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方兴:修菩萨行的三大门


   日期:2009/9/11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佛法的真义,世尊的本怀。每一个学佛者,都应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萨,梵语菩提萨捶,汉译觉有情。凡是修大乘道的人,都可称为菩萨。菩萨的品位,从初发心到最后身,深浅差别不大。如一个初发菩提心的人,能称为菩萨;文殊、观音等大菩萨,也称为菩萨。初发心的菩萨,虽然还谈不上具有什么大功德,经中却把他们赞为“众生之上首”,为一切人天和二乘圣贤所尊敬。譬喻狮子初生,就为百兽所畏敬;迦陵频伽鸟在壳中,音声已胜过一切鸟类;新月的微明,就为人类所敬爱。为什么一个初发心的菩萨,即能享有这样高的评价?因为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皆依菩萨行而有。菩萨不仅具有人天的善法,声闻、缘觉的善法,一切诸诸的善法,皆依菩萨而有。三世诸佛,皆从菩萨中生。菩萨道为一切善法的根源。菩萨的信愿、悲行、深慧,受到佛弟子的崇敬。

  怎样修学菩萨道呢?《大日经》说:“大菩提为因,慈悲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此处所说“慈悲为根本,以方便而至究竟”指法空慧,是成佛的方便;许多经论都把菩提心、慈悲心、法空慧当作菩萨修学的三大法门。菩提心是伟大的志愿,慈悲心是纯正的动机,法空慧是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指导思想。大乘菩萨在行菩萨道时,对此三者,不可偏废。例如布施:第一要以菩提心为根本,为了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行布施。第二要以慈悲心为第一,布施的动机,是为了众生离苦得乐。第三要以法空慧为指导思想,布施时做到三轮体空,不着施者、受者、所施之物三相。这样的布施,目的性明确,动机端正,指导思想正确,所修菩萨道才能如法进行,圆满成就。现将菩萨行三大法门概述如下:

  一、以菩提心为根本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没有菩提心,就没有大乘佛法:佛教的一切修行,如诵经、礼佛、供养、禅定等,一定要与菩提心相应,才能证道。菩提心是修大乘法者必须念兹在兹、须臾不可偏离的正确目标。从修证次第来说,菩提心的内容有三:

  1.愿菩提心:修菩萨行,首先要发大愿,尽未来际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发有四十八愿,药师佛发有十二大愿,普贤菩萨发有十大愿。这些例子,说明具有伟大的抱负,弘深的誓愿,是修菩萨行的先决条件。

  2.行菩提心:有了志愿,还需实行。没有付诸实践的誓愿,等于说空话。行菩提心主要是指受持菩萨三聚净戒。大乘经中,以菩提心为菩萨的根本戒。学大乘法者在行菩萨道时,有一念对利益众生的事业有厌倦舍弃的情绪,即是违犯了菩萨的三聚净戒。在菩萨修学的过程中,虽然会有曲折的道路,如退证小乘果,甚至还会堕在三恶趣中,但从长远来看,一经发菩提心,受菩萨净戒,便永不退失。菩提心如同金刚石一般,坚不可摧,经过熏习,种子又会萌发和成长,直至成就佛果。

  3.胜义菩提心:指大乘行者,以无我、无我所为正观,观察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法都是似有真实而无自性。观我无自性,名无我观;现法无自性,名法空观。悟入无生法忍,证得真如实相。这种真实智境,是语言尽竟,心行亦讫。即不生不灭,法尔涅槃。

  菩萨在修证上述三类菩提心的不同阶段上,各有侧重。愿菩提心侧重于起信发愿,行菩提心侧重于深悲利他,胜义菩提心侧重于体证般若。菩提心是统摄信愿、利他、般若智的根本法门,是大乘佛教的心要。

  二、以慈悲心为第一

  菩萨心从何而来呢?从慈悲心中来。慈悲心是大乘行的出发点,离开慈悲心,就没有菩萨,就没有诸佛,就没有佛法。菩萨的思想和行为,都以菩提心为动力,受慈悲心所驱使。行菩萨道的人,以众生的需要为第一。除了以极大的同情心利益众生之外,菩萨没有个人的利益和打算。

  菩萨的慈悲心,有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慈与乐:即以世间出世间种种善行,利益众生,使之同得安乐和幸福。悲拔苦:拔除或减轻众生的苦难,最根本的拔苦,是令一切众生同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喜是见众生离苦得乐,生欢喜心,以众生的喜悦为喜悦。舍是平等待人,对待众生一视同仁,不以个人的好恶恩怨而产生亲疏爱憎的分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萨慈悲心的总和。菩萨从慈悲心出发,将自己的身心、财物以及一切善法功德,都看成是众生的。虽然个人还暂时占有和使用它,但不应有占有观念,应将自己当做大众的公仆,代为管理和经营。一旦主人需要,当即无条件地奉献出去。

