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道证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大安法师

法宣法师

星云法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慧律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淫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海涛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证严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温金玉教授:长留一片月——访台纪实


   日期:2023/7/13 18: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长留一片月——访台纪实

温金玉教授-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台湾,一个疏远又亲切的名字,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地方。打小时起,从地理书中就知道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有这样一处岛屿,还有一个着名的海峡。那里冬日温暖,夏季炎热,雨水充沛,盛产水果和稻米。那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有挺拔的阿里山,有温柔的日月潭。在历史课上老师说早在三国时吴王孙权就派兵到达那里,当然最难以忘怀的是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对台湾的收复。然而,也是从小时起,就觉得台湾离我们那么遥远,像天边的月儿朦胧、神秘,让人遥不可及……

不曾想,在1999年10月中旬,承蒙台湾中华禅净协会理事长、慈光禅学研究所所长惠空法师的慈悲诚邀,自己竟踏上了这一片神奇的土地。此行的缘起是参加“第二届两岸禅学研讨会”暨“第三届两岸僧伽教育交流活动”。尽管以往曾通过台湾一些朋友惠寄的书籍和报刊,零星地了解着台湾的佛教,但当下真实的面对,分明有着太多的感慨,真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当躬亲”。

两岸禅学研讨会是此次活动的重要议程。10月23日~24日,由慈光禅学研究所、中华禅净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两岸禅学研讨会”假台北师范大学教育大楼举行。在悠扬深远、庄严清静的《三宝歌》声中研讨会拉开了帷幕,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念佛与禅”为此次大会之主题,并辅以“自力与他力之融合”做专题讨论。在为期两天十场的研讨中,共有21篇论文发表,其内容涵盖原始佛教、阿含经、华严、禅宗、净土、密宗等念佛思想。惠空法师在开幕词中指出,张扬光大念佛义,旨在期望念佛思想在教界中能带来大众宽广可行的空间。每一场论文发表都设有主持人、发表人、讲评人,并留有自由问答与发表人回应,十分严格地遵循国际学术会议之规范。会议中问答双方唇枪舌剑,论争激烈,机锋妙语,电光石火,不时引起阵阵掌声。不经意间,思维的花朵已悄然绽放。虽说以往也参加过无数次的学术研讨会,但像这样的场面还是第一次经历,既兴奋又紧张,热烈的气氛不时鞭策着自己,真切感受着法喜充满的心境。研讨会因参会人数过多,主办单位不得不分设A、B两个会场,即便如此,也是座无虚席。由此可见,台湾民众学佛热情之高、基础之厚。

两岸僧伽教育交流访问是此行的第二项活动,我们到达台北的次日,热情好客的主人便安排了参访日程。我们参访了位于新竹市由印顺老法师创办的福严精舍,明了了他老人家注重修学佛法,以提高僧伽品质的苦心。今之坐而论学,以备他时之起而弘化。圆光禅寺座落于桃园县中坜市郊的月眉山,环境幽雅,四周麦浪翻滚,清香袭人,一派田园风光,置身于此,顿觉神清气爽,万念俱歇。台东市的海山寺、屏东县的青龙寺、高雄市的元亨寺、南投县的中台禅寺、正觉精舍,我们按日程一一参访。台湾寺院个个特色鲜明,处处别开生面。如元亨寺,肇建于清乾隆八年(西元1743年),为台湾少数古刹之一。住持菩妙长老倡导念佛,老实修行。老法师看去木讷寡言,和善本份,然寺院建得却是格局堂皇,巍峨高耸。最令人钦佩者则是以一寺之力,组织翻译、出版发行了辉煌巨作数十册的《南传大藏经》。让人深切感受到愿有多大、力就有多大的真实不虚。中台禅寺为专弘心法、开启本性的禅宗道场,这里清规整肃,道风井然,在在体现着古道遗风。新建的主楼高耸入云,令人目瞪口呆。寺院占地广阔,处处一尘不染。在惟觉长老的带领下,出家学子于此潜心修行,淬炼心志。座谈会时,数十名学子身着缁衣,鱼贯而入,低眉敛目,悄然落座。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尽在无言中。他们中不乏博士、硕士及学有所成者。对谈中学子们时而行云流水,时而断金截玉,洋溢着古来禅者之风范。这种气度,这种风采,让人心驰神往,不知身置何处。难怪1996年夏会有132名大专青年于此出家,造成举世震惊的“中台山事件”。距中台禅寺不远处的正觉精舍,则是另一番气象。这是一处弘律道场,修持简捷,古朴无华。常住们不赶经忏、不做佛事,不化缘,也不受供养,过着如法如律的生活。正觉精舍虽然不大,几位法师也十分平凡,但那里的情景却成为此行无法忘却的记忆。在他们简朴的生活背后分明透露着出离与超越的情怀,昭示着修道者平淡从容的生命真谛。

