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诚罗珠堪布: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日期:2013/3/19 23: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慈诚罗珠堪布: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佛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因为其中包含了哲学、天文、地理、科学等丰富的学科知识。不仅如此,佛教也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此处要介绍的,就是佛教三观当中的世界观。

世界观首先是一个知识,然后更重要的,是怎么样能够将这些知识变成一种方式方法,并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一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同时还要利益更多的人、更多的生命,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健康、愉快。本来,这也是佛教的目的与宗旨。

有些学佛或学其他宗教的人,总喜欢神神叨叨,讲神通、讲境界,这并不是佛教的初衷。佛教虽不排斥神通,但也不追求神通。佛教最倡导的,是怎么样培养爱心,怎么样增长智慧,怎么样学会奉献等等。

如今的每个人,尤其是很多企业家的压力都相当大。很多物质不能解决的精神层面的问题,现在已经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经济发达以后,很多有钱人却发现,金钱并不是自己原来所想象的那样万能。过去以为,有钱一定会很幸福,但实际上金钱不但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反而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

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说:在不久的将来,抑郁症将会是全球公众健康最大的问题。仅仅2006年,美国在抗抑郁剂上的年花费估计约达七百六十亿美元。但这种药的疗效却不太理想。因为吃了这种药物以后,会强制性地终止人的一些比较敏感的思维。长期服用这种抗抑郁症的药,就会干扰情绪的活力。

怎么办?心病还需心药治。精神上的病,用精神去治疗是最恰当的。在如今的商业社会当中,吸收佛教文化里面的一些方法和答案,来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缓和我们内心当中的压力和烦恼,就显得势在必行了。

当然,如果我们一直都徘徊在佛教门外,以旁观者的姿态去分析、判断佛教,效果不会太好。我们需要进到佛教门内去看一看,近距离甚至是零距离地去接触佛教,相信我们一定能找得到满意的答案。

下面,我将用最简短的文字,对佛教做一个大致的介绍,同时为大家介绍一些消除压力的禅修方法。

一、佛教简述

(一)三转法轮

释迦牟尼佛在一生当中,转过三次法轮。第一次转法轮,开始于释迦牟尼佛成佛后不久,其内容比较基础,通俗易懂,大部分是讲怎么样做人,劝人断恶行善等小乘佛法,相当于我们的小学课程。

之后,释迦牟尼佛又在印度的灵鹫山上转了第二次法轮。其重点,就是般若。般若是印度梵文音译,也叫般若波罗蜜多,翻译为中文,叫做智慧度。“度”也即从此岸到达彼岸。

每一个众生都有智慧,但因为没有接受过深层次的训练,所以我们的智慧还不够深广。智慧度,就是训练、培养我们的智慧,使其达到至高无上的巅峰——成佛。以门外汉的眼光来看,这个过程显得比较神秘,有一些宗教色彩,但真正深入其中,就知道这种心灵训练是非常实实在在的过程。大家比较熟悉的《心经》、《金刚经》以及禅宗所讲的很多内容,都属于第二转法轮。第二转法轮的内容,相当于我们的中学课程。

第三转法轮所诠释的,是大乘佛教的一些博大精神和光明如来藏,属于比较高级的课程。之后,释迦牟尼佛在即将示现圆寂的时候,又传了密法。显宗第三转法轮的主要内容和密法,相当于我们的大学课程。

佛圆寂之后,由他培养出来的弟子们,又根据他们的理解与修证,去解说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佛经内容。其中释迦牟尼佛自己口传的佛法,叫经典;佛陀弟子解释的部分,叫论典。汉文版的《大藏经》里面,就收集了经论两部分内容。

经典和论典的数量,都非常庞大。藏传佛教的许多寺院和高等佛学院将五种论典作为必修课,并称之为五部大论。

(二)五部大论

五部大论,也即五种不同的论典,其中每一种论典,都是一个体系。

第一种论典,叫做戒律。大多是讲佛教徒与出家人的行为规范或戒律。

第二种论典,叫做阿毗达摩。阿毗达摩是梵文音译,主要宣讲宇宙间各种天体的诞生、毁灭以及生灭之间的变化,微观世界的状况,人体的结构,还有心灵分类、善恶因果、生命轮回、修行与解脱的本质和分类等等。

