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吴伟忠:施舍与交换


   日期:2009/8/3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时下,“财富”已成为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无论是在大众媒体,还是在街坊里巷,“财富”都被人津津乐道,宠爱有加。故有财富全球论坛的举行、《福布斯》杂志“全球财富排行榜”的发布、知识经济学的风靡、乃至电视台“才(财)富大考场”的热买。财富不再遮掩和避讳,而开始主动地展示自我。

谈论财富并非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关键是如何谈论。事实上,对于财富的无所顾忌进而大谈特谈,自然是国人正视人生、求真务实的表现,但更是当代中国社会日渐商品化、商业化的结果。没有后者,财富也许仍停留在“国王的新装”阶段。

其实,国人向来不缺乏对财富及富贵生活的向往。正史中就白纸黑字地记载着,剪径好汉陈胜不甘居于人下,遂辍耕垄上,扬言要成王成相,且誓言“苟富贵,毋相忘”。陈胜言必行,行必果,其鸿鹄之志终以遂成。从此,胜哥便成为无数无产者心中的英雄与偶像,指引着他们为理想而前行。被史记以夸张笔法描绘的高祖刘邦,是最早的成功仿效者,这位勇不如霸王、智不及张良的乡间亭长凭借其曼德拉式的长者风度赢得了天下。当其衣锦还乡时,心中念叨的还是要在老父面前证明自己:与老大、老二相比,我刘季(老三)的财富多否?

同对财富的追求一样,国人亦向来不缺乏拒绝财富之理论与实践。从夫子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到孟子的“不饮盗泉之水,不食嗟来之食”,乃至宋明理学家向往的“孔颜乐处”,恪守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历代儒家圣贤向我们充分展现了他们对待财富的态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在道义面前,生命尚且可以放弃,何况财富。

儒者是可爱而可敬的,因为他们敢于对财富说“不”,且这力量是来源于“道义”。但儒者并非禁欲主义者,他们只是少欲而已,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并不绝对拒绝财富。儒者可以轻视财富,但并不以之为可有可无。因为儒者所尚之“礼”、所重文饰之物质基础即是财富。礼者,国之大体。夫子重礼,尤重礼之精神,即“敬”,故“人而无仁,如礼何?”但既然要用“礼”来沟通人事,便涉及到礼“物”,无论是通神祭祖,还是朝聘燕乐,所行之礼总要有相应之礼“物”来匹配,故破费是少不了的。于儒者而言,这项开资并不奢侈,恰恰是得其所(正对应于其哲学理论上的心物平行论)。墨家对此则颇不以为然,认为文饰过度是一种浪费,墨家巨子亦身体力行,过着近乎苦行的生活。可见儒者虽无强烈的致富理论,但对财富的拒绝并不彻底,当道义对财富的制约失效时,财富的浅滋暗长一不留神就成为可能。

儒家理论与财富滋长的关系,自然未可比拟于马克斯·韦伯所描绘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就后者来说,强调的是入世苦行对财富激增的积极、主动意义。但即便这样,儒家理论还是为财富的增长与安顿提供了较大的可能空间,只要看一看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豪华装潢,就知道“有恒产者而有恒心”不仅是针对“小人”,也同样适用于士人。

如此,儒者非但难以清高于浊世红尘之外,且多少成全了新儒学与东亚经济奇迹相关联的论断,这在当下知识经济学甚嚣尘上的今天,于儒者而言,未尝不是一丝迟到的安慰、一份意外的惊喜,但这对儒者的安身立命并无裨益。因为若对财富仍有挂念,则无论是自诩清高还是执著追求,均被财富所羁绊。民间故事时常给我们讲述贫者幸福、富者烦恼的故事,似乎富裕是一种罪恶,而贫穷反倒是人的本真状态,这自然是无数民间故事编撰者所处的弱势地位所致。事实上,富裕程度与生命之本真状况并无必然关系,国王并不比乞丐更烦恼,而农民也并不比总统更幸福,关键在于当事人本身对当下境遇的理解:如何把握诸如财富、地位乃至名声等“名色”?若达如实观,则贵为太子之佛陀可以弃繁华如敝履;若执著知见,则虽为无产者,仍沉沦世间。

