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第十四集)


   日期:2012/5/22 18: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孝经》,上一回我们学到「纪孝行章第十」,这一章我们刚刚开了个头,还没有讲完,今天我们来继续。「纪孝行章」也就是记录孝子行为的这一章,纪就是记录,所以讲到如何孝侍父母讲得非常的具体。我们先把这一段经文再念一下: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我们先看到这一段。昨天我们简单的解释了头两句,『居则致其敬』和『养则致其乐』,这里主要是说要对父母有一种恭敬之心、爱敬存心,常常要想到为父母服务奉侍的时候要尽自己的恭敬。唐玄宗他的注解当中解释这句话,说到「居则致其敬,平居必尽其敬」,这就是平常在居家当中要懂得尽到自己的恭敬心。养父母不难,难是难在能够对自己的父母尽到那分恭敬之心。下面说到「养则致其乐」,唐玄宗他的注解说,「就养能致其欢」,就是养父母关键是让父母能得到欢乐,如果是让父母操心、忧虑、烦恼,这就是不孝。我们继续看第三个部分,孝亲第三是『病则致其忧』,这是讲到父母有病的时候,做儿女当然是忧心忡忡。唐玄宗注解当中说到,「色不满容,行不正履」,这是讲到文王当时侍奉他的父亲王季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的,所谓「色不满容,行不正履」。因为什么?父母有病心有不安,每天都要到父亲那里去问安。如果看到父亲病有所好转,脸色才比较好看,如果父母的病没有好转,做儿女的必定是满脸的忧闷。当然,满脸忧闷也要尽量的节制,不能够让父母看到,所以这里讲到色不满容,是在父母面前忧闷,这些烦恼也不要表现出来。所以色不满容它有两层含意,一则自己内心当中的忧闷表现出在脸色上,脸上没有欢喜,只有忧愁,但是在父母面前又不可以表现,因为让父母看到我们忧愁的脸色,父母心里也会担忧,是不是觉得自己的病不能好,所以做孝子的处处要想到父母的心理。

  行不正履,这是自己在穿鞋子的时候都穿得不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古人他们在家里居住的时候一般都是把鞋子脱到外面,不穿到家里来,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当一个孝子听到父母有病的时候,就赶快起来跑到外面去问父母病情如何,因为心情很焦虑、很紧张,所以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快,可能连鞋子都没穿好就跑出来,所以都鞋不正履,他赶紧跑到父母那边去看看父母如何,这都是孝子担忧父母的这种表现。「色不满容,行不正履」,只是举出两个例子,实际上我们知道,真正孝子内心当中最希望的就是把父母的病医好。我们看到在二00四年评出的一位中国十大孝子,他的名字叫戴永胜,他是山东省枣庄的煤矿工人,当时他只有二十七岁。他的母亲是患了癌症,而且癌症已经扩散,医生说生命不会超过一年。戴永胜看到自己母亲被病苦的折磨,内心也非常的忧闷,当他看到母亲躺在病床上每况愈下,全身浮肿、呕吐,吃不下饭,经常发烧,精神已经到了快要崩溃的地步,所以戴永胜非常的忧虑,下定决心要抢救他母亲。既然医院的医生说没有办法给她治疗,於是戴永胜就去到处寻医,去找民间的医生,去寻找民间治癌的良方,所以他到处寻药访医,有时为了长途跋涉去找药,要走三天三夜,是忍饥挨饿。他为了自己的母亲寻药找医,辗转走了九个省,搜集了一百五十多个民间抗癌的药方,由於他的认真去研究,他自己也成了一位治癌的专家。每天他就按照这些药方煎药,把药送到母亲的身旁,真的是像《弟子规》上讲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戴永胜真正在这么做。结果由於他的这种努力,他母亲的病况居然渐渐好转,经过大约半年的时间,他的母亲又一次到医院去复查,医生惊奇的发现他母亲体内的癌细胞已经萎缩了百分之七十,也就是她的病已经好了七成。医生非常惊讶,都认为这是医学史上的奇迹,不可思议。

