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荆三隆教授:佛教的修行观 |
||
|
||
荆三隆教授佛学系列讲座之五在雁塔论坛举行 中国佛学网西安讯 2010年11月21日下午,应西安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的邀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著名佛教学者荆三隆教授在“雁塔论坛”继续他的系列佛学讲座的第五讲——《佛教的修行观》。香港中华密教学会陈珮筠秘书长、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部分硕博士研究生及西安市近百位佛教文化爱好者共同聆听了荆教授的精彩演讲。 荆教授在讲座中说,佛教的修行观在理论上属于实践论,是以深刻的佛理为指导的实践方式。佛教的修行观不仅指向人类,而且更是指向世间的一切生灵。在人生的修行中,若没有佛教的指导,修行便可能失之简单、空泛、狭隘。那何谓修行?荆教授依据认为,所谓修行,就是调整、调适,使人的思想、行为得到调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做人与做事的统一,最终达到知行合一。那佛教的修行,修的是什么?荆教授解释道,佛教的修行在于调整人生,接触苦难,获得最高的解脱。佛教主张修般若智慧,但是般若智慧的对治对象首要的还是“人心”。佛陀将修行放在“心”上,并且所有的佛教理论都涉及人心。只有人身心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只有人身心的美丽才是真正的美丽,只有人身心的轻安喜乐才是真正的轻安喜乐。佛教的修行怎么修?荆教授说,修行好比量的积累,顿悟如同质的升华,要达到质的升华,就必须是量在长期的积累下坚持变。随后,荆教授分别从佛陀的修行理论与实践、佛教修行的内容和方式、大乘菩萨行等方面予以一一阐述。 关于佛陀的修行理论与实践,荆教授认为,佛陀是佛教修行中的楷模,悲智双运,行愿并举是佛陀修行的真实写照。在佛陀的修行中,包含了以下三方面的理论根基:第一,佛陀修行的基础论——“五明”。“五明”首先回答的是人生活在世界上所要具有的能力。人在生活中要努力学习,直面人生,直面人生的困难。所谓的“一明为杰,五明为圣”就是对修学的最大肯定。那么“五明”各自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呢?五明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前四明分别主张用声音、巧手、医术、逻辑来处理人生的各种境遇,而内明则是终极解脱的学说。大乘佛教主张利益众生,并以五明为必学的内容,认为它是圆成佛果的“大智资粮”。第二,佛陀修行的认识论——“八正道”学说。“八正道”即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我们学习佛教的目的在于明白如何修行,如何达到了生脱死的的境界。八正道所针对的对象就是人的“心”。撑起八正道这一舟船的也便是人的“心”。所谓的“修心修不到,渡船都不到”也说的是这个道理。“八正道”包括(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2)正思维,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3)正语,即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4)正业,即正确的行为,不作杀生、偷盗、邪YIN等恶行;(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6)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7)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8)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第三,佛陀修行的方法论——“六度”学说。(1)布施。既有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和生命,更有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2)持戒。通俗讲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3)忍辱。正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4)精进。即不懈息地努力,不断的进步.(5)禅定。即心有定力.不会被外界而动摇(6)般若。即智慧。 接着荆教授讲解了践行大乘菩萨行的方法。他以大慈恩寺为例:第一,修行之人要把握机缘,契理契机,做到慈悲喜舍。例如,举办会议,亲近善知识。去年十一月举行的“首届长安佛教学术研讨会”,是建国以来佛教界自身所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论文最丰富的一次佛教研讨会。这是基于慈恩寺与增勤法师的“大乘菩萨行”思想所促成的一件大好事。再例如,磨砺心志,以心传心,开设论坛。“雁塔论坛”自2008年11月开办至今,整整过去了两年,在这两年的期间内,共举办佛学专题讲座近百场,将佛教中优良传统文化弘扬于社会,使人心得到安逸,使闻听讲座的听众受益匪浅,法喜充满。第二,捐资助学,慈善捐款,回报社会。在这方面,慈恩寺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与往常一样,本次讲座中,荆教授依然是慷慨激昂,声情并茂,博得听众阵阵欢笑。这种轻松活泼、幽默流畅的讲演风格也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