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念佛:建立真实信心,自然安心念佛


   日期:2013/9/5 19: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仰靠佛力无障碍

这个问答非常好,尤其是引用元照律师《观经疏》的开示,很值得你在做早晚二课的时候读几遍,我相信你念佛的心,绝对是安稳自在的。照例师父将这个问答读一遍,让大家来对照一下。

问:临终见佛,魔佛难辨时,如何区分?

答:临终见佛时,即不择魔佛,专称佛名,若魔则退散,若佛则增信,勿敢拟议。元照律师《观经疏》云:盖由阿弥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议功德之力,岂不能护持念佛之人,至临终时令无障碍耶?若不为护持者,则慈悲力何在?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降魔力复何在耶?若不能鉴察被魔为障者,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复何在耶?经云:“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谓念佛,临终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复何在耶?况念佛人,临终感相,出自众经,皆是佛言,何得贬为魔境乎?今为决破邪疑,当生正信。

这个问答,对不少念佛人而言,一定能带来破疑生信的效果。因为在教界,师父经常听人家问这样的问题:“我们念佛人临终,现前来接引的阿弥陀佛,不知道会不会是魔变现的?”这样的问题,会困扰净土教理并没有深入的念佛人。这个问答,正是要破掉这个心中的疑惑。

临终见佛,魔佛难辨,要如何分别?我们也不曾在平生亲见阿弥陀佛的真身,我们不知道我们在临终所看到的阿弥陀佛,是不是真正的阿弥陀佛,你会担心魔变作阿弥陀佛来接引你堕落地狱吗?不会。不会,那这样下面的道理就不用说了。若会,那当然下面的道理不但要好好聆听,而且要明白。有人确实就是这样担心,除非我们有办法在平生念佛念到入禅定见佛的真身,要不然我们都不曾见过阿弥陀佛的真身,我们所看到的是佛的圣像而已,并非真身。但是我不会担心这件事,因为我对净土的教理,有相当深入的了解,我知道临终现前来接引我的阿弥陀佛,绝对是真正的阿弥陀佛,不是魔所变化的。

而且你我念佛人心中,阿弥陀佛的身相也各人不同,所以你我将来临终,阿弥陀佛现身来迎接你、迎接我,所现的佛身貌相是不同的。也许我临终,阿弥陀佛是现报身佛来迎接我,因为我明信佛智、信心念佛;也许你临终,阿弥陀佛是现化身佛来迎接你,因为你疑惑佛智、疑心念佛。所以临终来迎接的佛,有报身佛、有化身佛的差别。

再来,同样是化身佛,你心目中阿弥陀佛的佛相,和我心目中阿弥陀佛的佛相也不同。阿弥陀佛有了不起的他心通,阿弥陀佛知道我们每一位众生心中的不同佛相,所以当你在临终,你所看到的阿弥陀佛,就是你平生所看的、所认为的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知道现你心目中的阿弥陀佛圣相,你才会知道,他就是真正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神通这么了不起,所以,你要担心现在不曾见过阿弥陀佛吗?不用担心。

我们来看答案。

“临终见佛时,即不择魔佛,专称佛名,若魔则退散,若佛则增信”,要记得,这个原则把握住,管他是魔或是佛,反正临终我就一定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是魔,将魔度到西方极乐世界,才不会在人间作鬼作怪。也许你会说:“师父!我临终也有可能冤亲债主现前。”也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前,将你的冤亲债主顺便度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前度你是最主要,度你的冤亲债主是顺便的,通通度到西方极乐世界。

也许你会再这样担心:“师父!不过不是死鬼缠身,是活鬼缠身,是我的老伴在旁边干扰,要怎么办?”这样,这个时候,你就要将师父跟你说的念佛的要领拿出来用,大声念几遍:“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说。”念一遍。(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说)。你的老伴若在旁边干扰你:“老伴,我们结婚五、六十年了,到明年刚刚好是银婚,结婚六十年,我们六十年的银婚快要到了,你现在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么对?你不要去啦,留下来陪伴我。”那个时候你要怎么办?答对了,要记得。所以,师父传授你的念佛要领,好好记住: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说。你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作菩萨,然后再护佑你的老伴,善根增长,因缘成熟,进入净土门,好好念佛,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夫妻再次重逢,在阿弥陀佛的座前,共为阿弥陀佛的菩萨法眷,这是夫妻最有情有义,对不对?对。就是如此。

所以不管是魔,不管是佛,不管是冤亲债主,不管是活鬼缠身,反正就是念佛就对了,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的老伴若在旁边干扰,你就一样念你的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的老伴若在旁边哭哭啼啼,你念你的佛,他哭他的。你的老伴说:“我在说你到底有没有在听?”你就说南无阿弥陀佛。

