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蔡礼旭:《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第一集)


   日期:2013/3/30 9: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今天二0一一年五月二十八号,我们古文班一起学习《群书治要360》。为什么从这个礼拜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群书治要》这一套书,而且其中是撷取这套书的三百六十句,首先就这个因缘跟大家说明一下。这次我们将《群书治要》在台湾印了一万册,这一套书,是唐太宗皇帝命魏徵大人负责编纂的一套宝书,当然当时参与的大臣、大儒很多,以魏徵大人为代表。而这套书在唐朝之后就失传了,在宋朝以后的《艺文志》里面,史书里面都没有记载这套书。那是在清朝干隆退位,嘉庆帝登基的时候这套书又从日本进贡回中国,等於是我们失而复得。而回到中国之后,后来也没有受到重视,民国以后有军阀割据,所以这套书就埋没了。

  那是刚好在去年底,我们修学传统文化的朋友,将两套《群书治要》拿给师长。那是因为师长在讲经的时候,提到曾经看过《诸子治要》这样的书,《诸子治要》就是《群书治要》五十卷当中最后二十卷,觉得编得非常精辟,希望能够找到这套《群书治要》。果然就像老子说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在这个大时代,文化的承传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大事,因为文化遇上了危急存亡之际。师长老人家非常重视文化的承传,得到圣贤、老祖先的庇荫,这个书就到了老人家手上,赶紧大量的来印制流通。确实这个世间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都是有感应的,师长有这分中华儿女的使命感,就感得祖先加持,把这两套已经应该是八、九十年的古书,送到老人家的手上。当然老人家除了接到这套书之外,同时又接到了《国学治要》,这也都是民国时期编辑出来的宝典,都是快要失传,在去年底的机会当中这两套书都传到师父手上,都把它印了一万套。

  《群书治要》,这个「治」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等於是在群书当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纲要精华,把它会集起来。而《国学治要》它那个「治」,是治学的、求学问的,是民国十六年完成,那个时候是这些有志之士可能感觉到,我们中华文化像《四库全书》这么完整的宝书,总共有一千五百册。我们中华儿女要深入中华文化,看这一千五百册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所以从一千五百册当中撷取精华编成八册,我们只要深入这八册,就了解整个文化的纲领。一了解自己文化的纲领就更爱自己的文化,就更愿意深入经典,承传文化。所以这两套书大量的流通,也是祖宗之德,代表我们这一代必须扛起文化的承传,也要有使命让文化在我们这一代,就能够有复兴的气象出来。

  而刚刚跟大家讲到,这个世间都没有事情是偶然的,这个书不到其他人的手上,怎么就是到了师长的手上!师长他们这一代人,可以算是有中华文化基础的最后一代。老人家也提过,他的弟弟跟他相差才六岁而已,他的弟弟就没有读到私塾,就是上国民学校,才六年对文化的学习差异就非常大。而老人家常常提到,就是因为有中华文化的学习,这一生在整个大的社会当中,能够不受污染,能够不随波逐流,凭的就是有中华文化。上了私塾从小扎德行的根,这样的基础才让这一生,都能够平安、都能够不受染污,进而能成就道德学问。所以有根相当重要,有根才有生命力,有根才能禁得起考验,才能站得住脚。老人家十一岁就遇到对日抗战,就流离失所。所以十几岁老人家就在想,因为自己感受到失学的痛苦,就希望天下人不要再有失学的痛苦,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读到圣贤的教诲。所以十几岁的年龄就在思考,怎么样让天下人读到圣贤书。我们听老人家讲这一段,非常佩服,也很惭愧,十几岁像我来讲,都想怎么吃喝玩乐。老人家在十几岁的年龄,就已经在思考,怎么让天下人有智慧,怎么让天下人不要再受他这样的苦。