  我们学了《孝经》就知道,这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完全是这一位孝子戴永胜他真诚的孝心所感来的。所以《孝经》上讲,「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真正孝心到了极处,它可以通於神明,我们说神了,奇迹都出现了。光於四海,无所不通,至诚能感通,所以使他的母亲这个病奇迹般的恢复。这个事情现代的科学家他们也用实验来证明,证明人的意念可以改变物质这些结构,可以影响水的结晶结构。像日本江本胜博士,他十多年就对水进行研究,他发现人的心理,包括语言,这些意念对於水结晶结构产生影响。当人的意念是良善的来对待水,譬如说赞美水很美好,说「水,我爱你」,用爱心对待它,用感恩心对待它,发现在显微镜下观察水的结晶非常美丽。而如果我们用恶意对水,或者加之以恶言,结果所结出的水结晶非常的丑陋、难看。同样的水竟然有两种不同的结晶,这是由於人的意念对它产生了作用,产生了影响,所以它也证明了人意念可以改变物质结构,我们身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分,一个细胞里头也是百分之七十是水。所以我们想想,当这位戴永胜孝子他每天给母亲煎药,让他母亲喝药,他以什么样的心?以纯孝纯善之心,所以感得他母亲身体病况好转那么多。所以我们相信所煎的药这个药汤那种水结晶结构必定是很美的,能够转化癌细胞。所以真正以至孝对父母,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这就是「病则致其忧」,这个忧是表现在行动上的,不仅是表现在外表,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为父母医治。

  另外我们也看到在湖北也有一个奇迹发生,这也是一个孝女感召的故事,这是在二00四年在武汉晚报上面所刊载的一个故事,真人真事。这是有一个聋哑人,姓谢,他因为在年轻的时候由於药物中毒,导致自己聋哑,所以从幼年开始一直只能用手语跟外界来交流。后来他成家了,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后来长大考上湖北省的旅游学校。结果这个女儿非常的孝顺,每天都花一个小时陪著她的老父亲,帮助这位父亲学讲话。这个女儿很耐心,从拼音开始教起,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来教他去发音。虽然聋哑人对於发音卷舌音特别不敏感,有时候翘舌音、平舌音都不分,所以很难发得准。但是这女儿她就用自己的手比作是舌头来教他卷舌,而且很耐心的,用大的、夸张的口型来教导她自己的父亲,一点点的为他讲解发音的技巧。有时候当父亲的自己都不想学了,都灰心丧气学不下去,但是女儿这时候就哭,一个劲的哭,结果让她父亲非常感动,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讲话。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四年后,整整教了十四年,他的女儿每天教他一小时,结果后来这位聋哑的老父真的会讲话。这也是在医学史上是一个奇迹,成年的聋哑人还能够通过训练而能够开口说话,这都是由於孝心的感召,所以病则致其忧真正落实到行动当中。

  我们继续看下面一条,『丧则致其哀』,在唐玄宗注解里面讲,「擗踊哭泣,尽其哀情」。父母总有离开我们的一天,人生确实自古谁无死,如果父母过世,当然做儿女的是非常的哀痛。哀痛这是一种心情,因为孝子想到,从小到大自己蒙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这个恩德比山高、比海深,自己长大了,就很想为父母做奉养来报恩,可是父母却偏偏离我们而去,想要报恩也没有机会,这是古德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留,所以儿女当然非常的哀痛,哀痛到捶胸顿足的哭泣,擗踊,擗就是捶胸,踊就是顿足,这都是因为哀痛表现出来的样子。整日的哭泣,这是尽其哀情,父母与儿女的情意,这是儿女有厚道的心。做人要有厚道,是知恩必报。古人心都很厚道,所以总想著要报恩,对我们恩德最大的就莫过於父母,所以当父母离开的时候,自自然然就表现出那种哀伤,吃不下饭,喝不下水,晚上也睡不好觉,因为他没有心思去吃饭、喝水、睡眠,整日整夜的哭泣,这是他自然的那种情感流露。当然这种情形也不可以太长时间,所以《孝经》里面最后一章,「丧亲章」中给我们说明,这种哭泣,不吃饭、不喝水的,不能够超过三天,因为超过三天身体就不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虽然有哀痛,但是不可以超过三日,三日之后必定要吃饭、要喝水,要进入正常的生活,这是丧则致其哀。

  底下讲到,『祭则致其严』,这是父母走了以后要祭祀父母,祭祀父母最重要的是要在祭祀当中能够庄严肃穆,表达自己对於父母、对於先人的那种恭敬心。唐玄宗在注解当中说到,「斋戒沐浴,明发不寐」,这是什么意思?这是讲到祭祀,父母从出殡之后,这是埋葬了,就要定期的祭祀。一般来讲都要守孝三年,这三年当中,古人有的在父母陵墓旁边,或者有的人在自己家里,这三年之内也不去做官,也不搞任何享乐的生活,每日思念父母恩德,常想著自己如何报父母恩,要立德立身,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常常做这个思惟,要三年。所谓《弟子规》讲的,「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这是说到这三年当中我们不能够有任何享受,即使是有喜事也没有快乐,为什么?因为心中有这种哀痛,常常的悲咽,悲咽就是哭泣,因为思念父母而有这种哀情。三年之后每一年都要有定期的祭祀,祭祀一般家族都有一个祠堂,祠堂就是祭祀的地方。从自己的始祖开始,每一家每一户都有一个祖先,祖先,自己家有一个开始的祖先,叫始祖,到自己去世的父母,这每一位祖先都有立席的牌位,或者是有一个总的牌位。定期祭祀当中,一般我们讲祭祀的日子有清明节、有中元节、有冬至节。清明一般讲四月五号,一般人都扫墓,扫墓不是在祠堂当中祭祀,而是到父母的墓地那里去祭祀。中元节,这是七月十五,农历的七月十五,冬至节,这是年底。都是祭祀父母的日子,在祭祀当中追忆父母对我这一生养育之恩。

