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净土法门法师:读经时不要起心动念去想它是什么意思 |
||
|
||
净土法门法师:读经时不要起心动念去想它是什么意思 摘自《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二,「舍诠趣实,名柔顺忍,四五六地。」诠是个工具,实是实际理体,就是真实之际,那是什么?那是自性。我们在修学的时候,无论依哪一个法门,法门就是诠,你要不把这个法门舍掉,你就没有办法得到真实。所以大乘佛法是诠,要不要学?要学,过河的时候要它,到岸的时候就要把它丢掉。《金刚经》上说「如筏喻者」,你能把这个到彼岸的时候,所谓过河就要把船丢掉,你才能登岸,你要不肯离开船,永远到不了彼岸。所以佛教导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缘所生。《中观论》上讲得很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叫柔顺忍,比前面高,四地、五地、六地菩萨他们证得,他们是柔顺忍。知道世出世间法都是假的,可以学习、可以受用,不能执着、不能分别、不能起心动念。 学习的时候不执着言说相,经本不执着文字相、不执着名字相,名字里头名词术语,不执着心缘相。决定不要起心动念去想它,这个是什么意思,这段讲的什么?佛什么也没讲,什么意思都没有,你所想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你要什么都不想,你看到这个经文,字字句句无量义,那就是如来真实义,是你自性里头的真实义。你用第六意识去思惟它、去观想它,那就变成你自己的意思。柔和、随顺佛菩萨的教诲,真干,这叫柔顺忍。 ... 真如是真性,真如是真心。大乘教里名词很多,也称它作法性,甚至于称它作法身,也称为第一义,也称为大般涅盘。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意思是教我们不要执着,名词是假的,不是真的。正是马鸣菩萨教导我们,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名词相,离心缘相,统统不能执着。听经不要执着言语,读经不要执着文字,不要执着名词术语,不可以胡思乱想,最好都不要想。不要想你会豁然大悟,如果你有想,你愈想愈讹,错了,愈想愈错。全把经义想错了,不是如来真实义,你所能够理解的是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佛的意思,所以佛法你得不到。怎样才得到?不想就得到了。想是什么?想是用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缘不到自性,就是缘不到真如,你怎么会懂得它。对世间法可以用,用思想,对佛法不能用,为什么?佛法字字句句是从自性流出来的。 ... 大乘经里面佛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我们全心全力在演说,表演,在宣扬,有缘的人就得度。什么是有缘人?他听到了他相信,他跟我一样觉悟,回头了,真正发愿念佛求生,这就得度。这个人不一定我们认识他,很多并不相识,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都认识,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在这个世间还是不舍苦众生,用什么方式帮助这些苦难众生?释迦牟尼佛做了榜样给我们看,什么样子?四十九年天天演说,每天都在表演,每天都在演讲,没有比这个更殊胜。法布施,《般若经》上讲得很好,《金刚经》大家都念过,佛在这部《金刚经》,《金刚经》不长,五千多字,这么一桩事情佛总说了十多遍,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你看这句在《金刚经》上说了十几遍。就怕我们忘掉,时时刻刻提醒。受是接受,佛给我们的教训,我们完全接受,持是保持,不要失掉,那就是天天干。读诵重要,读诵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什么?读诵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你要明白这个意思。读什么?读经文、本文,不读批注,读本文。批注是求明了经义,读诵是真修,是修行一种方法,读经文,一遍一遍读下去。《无量寿经》不长,念熟了之后,念一遍不需要一个小时,我们可不可以不念佛,我们就用这个?行。 你如果每天把《无量寿经》从头到尾念十遍,念得很熟的人,十遍大概五、六个小时他就念完,不少了,每天真正修行有五、六个小时,为什么?读诵不会有妄念。念佛有的时候妄念杂进去,读经不会有妄念。恭恭敬敬,一心称念,这是持戒;这十遍下来,五、六个小时,没有杂念进去,这是修定;念的经字字清楚、了了分明,那是慧。