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贾题韬居士:坛经讲座 目录 序言 |
||
|
||
坛经讲座 目录 序言 这次讲座,是与大家一起学习六祖大师的《坛经》。前两年,我和一些朋友在成都文殊院曾就《坛经》办了一个讲座,一月两次,但至今没有讲完。今天与大家一起,再一次共同学习,也是因缘而起的一件幸事。我希望在这集中的短期内,能一鼓作气地把《坛经》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的旨趣向大家作一番介绍。 《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而禅宗则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宗派。《坛经》是禅宗的奠基之作,对唐代以来中国佛教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今天的人读《坛经》,有的感到深,有的感到浅,有的感受平平,有的倍受鼓舞。不管怎样,现在许多中青年总有与佛教文化隔了一层的感觉,这当然有时代的关系。没有受到传统的寺庙文化的熏染,没有好的师承,没有实际去修持,仅仅从一些书本上阅读而获得的那一点表皮知识,是难以深入到佛教内部领域的。另外,不了解中国的佛教史、禅宗史,仅读一部《坛经》,当然也不易于品尝到其中的滋味。但是,如果迫切于人生问题的探讨,真正有心于佛教、有心于禅宗的朋友,通过一个适当时期的研究,再通过对《坛经》的学习和师友一起的切磋,结合对中国佛教史、禅宗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或许在某一时刻,因六祖大师的开示,使我们接触到佛教的真谛,也就是人生宇宙的真谛,那就值得庆幸了。我希望在这一次的讲座中,能有一些同学达到上面所说的目的。 请记住:在真理面前,释迦也无可骄傲的,牧童桑女甚至盲、聋、喑、哑,也是无所退让的。 禅宗是中国文化的专题 诞生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西汉末、东汉初这一段时期内。而佛教传入之前,中华民族的文化已是相当繁荣和强盛了。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通过夏商周三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诸子学说的融合,形成了以儒家、道家学说为主体的华夏文化,并造就了东方世界唯一强盛的汉帝国。 学佛的人不要小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同样,学儒的人也不能小看佛教文化,它们三家,在中国通过两千多年的反覆较量,谁也排斥不了谁,终于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正如今天的西方文明不能轻视东方文明一样,东方文明也不必排斥西方文明,两者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精品,关键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加以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吸收阶段,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一直到隋唐这么七八百年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内,中国基本上都是在吸收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绝大多数的佛教经典,就是在这一时期翻译过来的。第二阶段是佛教中国化的阶段。隋唐以来,天台、华严、特别是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国已具有特色,逐渐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唐是这两个阶段的转折点。唐代贞观年间,玄奘大师从印度留学归来后,使当时中国的佛教水平,已非印学所能范围。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表明中国向印度学习佛教文化的漫长历史过程已经结束,并在隋唐时期形成了两小宗、八大派。两小宗是属于小乘的成实宗和俱舍宗,这两小宗实际上在中国都是大乘宗派的附属。大乘八大派有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中国从汉到唐都是世界性的大国,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中华民族求同存异的宽广胸怀。