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介绍

 大愿法师: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日期:2012/2/9 17: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我的大愿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

洞庭湖出家的高僧——大愿法师

 

 

一千多年前,在风华绚烂的唐代,法性寺(今光孝寺)庭院内,香烟缭绕、清风徐徐。两位僧人见幡旗飘扬,开始争论这是“风动”还是“幡动”。惠能在一旁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千多年后,“心动”的问题越发困扰着绝大多数人。人们放不下位子、房子、车子、票子,放不下物欲、名利,就像鸟儿的翅膀系上了黄金,从此体会不到飞翔的幸福。

2011年10月26日,借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在四会六祖寺开幕之机,记者一行到六祖寺采访。车子飞快奔驰,身后,广州的繁华与喧闹渐行渐远。 只见山林苍翠,六祖寺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万道光芒……
寺院门口是一片片稻田,正值水稻成熟时节,束束谷穗饱满低垂,如斯美景让人浮想联翩,思绪仿佛回到佛陀时代:佛陀是一个快乐的人,他懂得欣赏一个优美的清晨或一杯澄清的水。一次,他与阿难站在灵鹫峰上,指着下面的稻田,说:“阿难,稻子熟了,多美啊!我们把出家人的长袍设计成稻田这种图案吧!”。

“福田衣”于是这样作成了,后来,佛陀告诉大家,过去一切如来及弟子都是这样做的。其形如田,比丘披着可由信徒来供养种福。

来到六祖寺方丈楼,住持大愿法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法师气质安祥、宁静、慈悲、欢喜,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显得年轻。来自韩国的延和法师初次见到大愿法师后,曾经激动地形容:“他温和安逸的身相如同香气,是我意念中佛陀的清净相。他轻轻的声音,足以降服风声、波涛声,却能传到千里之外人们的身边。他强烈的魅力中有吸引人的庄重。他移动法体的时候,如同泰山在移动,他引导众生的能力如同蜂王……”

1971年,大愿法师出生在洞庭湖畔——湖南沅江市东南湖芦苇场,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一个朴实善良的家庭主妇,家里有三个孩子,法师是家中长子。

“1988年高考后,我就读湖南财经学院,其间接触到佛学文化,并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次去离学校不远的麓山寺礼佛,在礼拜千手观音时有一种不可言说的感应,自感机缘成熟,于1990年8月在湖南岐山仁瑞寺出家,由天柱老和尚剃度,于南岳南台寺方丈宝昙大和尚得戒、于香港宝林寺圣一大和尚得法。”

出家20余年,大愿法师对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欢喜:“生命的追求,归纳起来有四个层面:富、贵、雅、觉,或者说真、善、美、慧。富,当然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贵,指道德、精神的高尚,像佛陀所说的,人不是出生而高贵,而是因行为而高贵;雅,即优雅的社会生活,觉,就是觉悟。”

常有人问大愿法师为何出家,法师推崇丰子恺评价李叔同的一段话: “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有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丰子恺通过对弘一法师的回忆,总结出人生的真谛:

  “人生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这样的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竞。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

十九岁刚出家时,大愿法师就时时提醒自己,出家并不是为了离群索居,而是为着更深的觉悟和仁慈,为了心怀天下,为了与人与物更和谐地共处。当有一天,我们看到所有的众生都是佛的时候,此刻就是我们自己成佛的时候。

佛教在线:提起佛教,很多人认为它消极,离现实生活很遥远。佛教到底应该怎样与我们的现实世界相融合,实现“人生佛教”呢?

大愿法师: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我们佛教非常有必要加强佛教文化建设。这个文化建设包括很多方面。一个是佛教的教育方面,包括僧伽精英教育,另一个是信众的教育。为什么很多人信佛却不了解佛教。原因是依靠少数的法师来弘法还远远不够,尤其是这样一个时代。僧俗二众共同来担当这个使命,弘扬佛法,佛法才能增强很多的生力军。另一个就是社会的心灵成长教育。六祖寺目前正在做一些尝试和拓展,我们现在在湖南、湖北、浙江、香港等共有多所道场,都在推展这个文化事业。让佛教文化跟各种文化进行交流碰撞。比如做一些禅修活动,禅与企业管理、企业家静心之旅等。从而实现对社会的人文关怀。

佛教在线:听说法师得到众多位上师、活佛的殊胜灌顶和传承,圆融显密、禅密,并闭关修行,获不思议境界,能否讲讲如何依师,给大家一些启发?