佛陀逾墙而走,弃繁华如敝履颇似“粪土当年万户侯”之激烈行径,但其实不然,因为二者的依据不同。佛教观照财富,非如常人般肯定财富,但也非简单地否定财富。后者虽摆脱了常见,却又落入了断见,故虽有“富贵于我如浮云”之说,终不免带有故作清高之嫌。

佛教以超越断、常二见之如实观,观照宇宙诸法皆是缘起性空。财富亦是如此,所以对财富执著之根源在于将财富实体化,从而忘却了它的缘起空性。因此,要否定财富,并不是简单地对财富说我不要,而是将财富还原到建构财富的关系网络中将其解构。

要解构财富,就得知道财富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一般而言,财富即有形之财产,如宅院、田园、店铺、衣物、珠宝等等,同时还包含一些抽象的名称及符号等等,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拥有某一知名品牌,即意味着拥有这个符号所带来的商业利润。虽然财富之表现形态有林林总总之不同,但都具有一个共性:能直接或间接展现“购买能力”的“物”。从财富的流通性来说,财富是公共的;但从财富暂时的归属状态来说,又有公共财产和私人财产之分,而当购买力被少数人垄断时,富人与穷人就此区分。

可见,财富虽是“物”,指向的却是自我,购买力的大小可置换成自我成功感的强弱。但要追问的是:我为何要“购买”?所谓购买,就是通过交换获得所需以填补不足。那么自我缺乏什么呢?无非饮食男女、良田美宅、华衣宝马以及诸如此类。但诸种物欲满足后,新的物欲又会生起,所谓欲壑难填。可见要填充的不是“物”本身,而是不断地被填充之过程。也可见自我的真正需求者并非诸物,自我的贫困正在于自我的有限、非自足性。如海德格尔所言,此在是有死者,是向死而在。意识到此点,故自我要通过与世界的交换来弥补自我,也就是说,要通过不断处于“上手”的状态来抵御恐惧或麻痹自我。

那么自我用什么来与世界交换呢?自我其实是用自我本真状态(佛性、空性)的阙失或不在场来进行交换。这样交换者即是“自我”,被交换到的“物”就是财富,而交换出去的则是自我的本真状态。换言之,自我是通过质当“良知”而获得财富(类似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之间的交易)。得出这一结论虽然颇有些骇人听闻,但这并非是要否定世俗劳动、勤劳致富的意义,恰是要挖掘世俗劳动的神圣性。众所周知,思想家卡尔·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出了一个“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从美学角度把握到了人的本质在于“实践”: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但如劳动者在实践活动中本身处于非自由状态,且所创造的反成为压制本人的东西,这种实践就发生了异化。

劳动的异化就是劳动的创造性转变为交换性。作为一种交换方式的劳动控制了到目前为止的人类历史,无论是在结绳构巢之远古,还是在虚拟存在之今天,人类始终在交换彼此的劳动。由于交换的存在,财富成为稀缺品,成为“可欲者”。敢于拒绝财富,就要敢于拒绝交换。道家曾经尝试过这一挑战:老子以“不窥户而知天下”、“老死不相往来”而自绝于世界,但最终还是要“鸡犬之声相闻”。至于与老庄思想颇有关联的神仙家,在乐游于洞天福地的同时,并未忘记人间富贵。

佛家彻底否定了已有之交换,但又没有放弃交换,只不过将以前之交易转变为感应:以己心感应他心,这便是布施(施舍)。施舍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十分奢侈的行为,一个人要施舍些许银两给乞丐是要经受世俗理智足够力度的拷问:他是真乞丐吗?他为何不劳而食,坐享其成?我这样做是不是很傻?等等。其实现代人并非在每件事上都这么充满理智,斤斤计较(只要想想那些一掷千金的奢侈行为就不难明白),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交换意识”:即便是一分钱也是我辛辛苦苦攒来的,凭什么我要给他?除非他能用什么与我交换。当施舍不是一种自觉、自发的情感流露,而变成一种利益计较时,施舍也就失去了它的神圣性。所以个体、私人意义上的施舍日渐减少,而公共意义上的施舍反倒在增加,譬如单位组织的赈灾义捐、集团性质的公益赞助,其实后者也多少成了一种展示,带着某种交换的意味。

