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从《反斗奇兵3》说人心


   日期:2012/1/17 9: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反斗奇兵3》说人心

 

 

       

    小时候,经常幻想玩具有生命,就像《反斗奇兵》(Toy Story,大陆译作《玩具总动员》)电影世界里的玩具一样。这些玩具会思考、会说话、会走路,其天职是逗小朋友高兴,却不可被人类发现它们是活的,故只能在没人看到的时候自由活动。

 

  本电影系列中,第一集讲述小主人安仔一向喜欢的牛仔玩具胡迪,与新买的太空战士玩具巴斯光年争宠,后来两者误闯隔壁坏小孩的家而须合作逃命,最终化敌为友。

 

  最近上映的第三集里,安仔已经长大,即将进入大学,很少玩玩具了。他打算把玩具收藏在阁楼,母亲却误把玩具捐赠予托儿所。众玩具都以为自己被遗弃而感到失望、忿怒,唯一知道真相的胡迪极力游说大家回家。但它们受到托儿所的玩具盛情款待,加上当地环境优美,又听说有很多小朋友会玩它们,故纷纷留下,胡迪只好独自离开。

 

  留在托儿所的玩具,很快便被小朋友虐待至半死,原来一切都是该处首领──玩具熊鲁索的布局。而胡迪在外偶然听闻托儿所的恐怖,乃折返拯救同伴。大家同心协力,几经艰苦终于逃离魔爪。

 

  众玩具虽得悉安仔无意丢弃它们,但安仔长大已成事实。幸好安仔想起母亲友人的女儿十分疼爱玩具,遂把所有玩具赠送给她。一众玩具得到新居、新主人,过着如从前般的愉快生活。

 

  有人认为电影中玩具对主人的忠诚是愚忠,甚至视作自私的人类希望万物服从自己的反映。但若换一个角度,设想玩具是真正的人,能做到重视别人多于自己,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啊。

 

大概人们平时惯于自利,所以觉得玩具们的利他精神不可思议,甚至是不正常的。其实,利他精神并非遥不可及。佛法早于二千多年前,已提出人人都有发展慈悲的潜能;现代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研究也表明,人脑并没有天生自私的神经结构,倒具有同理心(empathy,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心)的倾向。

 

因此,婴儿看见别人身体某处受伤,会抚摸自己的相同部位,或拥抱妈妈寻求安慰,仿佛受伤的是自己。不过,随着年纪日增,人我之别逐渐分明,同理心才趋于模糊。专家说,纵使人类有自私、残暴的一面,但毕竟是群居动物,若非懂得互助互爱,早已被历史洪流中的种种天灾人祸灭绝了。

 

  若说人人都本具同理心,那为何世界上会有坏人呢?这就正如电影中的鲁索,本来是一只温驯的玩具熊。但一次小主人大意地把它遗留在外,它长途跋涉步行回家,吓然发现小主人抱着另一只相同的玩具熊。从此性情大变,去到托儿所建立极权统治,欺压弱小的玩具并安排它们给最顽皮的小孩玩弄。

 

  我们自小透过与身边的人的互动,认识自己和世界,学习待人处事,一点一滴地塑造个人人格。若有正面的成长经历作为养分,我们的同理心、慈爱、利他精神等种子都能得到滋长;反之,负面、痛苦的经验则可能掩盖这些德性。

 

家庭动力学家罗乐德(D. Law Nolte)在其一首著名诗篇写道:“如果孩子活在批评中,就学会谴责;如果孩子活在敌意中,就学会对抗;如果孩子活在嘲笑中,就学会害羞;如果孩子活在羞愧中,就学会有罪恶感;如果孩子活在鼓励中,就学会自信;如果孩子活在容忍中,就学会耐心;如果孩子活在赞美中,就学会感激;如果孩子活在接纳中,就学会爱己爱人;如果孩子活在分享中,就学会慷慨;如果孩子活在公平中,就学会正义。”

 

