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慧长老:好!如是修行!


   日期:2013/2/13 12:4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慧长老:好!如是修行!

——癸酉年柏林禅寺冬季禅七开示

净 慧 长 老

1993113日-9日)

 

 

学佛的三大纲目(1993年11月3)

今年是第二次举办禅七。在座的不少人参加过去年的禅七,回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好像这两次法会中间没有时间上的距离,似乎这两次法会就是接着举行的。也可以这样说,不但这两次禅七法会,还有其他法会,都没有任何时间的距离。我们所有的法会,即使同佛在灵山会上说法的那种情景、那种因缘,也没有时间的距离。我们说一次法会的殊胜因缘,往往用灵山一会,俨然未散来形容。我想,今天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在这里共同修学,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事因缘。

这一次禅七法会的人数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以上,有120多位居士来参加,地理区域也比去年广,最远有从新疆来的,南边有上海、杭州来的。大家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参加共修,这种为道的心、求法的心,使我本人和常住大众都非常受感动。只是作为一个主七的人,我感到非常惭愧,深怕有负各位的来意。不过既然已经来了,我们就共同修行,共同向佛言祖语请教。

学佛的三大纲目这个题目没有什么新鲜,只是老生常谈。但是佛法乃至世间法,总是一番提起一番新。尽管千言万语佛祖都已经讲过,但我们此时此地,再把它们提出来加以阐释,可能又有一番新的意义。

学佛的三大纲目就是持戒、修定、证慧,这是我们学佛的下手处,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总纲。

一、戒

首先要持戒。持,就是受持、坚持,持之以恒;戒,是戒律。戒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应该做的就不去做,这叫止恶;另一方面是应该做的就必须去做,这叫修善。持戒无非是这两方面的意思,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戒律上,止恶叫止持,修善叫作持。该止的不止,固然是犯戒;该做的不去做,同样是犯戒。所以说诸恶莫作你做到了,如果众善奉行做得不好,做得不够,那还不是持戒的完整要求。各位在学佛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消极理解持戒的意义,以为持戒就是这不许做,那不许做,要知道持戒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在家、出家的戒律都是一样的,只是层次有所不同。在诸恶莫作方面,在家的戒律要求得松一些,而出家的戒律则要求得比较严格;但在众善奉行方面,都是要以利他为自利的出发点,广行众善这方面的要求,在家、出家原则上是一致的。

学佛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持戒,只有把戒持好了,使我们的身心有所约束,不受外界的干扰,才有可能修定。

二、定

定,指的是禅定,是一种令心专注而不散乱的修行,也是一种凝然寂静的状态。禅定的范围是很广泛的,既包括禅宗所说的禅,也包括其他宗派所说的禅法、止观、观法等。有的居士说:我打坐只会念阿弥陀佛。对嘛!念阿弥陀佛同样是修禅定,你念到一心不乱、念念分明,就是念佛禅。还有的说:我就会持《大悲咒》。持《大悲咒》可以让纷乱的意识平息下来、安定下来,这也是修禅定。所以,佛教的一切修行法门都离不开禅定,离开禅定,佛法就没有基础了。同时,佛法的一切修行法门都由禅定所摄。因此,一定要扎扎实实地修定,有了定,才能发慧、证慧。

三、慧

慧,不是小聪明,不是世智辩聪,它是由于持戒、修定而引发的一种高度准确的抉择力、判断力,一种极其敏锐、透彻的洞察力,它能使人们断除烦恼,趋于觉悟和解脱。这种智慧又名般若,因为是人人本具,不是从外面获得的,所以说要发慧证慧

戒定慧三学,持戒是根本、是保证;修定是基础;证慧是究竟。这三者的次第,我们通常是按持戒、修定、证慧的顺序排列的,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当修行到一定程度,这种顺序又可以倒过来,由于有智慧,有抉择力,你修定就会事半功倍;有了甚深禅定,那你持戒就能够不持而持,自自然然,毫不勉强,你虽然每时每刻、一言一行都在戒律中,但又不觉得有戒律的约束。

