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中国大学生看佛教不能被现代人广泛接受的原因


   日期:2012/4/29 18:4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敬而之”一些代人的佛教

—— 中生看佛教不能被代人广泛接受的原因

 

者按:中华对佛教佛教文化不能被代人广泛接受的原因,作了非常有益的思考,了提倡探和交流,世界佛教论坛周刊请觉真法作了他的回,世界佛教论坛周刊委也迎有趣的者、作者表自己的高

──世界佛教论坛周刊

佛教不管是作宗教、作文化或者作,都经过了漫展,近乎完善。在去的史中也有无数膜拜者,但到了代,感觉并没有那么广泛的被接受,人们选择的更多是敬而之。特是在中国现代的年一代中,佛教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偏误区。(听过故事,一群青春活的年人在野外爬山,由于高,忘了时间,也忘了;下山,路小庵,饥肠辘辘的年人先是跑到庵旁的小溪喝了水。这时太看了,情地招呼他到庵休息一下,准备为这些年人煮一大这时几个人商量着,由于身没带钱,盛情难却之下悄悄地溜出那庵,饿着回家了!明一个问题。)是一困惑是一种误解?这当然有其在原因。

首先,消念被某程度的扭曲和大化。先入主的念很容易被人接受和生深刻的影。在记忆中,不管是影体还是大,佛教中人多被刻画为“化外之人”的形象;得道高僧“不食人间烟火”的概念也深入人心;同隐隐深山”和积极的“入世”格格不合。与绚丽纷呈的代社形成了截然的差距。然而,代的物质观已被广大的群接受,逐地,很多人不接近、不敢接近佛文化。而,不能客的去解佛教和佛教文化。另外,“逃避现实”的印象被大了。古代有很多在现实中犯了错误的人“遁入空”,而不受法律的束和管这种场面在影中尤,如《水》中的武松、智深等都是因为杀闯祸入空现实中也有不少人因为爱情和事等方面受到重大挫折之后,“剃度”僧。逃避现实的消极观念被不同程度的大了,在充满竞争和物欲流的现实,人更希望的积极应对取,的逃避也是解不了问题的。现实中,人自己不希望逃避的生在自己身上,家也不意自己的孩子逃避。因此这种错误误导了人(特代年人)佛教乃至佛文化生了解和抵制心理。

,真正的佛教和佛文化主的恰好和些是相反的,是积极的。作年青的小,我本身学并不怎么了解,更不上用佛的理论谈论现实进步性和指问题。但作个历史悠久、深刻影文化的佛教,消是主流。在《世界佛教论坛周刊》中,香港理工大潘宗光教授在专栏了很多于佛教积极性及佛教和科西。佛教主反思积极发觉人的智慧,积极探索宇宙而更好的指的行实践对这些扭曲,我想影也有一定的影庆幸的是,佛教善良的观点还没有被歪曲依然深入人心。

其次,迷信和佛教被不同程度的混同了。民的各希奇古怪的事往往被印上了佛教的招牌。民是在村,不少人借着佛教的影力,欺善良虔的老百姓。通种过于神化的渲染,利用百姓的“知”得利益,象在社会产大的影争论。然而,接受普及教育的代人,大部分都不相信这种迷信,并对这些行反感。由于迷信的反感和佛教本身的不解,使得不少人解了佛教文化。同佛教的容本身并没对这象作烈的反。以至于迷信混淆了人们对佛教真正含的理解,然其中也有经济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等问题,。佛教其也是一,它也试图探索人会发展的律,而指人的行,正如潘宗光教授所述的,佛教不排斥科

不少人特代的年人,庙里膜拜的人”的虔感到一的不解。其,虔诚并不代表迷信或者愚昧。作宗教,需要虔;作文化我也需要虔。正如类历史博物馆时,我(大部分)不再嬉皮笑,我了虔

