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时间起于变易


   日期:2012/6/19 10: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时间起于变易

 

 

 

 

人们面对变易,必然产生先后秩序的认知,此先后秩序即是时间,故说:“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如果没有变易,也就没有变易的先后秩序,因此没有时间。所以一切静止不动,时间就消失了。 

 

  要 

 

时间如洪流的观念与真实不符。一切静止,时间就消失了,故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时间有心智成份,不纯然是物。量子力学所用的“波”若定义为时间,则大科学家对量子力学的疑虑就可消除了。中国《易经》的阴阳可以视为时间模型。佛经对时间的了解是最深刻的。 

 

一. 前言 

 

从走卒贩夫到科学家,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要面对时间。早上太阳升起,白天开始了;黄昏太阳下山,白天又结束了——如此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就是时间。时间是如此真实而平常。可是如果有人要我们拿出一天的时间来给他看一看,是拿不出来的;不过若是要我们拿一公尺的空间给他看,却是轻而易举的事。由此可知,空间是具象的;而时间不具形象,它是形而上的存在,既真实又抽象。 

 

在物理学中,时间、空间、质量、电荷同列为基本量。时间既是基本量,当然是真实的;假如时间是虚幻的,整个物理学也成虚幻之学。虽然如此,时间的抽象特性仍旧困惑着物理学家,使得少数物理学家怀疑时间是人类的幻想。

 

大家都读过“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岁月如流”的成语,这些描绘时间的成语,透露我们对时间的想法。那么科学家对时间的想法又是如何?据我所知,科学视“时间如洪流”,与上述成语的水准差不多。

 

“时间如洪流”是一个假设,需要实验证明,才能从假设提升为真实;目前无法用实验证明“时间如洪流”的想法,所以它仍只是假设,也就是猜测而已。记得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曾经有“空间充满以太”的假设,后来由“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实不需要假设“以太”的存在,所以“以太”的假设就被放弃了。“时间如洪流”的想法还没有实验证明,因此仍然保留在假设阶段,未被放弃。

 

“时间如洪流”的想法是设想有一个时间的洪流通过宇宙,宇宙中万事万物全浸在时间的洪流中(见图一)。这样的想法暗示时间是物——如洪流之物;同时也暗示时间独立于事物之外,事物的时间是因时间洪流的推移而产生。在没有更好的想法下,科学只好采用它。  

 

图一

 

———————— 

 

事物1 事物3

 

———————— 时间洪流

 

事物2

 

————————

 

二. 时间是什么?

 

我试从佛法禅定的角度来探讨时间的本性。禅定是静修的方法,以心念静止为目标。现在问一个问题:假如世界一切事事物物都静止不动,还有时间吗?答案是没有时间,事物静止不动,时间就消失了——原来有变动才有时间,时间是由变动产生的。兹举例说明如下:例一,有三个声音1、2、3,它们发生的先后秩序1、2、3是井然有序的。例二,一个球从高处落到地面,任取三个片段1、2、3(如图二),这三个片段1、2、3发生的先后秩序也是井然有序的,绝不会错乱。例三,在禅定中,观心念生起,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发生的先后秩序,仍是井然有序的。我们从以上三个例子和其它任何变动例子可以发现:变动的先后秩序是井然有序的,没有一个例外;即使是混乱地变动,其发生的先后秩序仍然是井然有序的,此变动的先后秩序即是时间,故变动产生时间。

 

图二 (图略)

 

一个变动系统若无人观察,是否仍保有变动的先后秩序?换句话说,是否仍有时间?答案是:无人观察,就没有人知道。持平而论,是否有时间,没有人能回答。假如一定要一个明确的答案,我愿意回答:没有时间。因为我认为所谓的先后秩序不在变动系统本身,而在观察者的认知;没有观察者就没有认知,没有认知就没有时间。例如恐龙化石(变动系统)未被人类发掘时,它处于无人观察的状况;直到被发掘出来,才被人观察。可是恐龙的时间不是从被发掘出来才开始,被发掘以前它已经存在了几千万年,因此有人认为在无人观察时仍有时间,但是我不赞成这种说法。因为发掘之初,人们原以为挖到石头,之后发现是巨型动物的化石,再经过古生物学家的反复研究,才认定是恐龙化石,于是几千万年的恐龙时间被建立起来了——以上这一段清楚显现人类的心智如何从无到有创造恐龙时间的过程;在这之前,并没有所谓的几千万年时间,这过去的几千万年时间其实是第一批观察者所赋予的。恐龙化石所保存的只是恐龙化石而已,时间是观察者的心智所产生的认知,恐龙化石本身并没有时间。当人面对变动的世界,必然感知变动的先后秩序,感知是心不是物,引申下来,时间必有心的成份。

 

图三(图略)

 