总之,我们学佛要以一颗平常心,按戒定慧的次第踏实去做,千万不要追求玄妙,不要幻想到哪里找一个老师,一夜之间就能够得到多少多少的受用,一下子就能转凡成圣。如果自己有这样的根机,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不要说一夜之间转凡成圣有其可能性,就是一念之间转凡成圣也是有可能的。但在末法时期,即使有上根利智的学人,要找到明眼善知识也很不容易。更主要的是,一念之间转凡成圣的奇迹,也是从长时间甚至是多生多劫的踏实修行中得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嘛!学佛是要转换身心气质,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我们长期的积累,默默耕耘,持之以恒,把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毛病、无明烦恼不断地在持戒、修定、证慧的过程中断除。

许多人只是羡慕佛、菩萨在果位上的神通智慧,却不注意他们在因地上付出的艰辛努力。我们要觉悟,要得到神通,应该从哪里下功夫呢?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下功夫,要从最平凡的一言一行下功夫,要在举心动念中下功夫,这样才能够真正有所收获。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总纲、修行的总纲,所以我们常说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我们能将这件事念念不忘,修行就一定会有好的成就。

修行的三大法门(1993年11月4)

昨天我讲了学佛的三大纲目:戒定慧。持戒是保证,修定是力量,证慧是作用。这其中修定很重要。有了定,我们才有坚固的力量,身口意三业才不会随无明烦恼迁流,做出违背戒律的事情;有了定,我们就能像大地一样安然不动,像泰山一样巍巍耸立,那才可以说是八风吹不动。讲到修定,现在流行的有三大法门,那就是禅、密、净。这三大法门都离不开修定,都是围绕修定、证慧展开的,依之修持都能得解脱、了生死,这是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但它们之间也有几点不同。

一、所依不同

参禅主要是依靠自力。所谓主要依靠自力,就是说也要靠他力,不过是以自力为主。参禅是要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参禅的人首先要敢于承担自己就是佛,自己只要当下把一层无明壳子捅破,那么当下就能够见与佛齐。所以参禅的人要发精进勇猛心,以精进力,破烦恼魔,除掉凡心,就是圣境。

密宗的修法可以说是自他结合。因为修密法是要做到三密相应,自己的身口意与所信奉的本尊的三业相应,所以一方面要通过自己主观的努力,另一方面必须得到本尊的加持,来实现了生脱死的目标。这里面自力他力都有,而且本尊的加持力是必不可缺的。修净土法门则以他力为主。净业行人依仗阿弥陀佛的本愿,通过忆佛念佛的修行,与佛的本愿相应,在临命终时正念分明,仗佛慈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净土法门虽然以他力为主,但必须通过自力的努力,他力才能起作用。自力,主要指净业行人必须具备信、愿、行,才能与弥陀(他力)的本愿相应。

二、风格不同

禅宗的修法比较灵活,可以说是活泼自在。在寺院里可以修行,在家庭里也可以修行;有佛像的地方可以参禅,没有佛像的地方也可以参禅;集体可以修,个人也可以修;有经典可以修,没有经典也可以修。静坐是禅,吃饭穿衣、搬柴运水等平常日用也是禅。正因为这一法门以自力为主,所以它的修行是活泼自在的。

密宗的修法应该说是最严格。它的修行一定要在一个坛场里进行,一定要经过上师的传授、灌顶,还要依照一定的仪规,不管仪规有多么繁琐,修行的人一点也不能打折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和本尊的身口意三业相应,实现修行的目标。

净土宗的修法虽然比密宗要灵活一些,但是净土宗观想念佛时,就必须要在有佛像的地方,面对圣容,口诵心惟,观想佛的相好庄严,才能比较快地产生效应。念佛法门出家人可以修,在家人也可以修,特别是在家人修念佛法门比参禅、修密有许多殊胜方便之处。