所以许多印度高僧都说中国有“大乘气象”,而从事佛教文化研究和修行的中国人,的确大多数都喜好大乘,那些著名高僧都有深厚的儒道文化素养。就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而言,三论、唯识、律宗和密宗这几派的印度文化气息就比较显著,而天台、华严、禅宗则中国文化的气息就重得多——在印度是难以找到这种文化气息的。其中,先有隋代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宗,以“一念三千”说明实相;以“空、假、中”、“三谛圆润”来阐明止观;更以“五时八教”对释迦一代时教作全面的判解,实为天台宗之精华与特点,在中国佛教各大宗派中,最早成一家之言。 隋末唐初,吉藏开创三论宗,他师从释迦言教,继承龙树——鸠摩罗什以来的中观思想,提出“二藏三轮”的判教主张,认为“真、俗二谛”概括了释迦言教的全体,言教外别无所谓“二谛”的理境;更以“八不中道”、“四重玄意”层剃空有,无论立、破,均归于“无所得”;更提出了“若于无所得,不但空为佛性,一切草木并是佛性”的主张。 唐玄奘大师归国后,对佛经的翻译,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超过了前人,共译经75部,1335卷,以《瑜伽师地论》、《俱舍论》、《大般若经》为中心,展现了印度佛教的全貌。并对与这三部经有关的经论,都作了相应的翻译和介绍,使人较为清楚地了解印度佛教发展的脉络。这种治学的气象,为印度学者所无,中国古代亦仅有玄奘一人。尤其是玄奘对《成唯识论》的编译,精深博大,成为历史外唯识学的唯一代表作;关于因明方法的应用,以至在印度所立论的“真唯识量”的绝对成就,也是印度因明中所无,实为玄奘大师的独创。唯识学的创立,为整个佛教理论的圆满,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法藏大师创立华严宗,虽借鉴于天台、三论及玄奘的瑜伽学说,但其物标“别教一乘”“法界缘起无尽”则殊胜无匹。他把生死、涅槃、真俗、本末,因果等种种二相分别,全都归入“法界缘起”,点出了“因彻果海,困彻因缘”这一令人观止的宏大精深的菩萨境界。从教理出发,依据人们思想所能达到的理境,华严宗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无与伦比。 下面紧接着是禅宗的创立。虽传说禅宗肇始于齐梁,由印度第28代祖师达摩把释迦“拈花正宗”传入中国,但真正的开山祖师应是六祖慧能。禅宗从分析名相、辩驳教理的百家争鸣盛况中站出来,独树“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大旗,提倡“单传直指”,把佛教的“四出四入”全都会归于心,摆脱了一切教条的笼罗,并与生活打成一片,从生活中体验身心性命、人生宇宙的真谛。在师徒授受方面,更是在日用动静的起心动念、嬉笑怒骂、吹歌弹唱、激扬指点、杀活纵夺中实施。这虽然是马祖之后才大见开展,但具体端倪,都为《坛经》所蕴涵。故使禅宗成为似宗教而非宗教,似哲学而非哲学,似艺术而非艺术。这不但对佛教具有革命性,对各个欲得解脱的人们创造了一个历史上举世全无的特殊思想体系。有的学者把禅宗作为佛教中国化的典型,甚至认为禅宗的优点,在儒学内部本来就有,而儒学的思想,有的部分为禅宗所无。其实不然,禅宗许多特点都带有儒学或道家等中国文化的思想。但是,禅宗的根本目的,是在于彻证“无生法忍”。这是印度佛教思想的精华所在,为中土文化所无。而禅宗内浸透了这一点,所以毫无疑问是接受了佛教思想,才能开放出这样璀灿光明的花朵。 也有一些人对“中国化的佛教”不以为然,认为既是佛教,就应以印度佛教为标准。我认为,讲学术,讲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都不应该抹杀时代、地域、民族这些现实的存在。佛教讲缘起,这些都是缘起法的重要内容。用这种方法来看,说禅宗乃至天台、华严都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产物,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光荣,这是中华民族消化吸收印度文化后所绽放的花朵。如果不懂得禅宗(还包括天台、华严),那么从随唐至宋元以后中国文化你就深入不了。宋明理学表面上是儒学,而骨子里却是禅学,它的形成和发展,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禅宗绝大的影响。如果在宋明理学中抽取出禅宗的成分,宋明理学就会黯然失色。这样,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就讲不下去。另外,在唐末至五代之后,禅宗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主流和核心,那段时期的中国,禅宗就代表着佛教。所以说, 禅宗在中国文化史中是一个专题, 不了解禅宗,就没有资格说了解了中国文化。 