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宏满法师:谈六祖惠能和神秀禅偈的认识


   日期:2013/1/20 15: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众所周知,六祖惠能大师在中国佛教史、世界佛教史上的崇高地位影响海内外。六祖把生产于印度的佛教彻底的中国化、平民化、现实化。六祖对传统佛教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和创新,其中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他提出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思想。这种由人生而人间的佛教思想,太虚大师称之为“人间佛教”。在“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下,传承六祖禅宗思想,弘扬“人间佛教”,具有积极的意义。

今天我们来谈谈“六祖惠能与神秀禅偈的认识”供大家参考,共同学习。

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这里所指的禅是由六祖惠能所创立的禅宗。禅是佛法的根本,生活中离不开佛法,佛法中离不开禅。禅不拘于任何形式,追求禅的智慧能改变人的自性。禅是开悟的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去品味。六祖惠能之所以名垂百世、声扬四海,最重要的是六祖坛经的“顿悟说”其学问征服了古今中外的文化人士,以及受到民百姓的崇拜。

读过《坛经》的人都知道,五祖弘忍在还没有付衣传法之前,曾召集门徒各作一偈颂,以察看他们修行的深浅及开悟的程度。并从中找出继承衣法的传人。当时神秀是本寺的上座和尚,又本寺的教授师,没办法推辞,就作了一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呈与五祖,本想从老师那里觅个消息,求得验证,没想到反被五祖批评了一番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而六祖慧能却以一个目不识丁的樵夫身份,反其调而唱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千古绝唱。至今,在佛教界,思想界仍一直为之传诵。在当时此颂一出,便得到了独具慧眼的弘忍大师的印可,并马上传与衣法,成为了禅宗嗣法的第六代祖师。

惠能大师得到衣钵之后,便马上离开了寺院,后来很多人得知弘忍大师把衣钵传给惠能大师之后,心里都不服气,都去追赶。其中有一位惠明法师,他出家以前是一位将军,体质很好,因为跑得最快,最后追到了惠能大师。惠能大师见他远远追来,心里想:他是来抢衣钵的,和他争执没有意义,反正现在我已经开悟证得了本来无一物的境界,况且弘忍大师把衣钵传给我,只是一种证据,是表法用的,表示我得到了法,所以他要这个衣钵的话,就送给他。于是他就把衣钵放在石头上,自己躲在树林里去。惠明法师去拿衣钵的时候,却发现他搬不动放在石头上的衣钵,当下就悔悟了,感慨的说:“我是为法而来,不是为衣钵而来。”六祖大师在树林里听到了惠明法师这样说,就走出树林,对他说:“你既然是为法而来我现在就为你说法。”大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人的本来面目明净如月,又光照万物,本来人人都有这种清净的自性,都是可以成佛的,那为什么又成不了佛呢?因为人所具有的天然无价之宝——佛性,被“五蕴”尘缘所掩盖,结果失去了与生俱来的清净自性,造成数不清的烦恼与痛苦。因此,惠明听后马上就心开意解,豁然开悟了。

在佛教史上,“南能北秀”代表的是当时弘化于南、北二方禅法的派系。南方主要是以慧能为代表的“顿悟”禅法,弘化于北方的主要是以神秀为代表的“渐修”禅法。慧能虽然家庭出身、文化学识、社会地位等都不及神秀大师,但是他对佛学的理解以及后来他主张的“顿悟”思想,却给后世禅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因此,可以说,顿悟和渐修,是慧能与神秀禅法思想的最大差别。所以要明白为什么慧能的偈颂能得到弘忍的认可并付与衣法,而神秀的偈颂却落选了的原因,就必须对他们的所主张的禅法思想加以辨别。

关于“顿渐”的问题,在佛教史上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对顿悟、渐悟也有了新的理解。

那么我们首先来解释一下顿悟的意思:

——什么叫“悟”?“悟”是“豁然开朗”,通达一切事理。

——什么叫“顿”?“顿”是“在片刻之间”,突然间、瞬间之意,一瞬间想通了的意思这叫“顿悟”。

“顿悟”便是“在片刻之间忽而进入一种豁然开朗的大光明大智慧境界”。这是我的看法。

“顿悟”,是相对于“渐悟”而言的。

惠能的大师兄神秀上座是主“渐修”说的。他认为一个人要超凡入圣,要靠日常每时每刻的“勤拂拭”,近似孔儒们的“吾日三省吾身”,通过“省”,一点点积累,达到成为一种有别于“肉眼凡胎”的“方内俗人”的智者。

