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HT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五集


   日期:2023/2/2 18: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五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9-08-15

   请掀开经 本第二十三面:

   讲义【金刚藏菩萨者:金刚是金中之刚,具坚、利、明三义。菩萨,证法身坚固不坏之理,持甚深般若智慧之剑,断历劫无明烦恼之惑;即同金刚三义。经 中备起三问,顿断群疑,能生无量功德之藏,故名金刚藏。】

   十二位菩萨,这是第四位。十二位菩萨在本经 就是十二章,次序不能颠倒,它是从前前生於后后。金刚藏菩萨这一章提出大乘佛法所谓三大难题,这三大难题释迦牟尼佛这个时候就有,一直到今天,许许多多的学者无法解决。其实这个问题佛已经 给我们解释得很圆满,而我们很不容易体会佛的意思,真正是所谓佛的真实义难解,等到这一章经 文的时候,我们再细加讨论。从注解里面也能看出这个性质,说到「金刚」一定就想到般若,讲到「般若」,它的作用一定是断疑生信,这就说出根本的迷惑。

   在《金刚经 》里面给我们说的,金刚具足『坚、利、明』三个意思,此地注的是既简单又切实。「坚」是证得法身之理,法身是永远不坏的,不生不灭,不变不异。实在说金刚还有坏的时候,法身决定不坏,这是一切法的理体。「利」的意思是比般若智慧,这一句很重要,经 文里面提出三大难题,如果智慧不开,这三大难题没法子解决。哪三大难题?第一个就是真如本性与无明的关系,本性本来是清净的,为什么会有无明?无明是什么理由生起来的?几时生起来的?这是一大难题。第二个大难题,无明跟本性这个性质是异还是不异?第三个难题,成佛之后无明断尽,将来还会不会再生无明?《楞严经 》第四卷,富楼那尊者也提出与这个同样的问题。所以这三大难题,佛陀在世的时候,他的弟子已经 提出来。佛的答覆,单从言语文字上来看,你还是没有办法体会佛的意思。换句话说,这三个疑问你还是断不了,为什么?因为你般若智慧没开,你是用思惟想像,所谓世智辩聪,没法子解决这个根本问题。

   譬如现在哲学与科学里面,同样的也遇到这个难题,宇宙人生的根源,我们这个太阳系,从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什么理由形成的?这些生物从哪里来的?这是大问题,宇宙人生的大问题,根本问题。能不能解决?没法子解决,这个事情完全要正智才能解决,正智就是般若智慧。世间人有世智辩聪,缺乏般若智慧,就难在这个地方。佛在这两部经 里面,教我们要开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开了,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所以佛说的种种比喻教诫,表面上看好像没有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没有给我们解答清楚,实际上佛是教我们这个方法,只要你般若智慧开了,这个问题自然解决了。所以本经 与《楞严经 》,佛对於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究竟圆满,所以比喻作『智慧之剑』,能断无明烦恼,这就是在这一章所提的三大问题。

   这个问题当然不是金刚藏菩萨的问题,他已经 是等觉菩萨,他这个发问是利乐有情问,代我们问的。有一年我还没到台北来讲经 之前,民国五十一年,我受戒之后五、六个月,我在大溪香云寺住了一年,我有一个老同参明演法师也提出这个问题。那时中华大藏经 第一集刚刚出版,明演法师就请了一部,当年出书是一个月出一本,精装四十本。他每一次书得到之后,他就看,他看得很认真也很仔细。看完之后他来见我,他说:我中华大藏经 第一集看完了。我说:恭喜你,很难得,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能看一部藏经 不容易。他说:看是看完了,我对於释迦牟尼佛的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释迦牟尼佛没讲清楚。我说:什么问题?「无明是几时有的?什么理由有的?佛对这个问题没有详细的说明」。你看,也是提到这个根本问题。那个时候我正在学《楞严经 》,我就告诉他:「这个问题,《楞严经 》第四卷世尊解答得清清楚楚,可惜你没看清楚。」实在也不容易看清楚,为什么?这一段经 文你要是看清楚,疑惑断了,你最低限度也是圆初住的菩萨,阿罗汉都看不清楚也听不懂。这些地方必须到功夫了,功夫是定慧,单单有定还不行,一定要从定里面开智慧,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真正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佛的教学法善巧极了。

