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戒律不是死的,持戒不知通权达变可能会障碍别人学


   日期:2012/7/14 13: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法门法师:戒律不是死的,持戒不知通权达变可能会障碍别人学佛

 

 

    恭录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明比日月,尊譬宝珠。宁当抱渴而死,弗饮水虫」。这是一个掌故,佛经里头有个故事,对于这个戒律的尊重,宁可以抱渴而死,都不肯饮没有经过过滤的水。过去出家人随身都要带个滤水囊,遇到河里面、井里面的水,这野外的,一定要用滤水囊过滤,怕什么?怕这个水里有微生物,我们肉眼看不见。你喝这个水把牠们杀掉,把牠们吃掉。佛说,《戒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那是细菌,是不是能滤得干净?当然有问题。但是心善,大乘经里面讲论心不论事,你真有这个心,爱护众生的心,不肯伤害众生这个心,这个心不能没有。「乃可被系而终,无伤草叶」。这是个比喻,你被人用这些草叶把你捆绑在那边,你宁愿在那个地方念佛求生净土,也不愿意把这些草叶解开,为什么?怕伤害它们。这都是比喻到极处,这个人持戒能达到这样的程度,宁愿渴死,也不饮没有过滤的这些水。
  
  「疏中极论斋戒之要。正法能否住世,全赖行人能否持戒。故当宁失身命,毋违所受之戒」。要有这样的决心,这个事情在我们现前能做得到吗?真可以这么做吗?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今天正法没有了,你发心学习正法,弘扬正法,如果是依戒律里面所说的,你连身命都失掉了,你用什么来弘扬正法?所以要通权达变,每条戒都有开缘,它不是死的,开戒就不是破戒。我们被人用这些树的藤子捆绑住,我们能不能把它挣脱?应该。不能像这个经戒上所讲的,我怕伤到这个藤、伤到这个树,宁死也不想把它解开,错了。这在什么时候?这是在社会盛世,正法住世的时候行,我死了还有别人。现在怎么样?现在我死了没有人,在这个世间真正发心为正法久住而行的人找不到了,这一个发心的人能这样做吗?所以这些道理你要懂。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要有个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你怎么能帮助众生?健康的身体确实是要清净心成就的。现在清净心没有现前,我们就需要饮食,需要药物来调养,可是决定不能忘记,要向清净心这个方向去迈进。现在要这些东西,到我成就的时候就大量减少,甚至于可以不用,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底下「彭际清居士曰:故知净土资粮,全凭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净则心净,心净则土净故」。这个道理讲得好,这几句话是真理。确确实实戒净,戒清净,心净了,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心清净,戒就清净,这叫什么?心清净是定,定共戒。开悟了一定清净,开悟是什么?叫道共戒,你的戒行就圆满。所以你念佛真正得念佛三昧,戒就清净,戒是什么?你的行就清净了。戒是指行为的,行为是发自于内心,清净心,口业、身业自然清净。心是主,心要是觉悟了,你说话也是觉悟,你所有一切动作都是觉悟的,觉而不迷,那是开悟了。没有开悟、没有得定,着重在律仪戒,那就一条一条去做,不可以违犯,用这个来规范自己。我们今天学戒,你真正严格去持戒,只有你一个人成就,甚至于你还障碍很多人学佛。为什么?一看到生活这么严谨:这个东西我做不到,算了,我不学佛,佛太难了,我做不到。把别人吓到了,真有,而且很多!如果该开缘的时候你就开,人家看到这样持戒:我也能做得到。你就可以激发很多人向往佛法,真就接引他来了。所以这个戒律开遮持犯一定要很熟,什么因缘底下可以开放,什么因缘之下一定要很严谨的执持,活的,不是死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所以戒律不是死的,佛这一点高明到极处。总的原则就是戒帮助你得定,定帮助你开慧,所以戒是手段。其实定是枢纽,戒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要懂这个道理。开慧是什么?得定是什么?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放下起心动念,大彻大悟,就成佛了。不起心、不动念,成佛了;放下分别执着,你是菩萨,你不是凡夫。所以要晓得,持戒帮助我们、成就我们放下执着分别,得按这个层次,先放下执着,再放下分别,到最后再讲不起心、不动念。你看往生净土,不起心、不动念生实报庄严土;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生方便有余土;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统统有,生凡圣同居土。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自己知道能不能往生净土,自己知道往生到哪个品位。

 

    ...