第三,佛教作宗教被宣传过多,相文化和学术被宣少。容易人一种严肃感和不易接近的感,人往往敬而之。而且国际由于宗教引起的战争动乱重影了人们对宗教这个词的理解(每次人们谈到宗教很自然的,思想就到中去了),塑造了一种严肃感,宗教的严肃不只源于此。在中,深刻影国历史、文化及生活的有儒教、佛教和道教等。但相比之下,儒教和道教人们并不把它直接和严肃的宗教联系。而是作一文化,广泛的学习播。待佛教,我们为又不能把其作一文化学习播呢?佛教本身也是崇尚容和融,并没格的排他和严肃感。佛教充分体现的善良和和的氛,我想大部分人都可以体会的。另外,人们对佛教的戒律理解也存在一些曲解。崇尚自由的代人,不意受到太多的束,特对荤和素的问题存在不少的解和困惑。以至于一些人,由于不接受吃素的戒律而佛教敬而之。其也是因解而生的不理解和排斥感。

欲望的都市需要至少片刻的宁静代浮躁的心需要在反思中得到平;正如立民老先生所的,共建和需要更好的融。也及佛文化能带给不少助。然而,人们对佛教的不解,致了先入主和片面的观点占据了主流,人们选择的更多是敬而之,佛教文化有被广泛的广、接受和用。其实逻辑简单其敬而之,不如拨开云雾,客地再作定

 

 

 

应锺先生的一封信

 

 

先生:

 

您好。承蒙《世界佛教论坛转来尊作《我看佛教不能被代人广泛接受的原因》一文,我已拜,我很感,也很感恩。因您是从爱护佛教、渴望了解佛教的虔,提出了您的一些察和感受。您的察、感受,不但是实际存在,而且也有一定的代表性。,您了。其中,您有地,是非常好、非常正面的,二千年而不衰的佛教文化也有您到的思考,所以,我是很感恩的。在,谈谈人的看法,作一次交流,我想也是有益的。至少有益于探、有益于互相学习和提倡一种实事求是的学风吧。

 

我想以下五您:

 

一、 偏误区

 

您用一小故事,生明了,一群年人不了解佛教,到了佛教的〝门,不会进去,也不想去,匆匆地、饥肠辘辘地走去了。佛家讲〝缘〞〝诸法因生,缘谢还灭〞这是佛教事物所以生的解。一切由而生,一切由而起。,事物不可能生、也不可能存在。这几位年人,还没有具了解佛教的,也有接受位慈心太的善意的,所以,方都失去了一次法。年,他不了解佛教,不了解小庵那位太的供之心。

 

在生活中,我的偏误区,是很多的。佛教讲〝,就是正我的偏。佛教讲〝智慧,就是助我走出迷惑,走出误区。佛教文化,佛思想,是一巨大的精神富──取之不,用之不竭。它被收藏在一屋子,不打开门,不去,不仔看一看,不阅读,不了知,也就这笔〝财了。我是一佛教徒,我感到很愧,我自身做得很不,我来厘佛教的偏见与认识上的误区正是我的任啊。您提醒了我的任,我应当您。

 

 

二、 学习

 

您在文中道:〝对待佛教,我们为又不能把其作一文化学习播呢?得好啊。学习佛教文化,播佛教文化的任,不在人,首先在我出家人啊。出家人,又称〝。在佛法僧称〝宝〞宝〞住持三宝〞之一。它的住世,核心就在本份〞与〝应。一个〝本份,一个〝应是僧的要,僧的天佛子,行佛事是僧的本份。学习佛法,播佛法,就是僧应该去做的〝应了。佛法智莫能解。可学习播的重要。有幸我身逢盛世,家和政府都很重佛教、心佛教,提供了学习播佛教文化的大好契问题是我自身的努力与践行,远远。您的提,正是的督促和鞭策啊。

 

 

三、戒律的曲解

 

