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竹庆本乐仁波切:情绪的智慧:勇士的旅程


   日期:2012/2/9 16:4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译者 林瑞冠  审订 施心慧

根据佛陀的教法,我们有三种看待情绪的方式。在这条修行的道路上,我们将自己视为与我们的情绪作战的勇士。首先我们视情绪为敌人;接着将它视为朋友;最终体悟到情绪即是智慧,它也庄严了我们的道路。行走在这条旅程上的勇士,他们心中的情绪与智慧融合为一。

当我们踏上精神的旅程时,我们就把情绪视为有害之物。在佛教的经典中,贪、瞋、痴就是所谓的「三毒」,或称做「烦恼心(Klesha mind)的根源」。Klesha(译注1:梵文,即「烦恼」)被译成「烦恼的心」或「混乱的心」,它的意涵不仅包含了情绪在内,也包含了痛苦的根源——无明。当我们明了这些基本的情绪就是痛苦的起因时,就会知道由于受到情绪的牵连,因而导致我们陷于轮回之中。

贪、瞋、痴对于众生所造成的痛苦,到底有多深呢?我们只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不过,我们的这条道路就是要开始认出三种根本的毒,以及与三毒相关的许多痛苦。要认出它们并不难。如果我们就坐下来,仔细的想一想我们的人生,我们会发现有无数的痛苦与三根本烦恼或三根本毒是有关的。

刀 刃

伟大的印度大师寂天菩萨开示:“许多的痛苦都来自于贪欲,就像是「刀刃上的蜂蜜」。”他以意象的比喻,让我们明了痛苦是如何的从「贪根本毒」生起。在这个例子中,请想象在一把非常锋利的刀刃上抹着蜂蜜。当我们舔蜂蜜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对蜂蜜有一种天生自然的贪着,一种天生自然的执着、渴求的感觉。第一口的味道是甜的,一开始我们会产生些许喜悦或快乐的感觉。然而,一旦我们变得对蜂蜜更加着迷时,我们愈舔愈用力,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用锋利的刀刃割自己的舌头。

寂天菩萨也同样开示了,当生气或瞋恨扰乱了我们的心,我们的身上是无法找到片刻的宁静。我们全身颤抖着,这让我们的心更加的混乱。根据寂天菩萨的开示,当我们受到瞋恨的干扰时,我们连晚上都睡不好。因此,从一开始就认识痛苦的成因,基本上就是这三毒是很重要的。而三毒的成因就是我执,这也是烦恼心的各种体验的根源。

寂寞的勇士

小乘之旅:将情绪视为敌人

一开始,我们将情绪视为敌人。在我们的世俗世界里,当我们提到「敌人」时,通常是指造成我们痛苦的人。如果敌人不是造成我们痛苦的人,那么敌人是什么呢?我们在面对情绪时,将情绪视为敌人,就好像在战场上一般。我们就是勇士,正在与情绪这个敌人交战。这是谈到面对情绪的第一种方式时,引自佛教经典中的惯用例子。

在这个阶段中,勇士最需要发展的第一种智慧,就是知道自己的弱点。此外,作为一名勇士,我们需要接受更进一步的训练,以加强我们的技术、增长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的般若智变得敏锐。勇士也需要了解敌人的缺点和长处,尤其需要认识敌人的长处。这点是尤其重要的,因为我们在打仗时,不应该低估敌人。

这场战争发生在我们内心的战场上,发生在我们内心与外在的环境中。我们有敌人,也就是我们的烦恼心;我们也有敌国国王,就是敌人的统治者。支撑我们烦恼心的那股力量,就是我们的我执,它就像是棋盘中敌方的国王。而密切合作的贪、瞋、痴三毒,就像是国王的将领们。此外,从三根本毒所生起的其他所有情绪,就像是执行将领指令的千军万马。

就像是这种情况,我们发现自己身陷在战场上,成千上万配备着高科技武器的敌人正向我们逼近。他们配备着21世纪的「我执」武器,朝着我们而来,而且他们背后还有几百位工兵。此时,我们一定得认知到,自己是这个战场上一名孤单的勇士。然而,我们具足了勇气,具足了力量;而同时,我们也具有勇士和人类的弱点。因此,当我们在战场上正要输掉这场战役时,当我们知道敌军在某个防御区比较强时,在这个当下就运用一点小小的智慧,那就是:“赶快跑!”