  所以师长从十几岁少年时期的一种胸怀,大家就不意外,为什么这套书是到老人家手上。包含师长在台湾,遇到当时候台湾三位高僧大德的指导,手把手的教诲,这都跟老人家的爱心、愿心,还有好学的心是相感应。当然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古文,一起学习《群书治要》,这也不是偶然的。诸位学长,都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所以我们共聚一堂,一起来切磋、一起来深入学习古文。师长之后在台湾跟著三位高僧大德,首先是方东美教授,接著佛门高僧章嘉大师,还有李炳南老师,三位老师的教诲。之后也把儒道释三教的中华文化,弘传到全世界五大洲。这是师长为什么能扛起民族文化的承传,能接收到《群书治要》这样的宝书,都是来自於老人家对自己民族的一种责任、使命。所以我们也效法师长老人家的精神,因为文化必须靠一代一代人把它承传下去。而且这个承传一代都不能断,有一代不承传,五千年的文化就这样丧失掉了。所以身为炎黄子孙承先启后,承传老祖宗教诲,然后启发后代子孙,这是每个人本尽的义务。不然就没有资格当炎黄子孙。

  所以师长提到在现在这个时代,有两件大事,我们一定要重视。第一挽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为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文化的生机,文化必须靠教育传承下去;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它就没有灵魂。你看我们的民族,重视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五伦是道,五常是德。我们老祖先之所以能承传五千年的国家民族,他是因为重视道德,所以我们后代子孙有福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全世界这么多民族,古文明也不少,经过了这几千年,最后只剩中华民族的文化还继续在承传,这关键在我们祖先的厚德,「厚德载物」,重视道德,而这个德最常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人假如没有这个五常,那就没有人的灵魂。你看仁是推己及人,感同身受,那才像万物之灵,才是天地人三才。假如人不懂得要仁爱,都是自私自利,那就变行尸走肉了,那就变欲望的奴隶,追名逐利、抛弃父母的现象就出来了。最近很多媒体报导,看到人被车撞了,小孩子被车撞了,没人愿意去救他,你说人的仁慈心都荡然无存,功利主义挂帅。坦白讲这一、二百年的人类历史,统统是被财色所困,好色、好金钱的追逐,好像人生的目的,就在欲望、就在享受,这错得太离谱!

  古人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常了解人生最重要的意义,提升自己的德行、灵性,提升智慧。因为知道这个身体是个工具,孔子在《易经.系辞传》里面讲到的,「游魂为变」,知道这个身体是个工具,是为灵魂所住。工具会坏,用坏了之后,它会到哪去?人这一生灵性不断提升,它往更好的地方去。现在人生价值方向错了,都是享乐纵欲,灵性不断下降,那这一生结束只有堕落的分。所以没有经典的指引,整个人生方向、全人类的方向都是偏颇的。看到现今社会,想到《朱子治家格言》当中讲,「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不读经书开不了慧眼,连方向都颠倒了,结果欲令智迷,全部被欲望给控制住。所以你看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我们看到有统计的数字,一年堕胎的人数超过五千万,我们想想,那是有登记的,假如没有登记的,而且二十岁以下的少女非常多,都是没有结婚的。我们要冷静了解,堕胎是亲手杀害自己的孩子,这些动物界都不会这么做的行为,怎么变成万物之灵在做?包含在五千年历史长河,有一个朝代出现杀父害母的都是震惊天下。现在没有承传文化,杀父害母常常都可以听闻这样的事件。所以我们看这仁义礼智信,再不承传,整个民族没有未来。

  义是道义,不能见利忘义,现在夫妻结婚,还没结婚就财产要先公证,要分清楚,夫妻结合都不重视道义,这个家道怎么传?所以真的是看到现在这个现况,我们还有慈悲心、还有责任心,真的,没有比教育、没有比承传文化更重要的事情了。冷静思考,现在所有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国与国的冲突,用其他的方法很难解决,用经济、用军事、用政治好像愈来愈复杂,冲突愈来愈严重。唯有用教育改变人心,能去掉自私自利,能为对方著想,这个冲突才有可能解决。所以人祸也好、天灾也好,它根本问题在人心!这在《群书治要》里,拣选出来的经句,都讲得很透彻,像《书经》这是中国最早的政治哲学,《书经》里讲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不就把天灾的问题一句话就讲透了吗?现在人灾祸这么多,《书经》又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每天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言语,甚至我们的意念(起心动念),都在造罪孽,怎么可能说人生会顺利、会幸福、会吉祥?那不可能。

