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巨赞法师:关于空与有的问题


   日期:2009/9/2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三性空有即真俗二谛空有的问题,是佛教教理上关键性的问题,也是性、相两宗争论不休的焦点所在。所谓关键性的问题,其中包括两个问题:一是个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另一是是否符合佛教基本原理的问题。如《成唯识论》卷三云:

  有执大乘遣相空理为究竟者,依似比量拔无此识及一切法。彼特违害前所引经,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皆执非实,成大邪见。外道毁谤染净因果亦不谓全无,但执非实故。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谁有智者为除幻敌,求石女儿用为军旅。

  这里所说的“拨”含有否定的意义。照《成唯识论》说,如果把阿赖耶识和一切事物都认为空无所有,完全否定了,那末世出世间的一切染净因果就不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修菩萨行,证成佛果,就等于征用石女(不会生儿女的女人叫石女)的儿子去破幻想中的敌人一样.完全落空了。这是从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一个问题上来谈的。但如《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八云:

  《解深密经》立三自性是不了义。……唯识诸师除遍计执,不许依他及圆成实相无自性,故许彼二是有自相或有自性。正依《解深密经》,故许彼二是胜又有。佛护论师、月称论师,谓若有自相所成实体,则是实有,清辨论师等,唯尔不许是胜义有。

  “不了义”就是不符合佛教基本原理的意思。因为佛教主张缘生性空,胜义谛中不应该实有自相或自性,所以依照中观派的眼光来看,唯识论师说依他起上离遍计执即圆成实,并许为胜义有,是不符合佛陀说法的本意的。这都是佛教教理上的根本问题,自然就引起不断的争论了。

  亲光《佛地经论》卷四云:
  声闻藏虽佛去世百年以后,即分多部,而菩萨藏千载以前,清净一味,无有乖诤,千载以后乃兴空有二种异论。

  又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云:
  护法菩萨千一百年后方始出世,造此论释(按即《唯识三十颂释》)。清辨菩萨亦同时出,造《掌珍论》。此时大乘方诤空有。

  这都说明大乘佛教史上是有争执的,而且起于护法和清辨的空有之争。历来对于这个空有之争,有五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这个争论要到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才能解决。如《大唐西域记》卷十云:

  婆毗吠伽(唐言清辨)论师,雅量弘远,至德深邃,外示僧怯之服.内弘龙猛之学。闻摩揭陀国护法菩萨宣扬法教,学徒数千,有怀谈议,杖锡而往。至波吒厘城,知护法菩萨在菩提树,论师乃命门人曰,汝行诣菩提树护法菩萨所,如我辞曰:菩萨宣扬遣教.导诱迷徒,仰德虚心.为日已久。然以宿愿未果,遂乖礼谒。菩提树者,誓不空见,见当有证,称人天师。护法菩萨谓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渴日勤诚,未遑谈议。人信往复.竟不会见。论师既还本土。静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于观自在菩萨像前诵随心陀罗尼,绝粒饮水,时历三载。……论师受命,专精持诵,复历三岁,初无异念, 咒芥子以击石壁,豁而洞开。……论师跨其户而告众曰:吾久祈请,待见慈氏,圣灵警佑,大愿斯遂。……论师顾谢时众,从容而入,入之既已,石壁还合。

  这当然是印度的一种传说,不能当作信史,而玄奘法师门下有用以指斥中观派的。

  第二种看法是认为不可调和的。如《成唯识论学记》卷一云:
  有说此二实有诤论,其诤云何?且有为中,《唯识》云:我法非有,空识非无. 离有离无, 契於中道,此遣所执(遍计所执性),存余二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掌珍论》云:……因缘力所生眼等,世俗谛摄, 自性是有, 不同空华全无有物,但就真性,立之为空。此存世俗,胜义皆空。又无为中二说不同。……如《唯识》云:此识若无,便无俗谛。俗谛无故,真谛亦无。拔无二谛.是恶取空,,《掌珍论》云:佛就世俗说有涅架,如佛说有化生有情,许此有故,无违宗失,但就真性遮破择灭。以如为证,测等(按即圆测法师)传说实有诤论。

  这种看法相当普遍,在西藏方面几乎成为一种传统的看法,而且以中观见为了义正宗。

  第三种看法,如贤首法师《楞伽玄义》云:
  清辨破违空之有,令荡尽归空,方显即空之有,因果不失。护法等破灭有之空,令因果确立,方显即有之空,真性不隐。此二大士,各破一边,共显中道,乃相成非相破也。

  又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序》云:
  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斯并成遵圣教,孰是孰非?同契涅磐,何真何伪。意在断除烦惑,拨济众生, 岂欲广致纷纭,重增沉结。依行则俱升彼岸.弃背则并溺生津。西国双行,理无乖竞。
  都认为相反相成,异而无净。

  第四种看法则以为“语诤意同”。如《成唯识论学记》卷—云:
  护法宗必举所执无,表离四句,空有等性.皆所执故。二性妙有,不全无故。由此说言,二空非真。……清辨菩萨举世俗有,离诸无,简诸真无,俗亦无故。二性妙无,无所得故。……无所得者, 离四句义。无著《般若论》云,四句皆是法执摄故。由此正理,元晓师等,语诤意同,为末代钝根之徒,依此诤论,巧生解故。
  也是一种和会的意思。