只要一心念佛,若是魔,魔就退散;若是佛,更增加信心。阿弥陀佛看到你在念佛,对你的放光加持,也就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所说的“慈悲加佑”,有阿弥陀佛慈悲的加持护佑,功德倍增、正念分明、心不颠倒、意不凌乱,当然你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佛菩萨来,会对你开示。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看到你人间的家亲眷属对你往生的障碍,佛菩萨会替你排解,会劝勉你的家亲眷属。何况是一般没有学佛的人,若在亲人的临终,看到佛菩萨,也是一样会很欢喜,对不对?所以障碍就会化解了。

元照律师在《观经疏》所开示的这段法语,将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愿力,要护佑念佛人,到临终无障碍,说得非常的透彻。元照律师《观经疏》云:

“盖由阿弥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阿弥陀佛这些力量够不够?足够了,太多了,有剩了。所以,这么多神通道力,在你临终,要降伏你的冤亲债主,或者是排除障碍,是简单还是困难?简单。

“有如是等不可思议功德之力,岂不能护持念佛之人,至临终时令无障碍耶?”这段话元照律师实在说得太好了,将佛的大悲愿力彰显得非常的露骨。佛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神通道力,当然能够护持念佛人,从平生到临终。师父经常说,怕只怕我们众生懈怠不念佛,放逸不修行了;怕只怕我们众生退失道心,不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不要念佛了,所以在平生就已经断了临终阿弥陀佛现前的法缘了,因为因已经不正了,果与缘当然就不正。如果念佛三年五年就不念了,又经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不念了,三十年后临终,阿弥陀佛是不一定会现前喔。因为你念佛三、五年之后,还有三十年的生命都不念佛了,甚至有的改念哈里路亚,改信外道;有的不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求生大梵天,要去上帝的天庭作上帝的仆人;甚至更离谱的,就是有人要求生经典所没有记载的法轮世界。就是因为这样的退道,所以在临终,并没有感召阿弥陀佛现前。

阿弥陀佛的护佑,不是临终才护佑,从平生护佑到临终,从凡夫护佑到圣人,从现在护佑到将来,从因地护佑到果地。阿弥陀佛的十二光明,第九光明就是不断光明。不断光明就是对信心念佛的行者光明照耀,自平生到临终到成佛毫不中断,叫做不断光明。所以你做好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自然得到阿弥陀佛不断光明的永远不断照耀。所以,你若怕临终会有障碍,那你可以在平生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改念南无不断光佛、南无不断光佛、南无不断光佛……这样你的内心就放心,就是如此。所以,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之力,能够护持念佛人从平生到临终,所以无所障碍。

如果你还怕有障碍,不妨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可以改念南无无碍光佛、南无无碍光佛、南无无碍光佛……无碍光明是阿弥陀佛十二光明之中的第三。所以你了解佛的光明别号,了解佛有这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力,神通道力是非常的广大,那你就安心。佛在救度你的能力,是经过不可思议兆载永劫,修诸六度万行,一切功德圆满,成就的。我跟你说,阿弥陀佛就犹如一颗大磁铁,大磁铁的吸性非常的强;我们凡夫众生有佛性,和阿弥陀佛已经开显的佛性,无二无别;我们凡夫众生业障深重,就犹如一颗小磁铁。这颗小磁铁只要一靠近大磁铁,马上就被大磁铁吸过去了,对不对?意思就是,你只要心一念佛,你就和阿弥陀佛建立亲缘、建立近缘、建立增上缘,这是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所说的念佛人的三缘,亲缘、近缘、增上缘。所以你念佛,你的心就和阿弥陀佛越来越亲近,犹如磁铁一亲近大磁铁,就被大磁铁吸去。所以阿弥陀佛的力量,就犹如一颗大磁铁,你没有念佛便罢,你一念佛,阿弥陀佛就把你吸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如此。这样阿弥陀佛的力量大不大?非常的大。跟阿弥陀佛赞叹。(掌声)

“若不为护持者,则慈悲力何在?”阿弥陀佛若没有在你的临终护持你无所障碍,那么阿弥陀佛的慈悲力何在?

