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二集)


   日期:2012/5/15 15: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昨天我们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了《孝经》的概要,尝试著用佛教天台宗分析经典的这种研究方法—五重玄义,来分析《孝经》的体例,我们按照五个方面来研究,所谓是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和判教。释名就是解释《孝经》这个名题。辨体就是辨明本经的体性和基本的原理,我们判作是以道为体。明宗就是明了本经所指出的修学方法,我们用《孝经》的「开宗明义章」里面的语句,就是事亲、事君和立身,这是行孝的方法,所谓有三个层次。论用就是我们来论述本经修学的这些利益,昨天我们意思还没有完全的讲透彻,今天我们想再利用一点时间来补充说明一下。我们判论用,就是学这部经有什么功用,可以归纳为四条,所谓宇清、国安、家和、人乐,这是从大讲到小。宇清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乃至整个宇宙,都能得到清宁。国安就是我们所在的国家也得到安定。家和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庭能够和睦。人乐就是我们自己得到幸福快乐。这四条可以说概括了所有的好处,这正是我们国家领导人所希求的,所谓是和谐的家庭、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如何能得到?孔老夫子的《孝经》就为我们点出来了,要以孝去治理。以孝治身就能人乐,以孝治家就家和,以孝治国就国安,以孝来治理天下就天下清宁,如果再广阔的来说,以孝心对待整个宇宙一切众生,就得到宇宙的清宁。所以这一个孝字就能把它们圆满的得到。

  我们看在刑昺的,这是一位宋朝的大儒,曾经做过北宋时代的礼部尚书,他注解了唐玄宗的《孝经御注》,所谓《孝经正义》,里面他有这么一段话,这是在他的序文里面说到的,他是引用刘炫《孝经述义》。我们看刘炫《孝经述义》,我们来看,刘炫他是隋朝的一位学者,他在《孝经》的注解里面,这部注解叫《孝经述义》,他自己的序文中是这样写到,「《孝经》,言高趣远,文丽旨深;举治乱之大纲,辨天人之弘致。大则法天因地,祀帝享祖,道洽万国之心,泽周四海之内。乃使天地昭察,鬼神效灵;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明王以之治定,圣德之所不加」,我们先看到这里。这是讲到《孝经》这篇文章虽然是很短小的一篇短文,总共只有一千七百九十九个字,可是言高趣远,就是它的文义非常的高广,它的旨趣非常悠远,文辞、词句也很优美,表达深远的意境。所以这都是讲到圣人的心声,天地之德。里面举出天下大治、大乱的根本是什么?根本就在於能不能够以孝治理天下。因为孝道它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所以孝是总纲,天、地、人三才都以孝为纲。从大的方面来说,如何能够去孝治?所谓「法天因地」,就是效法天地,天是恒常的运作,地是无私的奉献,我们人在天地之间,效法这种天地的大德。对待我们的君上,在古时候是君主时代,要对皇帝、要对古圣先王要常常的纪念,对自己的祖先也要常常的祭祀,这是能够使到万国人民民心能够和睦,在四海之内的百姓都能够得到圣王的德泽。天地都有感应,所谓「天地昭察,鬼神效灵」,天地鬼神实在是他们也是跟人有感通的,当一个人行孝的时候,天地鬼神都护佑,人如果不行孝,天地鬼神都厌恶。真正以孝治理天下,从自己做起,对父母有一种纯真的孝心,然后扩展至对百姓,以这颗孝心对待所有的人。这是讲到一个国家领导人他能够以孝心对待这些万民,自然就能感得「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所谓是天地都相保,灾害都避免。

  「明王」,这是有明德的君王,这是古代的圣王,他以孝来达到国治、天下平。所以孝可谓是「圣德之所不加」,就是本经里面曾子问过孔老夫子的,说圣人之德可不可以超过孝?孔老夫子说,「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所以一个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就是因为他孝心达到圆满,孝心的圆满就是圣德的圆满。这是从大的角度,治国、治天下、成圣、成贤这方面来讲,这主要是讲到一个帝王、一个领导人,从大的方面讲。如果从小的方面讲,下面刘炫的《述义序》里面又说到,「小则就利因时,谨身节用;施政闺门之内,流恩徒役之下。乃使室家理治,长幼顺序;居上不骄,为下不乱;臣子尽其忠敬,仆妾竭其欢心」,我们先看到这里。从小的方面,就是普通老百姓,他也需要行孝。一般人行孝,所谓庶人之孝,就是老百姓如何行孝?要因地之利,能够顺应天时,获取地利,能够从事工作生产来养活自己的父母,自己对自己生活要非常的节俭,非常的谨慎,这样才能够长久的侍奉父母。对待父母的孝敬那是丰丰富富的,宁愿自己吃少一点,穿单薄一点,也要让父母得到温饱,这是普通老百姓也要做到的孝道。