  父母上面还有父母,我们一代一代的祖先都对我有恩德,虽然我没有见过这些祖先,但是他们的恩德、他们的福荫让我也能够享受到,我之所以有今天,真的是祖宗之德,常常这么个思惟方法,所以人心就厚道。所以古人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能够祭祀祖先,人心就厚道、就纯朴。为什么?你想想,祖先就好比是一棵树的根本,我们的家族是一棵大树,从祖先那里长起来,这是有根本。常常我们想到根本,想到我今天之所以是枝繁叶茂,家族也是能够这样的昌盛,是因为有根,我们要报本反始,要回到根上来,祖先是我们的根,所以我们要给他们祭祀,这是一种报恩的思想。人能够常常有这种报恩心,报本反始的心,这个德就厚,人心就朴实。所以人人都能如此,这民族也就能够有福分。所以民德归厚,整个民族来讲,他们百姓的德行都变得很厚道,有厚道这个德行就有福报,所以民族能够长盛不衰。所以你看看中国人都讲自己是炎黄子孙,这是想到我们整个民族最初的祖先,炎帝、黄帝,用他们两位来做代表,我们讲三皇五帝,用炎黄二帝来做代表,炎黄二帝之前还有伏羲氏,炎帝是神农氏,黄帝是轩辕氏,他们的祖先还有,最早的有记载的是伏羲氏,我们都给他立牌位,都祭祀他,你想想我们这个民族的民心多么淳厚。所以中国,这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长盛不衰,没有说变得四分五裂,依然是维持大一统,这我们就想像到这是因为民族有根基,这个根基就是孝道的文化。百姓能够有著报本反始的思想,能够不忘祖先、不忘根本,所以它才能够长盛不衰,而且是历久弥新,这个是其他文明没有的。我们通常讲的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文明现在都没有了,都衰败了,只有中华文明你看到现在仍然有著强盛的生命力,原因真的是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的道统太好,让我们能够遵循孝道,祭祀祖先,不忘本。

  古人对祭祀这个礼非常的看重,这是因为对祖先真的有那分恭敬心。所以玄宗这里讲到,「斋戒沐浴,明发不寐」,这个斋戒是在祭祀之前提前三天就要斋戒沐浴,夫妻之间不能够同房,这三天都要过著清净的生活,身体清净心里才能够清净。所以斋戒是戒我们的身的行为,帮助我们心得清净,沐浴是洗干净我们的身体。古人,特别是北方,不是天天洗澡,在记载上有说到,一个月,我们说三十天,一般十天洗一次,从初一到初十,这第一个十天,叫做上浣,浣洗的浣,三点水一个完字,或者古字是三点水一个干字,这个浣就是洗浴,叫上浣,第二个十天叫中浣,第三个十天叫下浣,上中下这三旬,只洗这三次。当然在沐浴的时候同时也就换洗衣服,而在祭祀的时候必定也要沐浴。所以平时不是沐浴的日子,为了祭祀也要沐浴,这都是表示恭敬。明发不寐,这个明发,这是讲到整个晚上,祭祀之前,从晚上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这叫明发,都不睡觉,这是保持自己的那种清净恭敬的心理,因为人一睡觉难免就会怠慢,就会放逸。古人你看,为了祭祀,能够做出这样的一种行为,这是表示对祖宗的恭敬。这种恭敬完全出自赤诚的孝心,在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是以这种赤诚的孝心对父母,父母走了以后,我们赤诚的孝心仍然不改变,像周文王对他的父亲一样,所谓「事死者,如事生」。所以文王有这样的圣德,才感得周朝基业能够绵延八百载而不衰,有这样的厚福才有这样长久的家业。

  底下经文当中说到,『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讲到五者,就是前面说到的,孝子之事亲有五个方面,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你看这五个方面都讲到一个「致」字,致敬、致乐、致忧、致哀、致严,这个致字就是尽,尽心尽力的意思,如果不能够尽心尽力,这个诚心总少了一些。所以这五者,五个各方面都要尽力的去做到,能够尽力的做到才能够称为「事亲」,侍奉双亲。所以一个孝子侍奉双亲,他要真正有这分赤诚的孝心,自然他在这五个方面才能做到。如果这五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有缺失,「五者阙一」,这是唐玄宗讲的,「则未为能」,这就是不能称为事亲。所以五者都要圆备,都要具足,才能够称为能事亲。什么叫做备?备是圆满。事上如何圆满?那是要我们心要圆满,对待父母那个心真正是恭敬到极处,所以在事上也自自然然做到圆满,这里面没有造作的成分,自然而然的,这是本性本善自然流露。这是讲到孝子事亲这五个方面。底下经文继续说到:

  【事亲者。居上不骄。】

  这是讲到如何做一个真正事亲的人还要讲到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居上不骄』,第二个是「为下不乱」,第三是「在丑不争」。我们看唐玄宗的注解,唐玄宗注解中说,「居上不骄,当庄敬以临下也」,我们先看这一句。『事亲者』,就是儿女,儿女是对父母尽孝的人。这里讲到三个等级的人物,一个是居上者,居上者是什么人?是做领导的,地位很高的。譬如说经上讲的孝子,所谓五等之孝,第一是天子,第二是诸侯,这些都属於居上者。在一个国家来讲,这是国家领导人,在一个企业来讲,企业领导人,在一个团体,譬如说学校、机关单位等等,都有它的领导,这都属於居上者。居上位的人最重要的品德是不骄傲,《礼记》上讲「傲不可长」,即使我们有很好的德行、学问,也不可以有傲慢,因为当我们一傲慢的时候,这个德行就缺了,德行缺了学问也就不真实,所以我们要常常怀著谦卑恭敬之心。当庄敬以临下也,这是对待下属,对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这个地位低的,在一个国家来讲是下层的这些官员,在企业来讲这是各部门的这些企业员工,在家里,下面的晚辈,这都是下涵盖的意思。做上位的就要以庄敬而临之,庄是庄严,敬是尊敬,对待他们我们要庄严,对他们要恭敬,要懂得爱护、照顾他们,即使是对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人物,也要用平等的恭敬之心。

  孔子曾经说过,说「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这是讲到如果人没有恭敬之心,他即使是有像周公那样的才华、周公那样的外表,但是他骄傲而且吝啬,其余就不足去观,不用看了,他的德行、学问必定是有限。周公是何许人?周公确实他的才华、学问真的是孔子最佩服的,而周公真的表现出那种庄敬、不骄。在记载中我们看到,周公他在吃著饭的时候,别人来拜访他,有客人来了,他的饭还没有吞下去,客人来了,他就马上吐出来去接待客人,一点都没有怠慢,饭虽然还没有吃好,但是他以接待客人为重,客人走了以后再回来继续吃饭,吃著吃著饭嚼在嘴里又有个客人来了,他又把这个饭吐出来,因为如果你要吞下去时间还要更久一点,而且怕吃不好,对肠胃也消化不良,所以干脆就吐出来,又去接待客人,就这样,一顿饭来了三个客人,他就「一饭三吐哺」。当他在洗头的时候,古人头发很长,周公把头发刚刚洗好,还没有来得及用布把它擦干,一般擦干之后把头发卷到头上是需要一定时间,这时候有人来了,结果周公来不及整好自己的头发,就马上拿著手挽住自己的头发去会客,如是有三个人来访,他的头发就握著三次去见面,见客人。所以有句话称为「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沐浴一次,三次要会客人,所以手握著头发去见客人三次,吃一顿饭的工夫,三次把饭吐出来,为了接待客人。周公真的是厚德,多么的谦虚,对人多么的恭敬,虽然身居上位,周公是辅佐成王摄政,国家大权掌握在周公手里,可是周公一点傲慢心都没有,对於下人都是这样的恭敬,这是我们要学习。

  因为如果生起傲慢,就会招致人不服,而且对人失礼,也会招致人的讥嫌、议论,小者他会批评你,也会批评你的父母,这是一般讲说「这个人没有家教,不懂礼节」,你看他这么一说,没有家教,把父母都给批评了,这是对我们父母不孝。所以我自己的行为要能够为父母争光,这才是有孝心。重者可能甚至上位不保,自古至今我们看到太多的案例,因为骄慢而导致自己最后身败名裂,而导致家破人亡,这样父母必定是极端的忧虑、伤心,所以这也是大不孝。我们看到像韩信这样的人,韩信辅佐刘邦打败项羽楚霸王夺得天下,韩信年轻的时候都能忍胯下之辱,一个地痞流氓来羞辱他,让他从流氓的胯下,两条腿胯下钻过去,韩信就钻过去,面不改色,这是能够忍辱,我们说他应该是有这种谦虚的心,可是你看到他成名以后,功成名就,骄慢心也起来,甚至想自立为王,结果他的下场就被刘邦给收拾掉。这是历史上讲到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是刘邦的宰相,韩信就是萧何举荐给刘邦的。韩信一开始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萧何看中了他,月下追韩信,韩信想走,结果萧何把他追回来,推荐他给刘邦。后来萧何看到韩信这个人傲慢心起来了,自己想当王,结果也把他给收拾掉。所以居上位的人一有骄慢,就是腐化、堕落的开始。为什么人会傲慢?因为有了名闻利养,有了权势,就以为自己了不起,好像高高在上,在人之上,生起傲慢心,人品就没有了,人品没有了,他的福分就大大减弱,这就对不起父母,让父母蒙羞、受害。所以底下就讲到「居上而骄则亡」,亡就是灭亡,自己身败名裂,家破人亡,我们下面会说到。第二条:

  【为下不乱。】

  唐玄宗注解说,「当恭谨以奉上也」,为下者,这是居在下位的人,他们是臣子。譬如说是做臣民的,对於诸侯而言他是臣子,对於卿大夫来讲他是家臣,像一个大家族里面的仆人、佣人,一个企业有员工,这些都属於在下位的人。在下位关键是『不乱』,「不乱」是不能够有叛逆的这些念头,更不可以有这些事情。要怎么样做?恭恭谨谨,恭就是恭敬,谨是谨慎,来侍奉自己的长上。就像过去三国时代诸葛亮一样,诸葛亮他一生就是恭谨二字,每做一件事情都是三思而后行。他带兵打仗都是非常谨慎,推行的政策也是很谨慎,因为稍不谨慎就可能会惹来灾祸。所以诸葛亮一生没有什么破绽,没有什么漏洞,所以古人有一副对联讲,这是赞扬他的,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亮他这一生做到以恭谨之心来侍奉自己的国君,精忠报国,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负刘备三顾茅庐这种知遇之恩,这是古代圣人君子的那种情怀、那种品德。不乱不仅是我们行为、办事、待人要有恭谨,实际上恭谨之心是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不仅是对自己上位的人,长上。所以凡是做事情粗心大意、不恭敬、不谨慎,或者说是常常丢三落四,行为也放逸懒散,这些种种的缺点都属於乱。乱是什么?不正常的,不正常的言行这就是对父母的不孝,因为事亲者他是不乱的,一切都是恭敬的。古德讲「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人真正有一分诚敬之心,他就能够获得一分的福分,用这种福分来孝亲事亲,这是属於尽孝。下面讲到:

  【在丑不争。】

  这个『丑』字在中国文字里头也有不少的含义,一般说「丑」是丑陋的意思,在这里它是按照众字的意思来讲,说「丑,众也」,在大众当中,在丑不争,就是在大众,而这些大众是属於平民百姓,也是属於地位比较卑贱的,古代的等级社会里面他属於下位、下级。所以讲到三个方面是居上的,上位的人,还有为下的,这是讲到臣子,在丑就是更加的普通和卑贱的这一类人。在大众之中最关键的是不能够争,什么叫争?争是竞也,就是竞争,不要有竞争的意念。「当和顺以从众也」,这是跟大众相处的时候要懂得恒顺众生,要懂得以和为贵,和顺这就没有斗争、没有竞争。真正圣贤君子,他们的品德就是无争,真的是於人无争,於世无求。《道德经》你看老子他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的道理是什么?利而不害,只利益人而不害人。人之道?它是为而不争,为是作为,为人服务、为社会做贡献,但是绝不跟一切人竞争,以无争的心、以礼让的心来处众,这是在丑不争的意思。现代我们的教育体制因为受到西方人的影响,西方国家尤其是现在经济思潮,大家都争利,都搞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人与人之间要竞争,乃至国与国之间也要竞争。要知道要是有竞争的思想,竞争互相都要争利,争到最后就产生斗争,大家就以兵戈相见,斗争升级就是战争。所以战争,现在的战争很麻烦,不像古代常规战争,死的人有限,现在的战争那可是原子弹核武的战争、生化武器的战争,所以到最后战争就是导致世界末日。所以竞争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是末日,是死路一条。西方国家讲的竞争是死路,不像我们传统文化,中国人讲的忍让、礼让、不争。能够礼让,大家就和睦,能够不争,自然就不会有怨恨。《弟子规》上也有一条讲到,「财物轻,怨何生」,现在人都争财争利,所以互相之间结怨的很多,真正把财物看淡,懂得让利,这就自自然然就不会有那些怨恨发生。