  可是你看现在几个大学生毕业出来,你问他,你大学毕业了,你最希望做的是什么事情?他会不会说,我终於可以为社会奉献我的一分力了,我终於可以积德行善了?这大学生出来,我怎么赶紧赚很多钱,我要花、我要用。好像是在一所大学,几千上万个大学生发问卷调查,他们觉得人生第一重要的是什么事?好像没有超过十个人,说最重要的事是孝顺。就是「百善孝为先」传了五千年,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读了十多年的书,连人生第一件最重要的事都不懂。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所有为人父母、为人老师、为人长辈的人深思,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长善救失才是教育。大家有机会,像在大陆江西、西递、宏村,这样的地方都有古迹,那些建筑都是传统的建筑。出门墙壁上刻了一把扇子,代表什么?所有的人出门,记住就要干什么事?行善,你看那扇子谐音就行善。当然扇子也很清凉,代表出门要让人如沐春风,要以和为贵,传了五千年家家都是如此。家门口的墙壁上什么装潢?梅兰竹菊重视德行,梅兰竹菊四君子。出门在外要交有德行的朋友,「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你看这些教诲,都体现在我们的建筑物上面。

  所以师长洞察现在的社会现象,大声疾呼,尤其我们这些学生要以师志为己志,这样才是真正师长、还有圣贤的弟子,不然是不肖子孙,要以师志为己志。所以挽救我们民族文化太重要,这不只师长大力提倡,整个我们大陆国内,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定位在文化的强国,这太重要了。一个国家经济强没有文化,社会堕落得更快,所谓「祸福相倚」,有钱财而无德,他会干出很多违背良心的事情。所以很多家庭没有钱,家里还算安定;突然暴发,男主人无德,整个家就破裂掉了,所以老子提醒祸福相倚。「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里面的教诲,所以国家重视德这是抓到根本。而要全面提升,我们中国人对於自己文化的自信,要有信心。你不能都觉得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一味的西化,而且在西化的过程当中也没有学到它的精髓,都是功利主义,这学偏!而且外国的长处在哪?孙中山先生看透了,在机器、在科学技术,其他的都要跟中国学。结果我们现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全部跟功利主义学,我们这一、二代人堕落的速度太快了。所以,文化的自信重要,文化的自觉要整个觉醒过来,珍惜自己的文化、弘扬自己的文化。再来,文化要自强,要让文化承传下来,更加的发扬光大。

  政府强调一定要重视弘扬文化的师资队伍,「人存政举」,要有人去力行、要有人去弘扬。我们相信在整个中央的大力提倡之下,各地方政府也都会重视文化的承传,跟人才的培养。那我们在马来西亚的华人,也响应祖国的这些号召,我们也在这里很好的学习,以后有机缘可以回祖国奉献心力。而且在马来西亚尤其教育界弘扬中华文化,做得非常的积极、非常的有成绩。全国校长职工会,在九百八十四所华小推展《弟子规》,推展德行教育。这在全世界华人,仅有马来西亚这个国度的华人做到了,光是小学生差不多有五、六十万。这一代人都学过《弟子规》,以后他们有共同的价值观,这样对他们以后经营家庭,在团体里面经营事业都有正确的标准,做人做事的准绳。这样的作为,相信也会给全球的华人带来很大的启示。祖国也很关心,所以我们李金桦校长,他就是推展整个《弟子规》入华小重要的功臣,国内也颁给他「终身教育贡献奖」,之后还招待他到祖国很多名胜去参观访问。这也都代表我们祖国的重视,也肯定全世界华人对文化的贡献,这个都是好事情。所以第一件大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来。而这《群书治要》是在唐朝编纂的,待会我们在序文当中,再详细跟大家做个解释,一个讲解。

  第二个大事情,是帮助世界化解灾难,现在科学家都在讨论,地球还能够生存吗?而现在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在哪里?在信心危机。人对伦理道德、对因果这些教诲不相信,人心就快速堕落,感召来灾祸了。所以东方不重视圣贤的教育,西方忽略了宗教的经典教诲,这个才是灾祸的根源所在。而要恢复世界人对伦理道德、对圣贤教诲的信心,那得先有人做出榜样才行。就像二00五年,师长老人家在家乡建立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用《弟子规》面对汤池镇四万八千人弘扬这部经典,短短几个月人心转变得很大。所以确实人是可以教得好,本来离婚率很高,快速降下来,才一年的时间几乎降了一半。但是离婚的在镇上一个都没有,都是出去工作,外面有诱惑了;在镇上有听过课的,一对都没有离婚。这都是证明「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有情义、有道义,得有人提醒、有人教。