  在闺门之内,闺门就是讲一个家庭内部,还是要用孝道、用礼。这一条是在《古文孝经》当中,《孝经》是有《古文孝经》和《今文孝经》,我们这次学习是采用《今文孝经》来学习。《古文孝经》有一些出入,像《古文孝经》里面有一章是「闺阃章」,就谈到在闺阃(闺门)之内要有礼,以礼治家,这样能够上下和顺。哪怕是仆人,家里的下人,都需要对他有恩德、照顾,这样在一个家庭里面,哪怕是只有夫妻之室,再小的家庭,都能得到和谐,所谓是夫义妇听、夫和妇顺、长幼有序,这都是在家里面有家礼、有家规。做人要懂得「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如果是在上位的,得到富贵了不可以有傲慢心,因为有傲慢心必定富贵不能长久,很快可能就把自己的地位、名誉和财富都亏损了,在下位的人不能有这些不好的想法,所谓胡思乱想,要跟别人去竞争、去斗争,去争夺权势、争夺富贵。要知道一个人的富贵穷通它都有一个定数,哪怕是你争得来、抢得来的,还是你命中本有的。既然如此何必去争?何必去抢?不如落得一个君子,他能够有一种温、良、恭、俭、让的品德,把这些功名富贵看淡,反而能够造就一个好的品德,而那些功名富贵真的是命中所有的,必定是能得到的。只有是小人他才会斤斤计较,不断的在争取、在抢夺,抢夺来的还是命中本有的。所以古人叹息说「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他不需要这样以小人的手段还是能得到的,他非得要做一个小人,这是很冤枉的。

  真正以孝治理家庭、治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天下,为人臣的必定是尽忠,为人子必定是尽孝,所谓「尽其忠敬」。忠跟孝是一体的,敬是表示我们对於长上、对於父母的敬意。孝一定要连著敬,如果是孝没有敬,这个孝就不成为孝。仆妾,这是指一般的仆人,我们说的服务的人员,他们也能够很欢喜的效劳。为什么?因为他能够感到这种孝的氛围。一个孝的氛围一定是一个和谐的氛围,所以他们能够在里面做得安心。譬如说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实际上也是一个大家庭,老板就等於像是君上一样,像一个家庭的家长,他要以孝治理自己的大家庭,让人人都守礼、都忠敬,自然人人都欢心,没有不平等,必定是和谐。而家和万事兴,一个企业员工都能够和睦,上下能够同心,那当然这个企业必定是很成功的。所以孝的功用是很广阔的。

  最后刘炫还有一句话说,「其所施者,牢笼宇宙之器也;其所述者,阐扬性命之谈也」。这就讲到很深很广,孝的功用真的是涵盖宇宙,宇宙万物都是这颗孝心的显现。我们昨天谈到,孝的体就是道,佛家讲的自性。《道德经》上告诉我们,宇宙的本体是道,宇宙是从道而生的。佛家也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我们宇宙,宇宙就是道变现出来的。因此我们晓得,一个人能够养成纯真的孝心,就与道相应,所以这颗孝心它可以遍及整个宇宙,而使到宇宙都能够清宁、都能够和谐。如果能够说把宇宙都能够和谐起来,那要和谐一个地球,不就是理所当然的吗?所以我们坚信,古圣先贤的教诲一点没错,只要以这颗孝心来对待、来治理世界,必定能得到和谐世界。

  《孝经》当中所阐述的,所谓是性命之谈,性这就是讲的本性,就是讲到宇宙万物的本体,那就是道。所以我们昨天判本经是以道为体,这也是有依据。命就是所谓天命,孔子自己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孝经》所阐述的正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果然依此而修行,来落实,必定获得无上的利益。因此本经「开宗明义」就说到,这是先王的至德要道。所以概括起来,本经的修学的功用可以说是,小则得到幸福人生,大则得到和谐世界,得到清宁的宇宙。因此历代这些帝王,都非常重视《孝经》。不仅是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有很多是注解《孝经》,有很多把《孝经》做为考核读书人的一个教材,或者是教导宫廷里头的这些王子、贵族的教材。即使是在外族,像元朝,元朝是少数民族,这是蒙古人入主中原,他们也是拜倒在《孝经》之下,也把《孝经》推崇出来。到清朝是满族人入主中原,开朝的三位皇帝都是《孝经》的专家,顺治和雍正两位皇帝亲自做了《孝经》注解,康熙皇帝他虽然自己没做注解,但是顺治,这是他父亲,留下遗愿,因为顺治皇帝当时希望能够纂修一部《孝经衍义》,这是一部大书,把历朝历代的这些凡是讲到孝道方面的注疏、文字收集起来,以《孝经》的义理为主纲来注解《孝经》,但是顺治皇帝还没有完成这个工作,康熙皇帝就接著干。所以康熙皇帝当时诏领这些大臣、儒臣一起来汇集,就编成了《孝经衍义》,总共一百卷,收录在《四库全书》和《四库荟要》里面。这可以看到康熙皇帝也是在继承自己父辈的志愿。《中庸》上面说到,「夫孝也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就是能够继承先人的志向,能够继续前人的事业,这就可谓是孝,为什么?所谓是孝亲之志,父母先人对我们的志向我们要努力做到,这是真正的孝。

