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修心与八种陷阱


   日期:2011/12/26 13: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经总是起始于阿难说:“如是我闻……”这点相当重要,它告诉我们许多事情。阿难记录下佛陀一切的话语,却未曾宣称这些教授来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说明他只是复述他从释迦牟尼佛那儿听闻到的话语。

   时至今日,人人都想当原创者,特别是上师们。我读过一些现代上师们的书,他们宣称他们的教导是自己的研究结果,是自己的发现。现代社会的人,不知怎地,似乎受到新的、原创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们并非着眼于某人的发明,我们是在检视纯净真实的法──佛陀的话语。

  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受苦于无休止的不安全感,灵性事物已成为一种交易,因此像我自己这种灵性导师总觉得需要招揽更多生意。因为有这不安全感、因为了解人们的弱点,贩售灵性事物是很容易的。你们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此我相信你们知道销售是怎么一回事。先告诉人们他们应该拥有某件他们所没有的东西,然后再告诉他们购买的地方就是我这里,我有你需要的东西。

  佛陀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

  这是绝佳的忠告。进入灵性道路时,谨慎留神很重要。

  趋近灵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理想而言,我们修持灵性道路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达到证悟;就是这样,就是句点。然而,出于我们的习性,还有一个不同的方式,在东西方皆然。

  在东方,佛教已然成为一种像是宗教的东西。人们为了长寿、兴旺、改善生计、个人利益、驱除某些邪灵等等而修习佛法。因此人们并非意欲证悟,而是致力于妆点此生。

  西方也好不了多少。在西方,法也并未真正用于证悟。在那里,人们修习佛法主要是为了抚慰自己、疗愈自己,为了放松……,为了所谓的自我成长。

  佛陀不是为了这类的世间利益而教导佛法。也许我们以为我们是富于灵性的人,所以我们并不是在寻求物质利益;然而我们仍在追寻某种心灵上的收益,我们希望拥有快乐的人生。这两者同被视为世间利益。如果我们怀有那种动机,佛教就是一条我们应该避开的道路。从自我的观点来看,佛教道路基本上是个坏消息。我们愈是修习、研读佛法,它对自我愈显得震撼,它与利己主义愈发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什么才是我们要的。还不太晚,我们仍旧可以退出。

  我们来谈谈这些世间利益──我个人有很多这方面的问题。阿底峡是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描述。他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意指世间八法或我们所落入的八种陷阱:

  希望受到赞美

  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

  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名远播

  不希望默默无名或受到忽视  

  这世间八法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熟记在心,那么就可以不时检查我们是否落入其中任何一个陷阱,或甚至是全部。检查是否落入任何一个这类的陷阱,是我修习的核心基础。它们很容易记: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因此我们检视自己是否落入任何这类的陷阱。我掉进全部这些陷阱,尤其是第一个:希望受到赞美。我总是喜欢被赞美,那是我最大的弱点。我相信这发生在我们许多人身上,微小、肤浅、无用、可笑的赞美之词,就能让我们变得非常软弱。批评亦然,几句荒谬、毫无意义的批评,能带来永远的伤害。

  我想你们都知道我在说什么:我们多么喜欢赢,多么不喜欢输;我们多爱受人关注,多不乐意被人忽视……这一切都是陷阱。如果我们落入其中一个陷阱,我们就变得软弱。

  我总是掉进这八种陷阱。我不想失去朋友,我希望得到赞美,我不愿意被人批评,我想得到弟子,我希望被重视,我不想被冷落。那么我会怎么做?为了得到我想要的,避开我不想要的,最后我就去满足别人的自我。

  理想状况下,假如我是一个真正的老师,我应该告诉你一些你需要听的东西;那有可能很伤人。假如我当真严肃看待我做为心灵友伴的角色,那会斫伤你的自我,真正原因就在于灵性道路与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驰。很遗憾我得这么说,但这是唯一之道。