  后来也是祖宗保佑,在这小镇的教学成果,在二00六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跟全世界一百九十二个国家分享。这些国家代表都是长期关注世界和平的,之后看到,真的可以透过伦理道德教育改善社会风气。很多代表都非常希望到汤池学习,后来好像也有十几位代表他们有到汤池实际去考察过。所以我们可以感觉到,全世界都在找好的方法来化解灾难。一个小镇做榜样,会给有缘的人生起信心。现在假如中国做榜样,由我们中国做起,那将可以带动全世界信任伦理道德,深入伦理道德教育。所以事实上老天也给了中国人、给了全球的华人一个时代使命,就是挽救世界的劫难。这不是我说的,假如大家一听说:那是你个人的看法。我讲话没什么力量,这是一九七0年代,汤恩比教授讲的,英国人讲的,是那个时代西方社会公认的大历史哲学家,有真实的学问。他提出来: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要靠中国的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只有靠孔孟学说、大乘佛法,那意思就是只能靠中华文化的教诲,让世界指引出一条康庄大道来。

  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在哪里?只要是华人、只要有读过经典,都懂得其中的教诲。那等於是汤恩比这句话就告诉我们,我们有救世的法宝。有救世的法宝还袖手旁观,这个叫见死不救,「见义不为,无勇也」。见死不救这是造罪孽,阎罗王那边都会记载,我们这一生就变成活得麻木了。所以被我们碰到这个大时代,「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不管是为民族、还是为世界,都应该扛起这个责任。而我们要扛起来,我们根基要牢,要有德行的根基,要有文言文的根基。所以我们从去年五月开始,一起学古文、文言文,学了几十篇。这一次以后我们把古文的内容,就以《群书治要360》为主,这是同时学古文,同时扎德行的根,同时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我们在进入三百六十句以前,首先我们来看师长对这套书写的序文。我们现在是带著对民族、对世界的一种使命,这样的志愿来学这些教诲。其实一个人学经典吸收的深浅,深度、广度跟他的志向成正比。他没什么志向听一听,当故事听就过去了,没什么吸收。假如是胸怀天下,句句都印在心上不会忘记,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

  序文一开始说到,「《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於贞观初年下令编辑」,这个贞观是太宗皇帝他的年号,由皇帝下令来编辑,一定会受到大臣甚至於全国的重视。而「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很年轻就跟著父亲在当时候的时代起义。「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而且这动乱相当长,从汉朝末年,魏、晋、南北朝、隋朝,这等於是动乱也有一、二百年的时间,这些朝代时间都很短。我们可以想像,在这一、二百年当中也是颠沛流离,百姓也是很贫苦。「戎马倥偬十余年」,这打仗打了十多年的岁月,终於天下底定了,建立唐朝。所以太宗是「二十七岁即帝位后」,二十七岁登基。接著「偃武修文」,偃武就是仗打了这么久,从汉末之后这整个社会都是动荡,老百姓一定非常厌恶这些战乱,不再轻易动武。修文,重视文教,制礼作乐教化老百姓。其实老百姓懂做人的道理,他就懂得修身、齐家,懂得重视修养。每个人有修养,每个家知道怎么经营,家庭安定了,社会也就安定了。所以偃武修文,也是跟老百姓一起休养生息,好好过日子。

  而带领老百姓他得要有智慧,老百姓都跟随著天子、跟随著政府的带动,「特别留心於治平之道,休生养民」。治平之道就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因为太宗皇帝很年轻就是在打仗,所以对於怎么用这些圣贤教诲来治理天下,他的积累是比较不够的。所以他在登基之后没多久就下令编纂群书当中,撷取出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些精华。可见一来,太宗皇帝有爱民之心,希望赶紧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再来,也是很有自知之明,自己很清楚自己所缺乏的,这点不容易。我们看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很多领导者,很多皇帝做一、二件事情,就自以为很了不起,就骄慢,就觉得自己比以前这些古圣先王还厉害,最后很快国家就衰败,甚至灭亡。你看隋朝隋文帝,他觉得他自己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裂,自己自视甚高,最后底下的人都劝不进。后来听信谗言把自己的太子都给换掉,最后换成另一个儿子隋炀帝那就完了,「傲不可长」,傲慢一起败象就露了。所以有自知之明,这是太宗皇帝可贵之处。