  经营生意的、商业的这些企业家们,如果真正懂得这个不争的道理,实际上活得也很自在,而且也不见得企业的利润会降低。茂森曾经就听到过在北京的一位企业家,他姓胡,胡小林,他过去经营当中有竞争的思想,他是一个卖炉子的公司,跟另外一个公司竞争市场,结果互相揭露对方的不是,譬如说有一次,当看到对方的公司制造的产品里面有一个部分,炉子里的部分没有用金属的,而是用塑料,结果就去揭发他,结果也导致对方公司报复,结果当胡总他的公司有问题的时候,对方公司也就不放过他,把他的这些问题、这些阴私都揭露出来,甚至放到网上告诉所有的消费者,你看互相的诋毁。《弟子规》上讲「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把人家的短处都给揭露出来,这是引起怨恨。所以我如果不干这些事情,就不会跟人家结怨,我做了这些事情,自然就会导致别人的报复。结果后来这位胡总他学了《弟子规》,非常的难得,他把《弟子规》做为自己企业的规范,自己带头学,从上到下员工们一起学《弟子规》,要求员工们不要有竞争的思想,只是为大家服务。真正以一颗真诚的心为客户著想、为客户服务,反而使到客户对他们产生信赖感,就是因为不争,反而使大家信赖。结果自从学了《弟子规》以后,这位胡总在报告当中说到,他们的企业竟然盈利额增加很多,比过去用竞争的理念去经营企业要经营得更好。

  所以真正懂得圣贤之道的人他们不会争,因为知道争得来的其实也是你该有的,你不该有的你争也不争不到,所以何必要去争?这时候君子乐得做君子,反而小人要争,冤枉做小人,愈争,争到最后他没有幸福、没有快乐,而且到处树敌。就像一些大富大贵的人,他们靠一些不良的手段发家,通过这种跟人家争利,他是能够发达,可是这种发达也是他命中本该有的,如果命里没有,他怎么争,用什么方式,他也做不到。这个是在《了凡四训》里面我们看到,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是一位进士,在年轻的时候被一位算命的高人给他算定,这一生的命运、吉凶祸福,考试考第几名,做什么样的官职,拿多少俸禄,命中无子,几岁去世,都给他算定。结果真的他后来的路子完全按照这算命的人给他算定的来走,所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所争得来的还是命中所有的。所以用这个争来的这种方式其实得到的不是幸福、不是快乐,而是跟大众有怨恨、有对立、有矛盾,最后甚至自己终日都活在惶恐当中。所以很有钱的人反而是他很孤独、很寂寞,而且还很惶恐,常常担心自己的钱被人拿走,而且常常担心别人去绑架他、谋害他,因为他跟人家争,他就怕人家跟他争,他用不良手段争来的,别人也是用这种不良手段去争他的,这都是有因果报应。所以在丑要争的话,最后就会导致斗争到战争。后面讲到,「在丑而争则兵」,兵就是战争。所以夫子在这里劝导我们,处众不要有争的思想。我们继续看下面的经文: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这里所说的『居上』就是上位的人,如果是产生骄慢,他就最终会灭亡。不仅是对人,也对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道理。这个「居上」,对人而言,他是居於上位,有很高的名誉、很高的地位、很大的财富,如果是产生骄慢心,最终就会变得没有德行,缺了德福报就丧失掉,最后就变得家破人亡,这是我们刚才举到韩信的例子。一个家族也是如此,再大的家族都会有没落的时分,如果是在旺盛的时期不懂得谦敬、不懂得布施行善,而生活得骄奢YIN逸,这个家族也会灭亡。《红楼梦》小说里面我们就看到,四大家族,贾、王、史、薛,最后都是灭亡,为什么?因为骄,骄了以后就忽略去积福,福总是有享完的一天。国家也是如此,国力强盛的国家如果有骄慢,看不起小国,欺负别国,最终必定导致这个国家的消亡,这是古来看到历史的朝代更替就是如此,朝代之所以被推翻,都是因为最后的那个皇帝骄慢,骄奢YIN逸导致的。现前我们看到,如果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它会骄慢的话,它的前途也是会消亡。『为下而乱则刑』,这个「为下」,我们刚才讲到的,居下位的人不能乱,要遵守著礼法,要恭谨的来侍奉长上,如果不能够恭谨办事而乱了,乱了以后就会有刑罚相加,这个「刑」就是会有刑罚的。最明显的,如果是犯了法律,遭到法律的制裁,如果在一个企业当中员工违反了企业的规定,这也就遭到企业的惩处、责罚。所以为下最重要的就是有这种恭恭敬敬、谨谨慎慎的心。