我们不应该成为「神风特攻队」般的愚蠢勇士。这不是一场自杀式的战役,而是以智慧来筹谋战略,就像是我们在电视上都曾看过空军飞行员在打空战一般。他们非常的机敏。他们会先逃脱,然后再回过头来射击,接着再逃跑。从古至今,战争史上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例子。

如果在此处所学习到的智慧是:“赶快跑!”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要逃去哪里呢?为了要能够再战一回,我们逃回自己的禅修座垫,再次加强我们的技巧和智慧,磨利我们智慧的武器。我们已经在战役中亲眼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因此我们对自己的弱点开始进行评估,并且学习敌军的长处。敌军的力量,可能从「贪欲将军」这边而来,或者从高科技工兵的这边而来的呢?又或者来自于「瞋恨将军」或「无明将军」呢?所以,我们必须撤退并建构自己的防御工事之后,再回去打仗。勇士是绝对不会永远脱逃的。

接下来,「智慧」正在找寻适当的时机战胜敌军。这是勇士史诗作品中,最常见的题材。在西藏的传统中,流传着勇士之王──岭国的格萨尔王的许多英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格萨尔王并不是每次都赢得战争的。然而,在战役中,他会等待适当的时机攻击,他会运用许多战略来征服敌人。同样的,我们的情绪拥有高科技的技俩,试图要将我们击倒。因此,我们不应该低估敌方。这里所说的敌人是谁呢?就是我们的烦恼和烦恼之王——自我。这个「自我」是谁呢?就是我们需要去征服的「巨大自我」,或者可能是「秃鹰」(译注二:「巨大自我」的英文是bold ego,而「秃鹰」的英文是bald eagle,两者的发音很接近,因此,仁波切在此开了个玩笑。)。不过,这可能不是一件容易达成的事,因为这毕竟是我们的「巨大自我」。

在这场战役中,我们主要在发展二种智慧。第一种智慧是认识敌人,第二种智慧是认识勇士。一开始的时候,勇士培养了认识自己的智慧,接着更进一步的,勇士培养自己的力量,并取得征服敌人所需要的武器。

在佛教的旅程中,小乘道的阶段里,我们有「作战」的想法。这名孤独的战士,他与自己心中投射出的敌人在作战,而且在寻求自身的解脱——从这些敌人与敌人所造成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孤独的战士以谨慎的态度,施展出面对敌人的战略。

大乘之旅:将情绪视为朋友

在第二个阶段,我们在面对情绪时,我们不再将它们视为敌人;相反地,我们视它们为朋友。换句话说,勇士以不同的角度来看待敌人,此时勇士看到了敌人的价值。我们的敌人对我们很有帮助,由于他们的出现,我们才能够增强自己的力量。更确切地来说,没有敌人的勇士,就不能称为勇士。从这样的观点来看,敌人帮助勇士成为更伟大的勇士,成为胜利者。如果没有敌人的话,我们就不能称某个人为勇士。如果没有敌境的话,我们也没有什么可征服的。因此,此刻在这条道路上,勇士认为「友谊」是与敌人之间的一种必要关系。