这里有三张图,请各位按照发生的先后秩序从上排列到下。试验多次的结果,大家都会排成图三的秩序,可见大家有共同的时间先后秩序,没有人会认为瓶子破碎的一张图最先发生。在这三张图上分别注明绘制完成的时间顺序,与图三的顺序不同,而是中间一张最先完成,上面一张第二完成,下面一张最后完成,但却没有人按照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来排列,这透露了什么讯息?表示人选择图画的内容以决定其先后秩序,而无视于完成时间的先后;更显示时间是观察者的认知,不是变动系统本身,所以时间含有“心”的性质更加明确了。

 

变动可以分为事物的变动和内心心念的变动,面对事物变动所产生的时间包含心和物;但是面对内心心念变动所产生的时间应全部属于心,不包含物,因此不受物理世界的限制。佛教的宿命通能知过去、未来,应属此类。 

 

在心智的观察之下,任何一个变动系统其时间皆是自有的,不是外加的。大至如银河系,其圆盘状星云转动不息,各星球变动不已,因此自有时间,不需外加。小至如一个氢原子,因其轨道电子会公转、自旋和跃迁,原子核也会自旋,所以其时间也是自有的,不是外加的。

 

三. 时间与物理 

 

古典物理常用坐标系描述一个系统(如图四),垂直轴代表空间(距离),水平轴代表时间,轴线本身是一度空间。以轴线代表空间是正确的,但是以其代表时间却有问题。因为空间本身没有时间的性质,硬性规定空间代表时间,并不能产生真正的时间。物理学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有瑕疵的方法呢?根本原因在于接受了“时间如洪流”的观念,把水平轴当作时间洪流、物体浸在时间洪流中。

 

图四(图略)

 

在十九世纪初,科学家发现许多新的物理现象,古典物理不能解释,我认为原因出在“时间如洪流”的观念与真实时间不合,所以不能解释新发现的物理现象。不过当时的物理学家并不知道问题出在时间观念不正确,因此他们另辟蹊径,经过许多努力,终于发展成量子力学,克服了当时科学界的困难。量子力学作了一个关键性的改变,它认为“粒子”有“波”的性质;“波”也有“粒子”的性质(见图五)。例如电子是“粒子”,也是“波”;光是“波”,也是“粒子”。所有物体都具有“粒子”和“波”的二元性,量子力学就凭此“粒子”和“波”的二元性,解释了当时古典物理所不能解释的物理现象。

 

图五 “波”如同水波,应上下振动,以↑↓代表振动。

 

“粒子”与“波”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东西,量子力学为什么规定物体具有“粒子”和“波”二元性呢?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只知道这样规定以后,新发现的物理现象就能解释了。因此量子力学被人怀疑是凑出来的理论,并非第一原理(The first principle)。

 

这样的疑虑使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至死不肯接受量子力学,他说:“上帝(自然)不会掷骰子”,意即不相信物体有“波”那种变动不定的性质;但是他发现的“光电效应”却是量子力学的支柱之一。另一位大科学家薛丁格也不相信量子力学;但是他却为量子力学写下“波函数”方程式。再来就是大科学家浦郎克也不肯接受量子力学;可是他的“量子假设”是量子力学最重要的基石之一。他们三位都是建立量子力学的功臣,却又不肯接受它,可见这个疑虑是很深的困惑。现在大学物理系的学生修量子力学这门课时,仍然会面对这个困惑,大家只有强迫自己接受,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遗憾是始终排解不掉的。

 

量子力学用“波”误打误撞地修正了古典物理中时间观念的谬误而不自知,物理的难题是解决了,但心中并不明白,才留下一片困惑。我愿在此重申“时间如洪流”的观念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是:时间是变动的先后秩序。“粒子”代表空间的大小和位置,所以具空间的属性;“波”是变动,变动产生先后秩序,依本文给时间的诠释,“波”就是时间。物体具有“粒子”和“波”二元性,意即物体具有空间和时间。有谁会怀疑物体具有空间和时间二元性呢?所以只要明了“波”是时间,一切疑虑都消失了。大科学家之所以不肯接受量子力学,原因出在不知“波”就是时间。上帝(自然)是会掷骰子的,如果上帝(自然)不会掷骰子,世界就没有时间了。大学生修量子力学时,若知道“波”就是时间,量子力学会变得简单易懂。 

 

时间观念从“如洪流”修正为“变动的先后秩序”,于是量子力学的物理意义亦有新的发展。例如氢原子模型,电子在轨道上绕着原子核旋转(见图六)。电子的轨道有很多,电子只能居留在轨道上,轨道之外的区域不能居留,这种情况量子力学如何解释呢?在轨道上,电子的“波”均形成“驻波”,“驻波”是驻留不走的“波”。电子的“波”既然局限在轨道上驻留不走,“粒子”也就局限在轨道上驻留不走,因此电子居留在轨道上;轨道之外的区域,电子的“波”不驻留,电子也就不能居留——量子力学如是说。现在可以给予新的解释:“波”成为“驻波”,即表示“波”不变动了,不变动就没有时间,也可以说原子轨道是一个只有空间、没有时间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时间被抽掉了。用量子力学计算原子轨道时,波函数中之时间项也正好消除了(见附录)。在没有时间的空间里,电子不经成、住、坏、空的变化,故永久不坏,不会消失;在有时间的空间里,电子须经成、住、坏、空的变化,故会消失,所以电子只能居留在原子轨道上。