三、归宿不同

参禅,只要你捅破了这个无明壳子、见性开悟了,那么随处都是净土,随处都是极乐世界。开了悟的人,不一定要升西方,不一定要上兜率,而是常生人间教化众生。开悟成佛作祖的目的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当然,晚近以来,也有开了悟的禅师在晚年回向西方净土。但从禅宗的本意来讲,是要自己发愿形成一个净土,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净土,都有自己的极乐世界。《六祖坛经》上说:愚人愿东愿西,智者在处一般。有智慧的人无处不净土,所谓唯其心净,则佛土净。

密宗的归宿多少与禅宗有相通之处,它是要即身成佛,要在这一生就证得与佛一样的福德智慧,来成就自己的佛土。

净土宗的归宿大家都非常清楚,就是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要靠信、愿、行的坚定。其中信很重要,信,就是要信西方极乐世界的实有存在,信阿弥陀佛的本愿真实不虚,信自己只要老实念佛就能往生西方。

上面讲的是禅、密、净这三大法门的主要不同之处。《金刚经》上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三大法门并无优劣之分,重要的是我们应选择一种适合自己根机的法门来修持。有的人修禅宗比较相应,我们就劝他参禅;有的人修净土比较相应,我们就劝他念佛;有的人也许觉得自己和密宗比较相应,但我们不能随便劝他去学密。因为目前汉地不具备修密法的环境和条件,没有传承,没有上师,没有坛场,不懂仪规。如果你一定要学,只有学东密或藏密。东密就是日本的密宗,又叫真言宗;藏密就是流传在我国藏蒙地区的藏传佛教里的密教。修东密,找日本人做上师,显然不现实;修藏密,找一位喇嘛、活佛做上师,首先语言就不通,其次生活习惯也不同,他们吃牛、羊肉,我们汉地佛教徒接受不了。所以说修密宗比较困难。

那么是不是参禅、念佛就没有密法呢?实际上参禅、修净的人也离不开密法,离不开密咒的加持,只不过没有专门的坛场仪规而已。我们寺院里每天早上都要念《楞严咒》、《大悲咒》等,而这些真言密咒,在《藏经》里都被划归密部,属密法。修净土的人,《往生咒》是少不了的。这些咒语大都是诸佛、菩萨、护法善神的名字,我们经常持诵,就能得到加持,有助于修行。在汉传佛教里,由于密教里的咒语被其他宗派采用了,所以说显和密是互相融通的。我觉得我们的祖师们为了使我们众生修行易得受用,这样将佛法融汇贯通,确实是煞费苦心。

说到参禅和念佛,在我们柏林寺也是互相补充的。昨天讲过,一方面念佛可以入禅,另一方面念佛本身也就是禅。《赵州禅师语录》里记载,有学人问赵州和尚:什么人是七佛师?”赵州和尚回答: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由此可以看出赵州禅师对念佛法门的态度。我们现在也同样如此,既弘净土也弘禅,既有禅七法会,也有念佛法会。我们是把这些法门统一在禅的基础上,这样就能互相圆融、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矛盾、自相水火。

显密圆融、禅净双修,这样修行会不会杂呢?要处理好这个问题,应分清主次。念佛的人应以念佛为主,以持咒为辅助,可获得佛、菩萨的加持。修禅的人,打坐静修可以专心致志地数息、观心或参话头,日常工作、生活中为了使意念不驰散,也不妨以念佛号作为辅助。

总之,归元无二性,方便有多门。希望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修行法门。

修行的四个层次(1993年11月7)

今天讲修行的四个层次:信、解、行、证。信是起点,证是终点,只有具备一个良好的起点,才能有一个圆满的终点。

一、信

信什么呢?我曾经在《生活禅开题》上讲过,信就是要信三宝、信因果、信般若、信解脱,能够具备这四个方面的信,就是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过信本身也有几个层次。