大愿法师:前面的说法比较拔高一些,我还做得不够吧(笑)。圆融大小乘、显密宗,这个还是谈不上的,每一个学到一点皮毛,应该还是有一点点体会,依师主要还是放下我执、我慢,完全与师长心心相应,达到与师长的心融合,在心地上相应,这是最关键的。之后呢,就是行为上的谦卑、礼敬。无论禅也好、密也好,其他宗派也好,如理依师是道之根本,不如理依师,比如内心深处其实还是有些我执、我慢,不与法相应,恐怕解脱是很难的,而且佛法的传承,来自历代师长内在的证悟,实际上无法用语言真正来完整的表达,与师没有相应的话,其实法是传不下去的,为什么中国佛教也好,世界佛教也好,那么多的宗派,那么多的大修行人,他们有那么多的证悟,为什么他这个法传不下去呢,不是师父不肯教,也不是弟子不用心学,而是在于内在证悟的力量——德的感召力,无法言说,而又是很珍贵的,那么这才是活的佛法,不是简单的作为一种知识,佛法永远在智慧层面,而不在知识层面,如果我们把它做为一种知识来积累,来吸收,这是世俗的教育,而不是解脱的教育,这是在学习一种技能,而不是佛法,所以如理依师,并不是要倡导个人崇拜,或者是一种盲目的信,关键还是在于内心相应啊。我们禅宗的祖师,师父教弟子,他有很多方法,甚至我们认为一种毒辣的方法,比如云门祖师,是夹断一条腿的代价得到证悟的,比如二祖是砍断一条手臂,首先他是基于一种恭敬、对师父的完全信任,有这样的基础,才会真正的证悟,所以我想这个是最重要的吧。

佛教在线:现代人的根器很难和古人相比,甚至连儒家最起码的孝悌精神都很难做到。在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怎样契合这一根机进行引导?

大愿法师:我个人并不完全认同你那个提法(笑),现代人根器比较差,或者说连孝悌都做不到,末法时期人更漏劣,修行难以成就(笑),有好有坏吧,任何事情利弊都有,弊端的一方面,大家容易迷失在资讯的丛林里,如果没有主见,没有传承,自己只是在网上学佛,或者吸纳很多的资讯,然后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得,实际上变得像浮萍一样,这是弊端的一方面,便利的一方面呢,正是因为人根越漏劣的时候,人心越迷失的时候,佛陀的悲心也广大,所以实际上他有很多的善巧方便,来接引我们,教化我们,其实我们更容易学到各种法门,比如我们六祖寺,我们也有邀请一些南传的尊者过来,协助我们一起做一些内观禅修,各地的法师,包括一些长老大德,也经常邀请过来,那么只要我们有心学习,要解脱就有很多相对容易的法门。实际上正法、像法、末法取决于行,我们每个人心是正法的心,即便外面的世界是末法时期,实际上我们还是处在正法时期。每三个优势呢,现在物质层面比较丰富了,只要大家有心,更有条件注重精神层面,这是比古人有利的地方,以前的人可能为稻粱谋,为衣食奔波,可能很辛苦,因为他自己的基本责任在那,而眼下获取资生的物质更容易,因此实际上只要我们有心,就有更多的时间来注重精神层面,第四个优势,正是因为物质丰富了,大家会重视精神的丰富,世界各地对于佛教、对于禅的探究也更多,那么这个对修持上是有帮助的。所以实际上,我对大众的解脱还是非常乐观的(笑)。

佛教在线:来到六祖寺,大家有个共同的观感:这里的一切井井有条,弘法活动也令人非常赞叹。自禅宗丛林制度建立以来,管理僧团就成为历代高僧大德的一项重任。请您谈谈在僧团管理方面的心得和看法。