  茂森之所以这次有这个愿心想把《孝经》讲解一遍,这也是我母亲对我的愿望。母亲在三年前就对我表达了她的这种志愿,希望我放弃学校的教授工作以后,跟随我们恩师净空老教授学习,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把《孝经》讲解一遍,因为《孝经》是我从小就念的,也是母亲特别在这方面注意培养我的。母亲是希望我这么做,我真的也是要继人之志,述人之事,养亲之志。所以我也觉得这是我的一项使命,要好好的把《孝经》讲解一遍。

  我们再来看五重玄义里面的判教,第五方面,我们昨天也略略的提了一下,还有些意思还要讲得更圆满一些才行。我们判本经的所谓教相,就是教学的课程,它是属於什么人学的?这是圣之根,人之行,换句话说,我们如果想要成就圣贤,首先要扎根,所以这是一门圣贤的基础课程。而人之行,这个人没有分别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每一个人,只要是人,都要去学,都要去行。所以可见得这一门课程涵盖的很广泛,每个人都应该学,都应该孝敬父母,如果做为人而不孝敬父母者就不能称为人。你看看动物里面都有行孝的,我们都常常听到,乌鸦会反哺,小羊跪乳。小乌鸦长大了,它要出去找食回来孝敬自己的父母,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会照顾它,这叫反哺,乌鸦懂得知恩报恩。小羊要吃乳的时候都跪在母亲的身体下面,仰著头来吃,这种形态就已经给我们显示了那种感恩的这种形式。所以你看动物里面都体现了孝心,如果人不行孝,说得不好听,叫畜生不如。因此这一门课程人人都要学习,而真正做到了极处,成圣成贤都能达到。

  所以孔子本人他曾经说过,「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他的志向在《春秋》这部著作里面,而他的行持就在《孝经》里面。所以可见得圣人他也是在不断的行孝。所以这部经可以说是普通的人,像妇孺,也需要学,而立志成圣成贤的人也要学。这部经它是谁作的?在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说这是曾子所作的,因为曾子他是一位大孝子,他听了老师孔子教导他孝的道理,他把《孝经》记录下来,这是一种说法。但是我们看邢昺的注疏里面,他不是这么样认为的,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他说「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孝经》就是孔子亲手所著、亲口所述,不是曾子自己写的。这部《孝经》它之所以在「开宗明义章」里面好像以孔子跟曾子的这个问答的形式来做,实际上它是假立曾子为请益问答之人来广明孝道。为什么选择曾子做为请益问答之人?是因为曾子是个孝子,他在七十弟子当中,孝行是最显著的。邢昺疏序文里面说到,「述作之旨者,昔圣人蕴大圣德,生不偶时,适值周室衰微,王纲失坠,君臣僭乱,礼乐崩颓」。这是讲到为什么孔子要作这部《孝经》,他述作这部《孝经》的宗旨,原因是因为当时这位至圣先师虽然他有大的圣德,但是可谓生不逢时,因为当时正是周朝的末年,王室已经是衰微了,所谓是列国诸侯都在互相的争斗,这是春秋的时代,王纲已经没有了,君臣之间的关系也被紊乱,诸侯不懂得敬天子,诸侯里头的大夫也不懂得敬诸侯,乃至家庭里面儿女也不懂得孝敬父母,这是天下大乱的时代,所谓是礼崩乐坏,这是孔子著这部《孝经》的历史背景。

  我们再看,「居上位者赏罚不行,居下位者褒贬无作。孔子遂乃定礼、乐,删除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这段话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孔子要著六经,因为当时已经是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居上位的人赏罚不明,凭著自己的私欲,或者是追求私利,而执法不明,使到这个制度、这种王纲都紊乱。在上位的人不公平,执法不分明,往往是以私废公,居下位的当然他也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所谓「上所施,下所效」,上梁不正下梁就歪了,所以当时是上下一片混乱。孔老夫子看到这种情形就决定要做六经。六经就是最好的教育的这些教材,因为国家天下之所以混乱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教育,所以孔老夫子当时定礼乐,就是著《礼经》、《乐经》,删《诗经》。《诗经》是本来存在的这些民谣、歌谣,孔子把这些歌谣搜集起来进行删订、整理。所用的原则、标准就是三个字「思无邪」,就是凡是引人邪思的这些歌谣统统删掉不要,搜集到《诗经》里面的都是有很好的教育意义的这些诗歌,这是我们所说的对於文娱节目的管制。对於媒体的管制是很有必要的,为什么?因为媒体里面的这些节目那是最容易误导百姓,如果是这些节目里头充满了杀盗YIN妄、暴力色情,用这些东西教导民众,你看民众会成什么样子?那必定会天下大乱。所以孔子当时删诗、书,删《诗经》,这是对媒体、对文娱节目的负责,让大众可以有健康的娱乐。本经所说的「移风易俗莫善於乐」,这个乐和诗都是属於文艺方面的,能帮助我们社会移风易俗,如果是内容健康的,那必定是把社会带向和谐,如果是内容不健康的,必定是制造混乱。书就是《尚书》,易就是《易经》。这五经,礼、乐、诗、书、易,是明道德仁义之源,道德仁义的源头,这个本体可以说在五经当中阐述出来。最后孔子还修了一部《春秋》,《春秋》是一部鲁国的国史,但是里面记述著也有诸侯列国的很多事情。《春秋》这部书是为了正君臣父子之法,《春秋》里面都有褒贬,褒善贬恶,把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些道理原则讲得很清楚,使到人伦关系,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关系得以彰显。这是社会治乱的一个关键,如果五伦关系乱了社会就大乱。《春秋》这部书是正人伦之法,法就是教材。

