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妙华法师:佛法的本质


   日期:2011/12/19 20: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体会,所谓修行就是修心,不应当专对那些辞亲割爱,在泉边林下出家修行者而言。在社会生活中,你我都有各自的角色,要做好这些角色,恐怕都得学会修行。世界是个大禅堂,社会是个不大不小的禅堂,家庭是个小禅堂。你我从某种境况下而言,就是出家的和尚和尼姑。谁的悟性高,谁才能生活得好,谁才能自在而解脱地活着。谁的悟性差,他就会处处碰壁。经商、求学、为官、做人,少不得一个“悟”字。悟性是生活和事业成败的关键。

    在家如此,出家更是如此。

    达摩因“悟法”而传法,二组为求开悟而断臂,三组、四组、五组各有所悟,慧能,“与言下大悟”而成为六祖,影响了整个中国佛教的走向。

    悟由心悟,悟什么,怎么悟,悟了以后又如何?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就是为了启发我们的心智。生活中的你和他,为什么不以佛为师,向佛请教?你不用交学费,只需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

我知道,你可能和很多人一样对佛陀踊无所知,或者知而不全,或者心存疑惑,或者误解不少。我可以告诉你,而是多年前我和你一样,在同样的环境下生活,受的是相同的教育,对人生和宇宙的认识也是大同小异。也可能是善根的发现,也可能是苦难使人增智,走入佛门,深入参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的心智成熟起来,人生不在迷茫,生命富有而充实,每天生活在清净、快乐之中。我本来想和所有的有缘人共悟共语,但是,我们还是无缘谋面,所以,我想用文字和大家交谈。如果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我想此书可以印证你的智慧;如果你是一心向善的人,但从来没有人对你肯定,我想此书可以肯定你的善良。不用怕,如果你是一个凡是想不开的人,在这里佛法可以为你增容。如果你是一个烦恼不断的人,在书中佛法会告诉你断除烦忧的方法。佛是大医王,专治人们的心病。

用佛法的态度去生活一回,用佛法的态度去处理人和事,用佛法的眼光看世界,你可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自自在在。

    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二千多年之久的佛法,几乎不用论证,时间就是最好的、最有力的、最直截了当的证明。有些说法一定会对你产生误导,有些人和事可能有佛法的色彩,但都不是佛法的正版。

“以法为岛屿而安住”。

“以自己为岛屿而安住”。这是佛在《阿含经》中说的。

当然,不论是你说、我说、他说,我们听听佛陀怎么说的。

    四依法是;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了义,依法不依人。现实中的很多情况证明,佛陀在遗教中说出的四依法是有远见的,对于防止偏离正道也是有效的,也为正信者提供了依据。

    我想用排除概念的方法告诉你佛法的真实品质:

    佛教之所以流传了二千五百年之久,必然有其独特的品质,独一无二的理论特色。我们必须学会对其进行鉴别:一方面,有些人为了符合现代文化思潮,说佛教是唯物论,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佛教之所以成为佛教,这个概念的本身就是对它定义的最好说明。也就是说,只有当佛教保留了其品质和特色,佛教才是佛教。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说佛陀是唯物论者,或者说佛法是唯物论,似乎是易于被现代人所接受,迎合了一部分人的胃口,但是却没有表达出佛教的品质。从对佛法的研究和思维当中我们会发现,在对人世间存在的事物进行阐述和表达的时候,佛陀好象是一个唯物论者。比如,他肯定地说有三千大千世界;他告诉比丘说,一碗水,如果没有经过过滤的话,有八万四千条生命;他对于物质极细的恢复,用牛毛、羊毛和临虚尘来表示。所有这一切仿佛给我们造成一个错觉——