 

这些原子轨道是没有时间的区域,因此它非常稳定。电子在不同的轨道间跃迁时(见图六),放出光子的频率因此也非常稳定精确。我们从几十亿光年远的星光所得的原子光谱,与现在地球上所得的原子光谱没有差别,足以证明原子轨道几十亿年不变的性质。

 

电子绕着原子核旋转(见图七),依照电磁学原理,当电子作圆周运动时,会产生向心加速度,必会放出电磁波,电子的能量因此减少,于是愈转接近原子核,必然如图七之虚线轨迹与原子核合在一起,氢原子就消失了。事实上,电子在原子轨道上并没有放出电磁波,也没有与原子核结合,而是稳定地居留在原子轨道上。依照测不准原理,电子不能太靠近原子核,太靠近时,电子的动量会增大,使电子脱开原子核,解释了电子未与原子核结合的原因。至于没有放出电磁波的问题,可以用新的观点解释,电子在原子轨道上既然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当然没有加速度,也就没有所谓必须放出电磁波以免违反电磁波原理的问题了。

 

四. 时间与易经

 

中国古代的《易经》是讲变易的经典。“易”是变易的易,不是难易的易。《易经》的基础是“阴阳”,“阴阳”是从观察月亮的盈亏而来,并以“--”代表阴,“—”代表阳,所以《易经》的阴阳相当于量子力学的“波”,“阴”对应“波谷”,“阳”对应“波峰”。就“时间是变动的先后秩序”的观点来看,“阴阳”即“时间”。也可以说《易经》是中国古人处理时间的方法,用于占卜,为人算命,命运就是时间问题。《易经》算人的命运,而量子力学是算物的命运。显然地,《易经》以“阴阳”处理时间问题,远比古典物理以“洪流”处理时间问题要高明得多。有了以上的了解,《易经》也就不神秘了,所有的神秘都是起因于不明了。 

 

五. 时间与佛经

 

佛法知道世间是一个充满变易的世界:生命有生、老、病、死;器物有成、住、坏、空;心识有生、住、异、灭;六道则轮回不息。《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陈述心识在变化中无法停留,故曰:“不可得”;并标举过去、现在、未来,已明白指出时间起于心念的变易。佛法的时间观念与本文所主张“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是一致的。事实上,本文的时间观念是从佛法参悟而得,不是源自科学的研究。套用《金刚经》的句型:“时间即非时间,是名时间”,意即若“时间”等于“没有时间”,才是“时间”。什么情况合乎此意呢?只有永恒的时间符合。“永恒”表示一切保持原状不改变,也就是没有时间,所以永恒等于“没有时间”,永恒具有“时间即非时间”的性质;换句话说,“是名时间”所指的是永恒。大乘佛法所追求的常、乐、我、净中的“常”,即是永恒。

 

佛经中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其中的“寿命相”即是“时间相”。《圆觉经》云:“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翻成白话是:“各位先生,什么是时间相呢?时间相是众生认知心智的根源,一般浅的心智自己看不见自己的心智根源,如同命根不见命根一样。”故知佛法的时间属于认知心智,浅的心智看不见时间,故不能明了时间。 

 

六.  

 

时间的本质抽象难懂,今天应用禅悟揭开时间奥秘面纱,才了解“时间如洪流”的观念与真实时间有偏差,这种偏差使我们迷惑,以致看不清楚与时间有关的宇宙现象。本文将时间观念修正为“时间是变易的先后秩序”,矫正原先错误的偏差,并帮助量子力学定义“波”即时间。由此出发,可以重新阐述量子力学,促使科学看清真实,而更趋近真理。

 

自古以来东方对形而上的探究远超过西方,尤其佛法以禅定对末那识(形而上的心智)的参究更是深入又广泛。时间与末那识是相关的,所以东方对时间的认识也超过西方。从佛经对时间的了解和《易经》给时间的模型(阴阳),使我们认为东方对时间的了解超过西方有数千年之久。

 

 

梁乃崇 台湾清华大学物理所教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时间       变易)(五明学佛网:时间       变易)  

 普献法师:时间是最伟大的终结者 

 净界法师:菩萨为什么还有变易生死?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时间观 

 黄夏年教授:中国佛教界出版时间最长的《海潮音》 

 杨惠南教授:成唯识论中时间与种熏观念的研究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五章 证道 3 证果时间 

 药师山·紫虚居士:以佛法看时间及弥勒菩萨成佛的问题 

 蔡礼旭老师:把握时间学习圣贤教诲 

 慧光法师:生命没有时间与空间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 

 高月明居士:为什么空间与时间是一种幻觉? 

 余池明居士:印光大师“四论”著作时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