在心灵的分类部分,佛教把人类的心灵,剖析得非常细致入微。包括人的情绪分类,毁灭性的情绪有多少,良好的情绪有多少,各种情绪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分别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或消失,如何控制等等。其中也包括了小乘与大乘佛教的禅修内容。

第三种论典,叫做中观。也即不极端的、中间的观点。中间是空性,极端是有和无、常见和断见等等。这是大乘佛教最核心的论典之一。

第四种论典,叫做因明。这是比较接近于西方逻辑学的一个非常出色的超级辩证法。它的辩证、推理方法,与西方哲学里的大前提、小前提等等比较相似,但因明所涉及的内涵,却牵涉到方方面面。这是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喜欢学逻辑的人应该去读一下因明。

因,就是原因、理由。因明就是通过层层理由,来推导出结论。

在藏传佛教的很多寺庙里,就能看到很多僧人在辩论。辩论的内容,就是用这种思维方式来建立观点。

第五种论典,叫做《现观庄严论》。它的主要内容,是讲大乘佛法的修行。什么叫做修行呢?虽然很多人的文化水平很高,但其所谓的文化水平,全都是知识。这些知识能不能融入到生活当中,就是一个问题了。比如说,即使一个人懂得很多伦理道德的理论,能将《论语》、《弟子规》等传统经典倒背如流,但怎样去把这些知识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就需要一种训练。这套论典当中,就把整个大乘佛法的训练过程讲得非常清楚。

下面将对五部大论中的《大乘阿毗达摩》所讲的世界观,以及大乘中观的一些观点,做一些简单介绍。

二、唯物、唯心、唯幻

虽然西方哲学,可分为唯心和唯物两种不同的派别,但佛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尽管佛教里面有很多唯物和唯心的成份。

西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当中,也有一些比较好的逻辑:譬如罗素的《现象与实在》里面的某些观点,以及英国经验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贝克莱的有些论点等等。他们认为:存在就是感知,除了人的感知以外,没有一个物质的世界。这些观点,与佛教唯识宗的见解比较相似。但贝克莱最后却面临着一个学说的矛盾,他在回答唯物主义者的诘难时,只好把问题都牵强地寄托给上帝,这就是别人无法接受的结论了。

汉传佛教比较重视唯识宗。当年唐玄奘到印度求学的时候,虽然他求学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当时印度最顶级的佛教大学——那烂陀寺度过的。那烂陀寺也开设了唯识、中观甚至密法的课程。但因为他依止的师父,是一个唯识宗的高僧。所以他学的比较多的理论,是唯识宗。回国以后,他着力弘扬的法门,也多半是唯识。

虽然佛教唯识宗的某些观点,与唯心主义比较相似,但不等于说佛教就是唯心主义。如果必须要给佛教起一个类似的名字,我想,比较适合的应该是“唯幻论”。

三、如何理解唯幻

首先,佛教认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可以分为两种层次:世俗谛与胜义谛。两种层次的后面,都缀有一个“谛”字,以表示真实。

什么样是真实呢?比如说,梦中的所有现象,对醒者来说都是虚假的,但对正在做梦的人来说,却是非常真实的,与白天现实生活的感受完全一样。同样,有修行的人和没有修行的人看这个世界,层次也不一样。但在各自的时空当中,却都是真实的。

佛陀说过: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现实生活都是真实的。所以,在普通人的境界中,就只能做该做的,而不能做不该做的,诸如偷盗、欺骗、妄语、杀生等等。但这个所谓的真实,只是相对的真理,而不是绝对的真理。

举一个例子,如果拿一个鹅卵石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我们的肉眼专注地去看,就只能看到一个一动不动的静止之物。从肉眼的角度来说,水是动的,云是动的,建筑物和鹅卵石是静止不动的。但以显微镜来看,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为何会有矛盾的结论呢?因为肉眼与显微镜所观察的层次不一样。显微镜比肉眼更先进,能观察得更清晰,所以最终的结果,应该以显微镜的结论为准。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却可以承认肉眼所见的相对静止。这两个相对真实的结论,就叫做胜义谛和世俗谛。

