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唐朝著名宰相裴休的佛缘及其《送子出家诗》


   日期:2013/1/29 12: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唐朝著名宰相裴休的佛缘及其《送子出家诗》



世上有这样伟大的父亲——唐朝著名宰相 裴休:送子出家诗

汝及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非容易;

烧香换水要殷勤,佛殿僧堂勤扫拭;

莫闲游、莫嬉戏,出外分明说去处;

三朝五日不归家,妙法何曾闻一句;

敬师兄、训师弟,莫在佛门争闲气;

上恭下敬要谦和,莫轻他人自逞势;

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

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

荣华止在紫罗袍,有道何须黄金贵;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礼观音、持势至,别人睡时你休睡;

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剔明灯、换净水,礼拜如来求智能;

报答爹娘养育恩,天龙八部生欢喜.

偈: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

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

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独称尊。

又偈:

江南江北鹧鸪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山穷水尽处,自然得个转身时。

裴休简介:

裴休(791-846),字公美,河东闻喜人(今山西运城闻喜人),但《唐书本传》作孟州济源人(今属河南省)人。

官至吏部尚书,封河东县子,赠太尉。善文章,工书,以欧、柳为宗。寺刹多请其题额,河南庐山亦多题铭。

晚唐著名书家,然存世书迹仅一件。

裴休,河南济源人。唐朝一代名相。

他善诗文。

泐潭形胜地,祖塔在云湄。

浩劫有穷日,真风无坠时。

岁华空自老,[1]消息竟谁知。

到此轻尘虑,功名自可遗。

读他作的这首《题泐潭》诗,就知文学根底不浅。

裴休尤工书法。

其撰写的《圭峰禅师碑》,貌似柳体,然而风格较柳更为遒媚劲健。

他书法的传世拓本还有《定慧禅师碑》,现保存在陕西户县草堂寺。

米芾曾评价:“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奇遇

裴休,字公美,唐代河内(河南济源)人。进士出身,后来做到宰相,对佛教信仰相当虔诚,与禅宗有深厚因缘。裴休在禅宗史上,与当代的庞蕴、白乐天、李翱、陆亘大夫等居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他与沩山灵佑同门,精通《华严》教旨与禅宗心要,由于撰写<传心法要序>,与黄檗希运也有殊胜的因缘。   

长庆年间,裴休中进士,到大安寺行香礼佛,观赏寺内廊壁画作,便询问寺僧说:“是何图相?”   

寺僧回答:“是高僧的真仪。”   

裴休反诘:“真仪我是看到了,可是高僧何在?”寺僧无言以对。   

裴休再问:“这里可有禅人?”   

寺僧于是请来挂单寺中的黄檗希运禅师。裴休问黄檗希运禅师说:“我有一个问题,可否请禅师开示一语?”黄檗应允。   

裴休于是重述前言,禅师厉声道:“裴休!”

裴休应诺。

禅师疾声逼问:“在何处?”

裴休当下心领神会,如获髻珠。于是延请禅师入府,执弟子礼,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裴休和黄檗禅师的这段奇遇,从他诘难的语锋可以看出他对佛法的深刻造诣。他自幼在家庭中接受佛法的薰陶,虽处政治中心,但仍笃信佛教。

传说,裴休曾遇到一位天竺异僧,授予他一首偈颂:“大士涉俗,小士居真,欲求佛道,岂离红尘?”

也许裴休有出家之意,异僧知道,更知他未来将作宣宗的宰相,能制止武宗排佛的浩劫。

入朝为相

当宣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正值兵荒马乱,避难在香严和尚会下做小沙弥,后到盐官会中作书记。后来,小沙弥当上皇帝,就是宋宣宗,礼聘同门师兄裴休入朝为相。  

裴休当上宰相后,操守严正,著述佛教经典序文颇丰,被宣宗称誉为“真儒者”。他善于文章,楷书造诣尤其受人推崇。在武宗时,佛教遭逢大难,裴休虽身为重臣,却能功禄尽抛,以一片赤诚,挺身卫护圣教,使佛教在短短几年内复兴。

裴休不仅以文笔来庄严经藏,并立下宏誓:愿生生世世为国王翼护佛教。虽身居高位,却两次礼请黄檗禅师于锺陵(会昌二年,八四二)、宛陵(大中二年,八四八),日夜问法,精勤不休,笔记其言,成《锺陵录》、《宛陵录》各一卷,刊于唐大中十一年,名为《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

又撰<传心偈>一章。裴休曾为<传心偈>作序:“予于宛陵、锺陵,皆得亲黄檗希运禅师,尽入心要,乃作偈尔。”   

唐代天真和尚也为<传心偈>撰跋:“尝闻河东大士亲见高安导师,传心要于当年,着偈章而示后,顿开聋瞽,焕若丹青。予惜其遗,缀于本录云尔。”

裴休宿信佛教,曾随圭峰宗密禅师学习华严,因此,凡圭峰有所著述,都邀请他撰序,如<圆觉经序>、<华严经法界序>、<禅源诸诠集都序>等,皆可看出裴休优游于藏经的文字般若。  

裴休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中了状元,皇帝封他为翰林,但裴休不希望儿子少年得志,于是亲自送他入佛门出家,并作了“警策箴”,字字句句劝勉其子精勤向道,莫荒废大好时日。

其文摘录如下:   

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

身眼莫随财色染,道心须向岁寒存。

看经念佛依师教,苦志明心报四恩。

他日忽然成大器,人间天上犹称尊。

又偈:   

江南江北鹧鸪啼,送子忙忙出虎溪,

行到水穷山尽处,自然得个转身时。

这位年少的翰林学士,经不起寺院的苦行生活,但父命难违,只有强忍。有一天,将满腹牢骚以一偈道出:“翰林挑水汗淋腰,和尚吃了怎能消?”寺里的住持无德禅师听了,微笑随口说道:“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裴文德从此收摄身心,苦劳作役。

裴休中年以后,断绝肉食,摒弃诸欲,焚香诵经,世称“河东大士”。他一生的作为,在中国佛教史上,堪受“宰相沙门”的美称。

裴休有一段名言,常被后人所引用:

鬼神沈幽愁之苦,鸟兽怀獝狖之悲,修罗方瞋,诸天耽乐;可以整心虑、趣菩提者,唯人道为能耳。

特别彰显了佛法的人道精神。

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也引用他的话,说:“由是观之,舍人道无以立佛法,非佛法无以尽一心。是则佛法以人道为磁基,人道以佛法为究竟。人道者,乃君臣父子夫妇之间,民生日用之常也。”是为人间佛教的又一验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