一般讲信仰,这是信的第一步。因信而仰慕佛法僧三宝,仰慕佛法的真理,仰慕修行的可贵,这些都应该在信仰的阶段完成,否则,信仰就很难深入。

信仰以后要信赖。我们既然对三宝产生了信仰,就应该在信仰的基础上以三宝为依靠、为依赖。这并不是说就此躺在三宝的身上,而是说作为凡夫,如果不依赖正确的信仰目标,要想出离生死轮回解脱人生的痛苦,那是不可能的。两千多年来,已有无数的先辈在三宝慈光的照耀下获得了觉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信赖三宝呢?人身难得,三宝难遇,我们应该生庆幸之心、难遭之想,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三宝的怀抱中。

信赖之后是信受,就是对佛法的道理能信受奉行,能从中得到受用,这样信仰就落到了实处。

由信仰、依赖、信受,到最后是信乐。由信仰产生了快乐,产生了法喜,这时信仰由自发变成了自觉,由他律上升到自律,种种戒规再也不是负担和约束。因为我们从信仰中获得了喜悦,而且这种喜悦远远超过世间的五欲之乐,它是清净的、崇高的。

我们可以对照上面所说的信的四个层次,来检查自己的信仰生活,看看自己在哪一个层次上,需要向哪方面努力。

二、解

信了以后,进一步要理解,理解佛法要从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着手。当然,在没有条件亲近善士、听闻正法的时候,自己可以多看经典,多看佛教理论的书籍,以佛言祖语为依据,树立对佛法的正知正见。有了正知正见,修行就不会误入歧途。而且,理解加深了,信仰会更坚定,信仰坚定又会促进理解的深入。

三、行

理解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行持。前几天,我们讲了修行的三大法门:禅、净、密。除此之外,是不是就没有别的办法修行了呢?不是的。修行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我们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能存有修行的念头、修行的心态,那可以说我们一天24小时都有机会修行。我们提出生活禅,就是要提倡在生活当中修行,在修行当中生活。尤其是在家佛教徒,千万不能把修行与生活对立起来,与工作对立起来。否则,你不仅不能很好地修行,而且会因为修行带来许多烦恼,比如像家庭闹不和,在单位里人际关系紧张等。

在生活中如何修行呢?这个问题很复杂。简单地说,可以有一个标准,就是以佛心做佛事,或者说要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是不是佛事、好事,就要看你的举心动念、一言一行是否符合五戒、十善的原则,是否顺于佛法解脱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将佛法的原则、佛法的精神贯彻到生活中去,那就是在生活中修行。

四、证

修行的目的是要证果。假使修行没有验证、没有结果,那就是只开花不结果。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具足佛性,都有成佛的可能性,可这只是因位的佛理即佛,实际上我们都是具缚凡夫,没有佛的觉悟,没有佛的神通智慧、相好光明,还不是果上的佛。要成为果上的佛,就要通过修行一点一点地断烦恼,破无明。断一分烦恼,证一分法身,就显露一分佛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上面讲的信、解、行、证是逐步加深的过程,信是起点,证是终点。各位知道了修行的这些层次,就会有的放矢,稳步前进。

修行的四大志愿(1993年11月8)

修行需要有大志向、大志气。因为凡夫的境界是顺着生死流转,而修行是逆着生死之流而上,或者说要斩断生死之流,这是非常艰难的,没有大志向就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所以学佛要发愿,发愿就是立大志,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然后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向这个目标努力。今天我们就讲修行的四大志愿。