我们不要过度地相信自己的感官,感官是有漏洞的。眼睛只能看到这个世界最表面的层次——可见光,这只是光谱中的极少部分;耳朵只能听到最普通的声音,频率更高或更低的声波,我们都没有办法辨析……所以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感知到的是绝对真理。

但是,显微镜所发现的布朗运动等现象永远是绝对的真理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智慧背后有更高深的智慧,仪器背后有更先进、更灵敏的仪器。当量子力学出来以后,过去的很多经典物理学知识已经行不通了。世间的一切知识,都是相对的正确,而不是绝对的真理。

很多人读过《般若心经》,或许还会背。《般若心经》告诉我们说:眼、耳、鼻、舌、身都不存在。虽然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讲,有眼睛、耳朵等等,所有的正常人都不会否定这个结论,但佛教最后得到的结论是:我们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幻象,只是我们目前感觉不到而已。

就宏观世界而言,地球始终在以每秒钟29.79公里的速度高速运行,但我们从出生到死亡为止,却一点感觉都没有。而微观世界,佛经在两千多年前所讲的与现代科学的新发现完全一致——所有的物质都是在瞬间生灭。任何新的东西在诞生后,立即就会毁灭。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生灭的过程呢?因为它的速度快得让我们感觉不到。但我想,学哲学的人应该比较容易接受运动和生灭这两个概念。

佛经的用词是“生灭”,而物理学说的是“运动”,哪个用词更确切呢?个人认为,佛教的生灭更为确切和接近。

从物理学的立场看电子的运动,往往会误认为:假如一粒电子从东边出发,然后到南、西、北,最后回到东边的终点,始终是一个不变的电子,所以称之为“运动”。但其实,若从佛教的角度看电子的运动,我们会发现:在看似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一周的过程中,第一度位置上的电子,实际上已经在第一度的地方毁灭了。在第二度一直到第三百六十度的每一个位置,都是无数个新诞生又立刻毁灭的、不同的电子所组成的一个圆圈的假象。

同样,我们看见的这个世界,实际上也只有在当下所见的这个一秒钟的万分之一,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可以存在。之前的世界,已经消失无存;未来的世界,还没有诞生。可我们却认为:世界是连续存在、恒常不变的。这都是缺乏智慧的结论。

其实,现代科技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比喻:过去的老式电影胶片,实际上是由一帧一帧的反转片组成的,其中第一帧图像与第二帧图像,完全没有关联,但因为播放的速度比较快(每秒钟二十四帧),所以我们的肉眼无法分辨其间的差别。我们会以为,画面上一个人走路和说话的动作,完全是连贯一体的,绝对想不到这些连续的画面,是由很多没有关联的胶片组成的。因为我们的眼睛没有察看细微物质的能力,所以产生了连贯的幻觉。我想,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哲学家,都能够非常容易地了解上述逻辑。

所以佛教认为,一切有为法,也即有生灭、有因缘的东西,皆如幻、如梦、如泡、如影,都不真实,都是幻觉。

但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我们要生存,要过正常的生活,就需要这些幻觉。如果打破了这些幻觉,就没有生存的基础,我们所有的理念,都会分崩离析、彻底瓦解。

怎么证明这个世界是幻觉呢?一百年以前,我们的前辈纯粹是用逻辑去推理、判断,并得出结论的。现在,我们在逻辑推理的同时,也可以利用高科技的方法,以便更清楚地证明,唯幻论的结论是颠扑不破的,任何物质最后都可以分解到空。

或许有人会问:物质的个体只会越分越多,怎么最后会变空呢?