  下面邢昺疏序文里面又说到,「又虑虽知其法,未知其行,遂说《孝经》一十八章,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谨其法」。这是说到孔子当时著六经的时候就想到这个问题,就有这样的一个考虑,说大家即使是读六经,知道道德仁义之源、君臣父子之法,懂得这些道理,可是不懂得落实,「未知其行」,就是学了还不知道怎么用,从哪里做起,这种现象也是很普遍的。如果是只学了这些道德仁义的辞章,而没有把这些道理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这就是「虽知其法,未知其行」,不懂得怎么做。我们的恩师上人说这种充其量叫做搞儒学的,儒学不能够真正帮助国治、天下平,因为这只是个学术研究,要怎么样?要学儒,把儒学两个字调过来,学儒,学儒就是学孔子、学孟子,学作圣贤。我们懂了就要做,不肯做,不能把这些道理落实到我们的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成了儒学家,充其量我们讲他是儒学家。《弟子规》里面讲得更不客气,「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所以学了要力行,不力行只是增长浮华。因此我们恩师反覆强调,要学儒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弟子规》就是行。《弟子规》讲的什么?从头到尾就讲孝道,你说是不是?我们把《孝经》好好念一念,跟《弟子规》对照一下,真的《弟子规》从头到尾就讲如何事亲、如何事君、如何立身,这就是《孝经》讲的宗趣。所以孔老夫子当时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怕我们后人只搞儒学的研究,而不能自己真正去力行,不肯做圣贤,或者不知道如何做圣贤,所以,「遂说《孝经》一十八章」,把《孝经》讲述出来。《孝经》,这是《今文孝经》,总共十八章,《古文孝经》是二十二章。唐玄宗当时就把《今文孝经》确定下来了,所以后世一般都是用《今文孝经》。

  《今文》,就是现在的这部《孝经》,其实是在汉朝时代就已经有了,因为当时《孝经》写的文字,在战国时期因为文字还没有统一,各国都用各国的文字,到秦始皇那时候才统一文字,所以当时的《孝经》它是用各国的文字写的,所以称为《古文孝经》,后人文字统一以后,就用当时流行的小篆或者是隶书来抄写这部《孝经》,就成为《今文孝经》。当然,《古文孝经》和《今文孝经》略有出入。注解《古文孝经》的最著名的是西汉的学者孔安国,注解《今文孝经》最著名的当时是东汉的学者郑玄(郑康成)。当时到了唐朝,唐明皇,这是李隆基,也叫唐玄宗,他在《古文》、《今文孝经》当中他就裁定用《今文孝经》,而且他看了多种的注解,在古代的注解当中采用精华,删掉一些繁乱的部分,把《孝经》注解了一部,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学习的唐玄宗《御注》。宋朝邢昺又给它作了一个注解的注解,叫疏,这是《孝经正义》。所以当时孔子讲《孝经》,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明了如何把圣贤之道落实,所谓「以明君臣父子之行所寄」,该怎么样做好一个人,做父亲的要怎么做父亲,做儿子的怎么做儿子,做领导的怎么做领导,做下属的怎么做下属,所谓是「知其法者修其行,知其行者谨其法」,知其法,这是解门,深解《孝经》里头的义趣,可以帮助我们力行的。认真的去落实、去力行,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孝经》里的义趣,理解圣贤之道。所以学儒、学道不是用口头说的,最关键的是要去力行的,这是讲究知行合一。你看《弟子规》到最后「余力学文」,也讲到要知行合一,「不力行,但学文」不行,「但力行,不学文」也不行,要两者互相的相辅相成。

