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素食护生 -->素食文化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日期:2011/12/12 11: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谈动物保护立法的理性意义

来源:检察日报 作者: 孙江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语出自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为何如此之“轻”?文学的多义性使读者们产生种种不同的理解:有人理解为昆德拉对脆弱生命的无奈甚至是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怀疑;有人理解为生命中很多事情看似轻如鸿毛,实质令人难以承受……

图片来源:野性中国工作室

  作为由核酸、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系统,作为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繁殖后代以及有对外界产生反应能力的活体,生命并非人类所独有。在生命存续、演进的历史中,生命消灭是自然的规律与法则,生命消灭的方式似乎并不重要。但作为智慧生命的人类,在改造自然并不断反观自身的生命思考中,不断调整着对周边非智慧生命的态度与方式,并由此推动人类对生命本身的价值思考。

  远古人类对生命的态度是蒙昧的,在主体意识并不强烈的时代,更多的是考虑种群在恶劣自然环境中如何依赖周围的动植物生存。因此,从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发展史看,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大致表现为征服与被征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当然,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而被神化(图腾化)的动物除外,如同牛在印度不能被随便役使、宰杀一样。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增加,对动物的无序猎取必然导致人口的生存危机,国家以“法”的形式加以干预势所必然。关于动物法考源的观点,目前学界大多认为有关动物“案件”的最早记载是在古希腊,而从接近现代动物福利法的制定角度看,当源自19世纪的英国。

  但从相关历史考据看,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有关动物保护的法令和思想,当源自中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曾发布禁令:“在夏三月,川泽不入网,以成鱼鳖之长。”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保护动物的法令,也是类似现代意义的“禁渔期”的最早文字记载,体现了古人对动物有序利用的朴素思想。到公元前11世纪,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生产和生活资料相对富足,于是有了西周王朝保护的动物种类更加宽泛的《伐崇令》,该法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纷争同时产生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碰撞,儒家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强调“仁者爱人”、“仁者爱物”。孟子曾喟然感叹:“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孔子《论语》中有:“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生态理念被广泛传播。佛教强调众生平等、尊重生命,并且汉传佛教要求僧人吃素,即以食用植物为主,以落实“不杀生”之戒。同时,佛教还鼓励放生,就是用钱赎买被捕捉的各种动物,将其放归江河、山野。佛光对自然生灵的普照,显现了佛教思想对生命的敬重及其优良的生态传统。

  令人不解的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物质文明下,现代人类理性的缺失已危及人类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世界范围内,物种灭绝的数量、种类在加剧;在我国,也有不同形式的针对动物的血腥暴力。尽管学界有关于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的种种论述,但动物在血腥暴力下的绝望眼神、肌肉痉挛、痛苦挣扎,是对具有理性思维的人类精神的摧残和亵渎,戕害的是生命的整体尊严。赋予动物区别于无生命的物或财产不同的法律意义,是法律理性抑或道德的闪光,即使部分动物沦为财产之物,也起码给予其以最低程度痛苦被宰杀的权利。

  就我国历史文化传统而言,动物保护立法的法理和道德基础犹在,但在功利主义、“暴力文化”以及非理性“餐饮文化”等错误观念的影响下,目前立法的基础依然薄弱。这与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格格不入,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世界各地频发的各类自然灾害告诫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倒行逆施最终必然遭致大自然的惩罚,关爱动物乃至关爱动物与人类共同的生活环境就是关爱人类自身。同时,把人的道德关怀推及非人类的生命形式,尤其是那些具有生命感知、体验能力的动物,是人类文明程度提升的一个重要标记。可以想见,以立法的实践响应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以法律条文彰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性之光,将会得到全社会更加广泛的支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