我们知道,在哲学和数学中,有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概念。但所谓的无限小,应该是一个存在着很大漏洞的错误观念,因为世上并没有无限小的东西。比如说,一分钟,我们可以分为六十个一秒钟;一秒钟,又可以再分为一百个更小的单位,然后一直这样无边无际地分下去,最后的结果,叫做无限小。

但实际上,如果一秒钟可以无穷无尽地分下去,永远都分不完,则时间将永远停留在这一秒钟上面,再也不会过去。然而,众所周知,在客观世界中,一秒钟的时间,却是有限的。这二者显然有了矛盾。

再比如说,如果一个分子或一个电子永远都分不完,则一栋房子的重量和体积,会与一粒米的重量和体积毫无分别,因为它们都一样无穷无尽。但现实生活已经告诉我们,一粒米之所以重量很轻、体积很小,那是因为它的结构当中的分子、原子没有那么多。反之,一栋楼的体积之所以那么大,重量那么重,也是因为它的结构当中有很多的分子或原子。为什么会产生矛盾呢?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之间已经脱节了。

也就是说,尽管在我们的概念中,一秒钟可以分成一万个单位,也可以分成一亿个单位等等,但这些都只是幻觉而已。就像高速旋转的电风扇,我们看不到它一个个的叶片,而只能看到一个圆形的整体。或一个玻璃杯,我们也看不到它是由很多电子、原子组成的,每个原子核周围又有很多的电子在围绕它转动等等一样。我们的眼睛能力太有限,根本无法看清事物的真相,而只能看到一些错误的幻觉。

四、如何将唯幻论融入生活

(一)身处红尘,不堕红尘

这些理论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关系?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生活当中呢?

第一,虽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世界是虚幻的。但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的角度来说,这都是真实无比的世界。因为这种相对的真实,所以我们要对社会、对家庭、对公司里的员工负责。要去发展事业、养家糊口,这是我们的义务。同时,那些不该做的事情,譬如杀人、偷盗、欺骗等等,也要严加杜绝。绝不能因为这些都是假的,就是非不明、好坏不分。佛陀告诉我们,在世俗谛的层面上,要遵守世间法则,要懂得善恶,要取舍因果。

第二,既然知道现实的一切都是幻象,我们都在做梦。只是平时晚上做的梦持续的时间比较短,而现实生活的这场轮回之梦延续的时间比较长而已。当我们走到生命的尽头,再来回顾自己一生的所有经历,就会发现,今生今世的一切际遇,都与昨天晚上的梦一样虚幻不实。所以,我们不要过度地执著金钱、感情等一切我们认为可以执著的东西。

当然,普通在家人并不需要强迫自己禁欲。佛教认为,正常的感情如果没有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就不是罪过,但感情也像做梦一样只是一种幻觉,所以也不要过度地投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它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很多在家人在感情不顺的时候,会感到很痛苦,其原因,就是因为太执著了。

佛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要不堕两边,也即不要走极端。既不用对这个世界非常反感、厌恶、悲观,也不要把人生理想化,要走中道。金钱和感情本身,都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让其成为善或恶的因素,在于我们的意识。如果能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金钱、感情等等,我们的生活就会多一份幸福。

要启动幸福、正面的生活,取决于自己的训练。就像体育运动员要想在比赛中出成绩、拿冠军,必须加强平时的训练。病人要想治好病,也必须按照医生的药方服药一样。若能依照佛陀的教诲去训练,就能在发展自己的事业,成为商界成功人士的同时,也能做一个非常幸福、非常自由、非常潇洒、没有烦恼的人。不会因为太执著而不开心,也不会因为压力太大而想不开。佛教,尤其是禅宗,经常会用“放下”这两个字来表达这种境界。

我们一定要弄清楚,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自己的事业,并不是放弃自己的事业;放下金钱,也不是放弃金钱。放弃,是一种逃避。而放下,却是另一种面对的方法。

未雨绸缪,才能有备无患。本来世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丽,人生存在着很多坎坷。如果对客观世界和人生的期望值过高,没有危机意识和思想准备,就只能唐突地去面对死亡、生病、破产或名声受到损害等各种突变。那时候,我们一定会难以承受。或许一个并不算太大的痛苦,也会让我们自我毁灭。

越战期间,有一位美国海军上将詹姆斯 •史达克岱尔(James Stockdale)曾当过战俘。他的心得是:“乐观者最早死。”他说:在一大帮被俘虏的人当中,最先死去的,是那些盲目地抱着乐观态度的人。他们总是会说:“圣诞节的时候,我们会获得自由!”然而圣诞节过去了,他们并没有获得自由;然后他们又会说:“复活节的时候,我们肯定会获得自由了。”然而,复活节又过去了,他们还是没有获得自由;接着他们又会说:“感恩节的时候,我们就会获得自由了。”然而感恩节又过去了,他们仍然没有获得自由。由于期望值过高,而现实又很残酷,所以最后会心碎而亡。