惠能是力主“顿悟说”的。他认为“佛性人人自足:它不是知识,不像学生念书,不需“十年寒窗”式的啃书本,不需要读死书。而只要在一种特殊的方法专心修炼、突破。体验并认识到自身与生俱来的本来面目“佛性”,便可以如“密云顿开,晴天万里”一样,进入一个光闪闪的世界。

神秀和惠能的偈子,神秀:“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站在不同的层次和境界上说的。神秀认为人身如一棵菩提树,人的心就像一块明亮的镜台,人要时时勤快努力的拂拭,不要让那明亮的镜台,沾惹上污垢尘埃。说的是:拂拭了心灵的污秽,不要使纯洁之心沾上灰尘,则心如一轮明月,照彻朗朗乾坤!意思是我们修行要时时摒除洗涤各种尘俗贪欲杂念,使心性永远保持洁亮光明。慧能此偈是针对神秀偈而说的。慧能认为,菩提本就无树,明镜也不是台,是当下破除了我执,法执趋向中道已证道无生法忍的境界!所以说:本来就是什么东西都没有,又从哪儿去沾染尘埃呢?慧能偈直悟本心;泯弃了物我相对的观念;神秀偈则仍有物我的执著,在境界上差了一筹。慧能禅法最重要的理论就是“顿悟说”。那何为顿悟呢?在《坛经》里,慧能说了很多这样的句子,如:

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悟真如本性。

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是故将此教法流传后代,令学道者顿悟菩提,令自本性顿悟。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师谓众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速。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教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人有二种,法无不一;迷悟有殊,见有迟疾。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

 

从上面所引的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所谓的顿悟,是与渐悟相对,指无须长期按次第修习,一旦把握住佛教真理,即可突然觉悟而成佛。所以惠能认为,“凡夫”和“佛”,并无多大差别,关键在于“迷”和“悟”。而由迷到悟,又只是“一念”之间。所谓“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所以慧能的顿悟思想,强调的是瞬间觉悟,不假渐修,只要于刹那间领悟到自心等同佛性,便是成佛之时,无须历经次第的修习。

神秀主张的渐修,继承的依然是传统的禅法思想。他认为从凡夫到成佛解脱必须有一个次第和过程,这样才合乎佛教本义。他的“心性本净说”的理论基础,就是来源于传统佛教的“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思想。如昙无谶译的《大集经》中就说:“一切众生心性本净,性本净者,烦恼诸结不能染著,犹如虚空,不可沾污。”所以他在偈颂中就强调“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生怕自已的清净的心性给尘埃染污了。因此,他在给门人开示时,就时时告诫弟子们要观心看净。这种不能把身心等同于菩提树和明镜台一起来看待的(因为在法性空义上,菩提树、明镜台和身心以及尘埃并没有什么差别),又怎么能够达到明心见性、解脱生死的目的呢?难怪弘忍大师对他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神秀的偈颂,是以肯定的语气,说明了人人本具有佛性,都能成佛。而没有从佛性本义的角度来透视缘起万法的空性,虽有说明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等万法本性是清静的,但在修证的过程中并没有把自已的位置等同于佛去看待,不敢肯定自已是佛的事实,缺乏当下承担的勇气。因而也不能够打破“法执”的缚束。从本颂所揭示的意义,即可知神秀体认到的佛性清净,表现在行为修持方面就不免有了次第,即所谓的渐修。也就是说神秀只体悟到“净土只往心中寻,红尘正是修行处”的境界而已。

而慧能的偈颂,与神秀的偈颂相比,完全是针锋相对,刀剑相向,不留情面。单刀直入,直入人心。并且提出了生命的解脱,是心的解脱,就是人内心内在的解脱和超越的精神境界。也就是:无为法、无住、无染,才是真如法性,本性清净。从语气上也是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见性成佛。这样的作风,这样的气势,如果没有证得“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话,就不可能如此胸有成竹的流露出来。

慧能此偈,是完全站在自我的角度,大胆肯定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及对外在事物的超越性,把人从凡夫的本位提高到与佛一样的地位,肯定了自我的真实价值。认为成佛也无非是对自我的超越,发展到后来的“即心是佛,即心作佛”便是对这种思想的发挥。在《坛经》中,随处便见这样的句子。如“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前念迷则众生,后念悟则佛”“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而慧能“本来无一物和明镜亦非台”思想的提出,在当时“入海算沙徒自困”的佛教界,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震醒了人们对佛性的迷执。慧能所说的“无一物”是在破除我相和法执的境界上,以般若性“空”的立场,来说明万法的无自性。我们都知道,一切万法的形成,都是因与缘的结合而生起的,然因缘本无自性,故知一切法如幻如化,唯是假名的安立。而佛性也是建立在般若空的法性上,故而无一物是佛性;众生要成就佛道,必须从缘起中体悟佛性的真义,则“本来无一物和明镜亦非台”又不是佛性的呈现。然慧能对一切法的全盘否定,认为“不仅物非物,连心亦非心;从无始以来,本来就无一物,更还有什么由物而对显的心。”正因为无物相对立,尘埃也就无处着落,则染相转为净相;又因为物所对显的心不可得,则净相亦无由建立。到此蕉心剥尽,真空现前,即“本来无一物”之面目。

