的医方明 道坚法师 鉴于目前人们对佛教社会功能的迷惘甚至误解,导致在认识上普遍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对待人们的身心疾患,特发此文,对佛教医学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以正视听。 从上述五明的论述中,根据玄奘大师等论点,可以明了医方明,就是能治疗众生疾苦的医学,而不是独立于社会医学之外的“佛教医学”。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所以医方明不仅要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医药学,也要涉及到印度甚至南亚及南亚周围一些地区(古代统称为“西域”)的医药学。正是由于佛教的传播,促进了中国与印度这两大文明古国的医药学交流,使中国医药学在不断吸收外来因素的基础上发达繁荣起来。 印度医学随着佛教而传入我们,并丰富了祖国的医学系统。如佛教经典中提到的“四大致病”说、“四百四病”学说,在中国古代医籍常常引用。四大学说,与中国传统五行学说有一定相似处。所谓四大,即“地、水、火、风”四大,《三藏法数》对四大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四大者,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因对色香味触四微,故称为四大也。 [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若不假水,则不和合。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是也。 如果四大不调,就是四大致病说。所谓“一大不调,诸患并起。地大增故,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诸患生;水大增故,痰癊胀满,饮食不消等诸患生;火大增故,煎寒壮热,支节皆疼等诸患生;风大增故,虚悬战掉,呕吐气急等诸患生,是为四大增动病相”四大不调,因而入梦,“谓或梦山崩,或梦自身飞腾虚空,或梦见虎狼及贼追逐,此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心神散逸,故有此梦,是名四大不和梦”。(见《三藏法数》)。 所谓八支分类,昙无谶大师在公元414~421年译出的《大涅槃经》提到八种药,释云公撰的《音义》解八种药为,一、治身,二、治眼,三、治疮,四、治小儿,五、治邪鬼,六、治毒,七、治胎病,八、占星。公元673~685年在印度取经的义净,在他所撰的《南海寄归传》卷三中曾提到八医,一、论所有诸疮,二、论针刺首疾,三、论身患,四、论鬼障,五、论恶揭陀药,六、论童子病,七、论长年方,八、论足身力。又在义净所译的《金光明经·除病品》中也讲到四种病(风,热,痰癊,总集的治疗方法和八术的名称,为针刺,伤破,身疾,鬼神,恶毒,孩童,延年,增气力。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已有许多丹方和治病方法来自印度,宋代所编纂的《证类本草》和明李时珍所编的《本草纲目》中也收有不少的印度出产的药物和梵文原名,足见在医药治疗的实践上,中国汉地医学仍然受到印度医学一定的影响,而藏地的医学与印度医学的渊源而更深,融合汉、印、藏医学的西藏《四部经典》,就是一个实例。 佛教《大藏经》中收录有关医药的典籍极多。如《佛医经》一卷、《医喻经》一卷、《治禅病秘要经》二卷、《疗痔病经》一卷、《啰嚩拏说救疗小儿疾病经》二卷、《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一卷、《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一卷、《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一卷、《咒齿经》一卷、《咒时气病经》一卷、《咒目经》一卷、《咒小儿经》一卷等。这些与医药有关的佛经,多是以医为喻,以成就解脱道为目的。 因此,什么是佛教医方明?就是世间一切医药学,以疗治众生身心诸患为方便,以趣入解脱大道为目的。 下面,我一但有空,即抽时间撰写佛教医学的治疗原理、方法等,请大家赖心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