我们可以把这个「友好」的关系比拟成一个农夫,对这个农夫来说,烦恼心的有害情绪,就像是人类的排泄物。这跟第一个阶段的情形相反,第一阶段的战士就好像是住在城市的居民,人类的排泄物对他们一点用处也没有。实际上,他们想要愈快清除掉这些排泄物愈好,也想要离得愈远愈好。在第一个阶段,有害的情绪被当成不需要的东西,完全以排泄物的方式来处理。可是,对于农夫来说,人类的排泄物是「证悟」和「解脱」的作物得以生长的上好肥料。在这里,人类的排泄物被视为对我们「证悟种子」的发育是有用而且必需的。在第二个阶段,情绪被认为是非常正面的。

我们可以用两种角度来看待这个正面的特质。第一种方法,就是视情绪是增长我们智慧的外在助缘。举例来说,就像是勇士知道自己需要敌人,或是农夫知道自己需要肥料。另一种方法,就是了知这些情绪的真实本性。换句话说,这些情绪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帮助我们认出心的真实本性。无论我们看到什么,不管是瞋恨、贪欲、愚痴、自我,或烦恼心的任何要素等等,我们的情绪都在告诉我们一个更深的含意。烦恼传达了一个更深的讯息,超越了仅只是贪、瞋、痴的情绪。

从这个观点来说,情绪就像是镜子,帮助我们照见自己的脸。然而,想要看到我们在镜中的反影,我们也需要光线,也就是我们的心识。可是,只有光线和镜子也是不够的。这里缺少了什么呢?为了要能够看,我们需要智慧眼或日巴(rigpa)。日巴就是「赤裸的觉性」,它是比较主要的部分。因此,情绪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本性。这些情绪不仅是贪、瞋、痴而已,它们有着更深的寓意。它们是一面镜子,让我们能看到自己的脸。由于镜子、我们的心识之光,还有我们的智慧眼的帮助,我们才能看到自己的脸。我们不只是看到了自己的脸,我们还能够辨认出自己。

人类心识最棒的其中一项能力,就是能够辨认出自己。最近有一项由科学家所进行的研究报告,科学家对黑猩猩做了一项测试,看看牠们是否能够认出镜子里的自己。科学家在黑猩猩的面前摆了一面镜子,但是黑猩猩只是看着镜子,然后做了一些敲敲镜子等动作。大部份的动物并没有自我辨识的能力。不过,自我辨识跟「日巴」好像很相近,但是在此处二者的意义是不同的。这里的「自我辨识」指的只是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身影。

智慧和般若提供我们极大的力量,让我们能够看见自己、辨识自己。认知的能力在道上的第二阶段是很重要的,因为勇士因此能够知道敌人的需求、敌人所代表的意涵,也使得勇士能够了解自己。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了解能够让我们认出镜中自我的基本要素(因缘),有镜子、光线和眼睛。因此,我们知道智慧、觉性和显相是十分重要的。缺少这三者的话,我们不可能体会到这样的「辨识」。对我们来说,不带任何评断,不去分别显相与自我,仅只是单纯地经历烦恼和非烦恼的显相等等心的对境,是有必要的。在这样状态下,是一种本然的「看」,将能者(能感知的心识)与所者(所感知的外在对境)合为一体。这种「看」即是真正的辨识。

从某些观点来看,我们需要发展单只是让情绪生起的技巧,让情绪自个儿独处。我们的烦恼并非总是在干扰我们,反而是我们在干扰自己的烦恼。我们一方面埋怨情绪使我们无法禅修,使我们无法体验到这个或那个;另一方面,我们却玩味着自己的情绪。我们在寻找某种快乐的感觉,在痛苦本质中的基本快感。换句话说,我们沈迷于痛苦。没有痛苦的时候,我们感觉不自在了。

当我们在禅修中体会到无二元的平静时,我们感到有点不正常、有点害怕。因此,我们赏玩着自己的情绪,看着它们的演出,再次的回到痛苦之中。我们玩味它们挑衅的美,我们玩味它们激情的攻击。因此,第二个阶段需要相当的正知正念,如此才能够发展出烦恼生起时,能够认出它来所需要的辨识力,此时,我们要运用觉性,才能避免去概念化我们的体验。