婴儿若感受不到温情,便有夭折的危险,这证明了慈爱对人类的重要性;孩童若得不到足够的关爱,长大后轻则社会适应不良,重则会有神经质、攻击性乃至犯罪倾向;若遭到同侪排挤、欺凌,便可能讨厌与人交往,认为别人总是不怀好意,因此对人带有敌意。同时,由于别人对他不好,他也会怀疑自己的价值,自暴自弃、我行我素。

 

不懂得自爱的人,一定也不懂得去给予和接受爱,结果令自己真的不受欢迎。即使别人向他表示友善,他也可能以漠视对方或否定自己的态度响应,以‘证明’自己是个讨厌的人──正如鲁索拒绝接收任何关于旧主人的讯息,一直说服自己和其它玩具相信人类不会真心疼爱它们。

 

总之,人类自私的一面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受个人经验和环境影响。不难发现,所有‘坏人’都有某种心理缺陷。若人对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便会觉得受伤、沮丧,因此不顾他人以维护自己,甚至伤害别人以作报复。这些都是他们对这残酷的世界表达控诉、舒发内心所受委屈,用自己的方法补偿‘快乐’的表现。

 

畏苦求乐是所有众生的共通点,佛法认为这点正是人们彼此理解、包容以及互爱的基础。可是,并非所有人都懂得使用适当而有效的方法离苦得乐。错用方法,以苦为乐,甚或害人害己,是很不幸的事。

 

        因此,我们平时忿忿不平地埋怨别人怎样坏、挑剔他人如何自私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按常理,没有人天生就希望自己成为坏人,其实他们都是受害者,并非存心要干坏事。

 

 《入菩萨行论》说得好:‘如果他们的本性就是要伤害别人,则不应该瞋恨他们,好比我们被火烧伤也不会迁怒于火的‘燃烧’特性;如果他们的本性是善良的,罪恶是由其它因素造成,则更不应瞋恨他们,正如晴空被乌云遮蔽也不应归咎于晴空。’

 

  一般人不习惯经常观察自心或自我反省,也没有受过佛法的内观或修心训练,当发生不愉快事件,烦恼便不由自主地生起。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灵力量控制或反抗烦恼,心随境转,被动地遭负面情绪占据,思想被迫进死胡同而出现偏差,导致行为问题。一如《入菩萨行论》所言:‘伤害我们的人,他自己也是被烦恼役使,故我们应讨厌的,不是哪个人,而是烦恼。’

 

我们好歹也自认明白事理,甚至认识少许佛法,理当对这些饱受烦恼痛苦而造作恶业的人生起慈悲心,设法关怀、开解,并导其向善。当然这并不容易,本文也难以大花篇幅讨论。

 

不过,至少我们应该宽恕不合意的人和事,莫让忿怒破坏自己内心的和乐,更别以牙还牙而令双方倍添痛苦、结下恶缘。《大日经》谓:‘一念瞋恨能焚毁亿万年所修的善业,故应致力舍离瞋恨。’少一些怨憎,也就少一些过失。

 

       电影中的胡迪,当曾折磨它们的鲁索在堆填区内快要被送到铡刀时,不惜冒险救它;鲁索获救后再一次出卖它们,胡迪也没意思再找它算账。胡迪无论对人、对其他玩具,都贯彻着平等饶益的泱泱大度。由此看来,它关心小主人,不能武断地判为愚忠,而是其内心善性的展现。这正是菩萨的安忍和利他精神,值得你我学习。

 

文:Lozang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人心       反斗奇兵)(五明学佛网:人心       反斗奇兵)  

 陈兵教授:人心的阴阳及运动规律 

 王雷泉教授:佛教以改变人心而改变世道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有人心就有禅宗 

 洪修平教授:佛教的人心关怀及其现代意义 

 洪修平教授: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明奘法师:佛法不是宗教,而为人心所必须 

 明奘法师:禅,直指人心的管理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佛教与净化人心 

 仁焕法师:我对佛教的理解和个人心愿 

 衍慈法师:人心 

 吴甘霖老师:禅:直指人心的管理学 五 

 吴甘霖老师:禅:直指人心的管理学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