 

    下面,「第五、饭食沙门,即斋僧,以饭食供养僧众也。《六波罗蜜多经》云:以食施者,当施五事」,你看看这个里面讲得就详细,「云何为五」,哪五种?「一者施命。若人无食,难以济命」,布施饮食是救他的命,这能不施吗?「二者施色。因得食故,颜色和悦」,这都靠饮食。「三者施力。以是食故,增益气力。四者施乐。以此食故,身心安乐。五者施辩。若饥饿者,身心怯弱,言说謇讷,不能辩了」。他饿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他还能辩吗?「饮食充足,身心勇锐,得大辩才,智慧无碍」。这是说明什么?饮食的功德有这么大,那布施饮食功德就大了。特别是布施这些修行人,修行人真修,他不是假修,真干,全心全力投注,他不从事于生产这个事业,他以乞食为业。所以古印度他们的风俗习惯,对乞食的人非常尊重,为什么?那是修道的人,一定是恭敬供养,他们所需要的,他不要别的,他就要一钵饭而己。而且一钵饭有的时候不是一家的,《戒经》里面讲托钵可以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你就不必托,就回去了,为什么?太多了,世间人说你贪心,避免讥嫌,回去,回去有得吃,因为同学出去都托钵,回去的时候是分而食之,绝对不是托钵托了之后一面走一面吃,那个威仪就很难看了,不好看。


  所以诸位要看看小乘,小乘的钵跟我们的钵不一样,我们这个钵是象征性的,不是实用的。你到泰国,你看看南传的钵,像个小锅一样,托完之后,他有盖子盖起来,回去倒出来把饭统统汇在一起,再分而食之,一钵千家饭,真的不是假的。释迦牟尼佛这个团体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统统出去托钵,不是千家饭吗?一钵千家饭,一千二百五十人的饭统统堆积放在一起,混合在一块分而食之,真是平等。所以七家托不到就回来了,这是供养。佛教传到中国来不作兴托钵,中国人到外面乞食是乞丐,有大德行的人、大学问的人,怎么可以让他过乞丐的生活?所以你看看佛法通权达变,这个托钵是重要的戒律,到中国来行不通。中国的帝王、中国的人民讲孝道,孝亲尊师,哪有说叫老师出去讨饭的,那还得了?你这个学生还有脸面见人吗?尤其是佛教,是帝王帕特使迎请到中国来的,到中国来是帝王师,皇上的老师,怎么可以做乞丐?哪有这个道理?所以建宫殿,派许多这些照顾侍候的人,服务的人员,所以到中国完全中国化,这随缘。随缘不变,他日中一食不变可以,但是不能到外面去托钵。帝王大臣、长者居士,在寺庙里供斋,打斋供养,这常有的事。样样都如法,叫通权达变。

 

    ...

 

    饮酒在佛的戒经里面开缘最多,酒属于遮戒,本身没有罪过,不像前面四种,杀盗YIN妄本身是罪过,那叫性罪,酒属于遮罪。遮是什么?防范的,酒醉了你会干前面杀盗YIN妄,会犯这个罪。所以佛把酒制定在五戒当中,就是根本戒,为了防范杀盗YIN妄,是这个意思,所以酒的开缘就多了。

 

  酒用在佐料上没有过失,你烧菜的时候用料酒可以,为什么?它不会醉人。饮酒有节制,这个节制什么?就是一杯,不会喝醉,在应酬的时候一杯,表示敬意,这要看个人的酒量。李老师以前给我们讲《礼记》,讲《礼记》就会讲到郑康成,他给我们大家说,如果每个人的酒量都跟郑康成一样,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不要了。郑康成很厉害,中国常讲三百杯,那就是郑康成的故事。马融办学校,那就是私塾,他在那里求学三年,学成离开了,老师带着同学到十里长亭送行,每个人敬他三杯酒,大概有一百多人,他就喝了三百杯,三百杯酒喝下去之后,小小的礼节都不失,那真叫海量。所以三百杯的典故是从郑康成来的,这汉朝人,汉朝的大儒。一般人酒醉是乱性,他喝不醉。所以要知道佛这个戒律是防范的。