不要去想,就是念下去,没有念错,没有念颠倒,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每天如果说是读五、六个小时,那你就是五、六个小时修行;要是七、八个小时,就七、八个小时修行,这个方法好。初学读诵要是困难,我们有读诵的光盘,你打开电视屏幕放光盘,这个光盘有文字、有声音,你跟着它读。快慢速度我们有好几种,有念得很快的,有念得很慢的,你可以自由选择,选择你喜欢的速度。初学读得比较慢一点,专注,不要分心。读经的时候最好不接电话,把电话线拔掉,不让人来打闲岔,你心才能定。你正在读经的时候,有这个事来找你、那个事来找你,把你功夫全破坏了。遍数念多了,自然就会背,念到完全背得很熟的时候,那就很方便,为什么?不必看经,你经行也好,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你的功课不会间断。这个方法,在现前这个环境里面很好用,很方便,这净宗方法之妙,我们要会用。不要多,你只要用上三个月,味道你就尝到,然后你就欲罢不能。真的会帮助我们得念佛三昧,会帮助我们开悟。「杜众恶源」,读诵经典也是非常好的方法,读的时候决定不求解释,就是一直念下去,跟佛号一样,功德完全相同。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读诵经典是属于忆佛,称念弥陀圣号是念佛。 ... 「又有以行善为人天乘,而轻之者」。真有人把行善这个事情看作什么?看作生天的。「唐鸟窠禅师以吹布毛示弟子会通,弟子悟入」。鸟窠禅师住在哪里?杭州西湖,他在树上搭了个小棚,他就住在树上,他没有道场。像鸟一样,树上做个窝,大家都叫他做鸟窠禅师。你看,他怎么样教他的弟子悟道,这是什么道?明心见性。他没有讲话,他吹布毛,弟子看到了,懂得他的意思了,能体会、能通达。弟子会通,这个法名就是叫他体会、通达,他真的体会了,真通达了,他悟入了。所以,人悟道的缘分每个人不一样,不定什么时候,不定是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或者接触到什么,他一下就开悟了。这什么原因?宗门里面常讲的疑情,有问题,有疑惑,没有答案。你不能找答案,你一找答案你永远不会开悟。所以要细心去体会。体会不到,这个问题永远在,永远别找的答案,不定遇到什么机缘的时候豁然大悟。那个急着找答案是什么心态?心里很急,急躁,我们今天讲心情烦躁,这样的人他心是浮动的,叫心浮气躁,他心不是定的,开悟的人心是定的。外国人教人,为什么?科学,他要讲速度,要要求快速。可是东方人求智慧,跟他完全相反,东方人一切都是缓慢,他都在定中,定开智慧。我们看曾国藩的书籍,他的家书、家训,这非常有名的。他教他的子侄,就是晚辈,行住坐卧都要慢,说话要慢、动作要慢。这里头有大道理在,稳重。出大事,愈是严重的大事愈要慢,急躁不得。人一急,慌张了,只生烦恼,不生智慧。什么大事放在面前若无其事,如如不动,他就会处理得恰到好处。快速、马上,好像很敏捷,那是外国人,中国人看到毛躁,这个人不成器,浮躁,心浮气躁。 白居易当时候做杭州太守,就是现在的市长,地方官。到西湖去游玩,看到鸟窠禅师,向禅师请教什么是佛法?问这个问题,什么是佛法?禅师回答他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说得」。这有什么稀奇?三岁小孩都会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鸟窠禅师就接着一句话,「八十老翁行不得」。鸟窠禅师上面还有一句,它这里省略掉,「三岁小儿虽说得,八十老翁行不得」。所以,「以此二句为浅,吹布毛为深者,白居易也」,这白居易的境界。「以此二句与吹布毛平等无二者,鸟窠禅师也。一迷一悟,何啻天渊。若是圆人,法法皆圆,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又何能轻之耶?」迷,就有分别、就有高下、就有染污、就有好恶不同,悟了呢?悟了万法平等,万法一如。所以迷悟天壤之别。若是圆人,圆是圆悟,真正觉悟了,觉悟之后他法法圆满,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法法皆圆。他看什么?人天乘即是一佛乘,就是佛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是觉悟的人。而众生,众生是一个一个是有差别的,我不是你,你不是他,这是迷,这不是觉悟。觉悟,我们这个经上标示出来的,清净是觉悟,平等是觉悟,觉是觉悟。清净平等觉是觉悟,跟清净平等觉相反的是迷惑颠倒,这个不能不知道。有轻重之分,有善恶之分,有好坏之分,有大小之分,这都是迷;真正悟了,法法平等,法法皆如。法如其性,性如其法,性相一如,性相不二,或者是讲到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