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洛桑陀美仁波切:慈悲与宽容互为缘起


   日期:2012/3/25 23:0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妙吉寺的宝瓶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没有哪件事物可以不与其他事物毫无关联地独立存在,你可以去寻找,任何一个事物皆如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与周围的人、环境是相互依存、彼此依靠的。就如眼前的一个杯子,如果你觉得它是独立存在的,那么杯口是杯子、杯底是杯子、还是杯体是杯子呢?都不是。只不过是由各种材料、人力、多道工序才构成它现在的形状、颜色和用途而已。

 

事物只要是相互关联,彼此之间就会相互影响、发生作用,并互为缘起。譬如,业海茫茫,常人未及亲证三味,但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会因自己累劫的习气而呈现出阴暗、卑劣,在与他相处的过程中,面对他的明枪暗箭,我们要用平静的心,以慈悲、忍辱、智慧来善待、包容他,感谢他使我成长,只要心存善念不断地付出,这样就会逐渐引发出对方善良的本性。即使今生他未转变,天长日久,来生也会转变。

 

如果我们很自私,只是因为对方的能力比较强势,自己相形逊色而嫉妒、排斥,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去损害他人,与他人引纷争,那么回报我们的只能是烦恼和不幸。

 

其实,当别人有成绩时,做到真心尊重、欣赏、赞叹,这样不但多一分欢喜、少一点痛苦和烦恼,将来自己也会成为一个贤者。所以,包容即是慈悲,慈悲即是智慧,更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享受。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善念和恶念、佛心和魔心,但人与人的区别之处就是佛心、魔心的多少。修行就是增长佛心、去除魔心的过程。我们常常说有人在修行中遇到魔障的阻碍、外魔的破坏,其实外魔与自己的心是相互关联的。当我们有贪嗔、痴、嫉时,内心会不安定、焦虑、恐怖,也就是魔心生起来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外魔的侵扰。如果我们自己内心没有贪婪、怨恨,自己的内心恒时处于平稳、安定,那么外魔是没有办法干扰到我们的。

 

佛不是无所不能的神,而是慈悲、宽容,教人向善的心,我们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内在的心境,从自己的一点一滴做起,多一分慈悲,多一分包容,多一分忍辱。有个好的因缘,就会影响到周边的人,他人也会对我们友善、欢喜。如此,我们会得到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的一个和谐、平顺、愉快的对境。

 

对于我们学佛人,在一个坛城里面,在金刚道友之间更要注意这一点。相互多些宽容和理解,多修忍辱,出现一些小的矛盾、摩擦,多找自己的过失,检讨自己,竭诚忏悔自己的业障,赞叹、随喜他人的功德;你赞叹我、我赞叹你;你学习我的优点、我学习你的长处,彼此间的缘份也来越来越和谐,相互增上,会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提升;相反,如果我挑你的毛病,你说我的过错,那么两人就会相互埋怨、相互厌恶、情绪低落、心情不爽,都会向下堕落,越来越退步,最后会到哪里去,你们自己知道。

 

一个道场、坛城里面,所有的人都团结一心、如法修行,对里面的每个人都有好处。就算某个人稍落后一点,也会在大家的带动下,很快得到提高的。这样,这个道场就会吸引坛城外面的人,大家会觉得这个道场清净,自己能真实受益,也希望加入进来。而对没有信仰的人,有时你讲很多佛法因果的道理,他不但听不进去,反而会产生反感和厌恶。但他若看到这个清净的道场,看到里面的道友互为友善、共同进步,也会由衷地赞叹,喜欢和学佛人交往,并生起对佛法的信心。

 

只要随分随力,努力去做,你的慈悲和宽容自然就会感染别人,启发别人的佛心,别人也会对佛法越来越有信心。你这么做的过程就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的过程,这样的人生就会充满希望,愈走愈光明,到哪里都能吉祥和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悲       洛桑陀美仁波切)(五明学佛网:慈悲       洛桑陀美仁波切)  

 其它:慈悲与爱的比较研究(陈星桥)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王雷泉教授:观音信仰与佛教慈悲精神——在普陀山观音文化论 

 妙莲法师:转凡心修佛行 二、忍辱慈悲菩萨心 

 证严法师:人间菩萨 慈悲心喜舍行 

 妙莲法师:佛教人生观 四、戒杀素食慈悲根 

 净因法师: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 

 济群法师:造就慈悲品质 

 楼宇烈教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杨曾文教授:以慈悲护生精神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董群教授:佛教伦理的慈悲精神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