  『在丑而争』,如果是在处众的时候去跟人竞争,跟人家争斗,最后就导致兵刃相加。这个『兵』就是兵器,古代这个兵讲的是兵器,这些刀、箭,现在我们就可以说是战争。所以竞争升级就导致斗争,斗争这是小范围的,譬如说一个人在社会上他跟人家争斗,如果遇到对方心怀怨恨,可能他会雇用一些黑社会的团体他来加害於你,这就是有兵刃相加,会引来杀身之祸。如果是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要争,争到最后就变成战争。所以如果是争石油的,就变成石油战争,争资源、争土地,我们看到二战时期日本的法西斯他们就是这样去掠夺,所以他们得到就是所有国家的痛恨,国家形成联盟来对他进行反击,最后他的结果就是一败涂地。所以处众,就是跟别人相处,或者国与国之间,跟别国相处,不可以用争,应该用让。真正能够礼让能够得民心,国家能够真心的帮助别人,自然也就感得其他国家会真心的帮助我们。我们看到像我们中国五一二大地震当中,这是一国有难,结果很多国家在短短三天之内就有几十个国家伸出援手,或者是传来吊唁,安慰、慰问灾区的灾民。这都是用一种仁爱的心对别的国家,招感得来的别国对自己的这种真心、真诚。如果这三种,「居上而骄,为下而乱,在丑而争」,如果是犯了,这是讲到下面说的: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这个『养』是读去声第四声,这是如果居上而骄、为下而乱、在丑而争这三种毛病不能够去除,即使是每天用『三牲』供养,「三牲」是什么?三牲,唐玄宗注解说「太牢也」,太牢就是牛、羊、豕三牲,三种畜生。在古代来讲这三种是很好的食物,在古代吃肉的机会少,能够吃上牛肉、羊肉、猪肉这就是很难得的,所以用三牲比喻对父母那种在物质上丰厚的供养。所以用猪、羊、牛这三种肉的供养,即使是每天用这么好的物质来供养父母,但是却在这三者上做得不好,这也叫做不孝,为什么?因为居上而骄的话,在上位的人如果骄慢,他就会亡身、亡家、亡国,那怎么能够称得上对父母尽孝?为下而乱的,这是在下位的人,如果是他不能够恭谨办事,他违法乱纪,自然遭到刑罚和惩处,这也是对父母不孝。

  下面一章特别讲到「五刑章」,就是讲到这种古代的刑罚,刑罚把自己的身体都伤害。《孝经》上讲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这里讲孝以不毁为先,这就是孝之始也的意思。不毁是不能毁伤自己的身体,受到刑罚,这对身体有毁伤。如果居上而骄,自己身体也被杀害,这是亡身,这也是毁伤。在丑而争则兵,兵刃相加,这也是对身体的伤害,怎么能称为孝?不仅毁坏身体,也毁坏自己的家业,毁坏如果是对国家而言,毁坏国家的社稷、主权,这是对国家、祖宗的不孝。所以唐玄宗这里说的,「言上三事皆可亡身,而不除之,虽日致太牢之养,固非孝也」。这是讲到上面的三种事情,居上而骄、为下而乱、在丑而争,都能够使自己亡身,对国家而言就可能会亡国,对企业而言这个企业可能会破产,对待家、对待团体这个都是适用的。所以如果不能够避免这三种事情,即使是对自己的父母每天用很好的物质生活,三牲供养,也叫做不孝。

  父母心心挂念的是儿女的身体、是儿女的事业,乃至自己的后代,如果我们因为骄慢,或者不恭谨,或者跟人家去争斗,而导致自己亡身,或者导致自己家没落,后代断绝,这都属於大不孝。尤其是后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代是需要我们有身体保存绵延下去。不仅是有子、有孙、有后代这些身体这叫有后,更重要的是家道、家风、家规能够承传下去,家业也能承传下去。所以要承传家风、家道、家规、家业,最重要的是要有德,如果是骄了,如果是乱了,如果是争了,这都是坏德、败德的。因此我们能晓得为什么中华文化里面这么强调要谦卑、要恭谨、要忍让,这个是保存一个家的家业最重要的品德,从《孝经》里面我们能看得到。所以人只有修养品德,他才能够真正的尽孝,而尽孝也就是将自己的品德修至圆满。所以《孝经.开宗明义》就说到,「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能够这样修德、立身、行道,使到自己有后世得到大家的尊重,有这种名望,能够显耀自己的父母,这就是大孝,这是至孝。所以中华民族,我们做为炎黄子孙,要常常想到,不仅是现前父母我们要尽孝,更重要的,还要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这种家风。修德立身是每一个人、每一个炎黄子孙应该做的。

  我自己想到在学习孝道方面,最初在我十一岁的时候,我母亲教导我《孝经》,教导我学习孝道,我就是读到这一段,这是「纪孝行章」的五事供养,「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当时我印象也很深刻,也是在母亲的带动下学习孝道,在家里学习对父母的恭敬。我记得我在小学三年级就能够学会做饭,有一天当父母回到家里的时候,看到满桌子已经摆上饭菜,我已经站在门口等待父母回来,跟父母鞠躬,然后请父母上座吃饭,学著「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当我父亲有病的时候,他有一次患脑瘤,要动手术,当时我在美国大学教书,特地就从美国赶回来,为我父亲找到广州市最好的外科医生为他做手术。当时我还记得在他手术房的门口一直念著观世音菩萨,祈求菩萨降福给父亲。手术也做得很成功,而且医生也很惊讶,说他这样的肿瘤,因为生在脑腔的中部,脑室中部,很难动手术的,也不知为什么,做手术也做得特别顺利,现在恢复的都很好。

