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其它:培植柔和之心 |
||
|
||
培植柔和之心 作为菩萨的修行要求为六波罗蜜,其中第三项即为“忍辱”波罗蜜。据中村元博士在《佛教语大辞典》中的解释,所谓忍辱,意谓“于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心平气和不起瞋恚之念。”一般来说,“于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普通人都能做到,甚至连小孩被淘气的孩子欺负时也能忍耐,何况明了事理的成年人呢!他们在被上司斥责或被周围人以刺耳之言伤害时还是能默然忍受的。不过极力忍耐不愉快的事若重复数次,就很容易给身心造成恶劣的影响,这是为精神分析学和心身医学所证实的。即被压抑的情感作为心理变态滞留于潜意识中,就会引发神经衰弱、抑郁症、胃溃疡或哮喘等各种各样的疾病。反过来若不善克制,听到不如意之事立刻回骂,或打架,或争吵,就会在心底留下一个更大的疙瘩,甚而成为人与人之间斩不断的最大羁绊。 然而,当我们遇到他人的侮辱或迫害时,怎样才能保持柔和之心呢?其捷径就是把它当作增进自己德行的一种考验。释迦佛对七度试图谋害自己性命的叛逆者提婆达多,竟以前世的故事而表感谢之情:“我之所以得悟成佛,多亏提婆达多善知识故。”如果将此作现实性的解释,我认为它表明了这样一种心境:“提婆达多的憎恶、嫉妒、权势欲等,将导人迷惑的各种烦恼暴露无遗。由此之故,使我的人生观愈益深刻,从而更加坚固了必须拯救一切众生的决心。”这样一来,将加给自己的苦难当作增益德行的一种考验来接受,并由此形成一种感谢的心情,那么其心境就必然会变得柔软、温和、安详起来。 不只佛教以忍辱为美德,一切纯正的宗教无不倡行忍辱。基督教《圣经·马太福音》中就说:“要爱你的仇敌,为那迫害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做你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这不由令人想起《法华经·药草喻品》。该福音书接着说:“因此,正象你们的天父是完全的一样,你们也要成为完全的人。”这与《法华经·如来寿量品》表述的“常自作是念,云何作众生。当入无上道,速疾成佛身”的释迦佛本愿何其相似。立正佼成会的会员纲领确立以“人格的完成”为终极目标,即本于此。凡属纯正之宗教,诚然是“万教同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