    佛陀是一个唯物论者。其实不然,当对佛法进行深入研究和思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陀认为这个世界从本质上是由无明和一念心而产生的。没有创造者,也没有第一因。这个世界最初是由我们心念的作用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念无名的心先于客观世界而存在,或者说世界是我们的心的投影。虽然佛陀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是如此的细微,但在回答人生和宇宙本体或本质的时候,他是唯心论者。谈到唯心论的时侯,人们总是不能心平气和地,用一种公平的、客观的态度来谈这件事,仿佛说唯物论的时候,一切都是正确的,说唯心论的时候,一切都是被否定的。其实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唯物和唯心上千年的辩论,并没有决然地说出谁是谁非。因为佛陀是一个唯心论者,并且用他博大精深的思想论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是佛教认识世界的特色之一。比如说,佛教涉及到客观的物质世界,但是,它的主要对象是有情生命,有情生命在佛教当中被认为有六大类——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的有情生命。为什么要面对这些有情生命呢?第一,佛陀从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出发,不想眼见众生在长夜中自甘沉沦,痛苦、烦恼而没有出期,所以他以他出世的品格要拨济救度众生。而众生的生命本质就是“心”。所以在佛法当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一切唯心造”、“万法唯心”、“万法唯识”。佛陀在和有情生命观察和交流的时候,把有情生命的“心”是放在第一位的。所谓擒贼擒王,修行修心。因此我们应坚定地认为,佛陀是唯心论者,佛法是唯心的。当我们这样表达的时候,它才是公正的、客观的,才是心平气和的。我们没有必要被一种先入的思想所左右,无论唯物还是唯心,都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而方法在认识和发展过程中,应该是可以或者允许并存的。各种思想和学说应该是平等的。

    第二个方面,有人说佛教是辨证法,这种说法让人听起来好像很亲切。讲到辩证法,无论老少似乎都能讲出一定的道理来,实际上辩证法是在一个平面上的二度思维。在佛教的不二法门当中,对于出世和入世,心与身,自与他等关系,好像都是在用一种辨证的方法在表达,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但是,我们必须注意,我们现在所说的辩证法是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而黑格耳本身就曾受到过佛教的影响。这就给我们两个启示,一方面是说,人类的思想和文化是一条延续的、不可斩断的海流。另一方面,真正的辩证法的始祖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知道在佛经当中充满了辨证的思想,但佛陀在讲辨证的时候,并不是以辨证作为指归,而是试图用辨证的方法,让我们对宇宙的真理认识得更家清楚和全面。《金刚经》中否定之否定的运用全文可见,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佛法当中在谈到辨证的时候,是要我们摒弃文字去领悟文字后面的思想和境界,而这一点在普通的辩证法当中是没有的。比如在《维摩诘所说经》当中,维摩诘与四大菩萨及十大罗汉辩论的时候,说尽了所有的不二法门和辨证的思想,最后,维摩居士一默如雷,以沉默达到了辨证的最高境界,这正是佛法所要达到的一种精神层面。而一般世俗的辩证法仅仅是从正反两方面去论述,很少放弃辩证法而达到辨证的最高境界。

    另一方面,有人说佛教是人为的一种划分。目前,全世界对宗教有十三种定义,在这十三种定义当中,没有一种能完全概括佛教的思想、方法、仪轨和修行方法。表面来看,佛教也有偶像崇拜,但在佛经当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那是要我们亿念佛陀的功德。从法的本质上讲,是不允许我们对偶像崇拜的。也就是说,寺庙、佛像、烧香、礼佛仅仅是一种善举,是你的心灵达到一种净花和安宁的手段而已,也就是说佛教并主张偶像崇拜。为什么这么说呢?佛法明确地提出:“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法所要表达的一个主体是如来、如实、如如。是要我们通过一定的方法顿悟到人生和宇宙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叫我们拜倒在神灵的脚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佛教不具有宗教的品质,它的品质是追求种性的平等、智慧的提升、个体生命的解放,我们可以用“智慧、慈悲、平等”来概括整个佛法的特色。佛陀明确地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可以成佛。以此可以看出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天壤之别。

    我们习惯了一个想当然的公式——一切宗教是唯心主义,佛教是宗教,所以佛教也是唯心主义。一切唯心主义是消极厌世的,所以佛教也是消极厌世的。这种简单的结论导致了我们在思想和文化建设中,人为的、粗暴地否定了佛法对于社会和人生的价值。时至今日,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我们更不能正确地、客观地面对它。