  因此,如果我们想成为灵性修持者,如果我们希望变得强壮,我们应该是需要锻炼的。阿底峡尊者教给我们一种很棒的训练方式,称为“娄琼”。“娄琼”是个藏文字,意指“修心”。这个修练方式基本上就是记得问问自己:我们正落入哪些陷阱?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怀有何种动机?那是一切事物的真正起因。我们是认真想要证悟,亦或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放松、疗愈,又或许因为我们已在生活里经历严峻的问题与障碍,我们只是想从中复原?提醒你,那或许真能达到某种效果。倘若我们以这种动机来修习佛法,我们或许真能得到某些世间利益,但我们将无法彻底运用佛法的可能性。由是之故,我们修习的甚至将不会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的复制品。

  因此我们的动机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拥有第二类动机──为了达到全知或证悟而修持灵性道路,那么我们必须有一条完整的道路。

  是什么造就一条完整的道路?一条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备见、修、行。请注意,这点非常重要。我注意到西方有许多方法毫无见地,似乎有太多的方法:各种禅修、新世纪音乐、复生、复死……提醒你,将这些作为方法是可以的,我一点都不是在批评方法,但你必须要有见地。如果你没有个见地,你哪儿也去不了。它或许能够治疗某些创伤,或是像普拿疼一样可以暂时止痛。见地非常重要,见地决定了修与行。

  那么,我们如何获得见地?透过研读,透过审查我们所研读的内容;这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道之所以特殊的地方。他给予我们质疑的自由。就你的逻辑与常识所及,你可以问问题,你可以辩驳,你可以分析。因此你应当研读并且归结出见地;基于那个见地,你获得对此修道的信心;然后你可以选择许多方法。

  此刻,我们可以说拥有出离心是我们的见地。我们所谓的出离是什么意思?当我们观赏电影时,那是名副其实的出离。为什么?因为当我们看电影时,即使各种形色的事情都发生在荧幕上,我们知道那不过是一场电影,那全都是假的。其中也许有动人的爱情或悬疑的情节,我们甚至会感动落泪,然而我们内心知道,那只是一场电影。

  比方说,电影放映当中,当我们感觉想要去洗手间时,我们会有勇气起身前去。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并未真的陷在其中。这是为什么我们称此为出离──我们对这件事有正确的见地。既然我们了解到它徒劳无益的一面,就会有真正的出离。但相反的,在我们所谓的生活的大电影里,却很少人拥有这种勇气。

  当然,出离并不意味着,由于了解这是一场电影,我们就必须走出戏院,并且郑重发誓再也不看电影。仅仅了解到这是一场电影,就已经彻底改变我们对这场电影的态度。我们无需停止看电影,我们仍然可以观赏,然而出于这份了解,我们就不会陷进去,它变得没那么重要。这有点像是短暂的证悟。 

  这是我们所需要的,然而了解这是一场电影却着实不容易。我们总是被困住,到最后我们总是认为这是真的。然而当我们坐在这里,沉浸于这场电影,或笑或哭,完全迷失在其中时,就是由于我们的善业,由于我们的功德,我们身旁的这个人拍拍我们的肩膀说:“别担心,这只是场电影。”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

  能有这种机会,坐在某个真正具有智慧与慈悲而能点醒我们的人身旁,也很不容易。我们需要有很多功德,比方说,就在这个人告诉我们这只是一场电影时,我们后方的人可能正好在咳嗽,以致我们或许失去听到这句话的机会。这种事情总是发生,那纯粹就是缺乏功德。

  经由一再地忆持见地,经由检视我们正落入八种陷阱中的哪些,经由各式各样的观修,我们获得功德。

  因此现在我会说,了解生活徒劳无功的那面就是见地。拥有这个见地并不表示我们得成为比丘和比丘尼,或是前往加德满都,并且住在一个洞穴里。不,了解才是更为重要。了解到这是徒劳无功并不意味着你该辞去工作;你应该依旧继续你的工作。如果你有机会成为百万富翁,为什么不呢?你应该只管去做──但始终知道真实的身分,始终记得处境的实相。

  然后,情况就变得十分有意思。观赏一部电影,明知那是一场电影,却仍经验所有情绪,这很有意思。为什么有意思?因为操之于我们。任何我们控制不了的时刻,任何操之于别人的时刻,是没有意思的。这次的确操之于我们,我们知道那是假的。