   第五位菩萨是弥勒菩萨,在《华严》会上他是代表果地。《华严》里面表法是四大菩萨,弥勒代表果地,除弥勒之外,还有文殊、普贤、毗卢遮那佛,这四个人代表全部的《华严经 》。佛代表理体,文殊菩萨代表修行所依据的智慧,代表根本智与后得智,普贤菩萨代表修行,弥勒菩萨代表证果,这是等觉菩萨以后补佛的身分来表法。这一位菩萨,弥勒是他的姓。

   讲义【过去遇大慈如来,修习慈心三昧。】

   生生世世都修慈悲心,成就慈心三昧,心地非常慈悲。

   讲义【本名阿逸多。】

   我们在《弥陀经 》里面看到有他,阿逸多菩萨就是弥勒菩萨。

   讲义【华言无能胜。】

   中国的意思『无能胜』,没有能超胜他的。诸位要晓得,没有能超胜的就是慈悲,慈悲这一法无能超胜,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无能胜也就是无比法,没有能跟他相比的。

   讲义【因修唯心识定,识心圆明。】

   这代表行门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纲领,那就是转识成智,智慧圆明了。

   讲义【照彻生死根源。】

   生死根源岂不就是妄本吗?一切虚妄的根本,一切虚妄的根源,全都了解。他跟金刚藏菩萨这一章有密切连带的关系,没有金刚般若智慧,怎么能转识成智?不能转识成智,怎么能解决根本问题?

   讲义【以爱为本。】

   这个『爱』就是慈悲,是以般若智慧为基础的爱,前面是金刚藏菩萨,以金刚般若智慧为基础的慈悲,或者是这种爱,不是以感情用事的,是纯理智的。

   讲义【慈济众生。】

   正是《金刚经 》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这两句话许多人没有法子体会,不晓得这两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用种种方便跟诸位来解释。「应无所住」就是金刚智慧,金刚藏菩萨代表的;「而生其心」就是弥勒菩萨代表的,生什么心?生「度脱一切众生之心」,没有自己,没说生度自己的心。生度自己的心,给诸位说,度不了自己的。你们想想,为什么度不了自己?我执!生度自己的心,我执天天加深,我执怎么能破得掉?破不掉,那就度不了自己。所以佛教你生度一切众生之心,把自己给忘掉。度一切众生,就真的把自己度了,我执破了,最起码破我执,能更进一步度一切众生不著度众生的相,法执也破了。

   佛在《金刚般若经 》里面告诉我们,「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前一句是度生,后一句离相,三轮体空,这个样子才能将我、法二执都破了。所以诸位发心要发度众生的心,要发慈悲济世之心,不要想到自己。如果念念当中有自己这个本位在里面,我执就不能破。我执不破,诸位想想,烦恼断不掉,无量无边的烦恼业障都是从我执而生,这是要觉悟。菩萨真正慈悲!这十二位菩萨全说的是自己,这个一定要懂得,本经 里面就显示出自己有十二种德能,十二是讲到最极圆满,就是我们常常赞扬如来果德上万德万能,用这十二位菩萨来做代表。第六位是:

   讲义【清净慧菩萨。】

   诸位想想,以金刚般若慈悲济世,金刚般若是离相,不著相,清净!慈悲济世这是大慧,这叫『清净慧』。

   讲义【慧觉清净,无住无著。】

   它起作用,就是:

   讲义【照了诸法,犹如虚空,故能随顺,得入圆觉。】

   显示它的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再想想,一般凡夫为什么不能恒顺众生?不能证得圆觉?他有清净他没慧,他有慧他不清净,障碍就在此地。既清净又充满智慧,才能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才能证得圆觉,圆觉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理一心不乱。第七位是:

   讲义【威德自在菩萨。】

   从清净慧里面现大威德。

   讲义【有大威势,足以折伏魔军。有大慈德,摄济群品。】

   魔是什么?烦恼、生死。《八大人觉经 》里面讲四种魔: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因为你具足清净慧,这四种魔遇到你都降伏,都起不了作用,这是从威德上说。又有大慈,不但能折服他,而且能转变他,转魔为佛。怎么转法?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提婆达多是个魔,释迦成佛了,提婆达多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法华经 》「提婆达多品」,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对他多么赞叹!实际上这四种魔不在外境,在自己的内心,心迷了,现的相就有四种魔;心要是觉悟,这四种魔都变成佛了。所以外面境界既无佛是亦无魔,觉悟的心看一切境界是佛境界,迷惑的心看一切境界是魔境界。诸位就晓得,怎么折伏魔军?觉悟。一觉悟,众魔都变成佛,自己一觉悟就度了一切众生,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成佛了。这个意思,诸位在《华严》、《法华》与本经 都见到,本经 说得再清楚不过,见到自性,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就是摄济群品。

   讲义【功由三观成就,所以折摄自在。】

   『三观』是空观、假观、中观。在「威德菩萨」这一章,要给我们详细讲这三观的理论与修法。本经 里面这三观的名目与《楞严经 》里面相同,奢摩他、三摩、禅那,也是说这个问题。第八位:

   讲义【辩音菩萨。】

   自己功德圆满之后再教化众生,教化众生必须要有无碍的辩才。

   讲义【能以音声,而作佛事。】

   特别是在娑婆世界,具足无碍的辩才。辩音菩萨为我们请教释迦牟尼佛。

   讲义【请宣轮观,饶益众生。】

   这就是本经 里面也很有名的二十五轮,二十五轮说的什么?说的修行方法,说了二十五种,这二十五种根本的就是三观,奢摩他、三摩、禅那。或者单修一种,或者是修两种,或者是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或者是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这三种交叉的一配,一共是二十五种修学法。这二十五种修学法就把八万四千法门修学的原理原则提示给我们,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运用,这二十五种统统用得上,要自己会用。这个方法对治我们烦恼,对治习气。譬如我们这个心散乱,散乱心重,那么我们先修奢摩他,奢摩他是止,止不住的时候我们再修观,或者是先修止后修观,或者是先修观后修止,自己要晓得用。

   这一章经 文很长,确实要细细的去研究,要把它搞清楚,最重要的就是在生活上要能用得上,时时刻刻都会用,那你就把修行的门路找到了。修行的门路搞熟了,菩萨道上无处而不自在,无时不自在,你会用,你有办法。譬如一般人他的烦恼现前、习气现前,他没有办法,他解决不了,处处有障碍,处处行不通,你把这二十五种方法学会了,保证你处处通达,从此以后不会再有障碍,无论处什么境界,顺境逆境都无障碍,实在是妙极了!这是说法,以辩音菩萨来代表。第九位:

   讲义【净诸业障菩萨者:众生之障有三,曰惑障,业障,报障。】

   『净诸业障』,你要是没有方法,业障不能清净,你得到方法,你的业障就清净了。为什么?你有办法。众生之障有三大类,就是「惑、业、报」,回向偈常念,愿消三障诸烦恼,就是这三障。「惑」是迷惑,烦恼迷惑心。「业障」,你造作善业、恶业、无记业(无记业就是算不了什么善恶),只要有业必定有果报,这个事情麻烦!没有不造的,迷了必定造业,要受苦报。觉了的一切造作,那就不叫做业,或者我们称它做净业。什么叫净业?没有三途苦报,没有六道轮回,没有这种果报我们称它做净业。诸位要记住,不是说我天天念阿弥陀佛,我修净土,这就叫净业,不是的。心清净了,业就是净业,造作一切善恶都是净业。

   你们在《华严》会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看到的,五十三位菩萨代表的,有学佛法的,有学外道的,有修善的,有修恶的,无一不是净业,就是心清净。觉悟的造作就是净业,为什么?因为他不著相,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在黄梅,每天破柴舂米那不算业,在猎人队看守猎物也不造业。他有没有造作?有,一天到晚都在活动。迷的人那就是有善业、有恶业,每天舂米破柴修善修福供养大众,那是迷的人善业,觉悟的人净业,不一样!不是说修净土念念阿弥陀佛就叫净业,那搞错了,为什么?心不清净。心清净无有一法不清净,要晓得这个道理。底下说得好:

   讲义【菩萨能净诸业障,必由断惑功成,四相既除,业根自净矣。】

   『四相』,《金刚经 》里讲「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离开了,没有了,心里面确实没有四相,这个时候你一切的造作都叫做净业。所谓净业决定没有六道的果报,你的造作,六道里头没有果报,也不堕小乘,小乘说实在还是不清净。业障清净了,这才能进入到普觉。第十位:

   讲义【普觉菩萨。】

   『普觉』就是大觉,无所不觉。普是普遍。

   讲义【普觉生死涅槃,皆如昨梦。】

   所谓生死涅槃等空花,到这个时候,不但生死离了,涅槃也不执著了。「生死」是生灭法,「涅槃」是从生灭法里面建立一个不生不灭法,所以与它相对而立,既是相对的,生死没有了,哪里还有涅槃?如果还有涅槃,六祖大师那个偈子讲不通了,「本来无一物」,还有一个涅槃怎么说无一物?涅槃也不可得!但是我们现在在迷位上,既有生死就有涅槃。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二乘人!所以二乘人虽觉,不普,不是大觉。

   讲义【末法之世,魔强法弱。】

   所谓『魔强』,从自己来说,烦恼情执转深,比古人来得严重,来得深;外面境界来讲,诱惑的力量多而且普遍。如果自己烦恼重,又有外界众多的诱惑,这个事情麻烦大了,这就叫「魔强法弱」;「法」是觉悟之法,「魔」是迷惑之法。迷法强,觉法弱,很不容易觉悟;换句话说,不容易了生死,不容易出三界,显现出来的现象是愈迷愈深,显现的果报是愈报愈苦。

   讲义【众生修行,须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

   末法时期,我们修行要依靠什么样的善知识,要依靠什么样的法门,要修什么样的行门,除去什么样的病态?

   讲义【故请佛为说,饶益众生。】

   这一章里面讲「任止作灭」这四种病,这四种原来是一般修行的四大纲领,怎么成了病?因为你有执著,执著就是病。前天有个同修来问我持戒修福的事情,这个事情在佛法里面讲是极大的关系,持戒从初发心到如来地都不能够违背的,而且要持戒清净。但是戒相不一样,初学的跟老修的、老修证果的,都不相同。我们从最浅显的例子来看,小乘的戒相跟大乘的戒相不一样。小乘的戒相戒在事上,那是最初级的,譬如杀生,必须把有情众生杀了,他的命断了,才叫犯杀戒;大乘不如是,大乘起心动念就犯戒。大乘菩萨去杀个人,他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人被他杀了,不犯戒,为什么?没起心没动念。这一点诸位要搞清楚,这不相同。

   我们看到这个情形,那大乘不是戒律都破尽了吗?中国古代有个公案,唐朝终南山道宣律师持戒精严,感动天人送供养,他每天吃饭不食人间烟火,每天中午天人送供养来给他吃。同时大乘法里头有一个很随便、不守戒律的窥基大师,唯识宗的祖师。那个时候有些人叫他做三车法师,他是贵族出家的,尉迟敬德的侄子,尉迟敬德是唐太宗的大将,封侯的。玄奘大师看中他,要他出家,他提三个条件:出家可以,我要带一车美女,带一车黄金,带一车书,所以人家叫他三车法师。对於戒律很马虎,不怎样看重。他到终南山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轻视他,虽然有学问,会讲经 ,不守戒律。窥基大师去拜访的那一天中午,天人就不来送供养,害他饿了一天。窥基大师走了,第二天天人来送供养,就问他:昨天你为什么不来送供养?天人告诉他:昨天有大乘菩萨在此地,满山都是护法神,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这个话,心里惭愧,对於窥基大师才恭恭敬敬,恭敬心生起来,晓得人家持的是心戒,不重形式,真清净!

   你们在《华严经 》里面看到的,善财童子参访胜热婆罗门,参访甘露火王,那都是极不清净的处所,一般人戒不都破尽了?他那叫真正持戒!所以持戒一般人看不出,初学跟高级的戒相不一样,否则的话,他定怎么能得,他智慧怎么能现前。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大乘菩萨修学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个多高!不是小乘、不是初学所能比的。懂得这个道理,自己再修戒定慧,把自己的境界往上面提升,不能老守在这个界限当中。一生一生的去提升,时间太慢,那是笨人的学法。聪明人的学法,一生当中完成,当生成就的佛法,这是佛在一切大乘了义经 典里面教给我们的,这是如来教学的本怀。不得已的时候才慢慢一世一世的来修,那是实在不得已。