深入研究中国佛教史就可以看到,如果没有禅宗,中国佛教是难以承受唐武宗灭法运动打击的。在那次遍及全国的灭法运动中,佛教在中国,除禅宗外的所有宗派都全军覆没了。这些宗派,失去了寺庙、寺庙经济和经典文化的支撑,就难以有生存能力(印度后期佛教也是如此)。事实也是如此, 唯识、三论、天台、华严、律宗和密宗在那次打击之后就一蹶不振,有的便永远地消失了。只有六祖大师开创的禅宗,不仅安然度过了这一劫难,反而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在灭法运动后的几十年间遍布全国,取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所以,如果没有禅宗,佛教在中国的生命能否延续至今就成了问题。而历史本身也表明了,唐末灭法这一千多年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主要就是禅宗的发展(不包括藏传佛教)。正是因为禅宗结合了中国文化的实际,所以才有如此绵长、如此辉煌的发展,也才有今天播及欧美世界的能力。 大家知道唯识法相这一宗派。玄奘大师到了印度,在那烂陀寺求学,这可是印度当时的最高学府。在留学期间,玄奘大师几乎学尽了印度佛教,并且成就超越了他的老师,成为印度当时最优秀、最权威的大师。梁启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千二百年前的留学生》,讲玄奘大师在印度备受尊重,全世界当时像玄奘大师这样的留学生是没法找的。当时印度有两个部落,为了争取玄奘讲经而大动干戈。玄奘大师在中国译经,成就是超越前人的,不论文彩和逻辑,其严密、庞博和系统,是前人无法比拟的,在中国也曾轰动一时。唐太宗对他极为尊敬,曾集王羲之的字为玄奘作了那篇有名的《三藏圣教序》。但玄奘大师所传的法,也就是唯识宗,在中国只传了四代,以后就传不下去了。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传不下去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其学术方法与中国人不那么融合,中国人喜欢简洁,对繁琐的印度经院哲学不感兴趣。今天的学者们,若读那套经论,同样会感到头痛和不耐烦。所以除极少数专业学者之外,大多数僧人、士大夫是钻不进去的,遂难以产生大的社会影响,也难以在社会中、在民众中普及。所以唯识宗只传了四代就销声匿迹了。三论宗、密宗也是这个原因,当然还有上面提到的唐武宗灭法这个因素。 诸宗消沉,禅宗独盛的原因是什么呢?大家知道,禅宗的旗帜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由于禅宗在当时没有寺院,寺院经济及经典文献上的包袱,唐武宗灭佛几乎毁坏了全国的寺院和典章文献,但却没有伤到禅宗的一根毫毛;同时,禅宗的方法简捷可行,与传统的儒道思想方法不相矛盾,并能贯穿和深化儒道思想,易为士大夫们接受,有普及性;另外,禅宗本身含摄了佛教的全部精义,有蓬勃的生命力,一个禅者本身就是一粒种子,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禅宗的这些特点,较其它诸宗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遂使它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和主体。 禅是印度语,有净虑、思维修、定等多层含义。大乘佛教讲六度万行。中国佛教在此基础上又归纳为戒、定、慧三学。戒是约束,定是收心,在此基础上引发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断除无明,超越三界而成佛。 以印度佛教而言,“禅”、“禅那”就是禅定,思维修、净虑。其功行和含义是扫除精神中的杂质,进入最优越的思维程序,并且把精神中的“力”集中起来,对所研究的对象加以深切的关注和体会。禅与般若的智慧是并行的,与戒一样,是单独的一个学科,它们的统一是在修行者的更高层次上。这里的禅,还不是禅宗之禅,要知道,在印度佛教里是没有禅宗的。 禅宗既然是佛教里的一个宗派,为什么要称自己是“教外别传”呢?禅宗产生于佛教鼎盛的盛唐,当时天台、唯识、华严、三论几大宗派在学术上极为繁荣,是中国佛学的黄金时代。禅宗认为这些派别都是通过语言文字、善于使用逻辑思维来阐扬佛教的,故称之为“教下”。而禅宗自称为“宗下”——宗者,万法归宗也。禅宗认为,这些讲经释论的人,说的是空头理论,听起来头头是道,但具体个人却往往在戒定慧上功行不够,教理愈演愈繁,学习者个人的体验证悟并没有多少。禅宗针对这种状况,就特别强调修行的实践,并在其中了生脱死,当下解脱,顿悟成佛。禅宗认为这是佛法归宗之处,所以特别加以强调。如教下常讲“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这应该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阐述呢,还是为人直接在“转”“圆”上用功呢?