三乘之旅

在旅程的一开始阶段,我们需要看到自己与敌人的长处和短处。当我们与敌人面对面,彼此的距离只有一英吋时,由于我们已经认识了敌人,也认识了自己,因此智慧就会自然而然地在战场上生起。我们启发了「什么时候该逃跑」的智慧。在军事用语中,我们会把这样的行动称为「策略性的撤退」,我们会称呼我们的自我是「总司令」。另外还有三位五星上将,分别是贪、瞋、痴,它们执行着总司令“巨大自我”的命令。这是我们的旅程中,第一阶段战场的情形,此阶段相应于小乘之道。

第二个阶段,我们认为敌人对于勇士的成长,以及勇士要赢得战场上的胜利是有益且必要的。将自我和情绪视为朋友的观点,是对应于大乘之道,在这个阶段我们了解,要在精神之道上有所进展的话,情绪是必要的。

佛教精神之旅的第三阶段,有许多将情绪转为道用的甚深法门。这是非常有争议性的一种说法,因为我们通常会在我们的烦恼之外,寻求另外的精神之旅。我们在这些情绪之外,在我们的自我之外,想要另寻一条精神之道。不过,在这个阶段,情绪既不是我们的敌人,也不是我们的朋友。情绪本身就是我们的道路。这个观点相应于精神之旅的金刚乘阶段。

金刚乘之旅:将情绪视为庄严

在第三个阶段,勇士在他的旅程上,获得了更多的自信。在这个阶段,勇士取得了「虚空广大境」的指挥权。作为一名勇士,你必须要有指挥整个虚空的自信,如此一来,虚空就是你的了。这不是敌人的虚空,敌人是在虚空的统御之下。在这个时候,勇士获得了足够的信心来统御虚空,而由于勇士统御了虚空,他与广大境就合为一体了。因此,当勇士移动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好像是虚空在移动。我们好像感觉到整个世界都在震动一般。

在勇士与虚空合为一体之中,在无限广大的虚空镜子之中,敌人的显相生起了。我们在镜中所看到的影像,其实装饰了这面镜子。如果没有这些装饰的话,这面镜子是很单调乏味的。显现为外在敌人的这些色相,就像是大海的波浪。波浪自大海中生起,也回归到大海中。此时,勇士不但统御了虚空,他也同时统御了地和水。勇士航进大海之中,以浪花为装饰。波浪的力量提供了巨大的挑战给勇士,而波浪也同时将它们的美丽贡献出来,成为勇士的悦意装饰。如果没有海浪的话,大海就显得单调,那就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海洋。就像是这样,没有概念和情绪的心也是很枯燥呆滞的。因而,就像是海浪使得大海更加美丽,敌人的显相也富丽地庄严了勇士。

在这个阶段,勇士不将敌人视为「敌人」。他甚至不把敌人看做是朋友,而是将敌人看做是严饰。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敌人是你的一部份。你已经超越了「敌人」这个概念,而且敌人也成为你勇敢心的一部份。在此阶段,胜利是自然发生的。胜利遍满着所有的地方。胜利是这二者合一的:英勇的勇士出现时,同时以敌人为严饰。

我们也许无法完全理解这样的情况,但是培养这样的认知是我们旅程的一部份。当勇士抵达了旅程的某阶段时,情绪不再被视为外在的显相、标签化的想法,或是概念性的经验了。他们体验到的是伟大的合而为一。在此阶段,勇士经验到这些基本的情绪,皆在智慧的本质之中。当我们能够以不带概念、不将我们自己与瞋恨划分开来、不干扰瞋恨的方式去体验瞋恨时,那我们就会见到瞋恨中的智慧。我们会见到贪欲中的智慧,愚痴中的智慧,以及自我──「巨大自我」中的智慧。

