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普巴扎西仁波切:自心与上师无别中安住的意义


   日期:2013/3/21 0: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修法之中接受四灌顶时,自心与上师无别中安住的意义是什么呢?

答:从总体角度当中而言,无论什么方便,都是为了消尽自己的烦恼,增长自己的智慧。

在生起次第中上师为智慧尊,自己叫誓言者,上师是最圆满的境界,而我们的内心仍旧还有很多烦恼,因此观想上师融入自己,就意味着自己的内心得以清净。这是一种净观,需要创造这样的缘起之法。

但在实际修持过程中,天天去思维:“导师融入自己,自己和上师无别。”仅仅一种思维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只是初步阶段,我们还要根据导师后面的教言如理如法去行持,才能逐渐成办上师与自心无二。

如是观想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令自己消尽烦恼而达到清净之心。因为上师就是解脱,就是最圆满的境界,观想上师融入自己就意味着烦恼消尽,是功德圆满的一个缘起。虽然现前可能还做不到这一点,但如是行持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能趋向于这个状态。

(问)能起到什么作用?

刚刚已经讲解过,座上应该如何护持自心与上师无别的见解。

我们说过上师分为外相、内相与密相三种上师。能听得见、看得着的上师叫外相上师,内相上师指的是自己的内心,密相上师是指自性,所以我们时时要调伏自己的内心。

因此座下的时候,尤其是在面对现实生活时,能端正自己的心态,这就是快乐的根源。我们天天都在说,端正自己的心态是调心的一种方便,也是与上师无别的一种修学方式。因为这样去行持的作用就是能令烦恼逐渐消尽,而获得更多的快乐。

比如在面对生活中的诸多对境之时,有时由于我们自我感觉太强的缘故,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或者要求他人,若是他人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内心就很不高兴,并因此而生起诸多烦恼等等。

那么对一个修行者而言,首先就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尤其产生这种自我特权意识时,要知道这是自己不足的地方,是业力沉重的一种表现,在知道自己错谬以后,就应该尽可能去改变自己的内心。如是调整以后,无论是面对家人还是朋友,都会变得很和谐,所以端正心态非常重要。

现前网上也有很多类似的说法,比如人在小时候,觉得什么是幸福,年龄逐渐增长以后,觉得什么是幸福,最终还是端正自己的心态,因为幸福并不在遥远的地方就在身边。当时我想这句话不仅适合世间,也是适合描述佛教。因为端正自己的心态,他就是幸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行。

若我们能把这句话纳入到生活的一切对境当中,我想这是非常伟大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对于家庭来说,如是行持就能成办一个和谐家庭,对于做事业的人来说,由于福报增上,因此做什么事情,也将是一个非常有成就的人物。

我也曾告诫大家,当我们说自己内心烦恼沉重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说,此时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因为你所谓烦恼的时候,可能就是由于自我感太强的缘故所致。你时时都要求他人要做到什么标准,那么平常也要反问一下自己,你是否也要求过自己应该做到什么?

修行者与世间人不同的区分就在此上。世间人永久拿着一双眼睛去看待他人,要求他人怎样;而修行者则是时时带着一面镜子观照自心。若时时都能这样端正心态,调伏内心,家庭和事业永久是幸福快乐的。为什么说我们的生活无法离开佛法,就是因为佛法告诉了我们获得快乐幸福的究竟方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普巴扎西仁波切       上师)(五明学佛网:普巴扎西仁波切       上师)  

 傅味琴居士:赞师大乘道功德(2006年能海上师圣诞开示) 

 陈兵教授:清定上师 

 净界法师:你必须要对你的上师对你的祖师的传承有信心 

 宋智明居士:《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附:上师阿弥陀佛修 

 智敏上师:二十空讲记 

 蔡惠明居士:精通贤首 重兴真言——纪念持松上师诞辰一百周 

 陈兵教授:发现“上师”有很多不如法的地方,应该怎么办? 

 海空法师:学佛与健康(凤凰网【问道】海空上师专题纪实) 

 海空法师:佛教与商道(凤凰网【问道】海空上师专题纪实) 

 海空法师:与海空上师关于戒的问答 

 海空法师:上师相应法略 

 妙祥法师:“上师五十法颂”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