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傅味琴:谈烧香、礼佛、供养、学法、修禅定 2


   日期:2009/10/28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顶礼要恭敬,佛门要寂静,不吸烟喝酒

提要:
 ·见师父要顶礼或者合掌问讯
 ·合掌应当胸,不动表恭敬
 ·师父在用功,不顶礼,顶礼时不要高声叫喊
 ·修行要寂静,到处说话声,成了游乐场所
 ·不要磕响头打扰师父,免得好心办坏事
 ·到佛面前要行“头面礼足”礼
 ·头面礼足最恭敬、最亲近

见师父要顶礼或者合掌问讯

进寺庙烧香、供花、点灯、看见师父要合掌顶礼。合掌会不会啊?(下答:会)合掌怎么合的?做给我看看。(居士做合掌状)哎,对对,有人合掌这么合(师作空心合掌状),掌都没有碰到,合了一个空掌,这是掌呀,要合起来的呀。

合掌应当胸,不动表恭敬

恭敬的时候心要定,心不定,这个恭敬就差远了,所以合掌要当胸,因为心在这儿嘛,你合掌放在胸口,就表示一心恭敬。手掌不能动,有人一合掌就动:“师父师父……”(双手上下拜,众笑)这么一动就表示你心动。师父一看见你在动,他眼睛也跟着你动(众笑),师父心也不定了。还有的人呢,合掌合得太高,合到喉咙,有的合掌合到肚皮上(众笑),变了合掌当腹。

师父在用功,不顶礼,顶礼时不要高声叫喊

顶礼就是磕头,不要磕响头。师父正坐着在用功,或者在唸经唸佛,或者在修观,就不必顶礼。平时你要顶礼,就得一点声音也没有,不要去惊扰师父,真正的好师父他平时都在修行啊。现在有个习惯,一进来就“哇”叫一声:“师父啊,给你顶礼了。”师父给你吓一跳,顶礼还要报告,师父又不贪你的顶礼。你自己顶礼,自己修恭敬心呀,用不着喊。

讲个故事给你们听,我在83年离开医院,医院给我再高的荣誉跟报酬,我都不要,来一个急流勇退。我放下了名利,天天到公园去修禅定。后来上海的老同学来了五、六个,他们也坐在我旁边修禅定,老同学又带来了一个没有学过禅定的,说他也要学。起初大家都一片寂静,刚刚有点定的味道了,突然这个新来的喊了一声“报告”(众笑),把我们都吓了一跳,大家只好都出定了。我问他:“报告啥呀?”“我出汗了。”出汗有什么好报告的呢,真是的!

修行要寂静,到处说话声,成了游乐场所

佛门是修行的地方,修行寂静寂静。不管这地方有一百个人,两百个人,三百个人,一点声音都没有。出家人就能做到一进斋堂一点声音都没有,可惜在斋堂外面到处是说话声,变得真像是游乐场所了。

不要磕响头打扰师父,免得好心办坏事

磕头不要磕响头,有人怕师父认为他磕头不诚心,为了表示诚心,干脆就在地板上磕响头,“咚”,你一咚,师父心一跳,“咚”,师父心又一跳。想在师父面前恭敬培福是好心,由于不懂佛法,变了好心办坏事。

到佛面前要行“头面礼足”礼

向佛顶礼,按经书上所说,应行“头面礼足”礼,头跟面要碰到如来的脚。但是现在我们汉地这套规矩行不通了,在东南亚原始佛教那里可能还保留着原始的形式。像我们这儿,你到师父面前顶礼,把你的头跟面去碰师父的脚,师父就会奇怪地责问你:“你干嘛?”而且不高兴:“罪过罪过,怎么头碰到我的脚上来了?到拜垫上顶礼去。”那么咱们也只能这样了。

头面礼足最恭敬、最亲近

其实头面礼足才是最恭敬、最亲近。什么是最恭敬?我以最尊贵的头来礼如来的脚。怎么叫最亲近?我的头碰到如来的脚,亲近到没有距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傅味琴       谈烧香、礼佛、供养、学法、修禅定)(五明学佛网:傅味琴       谈烧香、礼佛、供养、学法、修禅定)  

 傅味琴居士:《金刚经》四句偈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平等爱徒的乐趣 

 傅味琴居士:观师持戒、多闻、解空功德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 

 傅味琴居士:《律海十门》开示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90~95)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80~8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70~7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60~6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50~5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40~49) 

 傅味琴居士:制戒缘起十义门第一(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