  我们看第二段讲到,「太宗英武善辩」,武功高强然后思虑也非常敏捷,很有判断力,带兵打仗,面对千变万化的情况,都有睿智去下决策。「遗憾早年从军」,自己觉得「读书不多」,所以他觉得挺遗憾的。「鉴於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守成维艰」,确实隋朝三十多年就灭亡也是很短暂,古人他们特别重视历史,因为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可以鉴往知来,不重蹈覆辙。像周朝他们的前面是殷、商朝,所以殷鉴不远,商朝的经验,惨痛的经验离我们还不远,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可以再疏忽,不可以再犯同样的问题了,深刻体会创业是不容易,守成更加的艰难。我们之前一起学习过「谏太宗十思疏」,里面有提到,能够长久保持功业的不多,为什么?在守成当中享福,人一享福这个心态错误了,整个国家的风气就不一样。「十思疏」里面提到的,「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在创业的时候大家同心同德为国为民,连不同的种族都能团结在一起。「傲物则骨肉为行路」,一掌权、一享福,傲慢心起来,不尊重大臣,奴役百姓,最后连骨肉至亲都形同陌路。所以守成维艰最难最难的,是守住一个领导者自己的德行。顺境比逆境还难修行,逆境是磨炼人,顺境是淘汰人,这个没有高度的警觉,是很难不在权贵当中堕落的。所以我们看《孝经.诸侯章》里面讲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主动引导鼓励群臣向他谏言,这是为君者很难得的一个胸怀,能够纳谏,甚至能够求谏,求大臣劝谏。当然我们现在讲到唐太宗的风范,我们在家庭、在团体当中,身为一个领导者也都要见贤思齐。鼓励群臣进谏而且「批评其决策过失」,把他的不妥、错误指出来。为什么?一个决策的错误,影响的百姓何止千千万万。所以天子是代表上天爱护子民,怎么忍心因为自己的过失而让人民受苦?所以知道守成不易,不只希望群臣给他劝谏,也希望从古圣先王、从历史当中,得到宝贵的教诲来提醒自己。所以接受劝谏不只接受当时候的大臣,也接受之前古圣先王,还有这些历代忠臣所留下来的教诲、榜样,来鞭策自己,这个很可贵。

  「令谏官魏徵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所以它的内容包含六经,还有四史、诸子百家,这个四史当然包括《史记》,《史记》也是记载从皇帝一直到汉朝,这么长的历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些史书。还有诸子百家,尤其春秋战国这百家争鸣,留下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从经史子当中,挑出跟修齐治平相应的精要,把它编纂成书。「上始五帝」,这历史当中从五帝开始,「下迄晋代」,这其中几千年的历史。「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我们看到这里,真的读《群书治要》以前,要跟所有经史子这些圣贤人顶礼三拜,也要跟编撰《群书治要》的这些大臣顶礼三拜,包含要给太宗皇帝感谢。诚则灵,你每天这么恭敬礼拜这些圣哲人,他冥冥当中护佑你,特别能够相应这些教诲。大家想一想,一万四千多部书放在我们面前,都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看起,而且我们的程度连看都有困难,还挑?八万九千多卷里面挑出六十五部书,五十卷五十万言,都是当时候最有学问的人来挑的。所以随著我们深入《群书治要》,真的对於这些大臣则佩服得五体投地。

  下一段说到,「书成」,这书编纂成。「如魏徵於序文中所说」,《群书治要》当时候编纂完,序文是由魏徵大人所写的,我们待会也会一起学习这篇序文。他在文中所说到,「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世宝典」。魏大人说到,这一部书实在可说是用在当时候的社会,可以鉴览前古,就是可以以古人的这些经验智慧来经营自己的人生。尤其他们办政治的,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可以有非常多效法的这些榜样,可以掌握从五帝到晋朝这些政治智慧。而且传之於来叶,就传到后世去,是可以贻厥孙谋,这个贻就是遗留,就是传下去可以恩泽后世。孙谋就是后代子孙,能更好的经营他的幸福人生,谋就是怎么谋求他们人生的幸福。因为这部书里面,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对於后世他们经营家庭,甚至有机会出来为人民谋福祉的,都可以以这部书而得到宝贵的启示,所以确实是鉴往知来的一个治世宝典。