  所以邢昺疏序里面最后说到,「故《孝经纬》曰: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这是另一部《孝经纬》这部著作里面讲到类似的话,孔子自己说,你要看我褒贬诸侯,这是评论当时天下大事,褒善贬恶,体现了夫子的心志,在《春秋》这部书,人伦的这些行为在《孝经》里面提倡。所以这部《孝经》可以说是跟《春秋》、跟六经在重量方面是平等的,为什么?六经是法,是解门,《孝经》是行门,解行并重,不能够有解无行。我们再来看郑玄,这是东汉时代的大儒郑康成,他注了一部《六艺论》,这上面也有一句话说得很好,「郑玄之《六艺论》曰: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所以郑康成他说到,孔子,这是儒家的学人,都要学习六艺。六艺是指什么?礼、乐、射、御、书、数,这是所谓六种基本的才能,每一位儒者都必须要学习的。所谓礼,礼就是礼节,学儒的人必定要学礼,如果不懂礼就不能够称为是儒者。乐就是音乐,古时候读书人都能够弹琴。这是以乐来养心,以礼来治身。所以礼乐这是对身心的一种调治,这所谓的佛家讲的伏烦恼,把色、受、想、行、识五阴的烦恼要把它调节,通过这种调节来把它断除。当然儒家没有讲到要断烦恼,要用礼乐来伏住烦恼。佛家讲的色就是色身,我们的身体,要用礼来对治,佛家讲用戒来治身。受、想、行、识,受是感受,想是思想,行、识,这统统都是精神世界里的,这是讲心,儒家是用乐,佛家用禅定来调治自己的心灵。射就是射箭的艺术,古时候儒生不是文弱书生,都能射箭、能骑马,这个御就是驾马车,可以上阵作战,也可以在讲堂里讲课,所谓文武要双全。书就是书法,要写得好的文字,包括你的那手毛笔字,以及文学、写文章,都属於书这一类。数就是数学,算法,包括天文地理的、易经的这些算法,这一些都是需要精通的。

  孔子提倡的这六种技艺,题目是不同,「指意殊别」,因为它们的各种指向(方向)有不一样,因为学得多,孔老夫子担心后人学杂了,怕道离散了,因为学六种技能,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明道。所以孔子你看在《论语》当中说,「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道、德、仁、艺,最后一个艺就是六艺。所以德、仁、艺都是帮助我们悟道的,道是什么?宇宙的本体。孔子他非常了解,学问最终就是明了宇宙本体,佛家讲的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佛就是儒家讲的圣人,宇宙间的大圣。如果是后人学习这些技能,而忘记了学习的目标,这就是容易使到道离散,志向不专一。后世莫知根源,可能只学了皮毛,没有真正学到深处、根源,因此孔子作《孝经》以总会之。孔子为什么要作《孝经》?总会六艺。那不仅是总会六艺,而且是德、仁、艺统统总会,换句话说,整个儒家的学问,都以《孝经》进行总会。你看看郑康成,这是大儒,他这个见地实在是了不起,知道《孝经》这本书虽然篇幅很短,可是学术地位如此之高,我们要非常的重视,它可以说是涵盖了整个儒家的学问、整个圣贤的学问。我们就以殷重的心、诚敬的心来一起学习这一部无上的宝典。我们来看正文,讲了很久都是讲概要,到现在我们才真正开始学习正文。请看第一章:

  【开宗明义章第一】

  我们还是依照唐玄宗的《御注》和邢昺的《正义疏》,《正义》这个注解里面把章题一个字一个字的开解,『开宗明义章第一』,「开」就是张的意思,就是你要彰显。「宗」是什么?宗是本,本就是根本。根本是什么?根本实际上就是道,佛家讲的自性,要把这个自性开张出来、彰显出来,用什么?用孝。所以孝道是开解、开显自性宝藏的钥匙,因此称为性德。「明」就是显,明显,「义」就是义理,把这个自性的义理,所谓道理,把它明显化。「章」这个字也就是明的意思,就是分开每一段来使到义理很明显,这叫章。这部经第一章就是开门见山为我们把根本的义理开显出来。所谓行孝,后头接著这五孝,「天子章」,讲天子之孝,诸侯、卿大夫、士人、庶民,这五种人行孝,它都在「开宗明义章」中显现出来,所以称为开宗明义。「第一」,我们知道这是按照章的数目字来排列,这是第一章,因为这一章是总说,把孝的道理说出来,后面的各章都是注解第一章的,所以第一章是整部经的主旨之所在。我们来看看,在这里邢昺的注解里头有讲到,提了一下整部经的层次、结构和大意,我们有必要在没有学习正式经文之前,也把这个大意了解一下,对整部经也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开宗明义章」之后就是「天子章第二」,我们来看疏文里面讲到,「言天子、庶人虽列贵贱,而立身行道,无限高卑。故次首章先陈天子,等差其贵贱以至庶人」。这段话就是说明「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人章」、「庶人章」,这五章它是列一个贵贱,按照次第,虽然有次第、有贵贱不同,可是在行孝方面,立身行道方面没有限制高卑,尊卑,地位不同,统统需要行孝。所以五孝,五章分别列出五种阶级的人如何行孝,我们从这五种当中就能够推演,实际上是社会各个阶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需要行孝,不分贵贱贫富的。下文说「次及『三才』、『孝治』、『圣治』三章,并叙德教之所由生也」,「三才章」是第七章,「孝治章」和「圣治章」是第八、第九章,这三章是讲德教之所由生,就是圣贤的德教从哪里出生的?从孝出生,这是叙述这个含义的。

