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别让孩子的情感“荒漠化”


   日期:2012/1/4 15: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孙云晓 

    应试教育下,青少年被迫疏远文学艺术和丰富的生活,审美素养、道德修养、创新能力都会受到限制,最终将会出现以乖戾、偏执、自私、冷漠等为特征的“情感荒漠化”倾向。真正的教育永远是与人的灵魂有关的事业,审美与情感才是教育的第一块基石。  

    前一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当时,我在人民日报文化新闻版上曾撰文指出,因为学习负担重,许多孩子的童年不再美好,而是呈现“童年恐慌”倾向。其实,还有一个倾向也值得警惕:“情感荒漠化”。

    我们做全国性调查时发现,小学生最不喜欢的课居然是音乐、美术和劳动,初中生最不喜欢的课居然包括音乐和语文。半数以上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在沉重的压力之下,他们接触的课外书大为减少。在课外休息时间,父母们最希望孩子读的书依旧是教学参考书。可怜的父母们不约而同念起一句口头禅:“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要管!”

    长此以往,青少年被迫疏远文学艺术和丰富的生活,审美素养、道德修养、创新能力都会受到限制,以乖戾、偏执、自私、冷漠等为特征的“情感荒漠化”倾向,终将出现。

    情感荒漠化,是素质教育的“天敌”。我们都在强调推进素质教育,然而,还有很多人表示不清楚什么是素质,似乎永远也说不清。其实,素质并不那么难以理解。教育界认为人的素质包括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艺术审美等五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一位伟人说得更为简洁:当你把学过的东西忘掉了,剩下的就是素质。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才是素质。那么,什么是忘不掉的呢?根据人类的普遍经验,兴趣、习惯、思维方式是忘不掉的,而更忘不掉的是爱,是情感,是对美的追求。显然,这些忘不掉的素质正是与文学艺术及丰富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一个规律:对少年儿童帮助最大的媒介内容是儿童文学,其次是知识类读物;凡是爱读儿童文学的学生,道德状况得分较高,而道德状况得分较高的学生,也往往爱读儿童文学。不仅如此,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许多研究者得出的结论:创新的基础是审美。

    警惕“情感荒漠化”,加强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意义重大。教育是人的解放,且首先是心灵的解放。真正的教育永远是与人的灵魂有关的事业,真正的教师首先是人格之师,其后才是知识之师。任何一个家庭,任何一所学校,都不是单纯的职业或技能培训中心。审美与情感才是教育的第一块基石。

    1994年秋天,我路过南京的时候,专程拜访了教育家斯霞。84岁的斯霞告诉我“三品”之说,即“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我建议广大青少年朋友及其父母和教师深思“三品”之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孩子       情感荒漠化)(五明学佛网:孩子       情感荒漠化)  

 观世音菩萨满愿孩子如愿被录取 

 仁清法师:如何解决小孩子夜哭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四篇 孩子的心理卫生 

 郑石岩教授:父母之爱 第二篇 激发孩子的潜能 

 寂静法师:如何培养孩子 

 寂静法师:怎样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学会反省自己唤醒孩子的良知 

 蔡礼旭老师:教会孩子勤俭 

 蔡礼旭老师:正确引导孩子面对考试成绩 

 蔡礼旭老师:提升孩子的道德学问要从哪里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