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文学创作

 退一步,路才宽坦


   日期:2013/2/17 8: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那天在书店里看到一本关于人生智慧的书,书里写了一个这样的故事:阿拉伯著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两位朋友一起去旅行。三人行至一座山谷时,阿里的朋友马克失足滑落,阿里的另一个朋友雅吉拼命地拉住马克,才将他救起。马克就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了:“某年某月某日,雅吉救了马克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他俩为一件小事而吵了起来,雅吉盛怒之下打了马克一个耳光,马克又在附近的沙滩写着:“某年某月某日,雅吉打了马克一个耳光。”

  

    当他们旅游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雅吉救他的事刻在石头上,将雅吉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克回答:“我永远都感激雅吉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事实上,按照一般常理,任何人都不会把过去的记忆像流水一样地抛掉,就某些方面来讲,人们有时会怀念很深的小事情,甚至终生难忘。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个故事才体现出另一种人生的智慧:为人处世要心胸豁达,不要计较太多,要在生活中学会以“忘记旧恶为退,以宽容过错为进。”

 

    世界上许多的悲剧,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肯退让而造成的。然而很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其实大部分都是“小事“,并没大到“生死攸关”的地步,有时候甚至只是一些细枝末节不同罢了。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所以应当以己心来忖他心,如果换成我是他,会如何如何。这样与人相处时,就能够看到对方的好,而一些小小的不如意,就会忍一忍、让一让了。

 

    宋代高僧慈受禅师《退步》诗云:“万事无如退步人,摩头至踵自观身,只因吹灭心头火,不见从前肚里嗔。”这首诗的大意是劝世人在受到别人伤害或吃亏的时候,不要立刻就发火或心生报复,而是反观自身,想想这件事因何而起,自己有没有过错,如果发怒,之后会有什么结果?若不生气又会有什么结果?这样孰是孰非就很清楚,怒火也就自然慢慢消退,相互之间的矛盾就不再那么尖锐了。一旦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现实,自然就可以找出化解矛盾的方法,一场可能发生的争吵或灾难,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了。

 

    《菜根谭》有语云:“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需让三分之功。”大意是说,世间人情冷暖变化无常,人生的路也是崎岖不平,不如意的事情时常伴随在身边。因此当你遇到困难或前路行不通的时候,必须要明白退一步的为人之道;即使你的事业和生活都处在顺境中,没什么阻碍的时候,也不要得意忘形,应随时保持让人三分的胸襟和美德。

 

    此中所说的退和让,是让人要有一份接纳的胸怀,如同大海,能够接受大大小小的支流,不计前嫌地以博大的胸怀来包容一切。只有懂得退、让之道的人,才具有非凡的气度和成熟的思想。

 

    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痛苦念念不忘,目的是为了防止同样的事再度发生;但如果一直将过去的伤痛累积起来回味,那就永远都走不出阴影,久而久之,人就始终在眼泪淹没中度日,心胸也日益狭隘起来。一旦放下那些不愉快的往事,打开心灵,宽容一切,得饶人处且饶人,生活就会焕发出新的契机。所以退让是一缕东风,一旦我们真诚原谅,就无需用折磨自己来惩罚别人。倘若能够坦然应对生命小舟中的每一个险滩,你就会融化别人冷漠的冰雪,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

 

    退让不是懦弱,不是胆怯,也不是无能,而是一种坦然和释怀,放下一切,本无明镜台,何处惹尘埃。放下,放下,再放下,把所有杂念俗事置之度外,“笑口常开,笑尽人间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民间有:“吃亏是福”的谚语,这里真正的内涵是人要懂得退让之道,要宽容。用坦荡洒脱的态度对待他人,就等于给自己送了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真正的退让是宽容,是真诚、自然的,没有丝毫强迫的意味,因此,没有比懂得退让的人更强大和自豪了。也因此退让成为人性中的一种美德,超然于狭隘、自私、顽固之让,以一种昂然的姿态让思想龌龊的人望尘莫及。

 

    当然退让也要有度。大者,在民族利益面前不能软弱退让,中国近代史上受外来侵略者肆意欺辱的记录正是我们民族忍让精神的消极结果;在关系到捍卫法律尊严的原则问题上不能退让,比如遭受强暴却忍气吞声,让犯罪者逃之夭夭,这实际上是纵容了犯罪;小者,在牵涉到个人尊严、人格、权益的事情上不该忍让。当别人出于恶意损害了你的个人权益时,你就不能一味的忍让,而是要学会利用现代法律、政策以及其他有效办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捍卫自己的尊严。

 

    在生活中学会退让,是不断反省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它是一种可取的人生态度。因为每个人所面临的社会关系不同,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路人,在不同场合交往或接触时,总免不了会有与人意见相左的时候,这些矛盾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大家主动退让一步,宽以待人,少一点计较得失,这样减少矛盾,人际关系自然和谐,于人于已,都是有益身心的。这种退让的精神,可使各民族和家庭关系保持稳定,人际关系也得以和谐发展。

 

    生活里多一点退让,生命就会多一份空间和爱心,心灵就会多一份温暖和阳光,而我们前行的路才会宽坦。也只有能够在生活中退让自如的人,才能站在云端,俯视尘世,看破三千繁华,静享清明世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生活       退让)(五明学佛网:生活       退让)  

 普献法师:健康生活过一天 

 圣轮法师:看透人世间 欢喜生活禅─谈「随缘自在」的欢喜人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禅定营--怎样才能使员工感觉工作、生活 

 圣轮法师:生活在动静中 一切归于自然─谈「动静自如」的人 

 圣轮法师:六好生活禅── 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读好书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五章 禅喜 体验生活的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四章 禅机 通情达理的 

 唐思鹏居士: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当中去 

 郑振煌居士:生活与生命 

 郑振煌居士:现代人的修行生活 

 谈锡永居士:生与死的禅法 八、把禅法带入生活——说“处生 

 沈家桢居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