  底下第十章「纪孝行章」是叙述「孝子事亲为先」,这是如何事亲的,这是我们讲的行孝的第一个层次事亲,再有事君和立身。「与五刑相因」,「五刑章」跟它相搭配。这是讲到「夫孝始於事亲也」,这是第一个层次。所以这两章是讲到第一层。底下「『广要道章』、『广扬名章』即先王有至德要道,扬名於后世也」,你看看这两章是专门注解「开宗明义章第一」里头说的「先王有至德要道」,这是「广要道章」。还有「广至德章」,也是属於注解「至德要道」的。「广扬名章」是讲到扬名於后世,立身,如何立身的。下文说「扬名之上,因谏争之臣,从谏之君,必有应感」,讲完「广扬名章」以后就讲「谏争章」,「谏争章」这是说君臣之间、父子之间都有一个道理,如果不符合道理,是可以进行劝谏,这是「谏争章」。必有应感,这是「感应章」,感应是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最后乃至天、地、人之间,都有感应的。「三章相次,不离於扬名」,所以讲到「广要道章」、「广治德章」和「谏争章」,三章合在一起,实际上都是教我们如何行大孝,立身扬名的,还有「感应章」,这统统都是为了说明立身之道的道理。「事君章」,这是讲的「中於事君也」,这就是说明孝的第二个层次。

  所以讲完如何事亲、如何立身和如何事君以后,最后末后是「丧亲章,继於诸章之末,言孝子事亲之道纪也」,这个纪就是到了极限。因为儒家讲人道只讲从生到死,它没有讲到生之前,也没有讲到死之后。所以它这里讲到「孝子之事亲终矣」,终就是终了,到了极限,这是父母去世以后,我们能够继续的祭祀,这已经是尽孝。这是讲到各章的大意。我们再接下来会逐章逐章的详细的学习。我们来继续看「开宗明义章第一」,请看正文:

  【仲尼居。曾子侍。】

  这是第一句。在唐玄宗的《御注》里面他是讲到,『仲尼』,这是孔子的字号,就是讲孔子,『居』是闲居,闲坐著。这是日常生活当中,孔老夫子有一天正在闲坐著。『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在旁边侍坐,『侍』就是侍坐。因为这个「侍」是学生在老师旁边服侍老师,有的时候是站著,有的时候是坐著,所以侍立、侍坐都可以。在这里,因为后面讲到曾参避席,就是从自己座位上起来,那我们可以推测到,当时曾子是陪著夫子在坐著。我们来看邢昺的《正义》,他有一段文字解得很好,「正义曰: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闲居,为之陈说。自摽己字,称『仲尼居』;呼参为子,称『曾子侍』」。这是讲到孔老夫子为什么要注解,就是写这部《孝经》。这里再次说明是孔子亲手所著的,因此它的地位完全是跟六经相同的,统统出自圣人之手。所以这里说,孔老夫子以六经设教,这就是儒家的学问。六经虽然它的名题不同,因为根据你所学的科目定名,譬如说礼、乐、书、数,这些不同的名字,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六经、六艺统统都是为了帮助我们证道的,证道就是所谓的回归本性本善,回归人之初,人的本来面目。孝是最好的帮助我们回归本性本善的方法,所以叫道由孝生,孝是德之本。我们昨天有谈到德是道的相,而孝是德之本,所以从孝入手来成就道德这是最方便。但是如果我们对孝的道理并不明了,「孝纲未举」,这时候夫子,这圣人,就要为我们立教。所以「欲开明其道」,为我们阐述说明这里面的道理。「垂之来裔」,让后人,我们这些后学,都能够了解。

  因为曾参是以孝子之名著称,我们知道这位曾参他是从小跟他母亲在一起相依为命,家里也很穷,曾子对於他的母亲还有父亲都是非常的孝敬,真是纯孝。有一天他上山去砍柴,结果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道如何接待,就慌了神,想到怎么样把曾参赶快唤回来,於是就咬自己的手指,这一咬手指,我们知道十指连心,心就痛,结果谁的心痛?山上的曾参他心就觉得痛,他就知道家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就赶紧从山上跑回家来,来看母亲出了什么事,才知道原来是客人来了。他母亲说我不知道怎么样把你从山上唤回来,所以就咬自己的手指。你看看曾参他的这种纯孝到了极处,跟他母亲有这种感应,这种感应比现在手机方便太多,手机还要有电磁讯号,上了山,深山里面你那个电磁讯号都不灵光了,而且还有辐射,有副作用。古人你看完全是用真诚之心来感应,这是纯孝的感应。曾子他是大孝子,因此孔老夫子要讲《孝经》当然要对他来讲。所以这是假借曾子做为对象,用问答的方式来陈说孝道。他自己讲自己的字号,所以是「仲尼居」,夫子自己写文章写「仲尼居」。写曾参,参是他的名字,对他尊重,就用子。所以老师对学生也是很尊重的,他用曾子,不用曾参,所以用「曾子侍」。我们看到,曾子他是夫子的传人,学识也非常的渊博,他每天都用反省的功夫,所谓「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跟人家一起共事有没有忠诚?跟朋友在一起交往有没有讲信用?老师传下来的有没有真正去落实?习就是落实,吾日三省,最后成就圣贤。所以后人把他尊为宗圣,所以他也是夫子的传人,尤其是在孝道方面。所以你看看夫子为什么要对曾子讲《孝经》?他自己做到,虽然他行孝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对理还并不是很明了,或者是明了得并不圆满,所以夫子跟他讲《孝经》。