    另一方面,又有人说佛教是哲学。哲学是理论的、概念的、理性的。就像一位哲学家所说的:哲学是闪耀在我们眼前的明灯,引领我们向前走去。但我们发现,佛学虽然有相当多理性的成份,甚至它要把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训练得更加理性化,但不能因此说佛教是一种哲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它要求出家、在家中以戒律为实践,以戒律为修持手段,去亲证解脱的滋味,而这一点恰恰是哲学所没有的,是哲学家顾及不到的。哲学家很少顾及个体生命的解脱和个体生命的实践,而佛法恰恰是以次为落脚点。一个优秀的佛学理论工作者可以成为佛学家,但是他不能成为一个修行者,一的修行者需要用理论来指导,但最终他必须用实践来证明自己。我想这就是佛教不同于哲学的一个关键所在。

    还有一种说法非常亲切,也非常温和——佛教是文化。其实我们会发现,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宗教是发展的载体,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佛教也不例外,在它的发展当中,有佛教造像、彩绘、书法、建筑、园林、文学。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切只是佛教表达的一种方便宣传,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或泛泛而言:佛教是文化。我们应当明确地告诉自己和世人:佛教是解脱学,是关于因果、轮回的学说,佛教是信仰。不过在这种信仰当中,它不同于一般信仰的盲从。他是非常真实和有理性的,教给你从理性迈向信仰。所以我们说佛教是一种信仰,当我们这样去说和做的时候,才没有混淆佛法和宗教、唯物论、哲学、辩证法之间的界限,也只有当我们这样做和说的时候,佛教的品质和特色才能够得到显现。

    这是一个科学的时代,人们习惯有科学来衡量事物。只要说,“这是科学的”,就能取信于人,或令人信服。于是在教界和学术界,就有人试图用科学来诠释佛法。是的,随着科学的证明,佛法中的有些经验和说法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比如,三千大千世界,生命的胎、卵、湿、化,地球如奄摩罗果,生、老、病、死,意识之下的潜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事物的成住坏空等。但也有科学不能接受的,如:生命的轮回,业力说,善恶报应说等。由于以上原因,有人试图用科学的发展与普及来消除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从学术上来说,就是被证伪。也有人试图利用科学来证明佛法的合理性,在各种宗教图书中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观点。我之所以说这么多,只想告诉大家:宗教和科学是两条平铺的钢轨,有着不同的价值方向和价值观。虽然这样,并不是说这两者之间毫无联系,有时候,科学和佛教会关注同一个问题,只是它们会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佛教认为人由业力而轮回于六道之中,而进化论则告诉我们,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带着问题学习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所发现,有所进益。

科学永远在问“为什么”,以寻求第一因。

宗教永远在问“怎么样”,以求心灵超脱。

管理者永远在问“怎么办”,以解决现实存在。

    佛教之所以流传二千五百年,经久不衰,就是因为用慈悲的心态对人类进行关怀,以平等的眼光看待男女、种族,以智慧的思想方法引领我们认识人生和宇宙的真理,对我们的人生是一种提升。或者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佛教以其出世的品格使我们少了或者说断除了烦恼,以至不复在六道当中轮回,修证成罗汉、菩萨和佛。只有当我们这样坚定地说如做的时候,人类的百花园中,佛教才会是一枝美丽的奇葩。当我们用其他的色彩分解、染色佛教的时候,佛教就失去了它原有品质。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末日精神世界里,凡是有自身特色的东西,才能够生存下去,才有生存下去的必要。当一种事物失去了它应有的特质的时候,它就失去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一个佛教的修行者,能够摒弃外缘,持之以恒地对大乘经典、乃至原始经典静下心来下工夫,直接从那里汲取营养,才能够保证佛法纯正不二,才能够保证正法久住,不至于在风雪迷漫、雾云盖日的时候迷失方向。惟有如此,我们对佛教的信仰才能够落到实处,不至于似是而非,或人云亦云。如果没有对佛教的理性的认识,这个信是很难达到至信的,佛教住世的根本就是至信,有至信才能使正法久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妙华法师       佛法)(五明学佛网:妙华法师       佛法)  

 普献法师:佛法是唯心论吗? 

 傅味琴居士:佛法给了我们殊胜的缘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七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六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五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四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三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二 

 静波法师:佛法的生命观 一 

 圣轮法师:无上甚深微妙法 息诸生死门─ 当下解脱说「佛法 

 圣轮法师:有机农业保健康 有机佛法清心丹─ 佛教的「有机 

 圣轮法师:山光水色尽演清净禅 溪河大地阐示微妙谛─「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