  「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太宗皇帝非常欢喜,它涵盖的这些道德学问很广博,而且挑出来的,都是非常精辟的、切要的部分。这个没有真正读通这些经史子的教诲,也很难能挑得这么精准。而太宗皇帝「日日手不释卷」,每天一有时间赶紧看,希望自己早一天有经营政治的智慧,老百姓就早一天得利益。我们看到太宗皇帝这么不辞劳苦的在学习,都是因为他有个根本的动力,就是爱护人民。那现在《群书治要》也到我们手上了,我们能不能每天手不释卷深入《群书治要》?大家笑是什么意思?假如不能就是慈悲心不够,你没使命感得过且过。所以我们冷静观察,一个人在哪一段时间成长最快?就他很有使命感的那段时间。你看很多年轻的女士生了孩子,也没人叫她去买书,她买一堆教育孩子的书拼命看,怕误了孩子,这就母爱,所以人一有爱心,他就有源源不绝的动力。到学校教书,谁催促老师们用功读书?也都是要自己主动。不只在书上学习,要跟很有教学经验的老前辈取经。我们看到学校里面年轻的老师有这么积极主动,跟他一交谈生怕误了孩子,误人子弟,他早点承传经验,学生早点得利。所以慈悲为本,动力在慈悲;方便为门,要利益他人,设身处地善巧方便。

  太宗皇帝吸收了古圣先王这些经典的智慧,他也要因时因地把它运用上去。太宗皇帝说到,「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太宗说到,让我能够(稽就是考察)每次面对事情,都能以几千年历史当中的这些经验智慧,来判断、来做决策,他不会迷惑,他也应对笃定。你看我们现在不要说治国,自己每天跟人处世待人连话都不知道怎么讲,连应对进退有时候分寸都不懂,原因是什么?我们读历史太少,读历史长见识。读经典才能贯通义理,不只要懂义理,也要增长见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这一生当中,多少次去给自己的父母讨教人生经验?自己到单位去,曾经多少次主动跟主管讨教人生经验?自己有几次主动的,在中华民族历史当中取得经验?好学近乎智,不主动求学很难有智慧,那就变成只能迷惑,而不能不惑了。大家真下功夫在《群书治要》,保证也能像太宗说的稽古临事而不迷惑。太宗讲这句话感恩的心,卿等力也,这个可贵,他身为天子皇帝,还能时时念著臣子的恩德,这真的不容易,常保这颗感恩的心。尤其太宗皇帝常常在群臣面前,都是赞叹魏徵大人,觉得这魏大人就像他的老师一样。而且整个贞观盛世,他还归功於魏大人的这些劝谏,所以太宗的人格特质是非常可敬可爱的。

  「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平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能成就一个盛世是结果,原因在天子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政治智慧,那就是从这一部书当中承传来的。所以「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实在是从事政治的人必定要读的一本宝典。师长这次跟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先生见面,讲到这套宝书,马哈迪先生马上就说,我也要学习。你看长者八十七岁了这么好学,这么希望也从中国的政治智慧中,能学到是不是能利益他自己的国度,这个好学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效法。所以师长就希望,我们能够把《群书治要》三百六十句,再翻成英文,提供给各国从政者来深入中国的政治智慧。而且中华文化不是属於华人的,我们的老祖先跟圣贤人,他的心胸是非常宽广,应该是属於全天下的人类。不只是从政者必读,应该是所有为人父母必读,为人老师必读,为企业团体领导者必读的宝典,这都是修齐治平的学问。每个家庭、每个团体,小到家庭,大到国家天下都需要。而且我们要了解到,唐朝离汉朝几百年的历史,之前又经过魏、晋、南北朝、隋朝的动乱,经过了一、二百年的动乱,我们想一想,要多久的时间让天下大治?事实证明太宗皇帝贞观年间,没有多少年整个国家就安定昌盛了。

