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慈悲不等于放纵对方的欲望


   日期:2012/2/25 12: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慈悲不等于放纵对方的欲望

 

假如我们对于佛教里面的慈悲不是很了解的话,我们就会认为对别人慈悲就是同情对方帮助对方或者当对方提出你要在你家过夜的时候,你不能皱一下眉头,否则你就很不慈悲。我们会认为慈悲就意味着不拒绝。那么我们就会困惑于它的适用范围。

应该说慈悲有很多种表现方式,通常我们见到最多的是那种慈眉善目的慈悲,不过有很多时候慈悲并不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有的时候,真正的慈悲需要一副愤怒的面孔。还有些时候,真正的慈悲是打你的屁股而不是告诉你你做的非常对。当然,真正的慈悲的后台永远是智慧。

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被告知要对别人慈悲,要对每个人都这样,否则你就会给佛教丢脸。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然后出去面对每个人,然后我们就开始困惑当别人要去砍人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提供给他们一把刀。

我们要知道慈悲不等于放纵对方的欲望,假如一个人告诉你自己要出去砍人,并且希望你为他提供一把好刀,以便他顺利的把别人的脑袋砍下来,这个时候,你也许会想,我应该对每个人慈悲,应该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那么你就是一个非常愚蠢的教条主义者。你要知道假如你为他提供了那把刀,其实你等于同时害了两个人。因为你提供刀的缘故,其中一个人要失去脑袋,而另一个人因为砍掉了前者的脑袋也将面临很悲惨的境遇,至少他需要躲躲藏藏。所以你的慈悲完全使错了地方。

真正的慈悲并不只是满足暂时的安乐,而是立足于究竟的安乐。而上述的行为很可能连暂时的安乐都无法给予,一个人被关在监狱里(或者躲躲藏藏)的时候,获得暂时的安乐并非一件轻而易举之事。

因此在我们借钱给别人之前最好了解一下他将用这些钱去干些什么。假如他是去怡红院,那么你对他最慈悲的方式就是告诉他你没有钱。不过假如他是为人民服务,就可以考虑借给他。不过通常别人在找你借钱的时候很少会坦诚到告诉你自己是为了去怡红院,所以你并不容易搞清楚他的真实意图。这就象一个人准备去砍掉别人的脑袋之前需要一把刀,但是他去买刀的时候很可能告诉你他需要一把刀切菜而不是切掉别人的脑袋。

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智慧,缺乏智慧的结果是你常常把刀借给别人去砍人,当然从佛教的因果来说,一个人被砍和一个人砍人,这足以证明他们俩过去生肯定也不是睦邻友好关系。你在其中只充当了提供菜刀的配角,假如你对此完全无知的话,那么也许你没有任何责任。否则菜刀也应该负法律责任。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在提供菜刀的时候并非无知,我们怀着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所充当的只不过是菜刀的角色,这样的话,我们就不能说自己无辜。

我们经常为了表现自己的慈悲而放纵别人的欲望,我们为行善而行善,为慈悲而慈悲。假如没有行善的机会的话,我们甚至会自己制造行善的机会,以便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悲心。这样的结果就是制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很多人为了满足我们的行善需求,把自己打扮成丐帮弟子,然后我们就和他们展开交易,他们从我们这里得到了满足欲望的更多筹码,而我们则得到了心理满足。

真正的慈悲是智慧的抉择哪些人是需要帮助的,哪些人是不需要帮助的。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需要帮助,因为每个人都有烦恼,而且多数人对于烦恼的欺压表现的束手无策。你有必要告诉他们如何降服烦恼(前提是你自己不能是烦恼方面的弱势群体)。不过帮助的方法各有不同,帮助所要达到的目标也不相同。有些帮助只是给予暂时安乐,有些则是给予究竟的安乐,不过最好的方法是你在给予暂时安乐的同时给他种下究竟安乐的种子。有些人你帮助他们的最好方法是给他们一块面包,而另一些人更需要其它东西,你不能给所有的人同样的面包,因为对于那些吃的很饱的人来说,给予面包是多余的。他们很可能拿着面包去换钱,然后去怡红院。所以你必需搞清楚每个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悲       放纵)(五明学佛网:慈悲       放纵)  

 其它: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陈星桥)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惟觉法师:放纵欲念及瞋心的后果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二、忍辱慈悲菩萨心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慈悲心喜舍行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四、戒杀素食慈悲根 

 净因法师: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 

 济群法师:造就慈悲品质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杨曾文教授: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董群教授: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