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成峰法师:依止善知识学佛修道的根本


   日期:2013/4/20 20: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善知识的含义
  
  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mitt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多。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
  
  二、善知识的种类
  
  《旧华严经》卷三十六离世间品说有十种善知识,即:能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识、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
  
  《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善知识有三种:(1)外护,指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2)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3)教授,指善巧说法。
  
  《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九载,与法者为上亲友,与财、法者为中亲友,仅与财者为下亲友,以上称为三友。
  
  《华严经探玄记》也举出人、法、人法合办等三种善知识。
  
  三、善知识的标准
  
  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
  
  《四分律》卷四十一载,善亲友须具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思能思、密识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等七个条件,即所谓“善友七事”。
  
  《大般涅槃经》云:“何故名为善知识耶?善知识者,能教众生远离十恶,修行十善,以是义故,名善知识。又复如法而说,如说而行,自远十恶,亦令他离,自行菩提,亦令他行,名善知识。又自行施戒闻慧,亦令他行,名善知识。又不能自乐,常为众生,不讼他短,常说善事,名善知识。如大船师,善渡人故,诸佛菩萨亦复如是,度尽众生出生死海,名善知识。”
  
  四、所依善知识的标准
  
  《菩提道次第略论》所说的善知识,不是仅仅引导我们至人天乘或声闻乘就可以了,而是能够接引我们从凡夫地直至圆满佛道。圆满的善知识,必须具足八种功德。如《瑜伽师地论》二十五卷说:“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大乘庄严经论亲近品》中更说具足十德为圆满的善知识,如彼论说:“若善知识,具足十种功德者,应堪亲近。何等为十?一者调伏,二者寂静,三者除惑,四者德增,五者有勇,六者经富,七者觉真,八者善说,九者悲深,十者离退。调伏者,与戒相应,由根调故。寂静者,与定相应,由内摄故。除惑者,信念与慧相应,烦恼断故。德增者,戒定慧具,不缺减故。有勇者,利益他时,不疲倦故。经富者,得多闻故。觉真者,了实义故。善说者,不颠倒故。悲深者,绝希望故。离退者,于一切时恭敬说故。”此中十德,全为《瑜伽论》八德所摄,仅名相开合有差别而已。如寂静、除惑、觉真,可以摄入《瑜伽论》八德的能有所证中,德增可以摄入安住禁戒、能有所证中。故二论所说,皆是善友的圆满德相。但时值末法,去圣时遥,具足这样圆满德相的善知识,实不易得,但也切莫依止过大于功和功过相等的人,一定要依止功较增上,具足戒定慧三德的善知识。
  
  五、能依止弟子的标准
  
  《四百颂》云:“质直具慧求法义,是则名为听法器。不将说法之功德,执为过谬听亦然。”
  
  具备质直、具慧和求法义三种品德,则可以成为法器,不但不会将说者功德执为过失,也不会将听者之功德执为过谬。
  
  《功德藏》云:“具信慧闻大悲心,恭敬戒律三门调,宽宏慷慨净相愧。”将善知识视为真佛——具大信心;知善知识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具大智慧;能够受持善知识所宣讲的一切正法——广闻博学;慈爱那些痛苦无有依怙的众生——具大悲心;恭敬善知识所传授的律仪——敬护净戒;身语意寂静调柔——三门调柔;内心能容纳善知识的一切行为——宽宏大量;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皆供养善知识——慷慨大方;内心很少出现不清净的分别恶念——具有净相;如果造了恶业立即想到:善知识知晓我的恶行,并一定会羞辱我——具惭愧心。弟子因当具足以上条件来依止善知识。
  
  此外《功德藏》云:“极护上师具善巧,厉斥不嗔如良驹,来去无厌如船筏,犹如桥梁承贤劣,犹如铁砧忍寒热,依教奉行如忠仆,断除我慢如笤帚,舍骄慢如断角牛,契经所说依师法。”
  
  弟子的所作所为应时时刻刻随顺善知识的心意,不要做违背善知识意愿之事。无论善知识如何严厉呵责制裁,既不嗔怒也不怨恨,犹如驯服之良马;因善知识的指派而来往奔波也不生厌,犹如船筏;能够承受善知识所吩咐的一切好坏之事,犹如桥梁;能够忍受一切艰难、困苦、寒冷、炎热,犹如铁匠的铁砧;听从善知识的一切言教,犹如奴仆;断除我慢,常处卑位,犹如扫帚;舍弃骄慢,恭敬诸众,犹如断角的牦牛。
  
  六、依止的方法
  
  具备能依条件的弟子,依止善知识的方法有两种:一、意乐依止法,二、加行依止法。其中意乐依止法又包含净信为本和念恩生敬两部分。
  
  信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宝炬陀罗尼》云:“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除疑度脱诸瀑流,信能表喻妙乐城。信无浊秽令心净,能令离慢是敬本,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说明由信的缘故,能令未生功德产生,已生功德得到增长。通常广义上的信心指对三宝、业因果报、四谛法等等生信,而此处却是指对所依止善知识的信赖。学人要经常观察善知识的功德。应视善知识如同佛陀,则不会于其产生寻过之心。对于他的过失,要做善知识示现想,善知识能忏悔想和见过对己有损想。
  
  学人应时常忆念善知识对自己的恩德。《十法经》中云:“于长夜中,驰骋生死中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覆而重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还要依《华严经》所说一样,忆念善知识的救度之恩、教授之恩和哺育之恩。
  