大愿法师:僧才管理上,首先依法聚僧,依戒聚僧,这是传统的要求,大家都是为法而来,为解脱而来,所以就会有凝聚力。第二是倡导六和敬,有一种说法,留不住的员工,打不走的僧人,为什么棒子打不走,因为他要求法,有法可求,你怎么去考验他,他都不会走的啦。一个寺院的关键,我想在于一个如法的僧团,最重要的是这个寺院要成为一个正法道场,真正的弘法,不是一种表面的、热闹的一些法会,法会是接引大家的一个手段、方便,内在的还是契合大家的法脉的传承,如果光有其表,相当于买椟还珠,缺乏内核,第二点,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些形式上的变格,时代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了,以前在农耕社会的时候,马祖道一禅师、百丈怀海禅师倡导农禅并重,当时教界,尤其是律宗还是有很多反对意见,说他们是破戒比丘等等,但后来事实证明这个革新有巨大的意义,确保发了禅宗的兴盛,但眼下其实也是在一个转折点上,如果我们只是依靠经忏、香火,还是比较消极的,应该还是可以采取一些主动与社会接轨的方法。比如说我们可以用现代的一些组织形式,六祖寺有一些实践,就不仅仅是传统的有八大执事、四大班首就好了,虽然我们实际上也有,但我们还有更多的部门,比如说文化办,每次负责讲话的整理,书籍印行,和宗教文化出版社等等相关机构的合作,佛教文化这一块有这个专门的部门,团队去做,教育方面有个教育办,开展僧伽精英教育,信众的佛法修学基础教育,社会的文化碰撞交流、交融,这些也有专门的人来做,这样他们就可以持久去做,同时避开一个误区,以前的大德住世,寺院非常兴盛,大德涅槃后,这个寺院马上就冷寂下来了。如果有专门的团队去做,任何人在与不在,都不会妨碍,佛法还是可以持续地健康发展。还有比如我们基建方面有一个基建办,人事方面有一个人事办,对人员的考核,招聘员工,把一些事务性的工作交给员工去做,法师就能从繁琐的事务当中抽出来,有些道场有一个弊端,就是一些旅游景区的寺院,法师就成了售票员、服务员。关键还是要让我们的僧团、管理人员提升,很多事情只是定一个方向,找人来做,对于僧团的管理工作,对于弘法事业的推动工作,能够有时间做更多的利益大家的事情。

佛教在线:在面向青年人的弘法方面,您做了很多工作,除了亲历亲为之外,有没有可能联合其他寺院共同去做呢?比如做一个弘法的联盟组织,共同推广佛法理念?

大愿法师:对,这个我们很主动在做,比如说在这次文化节开始之前,我们有一个禅宗祖庭的参访学习体验,不是说简单走一圈就算了,而是跟各个寺院的方丈坐下来交流,讨论、学习学修体验,学习这个寺院的这个祖师,独特的禅法,独特的教法,这是我们主动走出去,走了8个祖庭。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得到佛法的真实的受用,能够整合所有的佛弟子的力量形成一个合力,从教育、慈善、文化等各个层面去搭建弘扬佛教文化的舞台。 具体的行动呢有很多,我们都在尝试和努力:比如文化方面我们制作和印制了很多弘法的音像资料、书籍,坚持办好两刊一报,教育方面我们有一个计划就是依据几十所道场培养居士之中的弘法人才。致力于居士弘法老师的培养。文化交流活动方面我们将由法会的佛教转化为活动的佛教,文化节的佛教。我们已经成功地举办过六祖文化活动节。此外,我们每一年都要组织国内国外朝圣活动的开展。既是朝圣又是修行又是旅游。

佛教的发展需要经济基础,佛教的经济不要单纯依靠功德箱和佛事。我们现在转为以提供服务为主。这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效果还不错。希望进一步透过行动来实践愿望,透过愿望来指导行动,来提升我们行动的水准。这样就更加能够相得益彰。

佛教在线:在采访的结尾,您能否为我们佛教在线的读者,讲一个禅宗的故事?

大愿法师:(笑)禅的智慧其实关键就是创新,从内心的不执着,能够激发生命的源头活水。有一个老和尚带一个小和尚在森林里禅修,过去了一年多,小和尚觉得师父没教过我什么呀,觉得浪费时间,然后就求师父,师父说好啊,在森林的另一头有一个修行人,你给我送一封信给他,送到了以后,回来我就教你怎么参禅,小和尚很高兴走了,三天后,垂头丧气回来了,说,全都是荆棘,找不到路啊,师父指着天边的飞鸟,天上并没有路,但是鸟哪里不可以飞呢?我们的人生,只要开发智慧,内心没有执着,哪会没有路可走呢?任何时候只要打破执着,就不会烦恼,就会有快乐呀,对不对?(文:邓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愿法师       六祖寺)(五明学佛网:大愿法师       六祖寺)  

 其它法师:如何处理家庭危机(大愿法师)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23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20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9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8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7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6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5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4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3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2 

 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学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