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显密大德开示:放下、放松而安住—修行的第一课


   日期:2012/5/2 10: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显密大德开示:放下、放松而安住--修行的第一课

 

一、放松、安住(把修行融入生活)---大恩上师希阿荣博堪布

人们常说把修行融入生活中,可奇怪的是,尽管我们很努力,修行却仍然与我们的生活若即若离。当我们打坐、念经、微笑面对他人时,我们觉得自己做得很好,真正是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了;可是在我们沮丧、愤怒、疼痛、委屈的时候,佛陀的教诲便开始记不清。除了当时极其鲜明而强烈的屈辱感、挫败感外,其他一切都退到模糊的背景中去了。也许有人不禁要怀疑上师教给我们的种种方法是否真的有效。

为什么修行不能持续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让很多人脱胎换骨、自由觉悟的佛法到了我这里就总是失效?也许答案就在于我们把生活抓得太紧。不论自觉或不自觉,生活中的一切对我们来说都太重要,工作、家庭、金钱、声誉、感情,我们希望这一切都尽在掌握中,四平八稳,安全放心。为此,把全副精力都投入进去还不够,还要通过修行为生活上保险。然而,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在无常面前,以强化生活和自我为目的的修行变得支离破碎,收效甚微。我们若能放松下来,不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看得至关重要,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修行上,生活并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相反,真正的转变会在这时出现,我们也会因为放松而第一次尝到自由的滋味。

放松可以说是修行的第一课。生活中人们最惯常的状态是紧张、对抗。对自己、对别人、对周围的一切都紧张兮兮。我们不喜欢生活在自己的掌控之外,任何一点不确定都会让我们焦躁不安,所以我们总是神经质地忙碌着,即使身体没动心里也从没停过,深谋远虑想防微杜渐。一帆风顺时,我们希望这种美妙的状态能一直保持下去,不想看到任何突发事件打破生活的完整平静。生活中发生任何一件事,都让我们心头一紧,必须立即判断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应的行动。对自己有利的要让它锦上添花;对自己不利的要赶紧想办法压下去或推出去。

我们自以为是生活的故障检修员,整日一副严阵以待的模样。身处顺境的时候,饶是这样不安,陷入逆境会怎样惶恐更可想而知了。我们仿佛每天头顶磨盘走来走去,感觉要被压垮了,世界缩小到只剩下眼前那一堆困难。诸事不顺,我们越发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倒霉的可怜虫。这种自艾自怜的情绪使我们觉得自己更有理由责怪、刻薄、报复、折腾。我们乐此不疲,以至于忘记生活原本就是变化无常,喜忧参半,甚至有点混乱的。哪怕我们耗尽毕生精力,也无法使它更可靠有序些。而修行只是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这称为自在。

记得我十七岁时,在家乡跟随才旺晋美堪布修学佛法,从共同外前行开始。我紧张而兴奋,每天关在自己的小屋里没日没夜地修行。起初一切都正常,直到观修寿命无常时问题出现了: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观想,使我的身体过度紧张而僵硬;对无常的深入观察使我内心充满沮丧、哀伤。我整个人紧绷绷的,生不起清明的觉察,应该达到的体验也迟迟没有出现,这令我既愧疚又焦急。终于我在本应闭关的白天迷迷糊糊地走出了小屋。我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只想摆脱心里的困窘不安。我的上师才旺晋美堪布把我叫到他的住处,对我说:“弟子,你应该把窗户打开。看外面的虚空,宁静而广阔。尽量放松身心,凝视天空,慢慢地把心融入到天空中,安住。”我按照上师的提示去做,果然很快走出了困境。才旺晋美堪布传授的这个珍贵法门,让我受用一生。放松下来,让心与外界连接,不刻意追求任何状态或结果,只是安住。这实在是最为重要的修行!

