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药师经》的启示


   日期:2012/3/9 8: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药师经》的启示

黄威南

 

现在有很多人提出佛教现代化,弘法利生应符合时代潮流的看法,究竟原则、标准在那里呢?如何才能在现代化、配合潮流的同时而不造成变质或趋向末流?《药师经》有很好启示。

清朝时玉琳国师便已经有这种「现代化」的看法,他阅大藏经,觉得药师法门很合时代潮流,便加以提倡,并且为《药师经》的流通做了一篇序文名《药师经题语》,其中说到:

「大凡修持,须量己量法,直心直行。诚能厌恶三界,坚志往生,则专依《阿弥陀经》,收摄六根,净念相继;所谓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决定往生。此先自利而后利人者,之所为也。若于现前富贵功名,未能忘情,男女饮食之欲,未知深厌,则于往生法门,未易深信。即信矣,身修净土,而心恋娑婆,果何益乎?则求其不离欲钩,而成佛智,处于顺境,不致沦胥者,固无如修持药师愿海者之殊胜难思也!若能信行,久久不懈,知不独富贵功名,转女成男,离危迪吉,如如意珠,随愿成就。即得于一切成就处,直至菩提。永无退转,何幸如之。人间亦有扬州鹤,但泛如来功德船。」

国师建议那些虽然「身修净土」但却「心恋娑婆」,无法放下生活担子,对于世间的功名富贵还不能不希求的修行人,既不愿在饮食男女中堕落却又不能放弃责任义务的人,不妨修持「药师愿海」,则得以「于一切成就处,直至菩提,永无退转」,两全其美,时至今日,这仍然是许多现代学佛、念佛人的愿望。值得注意的是,国师教我们修持「药师愿海」,没有叫我们三心两意忽东忽西,转求东方净土。

对此,《药师经析疑》书后附录〈弘一大师答佛学书局书(乙亥年)〉有一段很中肯的解说:「今者佛学书局诸贤,欲弘扬药师圣典,提倡求生东方,胜愿大心,甚可钦佩。但依拙见,唯可普劝众生诵经、持名。

至于求生何处,宜任其自然,即昔日求生极乐或求生兜率者,亦可发心诵《药师经》并持名号;而于本愿无违。因经中谓求生极乐者,命终有八大菩萨示路;又东晋译本云:若欲得生兜率天上见弥勒者,亦当礼敬药师琉璃光佛。如是则范围甚广,可以群机并育矣。」

玉琳国师的序文后面两句有个典故:从前有四位好友相聚谈起各自的愿望,一位愿有钱十万,享受富贵生活;一个愿求到「人间天堂」的扬州游玩;另一位愿能骑鹤上天云游;最后一个更干脆,他爱钱、爱去扬州旅行、亦爱骑鹤云游!

正所谓「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即是样样都要,事事都求如愿以偿。玉琳国师诗句引用此典故,意谓若能读诵《药师经》,依照经文修行,乘着如来的功德法船,人间富贵确实可以求得,却又不会在福报中迷惑堕落,忘了修行。

因此佛在《药师经》中的教诲,确实值得我们注意、学习。

相传玉琳国师前世为僧但相貌奇丑。曾有相府千金来寺布施财物,来至此丑僧之前,心生憎厌,不分给他。这位僧人因而有所感触,专礼药师佛,愿求来世相貌美丽,不使人家讨厌。结果转世为相貌英俊的玉琳法师;而那位相府千金因斋僧布施,转世仍为千金小姐,对玉琳一见钟情却不得所愿。后因相府邀请,玉琳收她为徒,教她打佛七,不敷脂粉,一心用功,睡少、食减,不断地坐香和跑香,七天之后,玉琳叫她对镜看看,问:你的美丽在那里?

小姐见到镜中丑样,蓦然顿悟!后来发心学佛,归心净土。从这个传说来理解玉琳国师所说的「富贵功名……随愿成就」,也许更容易得到启发:世人重视外表包装,以貌取人,若有真材实料而没有可以吸引凡夫注意的庄严外表,往往便被忽略,而只以貌取人的凡夫也就因此而错失了与善知识的因缘;若善知识体谅众生的习气,转换包装制造吸引力,则创造了让大众得度的因缘。反过来说,徒有美丽包装,如千金小姐,却经不起考验,一下妆后,美丽安在?相对于落发、朴素的僧人玉琳,「腹有诗(佛经?)书气自华」,内外双美,包装只是适应别人的方便,内涵的表达才是目的,当然境界不同。

《药师经》的内容丰富,对于我们平常强调的「信」也有很好的说明。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以及净土宗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信的对象即我们学习的对象:佛陀。所以说,「信佛」很重要。坦白说一句:不信佛,还学甚么佛?但是信佛好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无法完全了解佛说法的内容,无法完全具足佛的智能,因此在落实修行上就有了犹豫而不能完全投入,甚至曾听人说:「信佛,信一半就好。」

那,到底要信那一半呢?信一半其实就是不信,还有怀疑,不能肯定佛法所指引的方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归依还是虚无飘渺的。归依是从自己以往引生痛苦的错误见解和偏差的生活方式中回过头来依靠佛法僧三宝的指引,但是对于三宝的源头:「佛」却不能相信,那么,所谓归依还不是口头说说而已?

