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面对无常


   日期:2013/3/19 13: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每天傍晚,寺院里的僧人在念诵经文时会读到一句话:“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句话是提醒出家人:一天又过去了,自己如同处在浅水中的鱼儿一样,容易被飞鸟和渔民所捉;面对生死的无常,应当精进努力修行,不可懒惰荒废时光。

  佛陀曾问弟子一个问题:人的生命中,自己能够把握的时间究竟有多长?有的弟子说50年,有的说30年,有的说10年、1年,甚至有人说短短几分钟,佛陀认为都不对。直到有弟子答道“呼吸间”,佛陀才给予肯定:“出息不还则属后世,人命在呼吸之间耳!”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曾多次让弟子们思考死亡。有人觉得这是佛陀让大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当死亡来临时好坦然面对。其实不完全如此。思考死亡不仅让我们珍惜活着的时光,更重要的是通过直面死亡,体会到无常。

  佛教里强调的“无常”是指变化,世界上山河大地、万事万物,包括人的内心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不是以变化的形式而存在。对于我们而言,生死是最明显的一种无常。通过思考死亡体会无常,其目的是破“常”——破除我们心中的“常执”。常执是什么呢?就是常常执著——我们对某些人、某些事或某些境界特别喜欢或厌恶,就容易产生执著。佛教里讲,痛苦的根源就是我们的执著,因为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外在的东西并不随着我们的意愿而保持不变,当变化出现,不遂我们的意,就产生了痛苦。比如开车外出,情绪容易随着路况的变化而起伏,不堵车时觉得高兴,堵车时就容易起烦恼。如果我们认为车多车少的变化正是“无常”的表现,是正常情况,堵车就不会扰乱心情。

  遗憾的是,现代社会中忙忙碌碌的我们,很少有时间,也不太愿意思考“人生的终点”问题。美国医生努兰在他《外科医生手记:死亡的脸》一书中提到:“我们想寻找一些方法来拒绝承认死亡的力量,以及逃避它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如果我们愿意思考生死,渐渐就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体会到死亡来临的不确定性。当正视死亡这一重大的无常时,我们内心的常执慢慢会消融,从而坦然面对外在境界,不会有那么多的在意和比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我们要去改善和超越的。这样我们就能放下包袱,内心会有越来越清晰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去面对越来越多的问题,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