  菩萨的慈悲心,建立在缘起无我观与平等观的理论基础上。从缘起无我观来说,世间一切精神与物质的现象,都是相互依存,个体永远寓于共体之中,个体与共体的关系,犹如网结,离开共体,就失去个体的独存。以现世而论,个人的存在,一刻也离不开社会。如个人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工农业生产;知识与技能的获得,离不开师友的教育。就三世而论,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与自己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父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所以菩萨对待一切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和乐相向。这一从全局观察问题的无我人生观,是菩萨慈悲心的基础。从缘起的平等观来说,缘起法的实质,是使人通达一切法无自性,体现平等一如的法性。在法性平等观上,众生与佛一体,无有差别。菩萨依此而产生“同体大悲”之心,如有一众生在苦迫中,有一众生迷妄而未成佛,即等于自身在苦迫中,自身的功德没有圆满。由此产生菩萨慈济众生的心行,尽未来际而不停止。

  三、以法空慧为指导思想

  菩萨的慈悲心渊源于法空慧。法空慧,一称无所得智、般若智。现证的般若,名无分别智;证悟的法性,名无分别法性。这里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无分别智的含义是什么?菩萨的无分别智,是正观诸法无自性的分别。即分别一切法自性不可得,而证入无分别法性。具体地说:菩萨应分别、抉择、思维一切法自性有不可得,离我、我所执处,离非真实而似真实的一切戏论相。不能说一切分别都是自性有,都是遍计执,都是虚妄分别。如果真是如此,佛说闻思修慧,岂非成了颠倒?没有闻思修慧引发的无分别智,般若智也无从获得。从般若学来看,分别自性不可得的空观,非但不是执著,而且是通向离言无分别智的根本途径:般若经说的不应念、不应取、不应分别,不是叫人们什么都不念,不思、不分别,而是要人们懂得:不应念自性有,不应如自性有而取,不应起自性有的分别。简要地说,法空慧是通达一切法自性本空、证悟无所得的真空无相智。这一境界的证得,即《法华经》说的“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的圆明本觉智。

  菩萨以法空慧为指导思想,才能牢固树立了达诸法的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观察一切法缘起性空,离一切虚妄相,无一法可得,此即无相。

  第二、观察一切法依空而有,毕竟空具足恒沙功德,不废一法,此即无不相。

  第三、观察一切法虽离相而本体不空,虽具足恒沙功德而自性本寂。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若言其有,妙有非有;若言其空,真空不空。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此即无相无不相。

  行菩萨道为什么要以法空慧为指导思想?众所周知,菩萨六度万法,般若是正行,余五度为助行;般若是眼目,余五度如四肢和身体。所谓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万行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说明众德必须以般若为首,始能圆满万行,登佛果位。

  四、三大法门是成佛的坦途。

  三大法门是一乘究竟佛道,入此法门,不论修世间善法(五戒、十善、三福业)、出世间善法(四谛、十二因缘、三学、三十七道品)和大乘善法(六度、四摄、百八三昧、四十二字门),统统归入佛道。入此三大法门,一切善法,都是大乘法;离此三大法门,即非大乘法,不能成就佛果。

  大乘行是即人成佛的法门,它同带有隐遁倾向的小乘行、带神秘气息的天乘行,有着根本的区别。由人乘直入佛道,必须具备:究竟无上的菩提心,普遍平等的慈悲心,洞彻法源的法空慧。到了佛的果位,菩提心是佛的法身德,慈悲心是佛的解脱德,法空慧是佛的般若德。佛的三德秘藏,是人类道德的高度升华。佛的涅槃境界,以三大法门为动力,不动真际而起妙用。随顺众生的机感,现一切身,说一切法。如释迦牟尼佛在此土诞生、出家、成佛、说法、入灭,即是常住悲智一如的净德,随感而应。度生无尽的悲愿,是佛永恒、安乐、自在、清净涅槃四德的映现。愿一切有情,依此三大法门,同入佛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菩萨行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菩萨行       菩提心)  

 大寂尼师:《佛说阿弥陀经》重点介绍 1.如何读诵阿弥陀经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30~3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20~2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0~19) 

 傅味琴居士:发菩提心,女转男身(1~9)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菩提心的邪行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00~104)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90~9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7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