   所以我劝诸位修学,学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就大的方面来说,三个层次,最初的目标我们修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决定有把握带业往生,而且预知时至。功夫再好一点,不但可以预知时至,随时可以去,功夫成片就行了,就生死自在。可是到这个境界不能满足,譬如西方极乐世界确实你随时可以去,你不要贪图现在马上就去,马上就去到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上从同居土再升方便土,方便土再升实报土,你看看经 文,你要修多少个大劫,花的时间太长了。到这个时候怎么样?寿命还没到,可以不去,在娑婆世界加功用行,把自己提升到事一心不乱,比极乐世界时间缩短得太多了。到事一心不乱的时候再加功,把自己提升到理一心不乱,这时候往生多自在,一去就是上品上生花开见佛,这是聪明人。

   为什么娑婆世界有这种能力?娑婆世界魔强法弱,这个地方好修行。真正肯用功的,娑婆世界是最理想的修行地方。经 上讲娑婆世界修行一天抵上西方极乐世界修行一劫,不能比!就是那个世界没有障碍,你走路平平稳稳的走过去。这里障碍重重,你从这个地方走过,超胜那边。你明白这个道理,娑婆世界是极好的地方,太殊胜的地方,成功容易也快,但是淘汰也容易、堕落也快,道理就在此地。西方极乐世界绝不堕三恶道,娑婆世界很容易堕阿鼻地狱,一不小心就堕地狱,就落在三途。不堕落那就成功,不成功就堕落,这个世界有什么不好?晓得这个道理,太好了!你在种种障碍里头炼你的清净心,消除你无始劫来的业障,不必带业往生。普觉菩萨在这一会里面提出这个问题请教世尊,世尊为我们开示。第十一位:

   讲义【圆觉菩萨。】

   与经 题相应,经 题叫《圆觉经 》。『圆』是圆满,『觉』是觉悟,圆觉则是成佛。这一章很特别,《圆觉经 》说法的层次,是先深后来慢慢就浅下去;不像其他的书,道理先浅说,愈说愈深。《圆觉经 》先说最深的,愈说愈浅,圆觉这一章最浅,接引初机的。前面文殊、普贤这二章是最深的,为上上乘人说的,当中是为大乘人说的,圆觉菩萨这一章为初学人说的。

   讲义【因能圆照清净觉相,证入圆觉,故得是名。】

   这是圆觉菩萨的得名。

   讲义【请示末世修行,最初方便。】

   圆觉菩萨来请示最初方便入门下手之处,为什么要圆觉菩萨来请示这个问题?用意就很深了,如果不是圆觉,我们都不相信!这就是说明启蒙的老师是要最高明的老师,道理在此地,世出世间法都一样,启蒙老师是根本老师。过去台中大专佛学讲座,有六门课程:《普贤行愿品》、《弥陀经 》、《心经 》、《唯识》、《八大人觉经 》、《十四讲表》。李老师担任什么课程?《十四讲表》。大经 都叫他学生去讲,老师讲初学的,讲起信的,我们晓得这个道理,这是根本!非常重要。你对老师如果没有恭敬心,你就不能入门,已经 入了门,差一点的善知识来教,没有关系,为什么?他讲得对你也晓得,哪个地方讲错你也知道。最初入门是不识货,必须顶好的善知识来领导他,世出世间法都一样,凡是讲到初学的都是一等老师。《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初学,文殊菩萨做他的老师,以后参访像德云比丘这些,哪里有文殊菩萨的名气大!像这些表法的地方,我们要注意。初学要求最好的善知识。

   讲义【佛说建立道场,分上、中、下期,以令三根得益。】

   本经 确实是为上上根人说的,但是大根性、中根性、一般根性也能得利益,这就是有圆觉这一章,这个法门也是克期取证。末后一章可以算得上是本经 的流通分:

   讲义【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者:既贤且善,而为上首也宜矣。】

   这十二位菩萨是既贤又善,在大众当中他们做首领,他们来做班长,领导这些同修,是适宜的,很适合。

   讲义【经 中请名流通,利益今后,厥功甚伟。】

   他是属於本经 的流通分,他来请教世尊,这一次法会讲的经 ,应当建立什么名称,如何流通后世?佛一一为他开示。这些人是:

   讲义【十万菩萨眷属之上首。】

   到这个地方,把上首十二位菩萨给诸位介绍过了。再看底下经 文:

   经 【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这四句经 文表现甚深的境界,与《华严经 》简直没有两样,与《华严》媲美。因为这些人全是法身大士,像《华严经 》里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不是法身大士,决定不能有『同住如来平等法会』这个境界。你只要看到有这样的字样,他就是破无明证法身,就到这个境界了。平等心是菩提心里面的直心,大经 里面常讲「直心是道场」。平常我解释菩提心,我都是用平等心、清净心、慈悲心来解释,大家一听好懂。直心就是平等心,我们自己如果也想能参与圆觉法会,参与华严法会,首先要修的就是平等心。

   平等心现前,诸位要晓得,必得破我执,有「我」就不平等,为什么?「我」总比别人要高一点,有我慢。《唯识》里面讲「四大烦恼常相随」,有我见、我爱(爱就是贪)、我慢,怎么能平等得了!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你这个心才平等。小乘人不平等,小乘人「人我执」破了还不平等,为什么?他有「法我执」。由此可知,人我、法我都要断掉才能参与平等法会。这个事情看起来好像容易,做起来是要真正下功夫,不但不执著我,同时也不执著法。

   『与诸眷属』,十二位菩萨与在会的十万菩萨。『皆入三昧』,所入三昧即神通大光明藏,就是《楞严经 》讲的首楞严大定;如果在念佛法门里面讲就是理一心不乱,都是得理一心不乱的人。「皆入」有两个意思,第一、「佛力加被」,我们有没有得到佛力加持?佛力加持,给诸位说,是相对的,你自己什么都没有,佛的力量加不上。你自己有一分定力,佛可以加持一分,有一分神力的加持;你有十分的定力,佛也有十分力量的加持,与你自己的定慧成正比例,一丝毫勉强都没有。为什么?佛心平等,决定没有偏爱,没有偏见,这种加持那是感应道交,这里面一点勉强都没有,佛是无心而应。像磬一样,它有没有心?没有心,你敲一下它就响一下,你敲得重它响的声音大,时间长久;你敲得轻,它响的声音小一点,时间短一点。它有心吗?没有心,这叫真正平等。如果有心就不平等,有心是什么?是妄心,就不平等了。无心是无妄心,无妄心则完全是真心,真心是平等的,真心里面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本来无一物那是讲的真心。

   第二、「智同於师」,真正智慧,老师的智慧圆满,学生的智慧不圆满,虽不圆满,但是这个智慧跟老师的智慧是一样的。譬如月光,十五的月亮圆的,光是圆满的,初三、初四那个月牙跟十五的月光完全相同,只是一个圆满,一个不圆满。法身大士他透露出来的智慧跟如来圆满的智慧完全相同,只是有大小不一样。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把这个智慧区分为四十一等,初住菩萨智慧刚刚开,只有一分,四十一分之一;算如来果地上四十二个位次,四十二分之一,但是他跟圆满的是一样的,真智慧,可以说那个智慧是无上正等正觉,可以称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不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如来果地上是圆满的无上正等正觉,就这么回事情。

   这个智慧现前,就是转识成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这两个识一转,阿赖耶自然就转为大圆镜智。这个时候大圆镜智里面透了一分光芒,就是般若智光,这是圆教初住菩萨。从此以后,无明一品一品的断,智慧一分一分的往外透,所以智同於师。这样,十方如来、诸大菩萨,像观音、势至、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他们的智光、他们的威德才能加持得上。这种加持,对你自己本身来说,有感觉得到,也有感觉不到,所以有显加、有冥加。自己能感觉得到,佛的光明、佛的威德加持自己。皆入三昧,这个三昧是首楞严大定,三昧就是定,可不是盘腿面壁这个定,这个定是什么?没有出入的,「性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也就是《金刚经 》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就是神通大光明藏,就是首楞严大定。一天到晚都在活动,从来没有休息,但是都在定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取相是「禅」,不起心动念是「定」。他们皆入三昧,统统入这个三昧,所以才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到这个地方把六种证信序说完,下面是本经 的发起序,今天就讲到此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净土法门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净土法门法师)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四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三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二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一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九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八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七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六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五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四集 

 净土法门法师:大方广圆觉经 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