  从第一句话「仲尼居,曾子侍」,这个「侍」,我们就可以想像一组图画,曾参在夫子旁边必定是毕恭毕敬侍奉在老师身边,随时听候老师的命令,对老师那种恭敬、谦敬,我们就知道他一定能够传承夫子之道。所以一个老师他希望传道给什么样的学生?必定是对老师有诚敬、谦恭的态度。对老师恭敬就是对道的恭敬,所谓尊师重道。曾子为什么能这么尊师?因为他是孝子,所以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古代的圣贤学问都是师道,儒、释、道三家统统都是师道,用我们现在话说就是教育,不是宗教。这个教育,这个师道,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孝经》是根本的经典,儒、释、道三家都以孝为根基。我们继续看下文: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继续看: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先看到这里。孔老夫子首先发问,可见得这部《孝经》是无问自说的。为什么孔老夫子不等学生提问他自己先说?因为这个道理太深妙,学生可能提不出来,所以孔老夫子他自己先提出来,说『先王有至德要道』,这个「至德要道」就是孝道。我们看唐玄宗的《御注》是这么说的,「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言先代圣德之主,能顺天下人心,行此至要之化,则上下臣人,和睦无怨」,这是注解经文第一句。所以孝道,这是德的究竟圆满,道,这是讲到方法,什么方法?开发我们自性宝藏的方法,道之要,要就是关键。换句话说,只有行孝才能够把德行之圆满,把自性的宝藏开显出来,这就是回归本性本善,成就大圣。所以古代的帝王,圣王,都用孝来治理天下,能够顺民心。为什么能够顺民心?因为这是人的本性本善,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你用孝来顺民心,自然民心归顺。所以要推行政治、要推行教育,最重要是什么?用孝,孝治天下,推行孝道教育,这么做就能够教化天下的国民,使到上下君臣之间都和睦,没有怨言。

  这里的「先王」,尤其是讲孔子他眼中的古圣先王,一般讲历史上讲有三皇五帝,五帝就是到尧舜为止,尧舜以后,舜让位给禹,禹可以说是夏朝的开始,禹的位置就不是禅让,他是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就是启,启继承,开始了夏朝。夏朝完了以后是商朝,商朝完了以后是周朝。所以叫三代,三代的王也叫三王。所以先王一般是指五帝和三王。古代的这些帝王都是有圣人的道德,他们都有所谓至德要道,所以能够服众,他自己本身把孝行做得圆满,然后以孝心对待大众。像舜王,最明显的例子,家里父母这样虐待他,好几次想要把他置之於死地。譬如说有一次让舜下井里干活,他的父亲和母亲,他母亲是继母,想要谋害舜,让舜下到井里就往上填土,想把舜活埋,幸亏舜他有同父异母的妹妹给他事先报信,所以他事先已经在井里挖好通道通出去,没有死。回到家里好像没事一样,不仅是对父母毫无抱怨,没有这种怨言,连怨恨的心都没有,还是这样的恭恭敬敬的行孝,这叫至德。心里面没有对立、没有冲突,在他眼里父母永远是好人,只有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他这种境界,徐醒民老先生在讲解《孝经》当中,他说这种境界已经是出离六道轮回的境界,不在三界当中。佛法里讲的三界六道,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因为迷惑颠倒造业,所以在这个六道三界里面轮回。最大的迷惑是什么?自私自利,跟人的对立,跟人起冲突。你看舜他没有,父母这样虐待他,他对父母一点的冲突、矛盾、对立都没有,这是圣人的境界。所以感动了天地,感动了当时尧王,请他出来治理国家,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所以你看就是因为他有这个孝心,得到幸福的家庭。他两个女儿都是非常贤慧的,来到舜的家里面侍奉公公婆婆也是尽心竭力,没有以公主之身分自居。后来经过二十八年的治国,尧王看出这个人真是圣人,就把王位传给他,禅让,所以舜得到的是天下。因此孔老夫子赞叹舜,这个是至德,他的德行堪称为圣人,而富有四海,宗庙享之,子孙保之。做为帝王,他德称为圣人,德为圣人,尊为天子,他的尊贵做到天子,他的富,四海之内都是他的财产,而且子孙绵延不断都纪念他,后人以宗庙来祭祀他,这可以说是一个人达到圆满的成就。在他当时治理的天下国家真的是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和睦,天下太平,用我们现在话说,和谐世界,他那时候达到了。凭什么达到的?就是一颗孝心,以孝来治理天下,这是先王的要道,因此能够让天下人和顺,让国民百姓和睦,上下都没有怨言。