台湾佛教的教育事业十分发达,尽管在参访过程中不止一次地听到许多法师和学者对当局不重视佛教教育及对佛教办学多有限制而颇有微辞,但毕竟今日的台湾佛教界拥有十数个自己的佛学院和研究所,并创立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5所私立大学。如圆光寺就创办了圆光佛学院。圆光佛学院的前身即是台湾佛学院,学院规模较大,在院长如悟法师的引导下,坚持佛教传统,坚持丛林生活。学院办学的理念就是期望透过丛林的出坡作务和生活制度,陶练出能吃苦耐劳、定慧双修,弘宗演教的人材。圆光佛学院主体有高中部三班、大学部四班,另有禅修部、律仪班及研究所,现有学僧300余名,是个大道场,学风严谨,道风纯正,社会好评如潮。在5所大学中,我们参观了华梵大学、玄奘大学、慈济医学暨人文社会学院。总体印象是,每一所大学都以人文薰陶与专业教育并重,除开设专业课程外,还有绘画、音乐、舞蹈以及茶道、花道等生活艺术课程。如华梵提倡“觉之教育”,并以“人文与科技融汇,慈悲与智慧相生”为创校宗旨。慈济更以“尊重生命,肯定人性”为口号,用菩萨的智慧来教育人子,用父母的爱心来呵护英才。这几所大学均能将佛教的慈悲济世与儒家的德智能仁贯彻于本校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才德双修、智慧悲愿的完美人格。在台湾十几天对寺院、佛学院、研究所、佛教大学的参访中,最令我们惊羡不已的是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资讯发达的电教设施。装帧考究、版式不一的《大藏经》随处可见,各类佛学参考书琳琅满目,甚至每间办公室都是一个小型图书馆,令人不由不生法喜。电脑的普及及网际网路教学的发达也是我们先前无法想像到的。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如此人文的熏陶和资讯发达的条件下所培养出的学子,其学历之高、涉猎之广,确已非传统教育所能及。

沿途蒙主人的好意,我们参观了六福村野生动物园、花东沿岸的景点及恒春垦丁国家公园,深深为宝岛的美丽所折服,连多日来因忙碌而困倦的双眼都舍不得合一下。游嬉于湖光山色中的水鸟,独木成林、铺天盖地的大榕树,晶莹雪白的贝壳沙滩,鼓荡的落山风,熊熊不熄的地火,一切的一切,都已成为如今入梦的情景。

此行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是法师们行事的用心和居士们做事的虔诚。从初至机场的迎接,到研讨会的安排,以及沿途参访的照顾,可谓精心周密,无微不至。几位年纪尚轻的法师始终陪同,不停地联络,不停地搬运,不停地照料,不停地忙碌,望着那如风的身影,常有一种坐享其成的惭愧。居士组成的义工队伍,对责任的那一份直下担当,对弘法利生的喜舍奉献,更让我们感动不已。不论是研讨会上忙前忙后的义工,还是在慈济医院里奉献爱心的志工,以及十多天里最让我敬佩的默默劳作的陈绮华居士,都向我们展示着学佛者应有的一份生命之觉性和关怀社会之悲情。我真诚地向他们合十致敬。

行程最后一站是东道主慈光寺。到达已是傍晚时分,夜色下的慈光寺与背倚的山峰浑为一体,无法分辨其大小。抬头望去,只见一尊南海观音矗立在山腰处的凉亭中。进入大殿,觉得这里的一切都很简陋。翌日早起,在晨曦中,慈光寺的全貌完整地显现出来。ㄇ字型三合院的建筑,正中两层大殿,大殿内面积约200平方米,简单朴素,与参访过的寺院相比,慈光寺的格局就小得多了。想像中的慈光寺应是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金顶玉柱,富丽堂皇。难道这就是连年承办海峡两岸佛教界大型交流活动的慈光寺吗?这就是多次资助大陆佛教学术研究及寺院建设、举办夏令营、开设僧伽讲习班的惠空法师所住持的道场吗?低头想去,内心有一种隐隐的震动,对十多天的享用竟生出不忍的感觉。台湾佛教繁荣兴盛,但亦并非无有远虑近忧,而大陆佛教方兴未艾,潜藏着鼓舞人心的万千期许,于此际法师悲心独运,以如此单薄之财力来开拓两岸佛教文化交流之伟业,让人想起“愚公移山”的古老传说,不禁对主办者引发两岸佛教互动之悲心切愿生出无限的钦佩与赞叹。尽管说此次访问是近几年来大陆佛教界赴台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个团,因而处处受到热烈的欢迎,但以今日台湾佛教各自为政之格局,能如此协调统一地参与组织这一次接待,可见惠空法师费心之巨和法缘之广。告别了,真诚地祝愿惠空法师——海峡两岸一船夫——为海峡两岸的佛教文化交流摆渡不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温金玉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温金玉教授)  

 温金玉教授:禅定──护心之道·见性之本 

 温金玉教授:昙鸾——道绰——善导系宗派学意义辨析 

 温金玉教授:昙鸾大师念佛法门研究 

 温金玉教授:中国佛教信仰结构解析 

 温金玉教授: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制度支撑 

 温金玉教授:中国律学研究的方法论检讨——以弘一法师为例 

 温金玉教授:慧远大师与白仁岩 

 温金玉教授:马祖丛林建设的现代启示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温金玉教授:法尊法师与普化寺 

 温金玉教授:中国佛教信仰五大特色 

 温金玉教授:百年巨赞—写在巨赞法师诞辰100周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