修行的四大志愿,是我们每天做功课时都要念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发的通愿,任何一个众生要从凡夫修到成佛,都必须根据这四弘誓愿来安身立命,精进不息。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众生既然是无边的,那我们要度尽众生再成佛不就没有成佛的可能了吗?因为众生无边嘛!怎么度得尽呢?不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是强调我们要学习菩萨的精神--“众生无尽,我愿无穷。这样,我们的心量就扩大了,我们个体的生命就和广大众生的生命紧密结合在一起了,我们就有无穷的力量和勇气去断除自己的烦恼,完善自己的人格。假使我们仅为自己一个人修行,那个目标就很渺小。一个人怎么样都行,无可无不可,表现在行动上就是懈怠消极,今天修行,明天可以歇一歇,后天再修。如果时时想到无边的众生,我们就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由此产生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我们勇猛精进。像地藏菩萨那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烦恼无尽,即言烦恼之多,烦恼之微细,所谓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弟子们问候他的时候还说:世尊,您是不是少病少恼啊?众生是不是易度啊?”可见佛要教化我们这些刚强众生,往往也有烦恼的时候。众生难度啊!佛在度众生的过程中,还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误会,甚至干扰和破坏,不过佛陀最后总是能调伏刚强刁顽的众生。当然佛的烦恼和我们凡夫的烦恼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的烦恼不是因为自己的私利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是因为众生刚强难度而引起的。而且这种烦恼是暂时的,不会带来苦报。我们的烦恼则不然,因为有贪、嗔、痴,有人我执、法我执,处处分别执著,所以说是烦恼无尽。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以大无畏的气概与烦恼做斗争,修行的过程可以说就是与烦恼拼搏的过程。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我们一期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而生生世世修学佛法的历程却是无限的。我们应该立足于这无限的生命,发大愿心广学佛法,广度众生。有人会问:修行不是要一门深入吗?”不错,我们要专修,同时还应广学。修要专,学要广,这样你才会有善巧方便去接引各种各样的众生。《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事迹,就是要教导我们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方便善巧。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佛道是至高无上的,佛果菩提是至高无上的。世间的目标都是短暂有限的,而成佛这个目标却是无上的。正是在努力追求佛果的过程中,我们的人格才能得到完善和提升。

这四弘誓愿应该贯穿于我们从发心到成佛的全过程。我们不仅当生当世要这样发愿,还应该尽未来际都要这样发愿。这四弘誓愿实际上把整个佛法住世的目的、宗旨讲得非常透彻,也把我们学佛修行、行菩萨道的目的、宗旨揭示得非常明白。我们时刻想到这四弘誓愿,在学佛的过程中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就能永远保持精进不息。

当然,光有弘大誓愿还不够,还要有笃实的行践,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口头禅。笃实这两个字很值得我们注意。就是果实,是实实在在的,不是表皮的东西,果实可以饱腹解饥。上面一个字,下面一个字。竹是鞭子,鞭子在马头上,马当然会奋勇向前,所谓良马见鞭影而行。所以笃实两个字一个是要我们一杆子到底,扎扎实实;一个是要我们扬鞭奋蹄,勇往直前。这就是笃实的行践。弘大的誓愿,笃实的行践,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修行就会有成就。

修生活禅的四个要点(1993年11月9)

我们提倡生活禅,所要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里的修行当然不仅仅局限于禅,也包括念佛、学教、观心,总之是指佛教修行的一切法门。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开禅定,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了禅。《瑜伽师地论》上列举了种种禅,其中还有办事禅。办事禅的意思就很近似于我们提倡的生活禅,不过生活禅的含义更广,它所要求的不仅是把禅落实到工作、办事中,而且要把禅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生活的天地是广阔的,有社会生活、家庭生活、道德生活、情感生活,我们要让生活的一切领域里都充满禅的精神、禅的喜悦。

那么修学生活禅有哪些要点呢?修学生活禅有四个要点: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

我们要把信仰的原则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要使信仰生活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举心动念、所做所为都要依据五戒、十善的原则,使我们的人格在信仰的生活中由分裂趋于统一。我们不能在寺院里或打坐时是一个样,到生活当中又是另一个样。我们要用信仰的原则、用佛法的精神去逐步提高生活的品质,改善生活的环境。这当然包括物质方面的丰富,更重要的是要使生活的内容、生活的品质趋于净化,趋于完美,趋于崇高;而使那些低级庸俗的趣味、对感官享乐的贪求逐步被涤除。由此,我们就会有和乐的家庭生活,有完美高尚的社会生活,那我们就有可能逐步实现佛化家庭、佛化社会。