二、原文地址:放下会带来一种平凡感,这是一种甚为深刻的平凡感【吉噶康楚仁波切】

所有佛法(正式或非正式的)的重点,都是要减低自我重要感,如此实相才有机会显现。

当我们照镜子时,最不希望镜中出现的是一个平凡人,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很特别的人;不论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是不想看到一个面临许多阻碍、问题,甚至有点神经质的凡夫俗子。我们希望镜子里的人是快乐的,然而看到的却是一个苦苦挣扎的人,我们想象自己是慈悲的,却看到一个自私的人;我们渴望自己是优雅的,但我们的傲慢却令自己粗俗不堪;我们看不到一个强壮不屈的人,却看到一个随着生老病死而日渐脆弱的人。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为我们的心灵带来许多的痛苦。

我们受困于这一种由“自我重要感”(self—importance)及“特殊感”(specialness)所带来的痛苦之中。我们每一天都是“我、我、我,我的、我的、我的”,这一个执著的背后就是自我重要感,而我们所有的经验也因此而受染。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所做、所说及所想的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自我重要感。“怎么样才能感觉更好?别人会怎么想?我的胜算有多少?我会失去什么?”这所有的问题都是根源于自我重要感,甚至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不够理想,也是自我重要感在作祟。

我们希望看到的自己是强大的,能掌控一切的;但我们更像易碎的蛋壳。我们不喜欢如此脆弱的自己,这个脆弱的自我需要保护、武装、凝聚力量以及建筑围墙;而这却使得我们痛苦地受困于心墙内。我们逐渐害怕在事情的本然中放松,也越来越不确定事情是否会照着自己的计划进行。

超越自我重要感进而看到真正的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这就是我们的道路。所有佛法(正式或非正式的)的重点,都是要减低自我重要感,如此实相才有机会显现;而这个过程必须由自我省思开始。

我们修行不是为了要让自己感觉好,或去印证自己的生命,或感觉与他人不同或超越他人。我们也不是为了要得到尊敬,成为一位“无所不知”的人,或是告诉人们如何过他们的生活。我们修行是为了放下内在的冲突烦恼与执著,包括内在的执著、外在的执著以及对自我的执著。

放下会带来一种平凡感,这是一种甚为深刻的平凡感,当我们看见伟大的老师们,像是顶果钦哲仁波切或是尊贵的大宝法王,我们会看见他们所散发出来的优美与典雅。因为不再执著于自我重要感或是自我形象,所以身体、语言以及心意便不会显得笨拙粗俗。这样的人在倒茶时偶尔会让茶溅出杯外,但因为他们的心意不笨拙粗俗,所以在他们的世界里也不会有笨拙粗俗。

但是对我们来说,当我们将茶溅出杯外时,就会觉得自己非常笨拙粗俗。如果不是如此执著于事情应该如何,内在的挣扎就不会外显为笨拙及尴尬,那么我们倒茶时永远显得优美及典雅,就算我们不小心把茶杯碰翻了。

三、《心态决定状态》--净界法师

我们如果想要去改变外境,那就是攀缘心,就是生死的根本,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罪业。同样这念心,用来向内观照、调整心态、正念真如,就能带来解脱。记得我刚来新加坡的时候,我们同一间公司里面十多个来自中国的技术人员,(除我以外)都是被骗来的,都面临着工作环境恶劣、劳动待遇极差、又受到歧视的状况,可以说我们是被命运带到这同一个地方的。当时我刚开始学佛,对佛法的道理懂得很少,但是我做了一番思考,我觉得我们不要去抱怨环境,我们决定改变自己。

当然这个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每个人(当然在自己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从对本专业实际应用技术一无所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我们自己这方面先准备好了。等到因缘一成熟,顺水推舟一争取,我们的待遇就明显地改善。当然如果当时能够多了解一点佛法一定会做得更好。所以万法唯心的观念在生活当中处处都能够体现,不管是处理人际关系、工作上的业务还是家人、朋友的关系都是如此。

同样一件事,每一个众生所受用的感觉却不一样。你看你们住在寺里,你们住了一百多个人,吃同样的饭菜、做同样的早晚课,但是你们每一人感受会一样吗?不一样啊,是不是!虽然相逢就是有缘,大家过去生一定有很多的因缘,今生才会在一起;但是大家一起造业,共业中有别业。比如说:大家都来寺里,你一定是哪一天在盖庙的时候你有出钱;但是有的出三百、有的出五百,还是不一样嘛,对不对。所以你看有些人在寺里,他活得很快乐,义德寺非常好,环境也好,各式各样;有些人就觉得还是有些缺点。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你的心去接触的时候,你会有不同感受呢?因为每一个人的福报不同。

