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首愚法师:六祖的印证


   日期:2009/8/2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了觑破生死 修行不怕苦 我们住山闭关有一个非常好的名词,叫“长养圣胎”,这“长养圣胎”是悟后起修,依据佛法的理趣,修行人都弄清楚了,藉住山闭关的一切放下破除身心五蕴的束缚。虽然大家在这里只有一个礼拜,也可算是一种尝试性的小闭关,但不是真正的闭关。
  真正的闭关是孤伶伶一个人的,现在有些教派动不动一个礼拜的共修也叫“闭关”,也不错了。大家要尽量把握时机在此把身心放轻松,天气冷热这也是加行练功的一种,尤其练武功的人,天气愈热愈要练,天气愈冷也要练,最冷最热都要练,对色身的转化会更快。这也是考验我们的道心,考验我们的耐烦,这叫“藉境练心”,很重要的。
  所以大家有一个礼拜,把握一个礼拜,有二个礼拜就把握二个礼拜。在十念法门里头,第十个叫“念死”,这是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出家、在家,都要有这种“生死”极迫切的认识。所谓“黄泉路上无老少﹂,一个死字本来就都立在每一个人前头,大家岂可草率浪费了能好好参究生死的当前这一刻光阴。当我们一口气不来时,怎么办?何去何从?这就是禅宗祖师用来参话头的“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跟另一个话头“父母未生我之前,什么是我本来面目”旨趣相通。
  实际上,生前死后我在那里?这是个大问题,生死事大,我们学佛就是要了生脱死。所以当我们想到生死,那热呀!冷呀!都不是问题。好比一个人得到肝癌、肺癌各式各样的重症,那种痛苦、挣扎,会比我们热还轻松吗?那不但没轻松,还不知道痛苦多少倍!如果没有正念,有的人一听被医师诊断是癌症,整个人就变形,精神就崩溃了。为什么?平常没有修为,没有念死,没有心理准备,所以对生死很挂碍,不晓得死后到那里去。
  对生死看得很透彻、很达观的庄子,他太太死了,他还在击盆而歌,好像在庆贺一样,这种生死观表现在行为上,一般人是很错愕而难以理解的。古哲用两句话赅之:“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唉呀!生只是暂时的来一下,死可要回归于本来啊!记得我父亲八十岁左右经常跟我讲:“大概快回去了”!他经常有心理准备,“快回去啰!”一天到晚,他老都很开心!一点也没为快要死了而好像很悲哀。“心静自然凉”不是一句口头禅所以,你修行想到这“死””的确不是问题,那其他就好办了。比起那些被病魔缠身者的那种痛苦!那现在你受的这点热算得了什么?而且,你了解这个热的本身,功夫作得好,有助起动﹁暖﹂相,正好助长你色身转化,多好呢!各位!好比一壶水,什么时候才能煮沸?温度高到一百度才能煮沸开来,那我们色身什么时候才能转化?“暖”相还没出现,转化不了的。而冷时暖相照样起来,那才算数。我们一般凡夫的习性,喜欢好环境、好饮食,安逸惯了,修不了行。有的人比如当老师的,如果他心想好好的暑假,怎么不放假,还跑来这边受苦,那这一想什么行都修不了了!这等于在一开始的地方就错,结果必然满盘皆输。因此大家一来这里,先要能认同它,这对我有好处的,对身心转化有帮忙的,那你就打从内心欢喜接受,你没有跟它对抗,那一切便“心静自然凉”了,这便有真功夫了,所以千万别被外境骗!“心静自然凉”,对我们好像只是一句口头禅,想得到,做不来,境界现前就垮掉了,这是“看得破,忍不过”,我们第一堂在这上面要先互相打气。 比对三Q与华严四法界,现在社会上不少学科或生活上的用语,与佛法的观念颇能相通。比如现在大家时常听到的IQ、EQ、AQ这三Q。IQ是指一个人的理性度,头脑清晰的智力,现代的医学又发现IQ与左脑有关。EQ指一个人情绪的处理和感性的发露,与右脑相应。这IQ与EQ也跟我们修行有关系,用佛学名词来讲,IQ就是理法界,EQ是事法界。有的人与生俱来,多少累劫熏习来的,一些儒释道的书籍,他一看就懂,也很会讲,这种人就是IQ高。但是讲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道理很会讲,境界现前,就垮掉了。有的人不大会讲道理,但是他情绪非常平和,当事境现前时,情绪非常好,人际关系也处理得好,但你要他讲道理,他讲不来。这是EQ高。
  IQ高的人并不代表他EQ高,EQ好的人并不代表他IQ好,每个人多生累劫的习性不同,脾气不同,能够想得到,也做得来,这想得到就是IQ,做得来就是EQ,两个能综合均衡发展,即是AQ好。AQ以佛学来说,是心能契合理无碍与事无碍。我们修行,看经听经希望佛学道理能够了解,了解了并不代表佛法修完成了。了解了,理念清楚了,正好拿来用在做人处事上面,来历练我们EQ的事法界,让理法界、事法界能不断交融,让理性与感性达到均衡点,这在佛学上,叫悲智双运。智就是IQ,悲就是EQ,悲智要双运才能进到佛法修证的最高境界。
  IQ、EQ、AQ的说法可跟佛法华严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事法界的四法界方便对照,但是二者中间能不能加上等号,但看你个人的融通,二者之间有浅有深。这可从佛法的翻译上晓得,比如“般若”,为什么不能全从“智慧”上来翻译,因为世间法的智慧有“世智聪辩”之嫌,还是表层的,所以般若翻译不直用智慧,就怕它混淆。因此这IQ、EQ、AQ相对于华严四法界还是比较表面的。我们一般人听经,好像懂了,看看经,好像悟了,却往往还是表层的一种IQ的反应而已。大家如果有看过《六祖坛经》,这里头有很多人物对比的镜头,你可从中看出一些端倪。比如大家最熟悉的神秀大师跟慧能大师。神秀大师他学问非常好,学问好,并不代表智慧,但是佛学的理念他很清楚,只不过一对上“般若”,他就糊涂了,悟不了道。所以跟大家拿IQ、EQ来对比佛法,晓得大致上是这么一回事,就可以了。千万不能就完全把它们当做是彼此相等,造成一种执见,那就又出问题了。
  从医学、生理学的观点来说,我们人类脑部的开发的确非常有限,因为开发非常有限,所以它的智慧非常浅,福德也非常浅,无法与由般若得到的开发相比。又比如佛法以“阿赖耶识”来统括我人的身心和行为,这包括了世间法的心理学、生理学和伦理学,在根本上更有深度,更能探索生命的玄奥处,不限只像在生理学上讲,多动左手 ,对右脑有助益,多动右手,对左脑有好处,这种层面的发现而已。看看现在有关健康保健的书籍都是这么讲的,初步是没有错,运用的确有它立竿见影的效果。多走路,多摇呼啦圈不错,但摇过度,也会出问题的。
  我们准提法的共修是用金刚念诵来持诵准提咒。大家所发的咒音此起彼落,有绵延不绝彼此互助增上的效果,如果你一个人自修自念的话,就念不出来这么好的,大致上会念念停停。所以自修时,往往可能就要穿插金刚念诵和瑜伽念诵,两个交互使用。
基本上一起念诵,大家要在法上都已很纯熟,那一起合起来念,定慧的基石就比较能奠定得深厚。况且金刚念诵的效果好,对身心转化比较不同,所以个人闭关中,习惯用瑜伽念诵,比较轻松,但是大众共修机会难得,金刚念诵最派得上用场,一试便知其的确不同。我们再修一段法。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