得好,们对佛教的戒律理解也存在一些曲解。我有一已久的,叫戒律,有一段时间,在某种历境中,它是被作为〝象,要求打破,或者破除、去除的。戒律这个词,正是佛教中的。佛陀住世,就制定了僧戒律。佛法僧三中的宝〞,最集中的体现就是三藏,三藏中的律藏正是其重要的典性、根本性的一部份。的一代祖江西百丈山大智(怀海)禅师,制定了禅门规矩,称〝百丈清规〞此,戒律,就成的日常用了。

 

出家二,男比丘,女比丘尼。受具足戒,比丘戒250,比丘尼具足戒五百,亦五百戒(亦384戒)。有人我,比丘尼戒要比比丘戒多近一倍呢?是不是众〞呀!我,不,不是。是因更需要保啊。我认为,戒,就是保自己。保自己,就是不害自己,也不人。那也就是保护别人了。所以,我,利人利己,己,就是戒。戒有什可怕呢?于自持戒、守戒的人来说,就有什么〝于不持戒、不守戒,而又容易犯戒的人来说,那才有了戒。

 

我在讲课时,我戒律的另一是:

 

戒,就是有所,有所不

 

有所──做的一定要做到。

 

有所不──不做的坚决不去做。

 

律,就是规范化、标准化。

 

 

不是我出家人的本份、有之呢?戒,不是束,不是苛求,把戒视为视为畏途的人,那真是一种误解,一了。对学佛者而言,戒是三学〝戒定慧的基。戒能生定,定能慧。保持清,正是了一心不、一不染,、解、自在的定的境界,长养法身慧命,是成就福慧的必要前提啊。福、自植、自培、自修。戒不能持,福可言,福薄、福、福消,在自己,不在人。尤其,开发智慧,得大智慧,成佛智能,除了由戒生定,路可通啊。

 

于僧而言,戒律就是我的命根子了。戒对个人,是了防止非。于僧,佛教整,是了防止腐变质维护的清净庄严。戒在,僧在,佛法僧三具足,才能称为佛教。佛陀住世,以法为师,佛涅,告,他度后,以戒为师

 

有戒,僧团纯洁团结、清、精。失去了戒,僧也就必然要腐、瓦解、法不昌了。

 

,戒的本,是一,一种习惯。持戒守戒的行习惯实际上是人的品行、人的品格。在今天,就叫道德的习惯,文明的习惯维护人格尊习惯;在古代叫〝礼〞习惯;在佛教,就叫习惯,如法如律的习惯。佛教的五戒,是根本戒,就今天来说,它实际上是我做人的一道德底线啊。我能自守戒、持戒,不就是一自己管好自己的自律精神

 

能做到基本的五戒,那正是自己的尊重,他人的尊重,一切生的不犯,能如是,,家庭和团体,社、世界和,也就不难实现了。

 

 

 

四、

 

对荤腥的禁止,保持素食,是中佛教梁武帝时开始的定。佛陀住世,僧乞食,方供,有所谓〝是可以吃的。只有我们汉传佛教,自梁武帝下令以后,就成出家人的一个传统了。于在家并没这个规定。而这个传统健康而言,是很好的,而且素食,今天也已日益成世界性的代潮流了。我认为期吃素,有三:①肚子饿得快,这说明消化好,吸收好,有利胃健康。②性格温顺,火不大(即使物界,也是如此,食草的牛羊食肉的狼虎,区别就太大了)。③由食而引起的、吸收的毒素少,味也不那么浓烈。,我想任何人的健康都是需要的。然,在家佛者,并没格的定,您本人意。茹素是长养慈悲心,三皈五戒,是本份。如果了照家人,大家都吃一点荤,也有什不可以啊。我想,个问题的。

 

 

 

五、敬而

 

于佛教〝并没有那么广泛的被接受,您们选择的更多是敬而之。的太好了。何止于佛教,千百年敬而〞这个涂观念,乎害了我的祖祖辈辈,今后也许还会贻害下去。

 