因此,六祖是站在一切有为法皆是虚妄来讲这首偈的;可见他是开悟后的境界来讲的,已经是大乘菩萨境界了,已破除了我执(菩提本无树)法执(明镜亦非台),达到了真空妙有无二,真心妄念不二的境界了,而神秀还没完全理解“空”,只彻见到了“我空”还没有彻见到“法空”,因而,还未究明心地,还是小乘境界。这和唯识里所说的第八识转染成净的修习一样,神秀的境界还处在小乘阿罗汉,而慧能的顿悟,已达到了大乘地上菩萨的果位了。

那么如何禅悟呢?它就是当下的直觉,当下即是,更无旁求。所谓当下直觉,是认为思想和感觉都主要在直觉中存在,不需要任何中间媒介。
  开悟在我们日常具体生活经验,如吃饭、饮水,或各种日常事务中,发现一种向来隐而不现的意义,这个意义就在存在的事情中,变化中,就在生活中。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担柴离开它的实际效用来看,运水与担柴本身就充满了意义。它是突然间来到的,当即便豁然开朗,获得自己的本心。禅悟使一个人从虚幻的执著观念中解脱出来,以体认到自我的本质与本来面目。知道了要顿悟,但悟什么?下面我来谈谈我对禅的修习体会。

 

1、“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禅”之根本宗旨。

 

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具有种种名称,在法称为“法性”“实相”“真如”“实际”等;它永恒绝对、灵明不昧,是宇宙的实体,世界的本源,是不朽的宇宙终极存在。它超越时空,本自现成,无不存在,无时不在,体具万德,妙用无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心思不及,言语莫全,所谓“离四句,绝百非”。众生之所以流转生死,缘于无明,迷失本性,认幻为真,妄生苦乐、得失。而一旦悟道见性,菩提非从外得。“真如佛性”说并不是惠能禅宗所独有。惠能说: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禅宗的特点正是将诸法是实相、真如之理,与众生的自心、本性结合起来,强调“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要求把本性、真心作为总源头,将修为方法看作是可以取之于己、不待外求的,从而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口号。其意义,一是秉承《楞严经》一切唯心、万法唯识的思想,直接吸取了南北朝以来教下关于佛性论、心性论的研究成果,而舍弃了繁琐的理论论证,凭借禅宗法统的象征意义和禅师实修实证的特点,赢得了人心;并强调众生皆有佛性,具有本觉之自性清净心,佛性平等的理念。

 

2、“无念无宗,无相无体,无住为本”是“禅”的修行原则

 

惠能禅宗的理论核心是解脱论,认为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为对于诸法心有贪染、执著,从而不能自见本性。要由凡夫转圣,首先要破除妄执,无心于万物,一切修行,任运自在,这样才能与真如、实相相应,才能解脱生死烦恼。所以《坛经》说:“我此法门,从上己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念”,就是指人的意念,第六意识的活动。“无念”并不是要停止一切意识的活动,因为那样无异于死人,所谓“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即使从佛法的体悟来说,“若百物不思,常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无念”是要人于念中去除虚妄的分别、执着。《坛经》云:“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常净自在,使六贼(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从门门中走出,于六尘(指色身香味触法)中不离不染,来去自如,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禅宗认为“心外无法”、“心外无佛”,每个人的心性即佛心,所以成佛只在自悟本心。而一部禅宗史,就是一部认知自心,发现自心,寻找自心,回归自心的历史。四祖道信有句名言说:“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功德,总在心源。”佛经中也常说:“心作天,心作人,心作地狱,心作畜生,乃至得道者,亦心也。”

从五祖弘忍以来,即大力弘扬《金刚经》。《金刚经》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菩萨观诸法如幻如化,虽志求无上菩提,广行一切善,愿度尽一切众生,但不见有一法可得,有一众生得度,惟有如此,才能融入般若性海,成就无上菩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须“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因此:在修学佛法中,悟性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人顿悟,就可当下直了本性,这种境界,不可言传,只能意会,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成为禅宗修行的根本主张,所谓“自性自悟,顿悟顿修,亦无渐次,所以不立一切法。”《坛经》的中心思想,是单刀直入的顿教。