  「丧则致其哀」这方面,我的外祖母她是八十四岁离开的,当时我的母亲带领我为老人家守夜送终,我们给她做临终关怀,给她念佛,一直从她断气的那时候一直念佛念到第二天,一天一夜。她走了以后,母亲跟我就一起发心吃长素,《弟子规》上讲的,要「居处变,酒肉绝」,就是把享受要断除,结果我跟我母亲发心吃素,本来是吃素四十九天,结果一吃完之后,一直吃到现在,到现在已经十五年,还继续保持著吃素。而每年我母亲带著我必定是春天清明时节和冬至都祭祀父母,就是我母亲的父母、祖先和我自己父亲这边的祖先。每次祭祀的时候都供上供品,自己穿著得很肃穆,而且为祖先读诵传统文化的经典,自己思惟自己这一年当中德行到底能不能够对得起祖先,我们家里面都有这种传统。现在学了传统文化,遇到明师,我们的师长净空老教授,他启发我们要把心量扩大,不要只是想著自己一个小家,要想到一个大家。中华民族是个大家,我们要常常想到替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大家尽孝,所以立德立身这就是最重要。我们现在看到中华的传统文化到现在是非常衰微,为什么?因为真正在传统文化当中成就的人少,传统文化三家里面儒释道三家都少了。儒里面的大儒、圣贤君子少了,道家里面的高道也少了,佛家里面真正成就明心见性、大彻大悟、开悟证果的人也少了。现在要拯救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力行,自己能够从不骄、从谦卑、忍让、从不乱、从恭谨下手,从不争、忍让,从这些品德去修养,来为往圣继绝学,把传统文化扶植起来,复兴起来。这是我们,尤其是年轻人,有这种志愿是应该要去做的,这个是比自己在这世间上得到一些富贵、名利来孝养父母更为重要,因为这是大孝显亲,以自己真实的品德、学问、德行,让父母得到荣耀。哪怕是不能够对父母有三牲之养,有很好的物质生活的供养,让父母能够得到小康的水平,他们能够心里安乐,知道自己儿女在做很重要的复兴民族文化的事业,所以父母心里高兴。看到儿女有德行,又能够增长学问,这是父母最欢喜的。

  所以我自己也很感恩我的母亲,她能够成全我这种心愿,虽然原来在昆士兰大学也做到终身教授,本来是可以给父母日用三牲之养,很好的物质生活,但是父母知道我有这种愿心,希望能够效法古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有一点这种心愿,父母就成全我们,宁愿自己吃穿用度上节俭一点,而希望我们能够在道德、学问上能够得以成长。所以我母亲就带著我,在呈交昆士兰大学的辞职函以后,带著我到我们的师长净空老教授门下拜师求学。而且我母亲献上一点束修之礼,跟师长说,现在我这儿子就送给您来调教,日后希望他也能够效法您一样,真正为社会、为众生启发大众觉悟做出贡献。当时我自己也非常的感动,也非常感恩,我母亲不是想著自己的名闻利养、生活享受,辛辛苦苦培育三十多年的儿子,一个独生子,她能够毅然把他捐献出来,为社会、为众生做一点事情。所以读到《孝经》,假如我们不能够好好的修养自己的德行,增长学问,那真的是大不孝,即使是能够在德行、学问上有所进步,也不可以有丝毫的骄慢。因为《孝经》上讲的,「骄则亡」,一骄傲,道业就要被损坏,德行就亏缺,这就对不起父母。所以《孝经》上讲的这个我们要常常反省,回馈到自己的身上,检点自己,在自己的角色上面去认真的力行、落实。

  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就跟大家分享到此地。有讲得不妥当的地方,还请各位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十四集)  2008/7/14  华严讲堂  档名:52-266-0014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五明学佛网:钟茂森       钟茂森博士:《孝经》研习报告)  

 钟茂森:改造命运,必先改恶念 

 钟茂森: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爱欲看破、放下! 

 钟茂森:一位双博士,真诚拜佛癌症十五天竟神奇痊愈! 

 钟茂森:见色而起YIN心,报在妻女 

 钟茂森:防止邪YIN,得延寿、功名的故事 

 钟茂森:每日坚持护生,不与虫蚁众生结命债的方法 

 钟茂森:文昌帝君显灵,奖罚两位读书人的神异故事 

 钟茂森:怎样可以时时刻刻积阴德 

 钟茂森:家境比较好时,正好要赶紧修福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四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三集) 

 钟茂森: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