其实,在任何领域都是这样。没有必要太悲观,也没有必要太乐观,应该保持中庸、随缘的心态,并了知世事的无常与如梦如幻。如果能以正常、坚强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就能永远站在金钱的上面,而不会被金钱压得喘不过气来。有钱的时候开心,没有钱的时候也一样自在。这,就是佛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加强训练,走向解脱

现代社会的人,不可能没有压力。如何缓解压力,是一个迫切而严峻的课题。

对此,佛教有很多方法,此处只讲与前面的理论相关的一部分。

平时在谈话、走路等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和情绪的波动相当大,散乱且零碎,不能做到全神贯注。在这种情况下,意识很难产生智慧的火花。只有将内心起伏动荡的波澜降到比较平静的状态,当内心显得比较清晰与敏感以后,思维才会更有效率,这样才能更专注更好地去思考一些问题。包括如何做生意,怎么去赚钱,如何处理各种问题等等。过去很多科学家、哲学家的那些令人兴奋的发明,也是在打坐、做梦的情况下诞生的,没有一个是在心绪不安、胡思乱想的情况下创造的。

如何让内心平静呢?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要把其他事情处理完毕,并关闭门窗、电话等可能干扰内心的一切外缘,然后以毗卢七法的打坐姿势安坐。

1,身体的要点——坐姿

主要包括七点:

1)盘腿坐于坐垫之上。

2)左手放在下面,右手放在上面,两个拇指相碰,这叫做定印。将结定印的手,放在肚脐下四指处。

3)张开双臂。

4)身体正直。不能左右、前后倾斜,要保持端正的姿势。

5)头部稍稍前倾。

6)双目微闭,往下直视鼻尖。

7)舌头抵住上鄂,呼吸的速度不要刻意加快或调慢,保持正常呼吸速度即可。这样就能让身体的每一部分,都非常放松,人也可以很快静下来。

打坐的时候,最好坐在垫子上面。垫子的后面要高一点,前面要矮一点,这叫禅垫。如果坐在很软的沙发上打坐,身体一会儿就会感到不舒服、不放松。

2,语言的要点——排污气

安坐好之后,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排出污气。

1)为什么要排出污气

虽然在平时,我们感觉不到呼吸与思维有什么关系,但真正修行的人,却知道呼吸与念头密切相关。

修行人都知道,身体的姿势、外在的呼吸,与循环在人体内的内气与密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像吃饭之前先要洗碗一样,修禅定之前,也要把一天当中所累积下来的所有与杂念相关的气排除。排了污气以后,自然就能把当天累积的所有杂念、负面情绪乃至毁灭性的情绪都排出去。用佛教用语来讲,这个方法叫观想;用普通的语言来讲,叫冥想。

打坐观想或冥想,是非常有效的方法,这也是有科学证据的。打坐可以明显地改变左右脑比。确切证据显示,情绪上的悲伤和幸福,与左脑和右脑的前额叶有关。其中左脑负责幸福,右脑负责悲伤。当左右脑对比升高,左脑活动异常活跃时,幸福感也会随之而增加。科学家们发现:打坐冥想的时候,左前额叶外皮区的活动量非常高。换言之,禅修或冥想完全可以达到很快乐、很幸福的境界。

我们的一贯做法,都是非常看重物质的力量,而往往会习惯性地忽略精神的力量。其实在有些时候,精神的力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物质的力量,我们万万不能忽略了这一点。

2)如何排气

首先,左手的拇指按住左手无名指的指根(在这里有一个血脉),另外四个手指放在拇指上面,这叫做金刚拳。将拳头按在左腿腿根的血脉上面。

之后,右手的拇指同样按在无名指的指根上,除了食指以外的三个手指都放在拇指上面,并把手朝上转一圈,按住右边的鼻孔。之后,从左边的鼻孔排气。排气的时候,要冥想:我今天一天产生的所有负面情绪,都变成一种黑色的气体,就像柴油车排气管里排出来的肮脏气体一样,从左边的鼻孔里排出去。同时轻轻地呼气,这样连续三次。之后左右手相换,右手做金刚拳,放在右腿腿根血脉上,左手食指伸出朝上转一圈,按在左边鼻孔上,并从右边鼻孔轻轻排出污气三次。随后左右手同时做金刚拳,一起按在左腿和右腿腿根的血脉上,左右鼻孔同时排气三次。