 

  在佛门里面,有病的时候,因为中医很多地方用酒做药引子,这个可以用,这是治病的,或者是保健的,都可以用。七十岁以上身体衰了,血液循环缓慢,酒能够帮助加强血液循环,所以七十岁以上的开缘,在吃饭的时候可以喝一杯酒。我们那时候年轻不知道,看到五戒里杀盗YIN妄酒,可是在寺庙里看到老和尚吃饭的时候放个小杯子,没有人在的时候去闻闻看,是酒,怎么老和尚每餐吃饭的时候喝一杯酒?我们也不敢问。以后到台中跟李老师学,我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我看到某个老和尚每餐饭他都有杯酒。李老师说那是开缘,他七、八十岁了,需要帮助血液循环,这个可以。才知道戒律里有开遮持犯,那个开缘一定要懂得,该开不开也是犯戒,该持不持也犯戒。持是什么?不准你开的,你一定要遵守的。不懂得开遮持犯,你没有办法持戒。所以戒律是活泼的,活活泼泼,一点都不呆板。

 

  我有一次在北京,那个时候我常到美国去,遇到美国一个华侨,跟我同姓,徐先生。他在旅馆里办喜事,刚好我也住在那个旅馆,下楼梯的时候碰到了,他说他儿子娶媳妇,请程思远做证婚人,他临时看到我,把我拉去也做个证婚人。媳妇是日本人,所以来的宾客都是日本政界的、商界的,政府官员很多都参加。程思远那时候是政协副主席,给他们做证婚,也把我拖去证婚,两个证婚人。证婚人可以说话,要致词十分钟。我说好,我去,趁这个机会把佛法给大家介绍一下。程思远的女儿是电影明星林黛,他是林黛的爸爸,林黛长得很像她爸爸。所以我就给大家讲了十分钟,大家听得很欢喜,这是机会教育。临时拉的,也没有给我做素菜,把我拉上桌,我也陪大家喝一杯酒。旁边有一位叫廖承志,廖仲恺的儿子,他们大概都是部长阶级的,跟我坐在一起:出家人可以喝酒?我说可以。那这个我们也都可以学,他马上就不一样了。我只盛一杯,你不要给我添。所以大家欢欢喜喜。我吃肉边菜。他说学佛这么自在,这么潇洒!我说是!他说那这不难。他们以为很难,以为戒律是吃人的礼教。我说活活泼泼,给他讲开遮持犯。临时遇到的这种场合。所以皆大欢喜。

 

  念念帮助众生,帮助他们认识佛法,帮助他们了解佛法,帮助他欢喜佛法,然后再帮助他们学习佛法,这就对了。你说我犯戒堕地狱,我愿意堕地狱,我要救这些人,我要成就这些人,这是菩萨道!这戒决定不能破,破了我要下地狱,我不破戒我会上天堂,自私自利。所以这个里头中国古人讲的情理法面面都顾到,大乘菩萨,活的,它不是死的。所以一定要明白这些道理,菩萨生活得才快乐、才自在、才幸福。一般人为什么不敢学佛?看到戒律定得那么严,我要一学佛,我这也不能干,那也不能干,他怕这个。给他讲清楚、讲明白,酒决定不能喝醉,喝醉乱性,这就有罪过。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持戒       通权达变)(五明学佛网:持戒       通权达变)  

 净界法师:怎样才叫作持戒清净? 

 持戒四关 

 仁清法师:受戒持戒的关系 

 如瑞法师:持戒与用心 

 妙祥法师:对发心出家居士开示 二 严持戒律 不退初心 

 大安法师:持戒修福 

 界诠法师:持戒与持斋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持戒近善、转短命为长寿之法 

 大安法师:《西方确指》撇脱怡悦、深潜不露是名持戒 

 智光法师:参禅路头见闻录 第一章 认识路头与持戒因果的重 

 宽运法师:持戒功德 

 宽运法师:一切如来说 持戒最第一(西方寺传授三皈五戒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