禅宗在修行上就有“南顿北渐”之说,即惠能南宗不假修习的顿悟法门与北宗神秀的渐悟修学说。神秀的禅法,以“住心观静”、“拂尘看净”为标识,其具体做法是“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这是无疑是渐修法门。但神秀亦非全然不讲顿悟,在《观心论》中说:“超凡证圣,目击非遥,悟在须臾何须皓首?”在《大乘无生方便门》中也说:“一念净心,顿悟佛地”。其实神秀的顿悟与南宗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同。它的悟只是有同过种种方便以后的恍然大悟。从总体上说,神秀禅法是以“时时勤拂拭”为特点的渐悟法门。如宗密说的“犹如伐木,片片渐破,一日顿倒”。而惠能南宗也并非全然摒弃渐修,一部《坛经》多处指出,尽管佛性世人本有,但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得到“善知识”的示道见性,方可“遇悟即成智”。另外,惠能也是承认渐悟的,“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则顿修。”

 

3、说法方式的差别

 

“南北顿渐”的禅法思想,是慧能和神秀的最大差别。二人禅法思想的不同,自然导致了他们在修行方法上、知见识解上、接引学人的说法方式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尤其是在接引学人的说法方式上,在这首偈颂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慧能接引学人的方式与神秀的不同。这首偈颂是慧能针对神秀偈而作出的,可见慧能说法的特点针对性是比较强的,这在《坛经》中随处可见。如有一位僧人向慧能提出卧轮禅师的偈颂请教他开示见性之法而说:

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

慧能听完此偈后,说:“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缚。”并反其意而作了一首偈颂,也是连用了四个否定句: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对神秀偈的否定,对卧轮偈的否定,无非是要破其执著,使其能从迷妄的意识分别中,开启自性的顿悟,从而契入真如实相的实际理地。从中也可以看出慧能说法完全是从“见性”的角度来接引开示学人的,其说法的特点不仅具有契理契机的针对性,更有随机应变的善巧性。下面再举《坛经》中的一段话,来说明慧能与神秀在接引学人的说法方式上的差别了。

神秀的弟子志诚,聪明多智,禀命前往曹溪听慧能说法。既至,慧能问志诚说:“汝师若为示众?”志诚答道:“(师)常指诲大众,住心观静,长坐不卧。”慧能听完后,又针对神秀禅法的修学方法,批评说:“住静观心,是病非禅。长坐拘身,于理何益?”并随即用“翻案法”破其执著,而说偈言: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指出了,坐禅不坐佛的错误方法。并其提出了成佛做祖,不限于参禅打坐,而是生活中觉悟佛法如“一念悟即佛,一念迷即众生。

从志诚与慧能的一问一答当中,非常明了的得知神秀与慧能的禅法,风格上完全迥异,不论从说法的方式还是修学的方法上,都极为相反。神秀主张“住静观心,长坐不卧。”作为禅者修学的特点,而慧能则认为,成佛修行,并不在于坐于不坐,关键在于明心见性。“见性之人,一切皆见。”也即是所谓的“何处青山不道场”。后来南岳怀让与马祖道一的一段关于“磨砖作镜”的公案,便非常深刻的说明了这一问题。

由于禅宗追求的是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修行方式是无念、无住、无相。正如金刚经云:“如是降伏其心------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通俗地讲,就是破除强烈地自私自利的我执,应以大无私的无住心而坦然面对人生。如此,确定了自已修行的目标与方法,才能达到解脱生死的涅槃彼岸。因此: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总的来说可以看出六祖大师是一位大根器、大觉悟的圣者。六祖强调:本来的心是清净的,就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这与金刚经所说的是一样的。

通过以上慧能与神秀所写偈颂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两人的禅法特点和思想差异,从中我们就能明白为何慧能之偈能得到五祖的印可并付与衣法,而神秀之偈却被五祖印证为: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悟道还没透彻。但不能说神秀渐悟的修行法门是错误的,与六祖惠能顿悟法门相比只是快慢的问题,方法不同而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宏满法师       六祖惠能)(五明学佛网:宏满法师       六祖惠能)  

 月溪法师:六祖惠能与坛经 

 宽运法师:有道者得 无心者通──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 

 广东卫视纪录片:六祖惠能 第六集 禅播四海 

 广东卫视纪录片:六祖惠能 第五集 惠泽九州 

 广东卫视纪录片:六祖惠能 第四集 花开南北 

 广东卫视纪录片:六祖惠能 第三集 心性之光 

 广东卫视纪录片:六祖惠能 第二集 岭南行者 

 广东卫视纪录片:六祖惠能 第一集 根在新州 

 农历八月初三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圆寂纪念日 

 六祖惠能大师:偈语四则 

 六祖惠能大师:十九段偈语,句句直指​人心! 

 六祖惠能大师:念佛有何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