3,专注呼吸的修法

做完上面的排气后,手结定印放在肚脐下四指处,然后静下来,眼睛往下看,将所有的注意力都专注在呼吸上。呼吸的速度不要刻意调快或调慢,呼和吸作为一对,然后数次数。数次数的时候,一呼一吸算一次,一共要数七次。数完以后,又回到一,再数到七,这样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每七次算是一组,这样要数三组,一共为二十一次。这是过去修行人的一种经验,如果数呼吸的数量多了,比如数到十五、十六、二十等等以后,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所以最好是从一到七反复循环。大家可以根据时间的长短,自己决定数的次数。如果静坐一个小时,就在这一个小时当中,什么也不想,只是一心一意地呼吸和数数。通过这种方法,就能把自己从压力下面解放出来。

为什么这种方法能够减压?当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面以后,相对来说,情绪比较集中,没有那么散乱。集中以后,所有的思维都全部归零。没有任何思维,家庭、感情、公司等等都抛之脑后,不追忆过去,不迎接未来,也不对当下做任何判断。就在这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当中全部放下来。这样整个心静下来以后,就会进入一个非常宁静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所有的烦恼、所有负面的情绪、所有的压力都会消失无踪。刚开始,我们可能只能保持一分钟左右,然后再发展到两分钟、五分钟、十分钟等等。每天最好能保持至少二十分钟以上的静坐时间,这样对我们很有好处。

4,如梦如幻的修法

静坐下来以后,就去思考:每天24个小时当中,我所执著、留恋、在乎的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样的?通过前面讲的逻辑去思维,最后会判断出: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种幻觉。当对这个结果从骨子里深信不疑,并能深深地体会到“世事真的就是一场梦”以后,就不要再去分别思维,立即停下来,在这种感受当中安住。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都可以。开始的时候,可能仅仅过一分钟左右,这个感觉就会消失。不要紧,再去思维、体会、安住,这样反复持续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就能逐步转变我们的观念,达到减压的目的。

观如梦如幻和数呼吸这两个方法,都有减压的作用。即使你是一位不想学佛的人,也可以尝试。虽然这是佛教的修法,但其中不掺杂任何的信仰成分。修这个法,并不等同于学佛。就像瑜伽可以脱离所有宗教,只是单纯的瑜伽,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佛教一样。上述修法也完全可以脱离佛教,作为一个纯粹的健身或养生技巧来使用。

5,打坐的最佳时间

1)晚上睡觉之前,经历了一整天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应酬,各种各样的压力已经蓄积到了当日的顶点。此时通过这种方法减压后,晚上就不会做噩梦,睡眠质量也会越来越好。

2)早上早起一个小时,在洗漱完毕,上班之前,回到床上静坐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哪怕只有二十分钟都可以。把心态调整一下之后再去上班,平静的心态一定能对当天的人和事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修行要靠长期的积累,我们不能因为一两天没有什么作用,就停下来了。不以跬步,无以至千里。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点滴的累积。没有时间的夯积,是不可能成功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哲学       现代意义)(五明学佛网:佛教哲学       现代意义)  

 吴言生教授:禅宗思想体系及其现代意义 

 王雷泉教授:心净则国土净——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 

 黄夏年教授:《坛经》的现代意义 

 楼宇烈教授:“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 

 徐文明教授:佛教哲学简论 

 徐文明教授:中国佛教哲学佛教于汉代传人中国 

 方立天教授:心性论--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哲学的主要契合点 

 方立天教授: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意义 

 洪修平教授:佛教的人心关怀及其现代意义 

 洪修平教授:禅之和谐观的历史内蕴与现代意义——以《坛经》 

 洪修平教授:论中国佛教的曲折发展及其现代意义——以儒佛道 

 胡晓光教授:简论佛教哲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