  加行依止的方法包括财物供养、身口承事和如说修行三种。《庄严经论》云:“当以财利及承事,如教修行依知识。”其中又以如说修行最为重要。《本生论》云:“报恩供养者,谓依教奉行。”
  
  七、依止善知识的功德
  
  善知识是指导我们修善断恶,离一切苦,得一切乐的导师,故他于我们的恩德极大。《本论》认为如法依止善知识,可得八种功德。一者能得究竟胜果,二者能令诸佛欢喜,三者诸魔不能为害,四者遮止烦恼恶业,五者地道善缘增长,六者生生遇善知识,七者不堕险恶之趣,八者成就一切利益。其他经典中,赞叹善知识功德的经文也很多,这里引证几段,以启发我们对于善知识恩德的善净意乐。
  
  《增一阿含经九众生品》云:“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从共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免生老病死。以次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这里赞说善知识是成就学人的全梵行功德之人。
  
  《法华经》中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弥勒请问经》云:“弥勒当知声闻缘觉及无上佛陀之解脱,彻见诸法之智能,皆来自依止善知识。弥勒,当知众生之一切利乐皆源于自之善根,彼亦来自善知识。”
  
  《华严经》中说:“善男子,菩萨由善知识的摄持不会堕入恶趣;由善知识的教导得以出离世间;由善知识才能得到恒时不离菩萨的无忘失妙行;由善知识得以成就菩萨的一切稀有妙行;由善知识才能依靠正觉之道断除业惑障碍,出离生死大城到达清净解脱之地。”
  
  《华严经·不动优婆夷章》云:“其有修行善知识教,诸佛世尊悉皆欢喜。其有随顺善知识语,则得近一切智地。其有能于善知识语无疑惑者,则常值遇一切善友。其有发心愿常不离善知识者,则得具足一切义利也。”
  
  《华严经·德生童子有德童女章》云:“善知识者,长诸善根,譬如雪山,长诸药草。善知识者,是佛法器,譬如大海,吞纳众流。善知识者,是功德净法生处,譬如大海,出生众宝。善知识者,能净菩提心,譬如猛火,能炼真金。善知识者,出过世法,如须弥山,出于大海。善知识者,不染世法,譬如莲花,不着于水。善知识者,不受诸恶,譬如大海,不宿死尸。善知识者,增长白法,譬如白月,色光圆明。善知识者,照明法界,譬如盛日,照四天下。善知识者,长菩萨身,譬如父母,养育儿子。以要言之,菩萨摩诃萨若能随顺善知识教,得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功德等。”
  
  《大乘四法经》中说:“菩萨尽形寿乃至遇到丧命的因缘,毕竟不得舍离善知识。”
  
  所以我们应发大愿,不离善知识。善知识是如此的重要,所以作为欲求安乐的,想得到声闻缘觉以及无上佛果的人都应平等地发起如是愿:诚心祈愿所有能利益我的善知识,给我显明开示普贤行愿,照明解脱大道,引导入于涅槃大城,能在一切时处与我聚会在一起,对我恒时欢喜愉悦,无有疲厌弃舍之心,犹如蜜蜂喜欢芬芳的妙花一样。
  
  八、不依止善知识的过患
  
  《略论》认为,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会感得如下过患:一、轻蔑师长过同轻佛,二、违逆师意断坏善根,三、修殊胜法难得悉地,四、勤习经教种地狱因,五、功德难生已生退失,六、常为不如意事困扰,七、后世堕落无边恶趣,八、多生难遭遇善知识。
  
  《金刚手灌顶续》云:“薄伽梵,若有毁谤阿闍黎者,彼等当感何等异熟?世尊告曰:金刚手,莫作是语,天人世间悉皆恐怖,秘密主然当略说,勇士应谛听。我说无间等极苦地狱,即是彼生处,住彼无边劫,是故一切种,终不应毁师。”
  
  世间人为了学习一些雕虫小技,如文艺、武功、工巧、诗画等,也会在数年乃至用尽毕生精力依师求学,亦步亦趋地潜心用功学习,对师父毕恭毕敬,对待师命象圣旨一样丝毫不敢违犯,如此才能成办。那么要求得无上菩提果位,寻访上师,观察依止,这是首要的工作。
  
  现在有些人有点世间知识学问,自我感觉良好,不寻师访友,独自闭门造车,埋头研究佛经论典。记了几句经文偈语,背了些法相名词,消释得几本经书。自己分别念理解了些道理,不知对错正邪,就自信自肯,认为通达佛菩萨祖师大德的密意,甚至认为理解文句就是证悟,所以著书立说,收摄门徒,沽名钓誉,赚钱捞财,甚至呵祖骂佛,斥经谤教。如此贩卖如来,瞎人天眼目,灭正法圣教者,在如今世间可谓如麻似粟。诚可悲叹!
  
  结语
  
  《华严经》中云:“犹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善知识就如黑暗中的灯炬一样,照亮修行人的道路。或依善知识引导开示的灯光,能见到自心无明黑暗中隐藏的佛性宝藏。若无善知识指引教授,纵使绝顶聪明,竭尽其智力,也无法了知佛法的少分。何以如此?因佛法深奥广大,远非世人以世间智识所能窥测,所以必须依止善知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成峰法师       学佛)(五明学佛网:成峰法师       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