禅宗强调的是后者,并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所以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形成了一个专题。这不是一二十天能讲完讲透的,这里我们以《坛经》为契机,使大家能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 学佛的目的在于真实受用 印度达摩祖师是中国禅宗公认的“初祖”——开山祖师,传说梁武帝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出身于印度贵族家庭,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和实践家。他在中国传的法与其它宗派有什么不同呢?大家不妨听听。不过这里是依据禅宗灯录上讲的,不是依据《高僧传》和其它的一些有关达摩的记载来讲,因为讲禅宗,当然得用灯录。 在《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许多灯录上都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有次在灵山会上,面对百万人天听众一言不发,只举起一朵花来开示大家。“百万人天”全都莫名其妙,唯有迦叶尊者破颜一笑。佛便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个故事叫“灵山拈花”,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拈花一笑”就出自于此。这个“法”是怎么“传”的呢?根本没有传,就是佛在这里拈了一下花,迦叶在那边笑了一笑而已。但这样是“印心”,以心印心,以我的心,印你的心,轻松自在,什么也没有,而无上妙法却实实在在就这样传下去了,而且一代二代三代,一直传到二十八代的达摩。达摩看到中国有大乘气象,于是乘船到中国建立禅宗。从达摩、二祖、三祖、四祖、五祖,都是这样传的法,都没有用语言文字来表达,非常微妙。你如果用现在的分别心,用判断、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试图去测度、了解、把握,是绝对无益的,进不去的,所以称为“不立文字”,称为“教外别传”。 有些人认为“灵山拈花”这则公案在印度大小乘经论里没有记载,因而对此产生了怀疑,这是自然的。在宋朝时有这样的记载:王安石是宰相,也是一个佛教徒,自号“半山居士”。有一次他问佛慧泉禅师:灵山拈花公案出自何处?这位著名的禅师也不知道,说:历代祖师们都这样说,但没有人查到过出处。王安石说这个公案的出处我知道,我在皇上的图书馆里看到过一本《梵天问佛决疑经》,里面就记载了这个公案。虽然有这么个记载,可历史上中国的僧人们从来未见过这部经,也没有人提到过这部经。前几年我在北京佛学院讲课,在图书馆里翻阅日本《卐续藏经》时,看到其中居然收集有这部经,里面的确有“灵山拈花”的记载,与禅宗灯录中所说的差不多。不过,这部经不知是什么时候伪造出来的,里面还讲阴阳五行之类的东西。阴阳五行是中国人的专利,印度是没有这套东西的。说它是后人造的也没有什么不好,这个公案的确很美,很巧,充分体现了禅宗的特点和灵气。 从古到今,历来都有一些否定禅宗的议论,如“灵山拈花”是杜撰的,西天二十八祖是杜撰的,《坛经》的作者不是六祖大师等等。如果从历史学、考据学的方法上探讨,这些议论也未必没有道理。以这种方法穷追下去,释迦佛、老子、庄子、耶稣等许多历史人物是否真有其人都可以打上问号。但是佛教不是历史学,不是考据学,而是帮助我们解脱于生死苦海的学问与实践。深化的目的在于人生的真实受用,而不在于其它世间学问。 我有个譬喻,我贾题韬大家不会怀疑是否真有其人吧?如果要考证我这个人,就必须考证我祖父、曾祖父、太祖父,乃至始祖一元公是谁,才能证明我贾题韬是否是合理的存在,这未免太荒谬了吧!对不起,我也说不清我太祖父以上的情况了,连名字都记不得了,是否我就没有这些先人了呢?当然不对。有我的存在,在我之前就必然有我的历代先人。试问,能把一个家谱背上几十代有何意义?考据固然是一门学问,但我们研究佛教的重点,应是它的思想体系和我们身心性命的实践。佛教的存在,禅宗的存在是个事实,我们应当根据现在佛教的情况去联系历史上的发展,从而弄清楚其思想体系和实践方法就行了。释迦佛活了80岁还是释迦佛,活了79岁还是释迦佛,说他只活了60岁还是释迦佛,但这些考证对整个佛教有何相关?对自己的修行有何相关? 任何宗教都有它的追求,信奉的是绝对的对象。以天主教来说,它信奉上帝,上帝是神,是绝对的,最后的归宿根本不必考虑。上帝产生于哪个时代,那是无法考证的。但对天主教徒来说,相信上帝就行了,天主教就成立了。现在有些研究佛教的人向外国人学那些繁琐的历史方法,很时髦,点大的事就要写出砖头厚的书,结果什么问题也没有弄清楚。所以,我们研究禅宗,知道西天有二十八祖的传说就行了,只要有人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这就足够了。