这是我们面对情绪的第三种方式的一部份。在此阶段,情绪不会干扰我们。我们不用摒弃情绪,相反地,我们经验到情绪是超越概念的。这个经验不会仅限于我们的座上禅修。我们可以带入日常生活中,带入日常的情绪体验中。一旦我们认出情绪在我们的心中生起时,我们只要去经验它,而不需要将自己与它区分开来。我们体验情绪,但不以概念去分别它。当我们努力用这种方式去体验我们的情绪时,我们将会见到能者与所者是合一的。我们将会见到与清晰的显相合一的广阔虚空,就像看到镜中的影像一样。

对我们的自我来说,勇士、虚空与敌人三者一体的观点,是非常可怕的消息;而同时,对我们的自我也是一个很棒的消息。终究来说,我们在这条道路上所发现的智慧,其实就在我们的自我之中。真正行走在这条精神之旅的人,其实就是我们的自我,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全都想成为较好的禅修者:“我想要成为一个比较好的学生。我想要成为一个比较好的修行者,一个成功的修行者。”这就是「自我」的过程。

而同时,这也是「自我」的智慧。在这个我执之中,蕴含着不可思议的力量。「自我」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它想要从自己之中解脱自己。「自我」在寻找「无我」的道路。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很奇怪?这是非常怪异的。可是,在这之中蕴含了智慧。我们在追寻的智慧还有比这个更伟大的吗?这里唯一的问题,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这就是所缺乏的部份。智慧已经出现了,但是我们对于这个智慧缺乏信心。「自我」觉得自己不怎么可靠,否则的话,它就不需要在「自我」之外,而外求其他的道路了。这个「不可靠的感觉」本身就是智慧。智慧从一开始就在那里了。

同样的智慧也出现在我们的情绪之中——在瞋恨、贪欲、嫉妒之中。智慧蕴含在这些情绪之内,并非在情绪之外。这和「自我」在找寻「无我」时一样,这是同样的智慧,同样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通常我们无法看到这股不可思议的力量,或认出这个智慧,因为我们试图从外面寻找智慧。然而,智慧就在我们情绪的本质之中。我们能体验到这智慧的唯一方法,就是透过我们的自信和信任。这条道路并没有要求我们信任外面的任何人。我们只需要相信自己和自己的智慧。我们只需要信任我们自己的情绪和情绪之中的智慧,另外还要信任自我,美丽的巨大自我,以及在这个自我之中的智慧。

当我们体验到这个合而为一时,我们就会经验到显相无限的清明,一种与虚空合而为一的清明,就像是从海洋生起的波浪,消融在同一个大海之中。当我们体验到超越概念的情绪时,这会是相同的状态。我们实际上所感知到的海浪──是可以让我们做出完美冲浪运动的海浪,是可以对它挑战的海浪,是可以淹没懦弱勇士的海浪。从我们精神之旅第三阶段的观点来说,这就是我们的见地。

后记:竹庆本乐仁波切「情绪的智慧」教法,1997756日开示于加拿大新斯科细亚省(Nova Scotia)布雷敦角岛(Cape Breton)的多杰丹玛林(Dorje Denma Ling)。由辛迪雪顿、阿弥妲古塔、卡罗芬明和汤姆士布鲁克编辑。

中译自菩提(Bodhi)杂志第四卷第一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情绪       竹庆本乐仁波切)(五明学佛网:情绪       竹庆本乐仁波切)  

 郑振煌居士:佛法与情绪管理 

 郑振煌居士:情绪的四放 

 惟觉法师:禅与情绪管理 

 惟觉法师:禅与情绪管理 

 黄国达居士: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 

 黄国达居士: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9章 灵性的云霄飞车:拙 

 雪漠:出离心不是一时的情绪 

 悟妙法师:如何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控制情绪,如何降伏心魔? 

 宗性法师:佛法与情绪管理 

 法藏法师:情绪〝停看听〞,跟烦恼say〝掰掰〞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A 第830经、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