敬而〞这个,出自孔子敬鬼神而的一句名言。句名言被误读解了千多年,敬而的胡涂观念,也误传千多年。孔子讲〝敬鬼神而的真实义,不是消、逃避、面的。不,不。问题是,我们对〝远〞字的解了。《吾老子》一作者、国学研究家、上海作家沈善增先生,此有深刻的研究。他通深入的学术,在敬鬼神而〞这句名言中,,不作疏远离去解。正的解远〞,是达〞,是展,是积极的推广〞到更、更多、更广大的地方。他的解太好了,他的解廓清了千多年们认知上的迷。理解,要照到上下文,即全文理解。全文是:

 

 

迟问知。子曰:〝务民之,敬鬼神而之,可知矣。

 

 

首先,樊迟问知。这个〝,在当时,不是指知,是指也不是一般的智慧之智,而是指做官的智慧(今天的话语,叫政治智慧)。老师当然了解生,所以回答〝务民之义〞是全文的前提,要旨。可,他是回答民的,即民的智慧,民的要,是专务,即心致志、一心一意去服。用今天的话语,就是人民服〝务民之义〞,就是民以,就是以义务民,就是以义来为民服。怎才算〝务民之义〞呢?孔子敬鬼神而就是告,最明的方法,就是以敬事鬼神的度,以敬事鬼神的虔、忠、恭敬心,推广到社生活的各方面去,比如:父母孝,要敬;上忠,要敬;朋友,要敬,待一切事,要敬,待一切礼节礼仪,要敬…….然,你要求人民要敬,你自己人民同也要敬,都是〝远〞的含啊!能做到,就算有官的智慧、民的智慧了。

 

敬而的真正含,是强调〝强调敬,把这种敬的精神,这种礼的文明,推广到我的生活中,心中去。我的朋友沈善增先生的一研究,多精彩、多符合孔子当时贯维护礼乐的主流意啊。

 

正本清源。我们还能用敬而解,来对鬼神阴违吗

 

封信,就这里吧。的不一定迎您批、指正。切磋、交流,对双方都是有益的,我也需要向您学习啊。敬

 

福慧俱增

 

 

2008-1-17

 

世界佛教论坛周刊编委:

 

您好!刚看了觉真法师给我写的信,让我感受到了法师的大度和博学。看完了我也百感交集,首先非常感谢世界佛教论坛编委和觉真法师对我的一些文字这么的重视。

 

对法师的复函,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佛学的常识更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特别觉得法师对戒律的另一种解释非常有道理,戒,就是有所,有所不。有所──做的一定要做到。有所不──不做的坚决不去做。律,就是规范化、标准化。如果当作是一种内心的道德底线我想那就容易被大众接受多了。同时,也产生了些想法。非常感谢你们给我这样的启示和机会。

 

其实,那小故事里的人就是小时候的我和我的同学们,但我相信绝对不止我们这些人!说实话,人们的误解既然这么广泛的存在,是何原因(应该很多)?如何消除(我们是否该跳出佛教的层面来思考)?

祝世界佛教论坛编委和各位法师健康快乐!

钟文华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学生       佛教态度)(五明学佛网:大学生       佛教态度)  

 蔡礼旭老师:如何在大学、高中教导大学生和高中生学《弟子规 

 明贤法师:明月可谓圆满,人生难说目的——2012中秋示北 

 一位大学生刚治病归来邪YIN后猝死 

 大学生要养成一身正气 

 从因果、布施的角度,聊聊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在校园里应该多多布施 

 写给有些颓废的大学生 

 从就业难和消业难,谈大学生如何学习与生活 

 金刚经,人生的导师,助大学生破除迷茫 

 一个去峨眉山自杀的大学生,他的奇遇堪比神话片! 

 名校女大学生邪YIN后的惨痛恶报与戒色后的殊胜感应 

 帮助同学打胎,女大学生受恶报嫁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