我们就可以依法修行,依教修行,以求解脱。人生无常,生死事大,百年光阴弹指即逝。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这个上面得到真实的用处,这是人生最要紧的事情。 《坛经》的特点 禅宗的典藉很多,在藏经里就有四百多部,数以千卷记。为什么要向大家介绍《坛经》呢?首先,六祖慧能大师是真正意义上禅宗的开山祖师,是禅宗的源头,而以上五代祖师还不具备这样的意义。对这点,以后将要谈到。第二,《坛经》内容丰富、生动、精深而质朴,对唐代的中观、天台、唯识、华严、净土都有涉及。这就便于结合各大宗派进行比较和分析,观其异同,便可以从中看到禅宗在佛教内的地位和特点。第三,《坛经》是语录体,文字简明易读,不像后来的公案晦涩艰深,局外人无从下手。基于以上三点,我选择《坛经》作为阐述禅宗的蓝本。还有,禅宗以后无论怎么发展、演变,都可以在《坛经》中看到其中的原型。了解了《坛经》,悟出了其中的真趣,你就可以在禅海中自由畅泳,痛饮甘露;你就可以与历代祖师畅所欲言,交朋结友;在现实生活中你会感到脚跟落地,并与环境融为一体……总之,希望大家珍惜这次共同学习的因缘。 《坛经》及其几种版本 在学习《坛经》之前,我先就《坛经》其书的由来,几种版本的同异,简约谈谈我的看法。这涉及到宗教修行方法与一般学习研究方法在“方法”上的巨大鸿沟。关于这点,我在前面已有所提示。 六祖在五祖那里得法后回到广东,隐居了15年才到光孝寺。印宗法师是该寺的方丈,他请六祖说法,但六祖当时还是行者而不是比丘,所以印宗法师就给六祖剃发、授戒。受了比丘戒后,六祖就在戒坛上开始说法。弟子把六祖的法语记录下来后,加了一个总题目,就是《坛经》。当然,《坛经》里讲的内容并不都是在这里讲的,但第一次是在这里讲的,所以特别把这个因缘点出来。 据说六祖不识字,但从记录来看,也可能认得一些字,不过文化程度是很低的。所以《坛经》记录下来的基本是白话,不像其它佛教经论那么难读,从中也可以看到记录人的文化也不高。 《坛经》在当时是手抄本,没有刻版发行。最初的抄本与后来历代的刻版有许多不同之处。据《景德传灯录》载,六祖第一代弟子南阳慧忠国师,就批评一些人篡改《坛经》,他说:“把《坛经》改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岂成言教!”但后来的几种《坛经》流行本,却为禅宗接受,没有什么不好的反映。《坛经》在国内流行的主要有四种版本:第一就是六祖弟子法海记录的原本,叫法海本,法海本是清未在敦煌发现的写本,唐末以来,在世上没有得到流传;二是唐代惠昕和尚传下来的,惠昕本和法海本相较,内容、字句、数量上就有了一些出入;到了宋代,杭州灵隐寺的名僧契嵩又传出一个本子,契嵩本的内容就更多一些,与法海本的出入也更大一些;到了元代,广州光孝寺的宗宝和尚又传出一个本子,内容最多,约2.4万字,比法海本多了一倍。宗宝本由于文字畅美,境界通达,比前面的几个本子都好,所以长期以来,几乎成为《坛经》唯一的流行本。我们今天学习的,就选用这个宗宝本。 有的因为《坛经》历经修改,就认为是伪经,就不愿意学;有的认为只有敦煌本最可靠,其它的不可靠。其实这些看法是不必要的,你能在世界上找到几样自古至今就是原封原样,没有变动过的东西吗?现在一个部门要下一个文件,或作一场报告,不知要修改多少次。一个成熟的作品,常常需多次的修改,这是自然的正常的现象。《坛经》的中心意思没有变,仍是六祖的原意,其文字后代禅师们是有所修改,但改得好,使六祖大师的禅法显得更简易、更明白、更易于人们的接受,这是大好事。我们偏重于实践的通畅和义理的抉择,没有必要把重点放在历史的考证上,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我们了解一些就行了。这个问题前几年在文殊院讲《坛经》时,我曾重点强调过,今天再重复一下。我偏重于使自己能得受用,为大家提供精神食粮,就是希望大家能在人生问题上打开一个缺口,找到一个出路。 对大家的希望 下面就准备开讲了,讲《坛经》之前,谈一下我对大家的希望。一是希望大家能认识禅宗,认识禅宗的思想体系;二是希望大家能在这次学习中得到一些正知正见;第三,说得高一些,希望能有同学在这次因缘中开悟。承担佛法不是一件小事,没有真正的力量是不行的。当今的世界可不是古代社会,是科学昌明、文化发达、技术先进的时代,要在这样的时代中振兴佛法,没有高于时代的眼界胸襟,没有真正的见地和力量是不行的。这些力量必须从修行中来,从见地中来,而不应从烦恼、分别心的意气中来。没有澡雪过的精神,而用人欲产生的那些聪明,只会把人间越弄越糟。所以,我希望大家如法修行,要明白“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道理。自己就是一个完整的宇宙,把自己充实了,完美了,改造现实世界就有极大的力量,能把自己改造得好,就一定能把自己的环境改造好。而赋予你最大力量的,就是开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