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庄朝辉:我为什么选择佛教作为我的精神归依


   日期:2009/8/3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对于人性的认识

小时候,我看书一般把自己“代入”强势的、胜利的、好的一方;长大以后,我看书却经常把自己代入弱势的、失败的、甚至坏的一方,这给我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在看巴金先生的《随想录》时,看到老人在忏悔文革期间做过的一些于心不安的事(尽管是温和的检举,但对于真诚如巴金,已经够于心不安了)。开始我不认为自己会做出他这样的事。后来我将我自己尽力地代入当时的环境,当整个社会都在谴责某种看起来是那么“天经地义”地“邪恶”的东西时,而自己也因丢失信心而怀疑自己的想法全都错了的时候,我是否也会做出检举朋友的事?答案是可能的。再进一步,如果不检举就不给我饭吃;更进一步,如果不检举就使我遭受最害怕的事情,答案更会向这一边偏移。此时,检举的理由是:我还想生活、还想追求幸福。而不检举的理由是:这样会害了朋友,使自己一辈子良心不安。“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根据中国人习惯的善恶二元论及少年人的简单二元论,既然我不能做到至善,那我肯定是恶的。我为人性之恶感到深深的耻辱和痛苦,我在深夜里呼唤佛陀、上帝、大自然的救赎。这里我想重申,我对巴金老人有的只是仰慕之情,并无任何一点点恶意。

佛教提倡奉持戒律,要求人们在想作恶时观照内心,在做恶之后(即使是小恶)至诚忏悔,这都符合并超出了我以前的思考。人们之所以会作恶,原因主要是邪见(如纳粹等)和欲望(如食色等)。所以佛法强调树立正见,提倡少欲甚至无欲,这和儒家的“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也有相似之处。

人性不单有恶的一面,还有善的一面。那些作为人类善的代表,正是上天并未弃绝人类的明证。如社会活动家德蕾莎修女,法国神学家薇依,当代政治家昂山素季,写作《奥威尔杂文》的奥威尔,提出“第三种激情是同情”的罗素,当代思想评论家摩罗等等。他们主要是体现了人性善的一面。

即使一个恶人,有时也有善的一面,如《卡拉马佐夫兄弟》里的“一根葱的故事”。蔡志忠《禅说》里的“蜘蛛之丝”也是类似的故事。

佛法弘扬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悭贪、不嗔、不邪见。如果人人都能奉行十善,那么娑婆世界也就变成了人间乐土。

陈兵教授在《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里写道:

“天台宗的一心十法界,意谓每一众生的心识中都具足十重法界,十法界从主体方面讲,为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十类有情,这十类原是对宇宙中从低到高的一切有情的归纳,有生命类型、精神境界层次的意味。天台宗认为这十类有情都具足于人间,具足于当下一念,可以从人的心理状态、精神境界、言行去判别其归属于哪一法界。”

简言之,佛法认为人类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因为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都不全面,这也是当代伦理学界比较统一的认识,也符合我的观点。

二、佛法的认识论与因明论

佛法重本质,追求实相,发展了严密精深的佛教理论。佛教典籍有经、律、论三藏。汉译三藏有1692部,共6241卷。佛法的认识论,因明论(佛教逻辑)浩瀚精深,发展了极为精细而完善的理论体系,令人叹为观止。我学的是计算机科学,对数学和数理逻辑都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对西方哲学也有一定兴趣。研究佛法,可以深入经藏去了解佛法的认识论、因明论等等,并与西方哲学做横向的比较。

从高中起,这样的问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人有对自己思想的反思,就有对反思的反思,这可以趋向于可数无穷……这有点像一直往前走,第一次反思是走一步,第二次反思是走第二步,……语言上有“语言的语言”称为元语言,数学上有“数学的数学”称为元数学。同理,还可推出“语言的语言的语言……”、“数学的数学的数学……”。但一味追究是无用的,只要足够精确即可。但怎样才叫足够精确呢?就如同一个人不会一直往前走,走到目的地就可以了。

在我接触的哲学里,我找不到满意的答案。只有在佛教中,我才找到了对于此类问题的、目前最使我满意的答案。

三、为何不选择科学、哲学作为精神信仰?

周昌乐老师在《无心的机器》封面上写着:“宗教求善,科学求真,艺术求美”,这是我深深认同的。科学追求“为什么会这样?”但不追求“应该是什么样?”所以,并不能取代宗教对善的追求。君不见,由于核弹出世人类面临的毁灭危机?由于人类滥用科学征服自然造成的严重环境问题?即使在科学最发达的西方,诸多学者已对科学乃至理性进行了深层的反思。

至于哲学,我倾向于把它归于科学一类。哲学家即使在研究“什么是善”,并对这个问题很有研究,也根本不代表该哲学家就是善的。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海德格尔,令人遗憾地与纳粹有所瓜葛。当然如果你关心的只是研究学问,大可不必管这些道德上的事。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是善,就不得不对这件事发出质问。当代刘小枫先生对“哲学王”的呼唤,我觉得是不可操作的。即使真诚善良如苏格拉底,他能达到至善吗?我怀疑。

以上就是我为何选择佛教作为精神归依的主要原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精神)(五明学佛网:佛教       精神)  

 普献法师:佛教与人生哲学 

 普献法师:佛教徒的财富观 

 傅味琴居士:安居的精神 

 圣轮法师:有机农业保健康 有机佛法清心丹─ 佛教的「有机 

 洪启嵩居士:佛教的神通 

 其它:佛教中镜花水月的喻像(董良)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其它:论佛教的财富观 

 王雷泉教授:走进精神公园——访王雷泉副教授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附:佛教三字经(全文)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余韵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叙述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