究竟对佛的信心应当如何建立?其实这是学佛人是否学习成功关键的一点。就像世间拜师学艺,对于老师没有信心则不可能专心,也无法真正投入学习,怎么可能有学艺有成的一天呢?连认真学习也成问题!

关于信佛,《药师经》说:「尔时世尊告阿难言:『如我称扬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所有功德,此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汝为信不?』阿难白言:「大德世尊!我于如来所说契经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世尊!此日月轮可令堕落,妙高山王可使倾动,诸佛所言无有异也。」』

在讲说此段时,太虚大师引用《瑜珈戒本》云:「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我为非善,盲无慧目,于如来眼随所宣说,于诸如来密意语言而生诽谤。菩萨如是自处无知,仰推如来,于诸佛法无不现知。」作为解释,并且说明道:「此言不因自己智能狭小不了,即不信仰甚深行处,应观佛之人格德行而强信受,方能渐渐解了。故今佛问阿难信不,亦含有强信性;即在阿难答中,亦具此理。」对于佛的真实境界,我们确实是不能知道的,如果知道也不必学佛了,自己已经是佛了!

《无量寿经》中就有「唯佛与佛乃能知」的说法,这和世间学艺也很相似:老师的功夫我们不会才去拜师,那有说要把老师的本领都会了才学的?很搞笑。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确认老师值得我们学习?如何确认、定下心来,好好地学「佛」,而不仅是有空到佛教道场走一走,或者是佛堂的素菜好吃,还是那里的朋友很亲切?学佛是以佛为学习对象和实践目标,不是到佛教会进行消闲活动,那些是附带的,接引众生的方便。

这段经文可说是做了很好的说明:信佛之前,先从佛其人、其行加以观察,结果发现「一切如来身语意业无不清净」,人格完美、烦恼熄灭,为人洒脱,还慈悲喜舍,样样都让我人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如此!学佛的对象(佛)、目的(如佛一样)清楚、明了,学习才会顺利。否则的话,那只是参观、参观佛的学校(道场),和佛交交朋友(得空拜拜佛)……学佛的「学」在那里?

大家对于《药师经》说的:「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一定很有兴趣,但是经文读来读去可能还是不明白如何获得这些成就?是不是一直读经,一直念药师如来的名字就可以了?为什么有人如此做了成功,为何有人却不?《药师经》中有一段:「然诸有情,有俱生神,随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书之,尽持授与琰魔法王。尔时、彼王推问其人,计算所作,随其罪福而处断之。」说的是有一尊与生俱来的「俱生神」将我们平日所作所为,善、恶,罪、福,都记录在案,到时交给琰魔法王(即阎罗王),阎王就依照档案来加以衡量、判断。

这一段很有趣,也正好解答了一些佛友心中可能盘踞不去的问题:最近时常可见一些佛教道场提倡、流通《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等儒家或道家的典籍,最近连《玉历宝钞》这本民间善书也开始出现在新加坡的佛教场所。读了此段经文,会发现:咦,那些善书好象是在注解或以记事的手法来解释、证明这段经文似的。很有趣,对吗?其实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因缘果报,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如果真的能够定下心来,仔细观察,实践证明,从历史、从新闻、从经历,去了解、肯定因果报应的原理和事实,如何才能所求如愿的答案就在其中。篇幅所限,也就无法详细加以讨论了!但是,《药师经》本身就是一本最好的因果示范:注意药师如来的「本愿」,再看他成佛后的影响力、居住的环境,生活的素质和心灵的品质,所谓佛的「果德」,即是成绩。细细琢磨,余味无穷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药师经       启示)(五明学佛网:药师经       启示)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为我们被业障所缠的苦恼众生特地讲了这部 

 圣轮法师:山光水色尽演清净禅 溪河大地阐示微妙谛─「山河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4.暖冬的启示 

 郑振煌居士:《六祖坛经》对二十一世纪居士佛教的启示 

 方立天教授:佛教四缘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李利安教授:法显的内在品格及其当代启示 

 李利安教授:法显精神对现代心灵环保的启示 

 杨曾文教授:赵朴初居士思想的当代启示——纪念赵朴初居士诞 

 杨曾文教授:太虚大师整理僧伽制度思想的启示 

 温金玉教授:马祖丛林建设的现代启示 

 法界法师:药师经讲解 第十二讲 

 法界法师:药师经讲解 第十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