施舍的本质是神圣的,而真正的受益者也不是受者,恰恰是施者。在古代印度,乞者受到公众足够的尊重,因为通常只有出家修道之人才有资格行乞。出家僧侣专心修炼,不预俗事,故往往托钵乞食。而施者则把施与视为一件积累福德之事,故对乞者是恭敬有加,决无有现代人之横眉冷对或孰视无睹。在这一乞一施的互动过程中,双方的人格和精神境界都得到了提升。至于佛教,则进一步将施舍发展成为一重要的修行法门:布施。

布施在早期还局限在居士方面,当时佛陀教导居士要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者以求取福德。后来,佛教发展到大乘阶段,主张菩萨行,故布施也成为出家众的修持之法,并成为六度之首(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谓“度”,即为梵文的汉语对音波罗密,意为到彼岸。借助此六种法门,众生得以脱离烦恼生死之此岸,度达解脱自在之彼岸。

看似简单的布施为何有如此功德呢?因为布施体现了佛教的根本精神:无执、无所得。依《大乘义章》的对“布施”的解释,以己财事分散与他称为布,辍己惠人,称为施。可见布施之目的在于破除个人之悭贪心,进而发起慈悲心,舍己而度脱众生。佛典中给我们讲述了许多感人的布施故事,如佛陀在因地时舍身饲虎的壮举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布施就是牺牲。

布施既是牺牲,则施舍财富(包括己身)也就是拒绝“交换”,由此,“我执”得以消解。众生无始无明,为业力所驱,妄执恒常不变之“我”,故百般思量巩固之、安顿之、展示之,实则计较之思愈精,离实相之境日远。依唯识之说,唯识无境,万法唯识。究实而论,无论“我”,还是山川大地、草木瓦石、莫不为阿赖耶识所变现,并无自性,财富亦是如此。正如恒河之水,饿鬼见为脓血,人执为水,天视为琉璃,而佛菩萨照之皆空。若众生愚钝,则会于瓦砾、草木等诸幻化事作宝马、珠宝种种财富想,坚固执著,犹如痴猴捞月,终坠水中。当然,确认财富的缘起性并非是要否认财富“世间极成真实”的意义,但这主要局限于世间法的范畴,故在《中阿含经》中,佛陀屡屡教导居士要以道求财。

认识到诸法的虚幻性,则布施已摄取了般若精神于其中,故布施乃是无住布施、无相布施,因此布施者应以无贪著、无悭吝心修行布施,达到能施、所施俱空之境。如同《金刚经》所云,菩萨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若布施已达实相空义,则作为施者与受者的众生非但不会滋生虚无之感,反倒会倍长感激之情。由此我们不妨推而广之,人类存在之基本活动其实就是布施。人之于天、地、君、亲、师要尊重,因为此五者于己为施者,有大恩。但施恩于己者岂止于此,兄弟姊妹、亲戚朋友、邻里同事、熟人陌路甚至一切有情莫非施者,乃至一草一木、一瓦一石亦与我有默契,结缘于我。如此,我是受者,我已是受者,我既承载了太多的施与,则我已是大富裕者,我应是大施舍者。如是,“历史”于我非是被解构的对象,恰恰是我要回向者。

当“历史”不再处于被解构状态时,索取也就消失了,财富就此失去了交换意义。如是,菩萨行于世间,布施无尽。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施舍       交换)(五明学佛网:施舍       交换)  

 动机决定施舍 

 明知道是假乞丐,还要施舍吗? 

 达真堪布:施舍心是可以练出来的 

 因果交换(所有人应​该看看) 

 若不施舍,福禄难享 

 念佛施舍大放生,求财有道运气旺 

 呷绒多吉上师:要好好开始断贪吝,培养自己这颗施舍心 

 能否施舍?取决于你的动机 

 嘎玛仁波切:在心里生起一次自他交换法,多劫的罪业自然就能 

 噶玛仁波切:自他交换为修行核心 

 噶玛仁波切:观修自他交换,能将所有苦难转为修行助伴,清净 

 世人以为贪才能富有,施舍才会贫穷,殊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