  夫子讲到至德要道,他就问曾参,说『汝知之乎』?你知不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曾子立即从座位上起来,因为原来是坐著的,现在听到老师提问,马上就起来,这是对老师的恭敬。『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我并不是聪敏的人,我怎么可能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这句话,我们看到曾子是如此的谦虚,谦虚的人才能受教。如果是态度傲慢,对老师不尊敬,那肯定学不到真实的东西,没有真实学问。茂森也在美国和澳洲教过书,在美国大学教过四年,在澳洲大学教过四年,现在回国来不在大学教书,为什么?觉得大学里的学生很难真正学到东西,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对老师的这种恭敬心没有。像我们在美国教书,这些学生们能把老师当作朋友就算不错了,不会把你当作老师的。上课的时候还拿著可乐,甚至边喝边吃,吃著零食,更有甚者,可以把两个腿放在前面的椅子上大大剌剌的坐著这样听讲课,老师站在台上讲,他就这么坐在台下听。你看这样的心态,他能学到什么东西?什么都学不到,所学的都是皮毛的常识,对他的人生毫无用处。所以我们了解,一个人真正能够尊师重道,他才有受教的基础。所以我们在传统文化里面从事教学,倒是发现有不少人对於老师很尊敬,他能尊敬老师那就是尊重道业。所以当老师看到这样的学生,孔子你看看到曾子这么样的恭敬谦卑,夫子必定是把他平生所学和盘托出,不这么样教导这样的好学生对不起他。

  所以,曾子说「参不敏」,我并不聪敏,「何足以知之」?怎么可能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你看多好的一副受教的态度,这是谦虚,但是也是真诚的话。确实,曾子虽然他有大学问,而且行孝也做得很好,但是跟孔子境界还差一个等级,所以对孝的体会还并不是那么圆满,对先王的至德要道能体会一些,可是不是足以知之,足就是满足,不是圆满的体会,能体会得一部分,但是不圆满。谁能体会得圆满?只有圣人体会圆满了,曾子还不是圣人,他是贤人,贤人跟圣人还差一个等级。所以曾子在这里就请教,先王的至德要道,请老师为我详细的解说。所以你看,孔子见到曾子如此的谦敬,那必定是毫无保留的说出来。下面说『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说了两条。这个「夫」就是语气助词,没有意义的,就是孝。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就是孝,一个字。这个字能什么样?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也就是我们现在梦寐以求的和谐世界,就一个孝字就能做到,它是「德之本」,道德的根本。为什么说是道德的根本?因为孝是天性,人本来就有孝德,这就叫性德,是从他的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本性就是道,流露出来的就叫德,所以孝它就是本性自然的流露,不用人教的。你看看一个小孩子,很小,一个婴儿,他对他母亲这样的依恋,完全是没有丝毫的那种隔碍,跟他母亲是心连著心,不会离开母亲一步,母亲对孩子也不会离开一步。所以父子有亲,父母跟儿女那种亲情是天性。所以行孝就是顺著这个天性而行,因此称为德之本,根本在此地。所以只要把这个德之本保持一生,对父母的那种亲爱永远保持,而且能够发扬光大,把这个孝心对待所有的人,这种人就叫圣人。所以圣人,并不是说某人天生就是圣人,或者某人天生不可能成为圣人,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能成圣人。如何成圣人?把我们这个天性保持一生不改变,把我们的孝心扩展到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这就是成圣人。

  底下讲到「教之所由生也」,这个教就是圣贤的教育,从这里出生。邢昺的《正义》中说到,「案《礼记•祭义》」,《礼记》里面的这一篇,叫「祭义」,称曾子云:「众之本教曰孝」,本教就是根本的教育,教什么?教孝道,教之所由生也。《尚书》:「敬敷五教」,《尚书》里面提到的五教,就是五种方面的教育,具体说是哪五种?「解者谓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举此,则其余顺人之教皆可知也」。这也就是谈到五种教育,教父亲,父亲要做到义,义就是义务,父亲的义务是什么?养育孩子,教育孩子,子不教,父之过,母亲的责任就是她要慈祥、慈爱,对孩子关怀,关怀里面必定是有教育。所以父母要承担起父母的这分责任,尽到这个本分。兄弟之间兄友弟恭,兄弟之间互相的关怀,兄长照顾小弟,小弟恭敬兄长,在一个家里面,如果是没有父亲的话,兄长就要负起父亲的责任,长兄为父。教子以孝,就是做儿女的,他的本分是什么?孝顺父母,这孝顺涵盖面很广,不仅是对父母,对兄弟能够行悌这也是孝,所谓「兄弟睦,孝在中」。《尚书》里讲的五教,就是教给我们,在家庭里面要尽到自己的本分,做父亲的像个父亲,做母亲的像个母亲,做兄弟的像个兄弟,做儿女的像个儿女。通过这样的人伦关系,我们一推演,「举此,则其余顺人之教皆可知也」,从家庭的人伦关系推广到社会上的君臣、朋友这些关系,以后成家立业了,还有夫妇关系。所以五伦关系,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些伦理的、道德的教育,根本就在於教孝,所以称为「教之所由生也」。

  今天我们时间到了,我们《孝经•开宗明义章》还没有讲完,先讲到这里,下一次继续跟大家做分享。如果讲得有不妥之处,请各位仁者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教授主讲  (第二集)  2008/5/12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02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钟茂森:怎样可以时时刻刻积阴德 

 钟茂森:家境比较好时,正好要赶紧修福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四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三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