二、将修行落实于当下

我们修行要时刻不离当下一念,当下一念处理不好,一切都无从谈起。《地藏经》上讲: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可见当下这一念事关重大,十法界的形成都是从这一念开始的。我们要让自己的每一念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毫不含糊。在无明烦恼刚要萌动时,我们就要用智慧的光芒照破它,不可随它迁流。古德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就是觉照当下一念的方法。

如果能把修行落实于当下,那么我们就不必担心到腊月三十日会手忙脚乱,也不必担心最后一息不来时会前路茫茫。因为当下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当下不等于是这一念,这一念过了,下一念还是当下。我们当下若能做得主,时时处处就都能作得主,这就是所谓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能做到这一点,何愁生死不了,烦恼不断?何愁圣果不成呢?

所以各位,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要用把修行落实于当下这样一个高标准来勉励自己,约束自己。照这样去做,那我们一切时、一切处都能修行,一切场合都能成为修行的道场,就像佛典上说的--“处处总成华藏界,个中无处不毗卢。

三、将佛法融化于世间

释迦牟尼佛应世说法,就是要教化世间、净化世间,使这个有缺陷和烦恼的世间,变成美满清净的人间净土。这是佛法住世的一个根本目标。离开了这个目标,佛法就将被束之高阁,毫无用处,佛经也只是一种古董而已。

晚近以来,佛教界出现了一些脱离世间的倾向,佛教几乎成了专为死人超度的仪式,佛教徒被人称为避世主义者。太虚大师为此高扬人间佛教的思想,主张佛法要化导人世间,改善人世间。太虚大师的思想现在成了佛教主流,我们应该顺应这一主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理解佛法,修行佛法,去建设这个世间,改善这个世间,并觉悟这个世间。六祖惠能大师说得好: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

四、将个人融化于大众

佛法讲缘起,就是说任何个人、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各种条件而独立存在,万事万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因此,我们修行就不应离群索居、闭门造车,而应该将自己的修行与救度众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与一切众生同忧同乐。或许有人会问:这样我自己还能得到利益吗?”当然能!而且还会得到大利益。因为菩萨就是在利他之中实现自利,在觉他之中完成自觉的。同时,我们能够将个人融于大众,我们的家庭生活、社会人际关系就会非常和谐,学佛的人也就不会被误解为逃避现实、消极厌世了。

上面四点既是生活禅的要点,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修行一切法门的要点。总起来讲,这四点可以概括为我们作为生活禅宗旨的那两句话: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我们觉得这八个字比较准确地概括了菩萨的根本精神,揭示了佛教在这个时代所担当的使命。觉悟人生就是智慧的体现,奉献人生就是慈悲的体现。如果我们既具有高度的智慧,又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肯于奉献的精神,那我们就能在当今时代把佛法的精神、佛法的形象很好地树立起来。如果我们每个佛教徒都能积极向上,积极为社会、为大众做奉献,那我们在社会上就不会受到人家的讥嫌,就不会被说成是消极厌世。

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这八个字看起来很平实,做起来却非常不容易。我拈了这八个字,一方面作为我们自己的座右铭,也希望认同生活禅的人都能以此来勉励自己,要求自己。

在禅七法会的最后一天,我没有别的东西赠送给各位,就送这八个字给大家。希望我们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本着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去生活、去工作、去修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修行       净慧长老)(五明学佛网:学佛修行       净慧长老)  

 楞严悲华法师:什么叫学佛修行 

 达照法师:学佛修行的几个先决条件 

 林克智居士:学佛修行 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陈坚教授:学佛修行就是享受生活 

 林克智居士:生活中的佛教 学佛修行万善同归——兼论延寿 

 陈兵教授:学佛修行自塑人格 

 卢志丹居士:学佛修行的两个“基本点” 

 空海(惟传)法师:如何将学佛修行融入于日常生活中? 

 杨曾文教授:痛悼净慧长老 

 黄夏年教授:学问僧净慧长老 

 王雷泉教授:走出围墙的擦边球大师——缅怀净慧长老 

 一诚法师:漫谈佛教的发展与学佛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