  此刻,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没有控制权,我们没有乐趣,我们认为正在发生的每件事都如此真实。只要想想我们所拥有的亲密关系,拥有亲密关系应该是生命里出现的好事,然而它果真美好吗?关系展开的那一刻,不安全感开始了,期望开始了,恐惧开始了,而且没有止尽,总是一再重复:我们曾交过多少个女朋友?我们换过多少个男朋友?情形似乎总是一样。没有真命天子、真命天女,没有天时地利。为什么?问题不在没有遇上天时地利,不真是那样。但我们总是怀有某种期盼,我们带着希望与恐惧,而它们却导致失望。即使我们恰好得到我们期盼的,那份期待不会停止,它反倒是倍增了。现在期待被增强,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就期盼更多,我们产生甚至更多的期待。

  因此,我们能做的是发展明智的期待。这是娄琼的一部分,是修心的一部分。比方说,当我们睡醒时,检视一下:“我们好吗?我们快乐吗?我们一切顺利吗?”我们一切顺利,我们很快乐,我们非常好。接着我们塑造一个明智的期待:“这不会持续,这种情况过去从来不曾持续,这会改变。”事实上,我们的快乐会因此而持续得比较久。此外,当我们经历困难时,当我们遭遇这所有的问题、所有令人头痛的事情时,我们想:“这不会持续。过去我已遭遇过许多次问题,但我通过了它们,它们不曾持续,这次也会一样。”

  每个人都有这个想法,认为眼前的问题、此刻我们正在经历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不是吗?而且我们以为这些问题将会是我们最大、最持久的问题,但这不是事实。跟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相比,五年前的问题微不足道;而不出五年,今天的问题将会显得无足轻重。

  我认为充分认知我们自己的存在是件好事。当我们看电影,当我们走过这世间每天的生活,能充分认知是很好的。我们可以开展出就在此刻正坐在这里的认知。

  我们讨论了见,那么修呢?修的藏文是“贡”,它其实意指习惯于某件事。因此,对见地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现在我们得去习惯这种了解。我确定你们一定听过这个譬喻许多遍了。如果我们开始认识某样东西,譬如酒,那么我们的修持就是尽可能多上酒吧。接下来你或许想要尝试不同的酒,试着调制某种鸡尾酒什么的。然后渐渐地,我们开始嗜酒。没有人生来就是酒鬼,你必须学习,你得去修练它。然后,你变得离不开酒。这几乎像是有关酒的证悟,因此你没有它就活不下去。这就是我们得做的。

  修是习惯于某件事。现在,止(奢摩他)的修持是许许多多大师劝勉我们要做的。我同意,因为止是打基础。止的修持纯粹是让我们的心能够运作并富有弹性。现在我们的心像一块木头,坚硬死板。止让我们的心富有弹性,以便我们可以随心所欲。

  现在,假设你正在生气。如果我要你停止生气,你办不到。或者,如果我要你当下立刻发火,你也没办法。为什么?因为我们对心没有控制力。必须发生某些事情,得有特定的因缘,而且唯有如此,才能点燃我们的怒火。我们无法控制它,止带给我们那分控制力、那分弹性。  

  我们在讨论的主题是修心与八种陷阱──世间八法,那么我们如何观修它呢?我们可以称此为“动中修行”。我认为这是相当重要的修持,但有时也相当困难。为什么?又来了,累犯──我们的期待。如果我们审视它,就连我们走路的方式都是基于期待。我们采取特定的走路方式,以便可以获得赞美,以便不会受到批评,以便得到某种东西,以便不会失去某种东西,以便可以受到重视,以便不会被忽略。每一件事,我们走路的方式、我们的发型、我们今早穿的上衣……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期待,而不是真诚无造作。缺乏真诚无作时,我们就再度变得非常软弱,我们可能成为自己跟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修心)(五明学佛网: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修心)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50~5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40~4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30~3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20~2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10~19) 

 傅味琴居士:《四根本修心要门》讲解(1~9) 

 杨曾文教授:弘忍及记述其禅法的《修心要论》 

 荆三隆教授:佛教修心思想与现代文明的互动 

 如孝法师:如何修心 

 洪修平教授:什么是息妄修心? 

 仁焕法师:学佛就是修心 

 吴汝钧教授:智者大师前期思想中的心灵哲学 五、修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