  第五种认为没有争论。《学记》又云:
  ……《掌珍》所破相应论师(即瑜伽师)非为护法,护法菩萨《广百释》中破相应师亦同彼故。以此为证,顺憬师等传无诤论。

  这种看法比以上四种近于实际。现在把护法《广百论释论》和清辨《掌珍沦》中有关二谛空有的议论列表对照如下,藉作说明,


  护法菩萨和清辨菩萨在:蹄的空有问题上丝毫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根本不会发生争沦.更用不着和会。就是玄奘法师下,对于二谛或三性空有的问题, 在理沦上其实也是没有什么偏执的地方。如窥基法师《成唯识论料简》卷三云:

  比见学者所传,皆道真谛三藏所翻释论除依他性,失论所宗。隋朝、唐朝无此言故,世亲不无依他起故。此等评人非真.于义不融.亦未识真谛意、遣依他言。 自论观境,非是法相,说依他无故……又七十四(《瑜伽师地论》)复说云:若现行者随入圆戍实自性时, 当言除遣何等自性?答,依他起自性……观本论(《摄大乘论》)意旨,皆于依他定心所行二觉渐次,除所能取。初观名等假有实无.以依他觉除遣所执;后观依他空无所有。圆成实觉除遣依他。

  其次,中观家也并没有否定客观世界,如《中论颂》云:“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又《大智度沦》卷三十七云:“如佛此中自说诸法无有破坏者,不坏诸法相故”义,卷三十八云:“涅架世间无别,小异不可得,是为毕竟空。毕竞空不遮生死业因缘。”从这许多论文可以知道,唯识家说有,并没有违反佛教的基本原理; 中观家谈空,也在于说明客观世界存在的原因。《中论》卷四云:

  汝若破众因缘法第一空义者,则破一切世俗。何以故?若破空义,则一切果皆无作无因, 又不作而作, 又一切作者不应有所作,又离作者应有业,有果报,有受者。但是事皆不然,是故不应破空。复次,若诸法有定性,则世间种种相,天人畜生万物, 皆应不生不灭常住不坏。何以故?有实性不可变异故,而现见万物各有变异相, 生灭变易,是故不应有定性。

  这说明因为空故,客观世界才能形成, 否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就应该常住不变或没有因果关系,那就违背客观世界的真实相状了、,所以空与有是—个事物的两面.决不能隔开的。隔开了,倾向于“空”的一边就成为沉空或恶取空;倾向于“有”的一面就成为实有执, 都不符合于离有、无二边的不二中有道。大乘佛教史上的有空有之争,大概是从这里发生出来的。

  那未,唯识家说“依他起上离遍计所执。即圆成实”,如何解释呢?这又要分为三层来说:—、如果说,圆成实的意义就是这样,而又不许观依他起为空,那就近于实有执的一面。不符合中道,如果说。唯识家的这种说法.违反性空的原则,那也是片面的看法,不合中道。因为中观家虽然竭力揭示性空的道理,而并不能否定世界的存在,也就是说,依他起性是不能不有的(不是实性的有,而是如幻如化不断变迁的有)。依他起性既然是有的,在那上面除去了我法二种遍汁所执,顺符不二中道. 当然可以说是圆成实性。《摄大乘论》无性《释》云:“依他起上遍计所执永无,所显真如自性,当知是名圆成实相。”可以为证。三、圆测法师《解深密经疏》卷十三云:“依《辨中边论》卷二,圆成实性有二种: 一、无为,总摄真如涅磐,无变异故。二、有为,总摄一切圣道,于境无倒故。”依这种说法,说依他起上离偏计所执即圆成实,当然更没有问题。

  又,唯识家这样说,和《辨中边沦》说“虚妄分别有”,同样有其更重要的意义。记得《大智度沦》卷十九说过:

  菩萨以般若力故,能转世间为道果涅磐。何以故?三界世间皆从和合生,和合生者无自性,无自性故则为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涅磐,以是故说菩萨不住般若中……不厌世间,不乐涅磐。

  从证契实相到不离世间,不舍众生,当然是大乘菩萨行的唯一信条。但是一味从“空”上着眼,不免会逐渐趋向于消沉,脱离现实,所以《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真实义品》云:

  宁如一类起我见,不如一类恶取空。何以故?起我见者,唯于所知境界迷惑,不谤一切所知境界,不由此因堕诸恶趣,于他求法求苦解脱,不为虚诳,不作稽留,于法于谛亦能建立,于诸学处不生慢缓。恶取空者,亦于所知境界迷惑,亦谤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堕诸恶趣,于他求法求苦解脱,能变虚诳,亦作稽留,于法于谛不能建立,于诸学处极生慢缓;如是损减实有事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

  我们把佛教徒修行精进和懈怠的情况对比一下,可以知道《真实义品》这一段话,每一个字都是非常吃紧的。因此更可以知道相宗的所以特标有义,为的是打破沉空滞寂的偏执,启发佛教徒的积极精神,努力从一切学处,利乐有情。这是我们现在应该认真学习和依教奉行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巨赞       )(五明学佛网:巨赞       )  

 普献法师:空与不空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虚空观 禅定学修前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空观、跏趺、观息的作用 

 傅味琴居士:空观开示(50~60) 

 傅味琴居士:空观开示(40~49) 

 傅味琴居士:空观开示(30~39) 

 傅味琴居士:空观开示(20~29) 

 傅味琴居士:空观开示(10~19) 

 傅味琴居士:空观开示(1~9)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禅定营--了解缘起性空,才能了解如来真 

 圣轮法师:宽恕容忍无怨仇 海阔天空任遨游─「宽恕包容」的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弹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