没有真实的义德寺存在,诸位要知道——没有真实的义德寺!每一个人都产生心中的义德寺,去受用你心中所变现的义德寺。——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心中的影相!讲实在话,没有真实的义德寺存在;那没有义德寺,我在受用什么东西呢?你受用你阿赖耶识自己变现的东西!

我们的果报会影响我们的想法,想法也会影响我们的果报,这二个是互相影响的,这样的性质,身为一个菩萨应该好好的去体会。

每一件事情是无自性的,你产生一个什么样的量、什么样的想法,它就会产生一个不同的作用。这个果报到底是伤害你?还是变成帮助你?果报本身是不能决定的,是你的想法决定的。

比如说:你这个人身体多病,我们只能够说多病是痛苦的果报,但是我们不能说生病就障你的道,那是你自己认为的。病痛叫做痛苦的果报,但是它不是障道。

蕅益大师说:你对病痛产生正确的想法,它可以是一个正面的力量。你看──消灭我们的妄想,增长我们苦、空、无常、无我的观门。你为什么知道无常呢?因为生病,你就知道人生不能久住,来生不能再轮回下去。

所以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你看我们无始劫来,结了很多很多的善缘,也结了很多很多的恶缘,这个是不能改变的。佛法讲改变,很多人总是觉得改变改变…──是改变你的想法。

讲实在话,你把每一个人都当善知识:你把你的亲属当善知识,他给我鼓励给我信心;你把你的冤家当善知识,他刺激我、让我进步,增加我的忍辱波罗蜜。你把每一个人都当善知识,他果然扮演善知识,每一个人都在帮助你修行;你把每一个人都当恶知识,每一个人都在伤害你。

果报出现的时候,《唯识学》说它是无记性的,它是非善、非恶的。那怎么会变成善恶呢?你自己想出来的嘛!所以一个人经常生起负面的想法,其实是你自己在伤害自己。说实在话,没有人在伤害你,因为阿赖耶识只是如实的把果报现出来,谁知道你会这样子想呢?

你跟果报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想法,这个想法会影响你去造业。

你的感受、想法是从什么地方来?那是过去的业力显现的。

感受跟想法没有错,因为我们是继承过去生的业力、继承过去生的想法,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你不是去灭除感受跟想法,因为你也做不到。

它只就是一个过去生的因缘、一个碰撞产生的假相。

大乘佛法面对过去,它没有叫你肯定,也没叫你否定,它告诉你无住,你必须要把心带回家,你才能够得到自在。

你平常的时候就要注意,你面对你的感受想法的时候,你要慢慢慢慢跟它保持距离——不随妄转,你才能够得到自在。

要知道:圣道的功德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用一种生灭的心,没办法去契合不生灭的功德。所以如果你坚持一定要注重你的感受、注意你的想法,即使你今生努力的修学佛法,你还是不得自在,您的功德不得圆满。

改变我们的心态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修行第一件事情不是赶快去修行,不是!你问你自己安住了没有?你的心态没有调整好,你怎么修都不对!

你因地的时候就是拿沙,你煮出来的叫热沙,你不可能变成饭。所以找到一个解脱的因地,你的第一个因地没有找到,你后面全部都错了,你第一步走错,后面全部都错,你一定是要把米找到了,你才能煮出饭来。

有人问我说:这十卷《楞严经》到底讲什么?它讲的就是:找到你修学真实的因地,就是安住在不生灭心,这个最为重要!你依止不生灭心,你才能够从自利的功德成就修正了义,从利他的功德成就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所以佛陀讲了七处破妄,十番显见,就是在告诉我们自己云何应住?慢慢的告诉我们——远离妄想,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真如,这样子才是一个真实的因地,才是一个真实修学佛法的心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放下       修行)(五明学佛网:放下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