  所以就可以了解到,只要教育办对了,只要政治用对这些为政之道,这民心是很快的接受教化,天下就安定,不是要很长很长时间的。所以为什么这些教诲是宝,它可以很快的改变个人的命运,改变团体跟国家的命运。《中庸》讲的「人存政举」,有智慧的人掌权,很快的整个风气就会变。而且面对这个时代,很多国家是民主政治,领导人是选出来的,所以选民要能判断,什么样的人是好的政治人物,才是能当领导者。老百姓都学了《群书治要》他就会判断,这个领导者一上位,就是特别会花钱,特别重享受,铁定不是好的,下一次就不要选他。从中国的历史当中了解,德行最重要是孝廉,「举孝廉」,他以后投票就不是去听那个候选人骂人,是去调查这个候选人孝不孝顺、廉不廉洁?才能选出好人,才能办好政治,为政在人!所以民主国家老百姓也必读这本书,不然投错票每个人都要负因果责任的。人是我们选出来的还有什么好抱怨的?所以人没有判断力不只毁了自己人生,可能连国家的前途都会毁掉。

  接著下一段讲到,然而「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达」,还不是很发达,还不是很普遍在运用。「此书至宋初已失传」,那个时候印刷术还不是很发达,可能也没有几套书,结果后来宋初失传了。日本人不简单,很珍惜这些宝贝,你看他们就把它保留起来了。所以「《宋史》亦不见记载。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仓时代」,这是日本幕府的一个时期,叫镰仓时代。「日本僧人」,日本的出家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这个僧人不简单他是用手写抄下来的。可见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当时候佛门的出家人对整个中华文化,都是有相当的深入、相当的修养。而这一套书,「并於清干隆六十年」,就是后来嘉庆登基,「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失而复得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和台湾分别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这个应该差不多八十年前的事情。

  「二0一0年岁末」,师父提到这个因缘,就是去年的岁末,师父「幸得此书,反覆翻阅,欢喜无量」,老人家觉得这个真的是可以救民族、救世界的宝书。「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全世界带来永恒之安定和平」。「最极关键者」,关键在哪里?「即国人本身,必须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他有正确的认知他就会相信,他就会愿意深入经典,进而去落实、去解行相应,之后就能不断契入圣贤的境界,所以他一认识了首先这疑惑能够断除。「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时空,亘古弥新」。圣贤所承传下来的这些文化经典,并不是他们发明的,就像孔子讲的,「述而不作」。他们都是承传古圣先王,而且他们都是契入心性、契入明德,依循性德处事待人接物。所以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并不是圣贤人牵著我们鼻子走。只要我们老实的去依教奉行,我们自己也能契入明德,那时候就会了解到,是随顺自己的性德在处世待人,而不是老祖宗牵著鼻子走。因为传统文化引导我们契入的境界,是每个人本有的本善、明德,是恢复我们的明德,所以这些性德是超越时空的真理,它是亘古不变的。

  我们其实可以从八德来看、五伦来看,这五伦、八德绝对不会因为时空而改变,一变就乱了。所以这不是谁发明,这都是跟性德相应的学问。我们看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所有家庭跟社会的乱象,就是因为不符合这八德;只要再把八德复兴起来,家庭跟社会的灾祸就化解掉。而我们怎么学习?师长提到,「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要真诚恭敬来学习、来领受这些教诲,所以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师长又在后面加到,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诚敬得千分利益,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大家别嫌我罗嗦,不知道我在念这一句的时候,大家有没有觉得境界在往上升?万分诚敬我们能不能提得起来?真的提起来句句都有相应处!所以「《曲礼》曰」,「曲礼」一开头就讲「毋不敬」,时时都要保持诚敬的态度。尤其求学问那要对圣贤恭敬,对他们所留下来的经典恭敬,这恭敬怎么落实?有理有事,那就要在生活的每个细节当中,提升自己的恭敬态度。好,这一节课我们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学习。谢谢大家。

资料恭摘:净土法门法师专集网站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一集)  2011/5/2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57-000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蔡礼旭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五明学佛网:蔡礼旭       《群书治要360》学习分享)  

 蔡礼旭老师:真正有德行的人讲话厚道 

 蔡礼旭老师:导正孩子骄傲、不负责任等坏习惯 

 蔡礼旭老师: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 

 蔡礼旭老师:中国文化的心法是君、亲、师 

 蔡礼旭老师:教育孩子要顺乎自然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谦卑 

 蔡礼旭老师:仁德之人必定是以身作则 

 蔡礼旭老师:夫妻相处不好怎么办? 

 蔡礼旭老师:伦理道德教育影响一个人 

 蔡礼旭老师:夫妇关系要慎于始 

 蔡礼旭老师:学贵力行 

 蔡礼旭老师:相夫教子的心境就是去成就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