“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降魔力复何在耶?”一定能够除魔,因为阿弥陀佛有智慧力、有三昧力、有威神力、有摧邪力、有降魔力。

“若不能鉴察被魔为障者,天眼远见力、天耳遥闻力、他心彻鉴力复何在耶?”所以,阿弥陀佛,在因地菩萨的修行,已经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所以阿弥陀佛的妙观察智慧,有能力鉴察你业障会现前,或者是冤亲债主会纠缠,或者是魔现前来干扰障碍,阿弥陀佛知道;你有心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一生老实念佛,纵然业障会现前,纵然有邪魔外道的干扰,阿弥陀佛的鉴察力知道,所以阿弥陀佛就预先为你做好防范,排除障碍。譬如你三天后,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对你的家庭非常的了解,你的家亲眷属,几乎人人都没有学佛,而且对佛法非常的排斥,很讨厌人家念佛、吃素、修行。我知道你三天后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一定在你的临终,帮你将家亲眷属有可能的障碍排除,因为师父常常在做这种工作。师父凡夫都会做这种工作了,而且还能做好了,何况是阿弥陀佛,对不对?对。

所以,最重要就是,我们众生一心归命阿弥陀佛,效法天亲菩萨,“世尊我一心,皈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这是我们要做的。做好了,你就像天亲菩萨这样,一心皈命阿弥陀佛,所有临终的障碍,阿弥陀佛就替你排除了,就是如此。

“经云”就是指《观经》。这段《观经》的经文,元照律师没照原文摘录,取大意。“阿弥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广度众生有四种方法,第一是讲经说法度众生,第二是神通道力度众生,第三是相好光明度众生,第四是果地名号度众生。所以佛的修行,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为什么佛要在百劫修福相?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是修福所感召的,所以称为福相。佛为什么要修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福相?因为要以相好光明度众生。凡夫众生的心性要看庄严的,喜欢看美的,绝对不喜欢看丑的、不喜欢看不庄严的。佛知道凡夫这样的心理,所以每一尊佛,福慧都已经圆满了,所以佛称为福慧两足尊。

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遍照什么众生?念佛众生。下面这句经文才是重点:

“摄取不舍”。摄取不舍,就是阿弥陀佛十二光明的第九不断光明。所以既然说摄取不舍,就是从平生照耀到临终,从因地照耀到果地,从凡夫照耀到圣人。所以师父结论,要跟大家说一句话,将生死了办、往生西方这件事情,交给阿弥陀佛去发落,我们就好好念佛就好,好不好?好的人请鼓掌(掌声)。

下面师父要说的话,请你们跟着我念一遍。

你念佛,我救你;我办事,你放心。

这四句话就是阿弥陀佛要跟大家说的,借由师父说出来。“你只要好好念佛,我就救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如此。将四十八条大愿读熟了,就是这样的心得。你能感受到阿弥陀佛的心声,就是“你念佛,我救你”;你对阿弥陀佛的救度若会担心,阿弥陀佛就会跟你说:“我办事,你放心。你临命终冤亲债主有可能现前,我知道,我一定会帮你,将你的冤亲债主也度到西方极乐世界。最重要的,要记得,我经常透过信愿师父跟你说,你要一生好好念佛,不可以退失道心,知不知道?”这是阿弥陀佛在跟你们叮咛的,不是师父在跟你们叮咛的。

这样你跟阿弥陀佛回答知道,阿弥陀佛现在有听到你回答知道,所以你不可以退道心,你若退道心,阿弥陀佛现前就会问你:“你跟我回答知道,现在又不念佛了。”又不念佛却那么认真看电视,这样对吗?这样当然不对,这样你就是亏欠阿弥陀佛,这样你就是辜负阿弥陀佛为你发愿、为你修行,用名号要度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诸位!阿弥陀佛,为了要救度我们,五劫的思惟,兆载永劫的修行,已经非常的辛苦了,我们难道忍心辜负阿弥陀佛?不可以,对不对?你若还忍心辜负阿弥陀佛,不好好念佛、不好好闻法,你就没良心。所以一个念佛人,当然是好好闻法,体解阿弥陀佛的净土教理,好好念佛,实践阿弥陀佛绝对的救度。

“若谓念佛临终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摄取众生力复何在耶?”念佛临终不会被魔障。而且念佛人临终感召阿弥陀佛现前,有这样殊胜法缘,是“出自众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经》这三部净土法门正依的经典都记载,行者在临终,阿弥陀佛现前的事实。“皆是佛言,何得贬为魔境乎?”不可以认为是魔境。也就是临终见佛,念佛人所见之佛,绝对是阿弥陀佛的真佛,并不是魔所变现的。所以有需要担心吗?不需要。

结论两句话,“今为决破邪疑,当生正信。”元照律师也教我们将邪疑破掉。“邪”就是不正,“疑”就是不信。所以要建立对阿弥陀佛的正信。《观经》三心的第二深心,就是在说深信之心。说正信、说深信、说明信,意思都一样,所以对阿弥陀佛,要建立真实的信心,自然就安心念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信心)(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信心)  

 净界法师:念佛之前所要具足的信心 

 净界法师:他力信心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培养信心 

 净界法师:你要生起三种信心,方能往生 

 净界法师:正确听闻的三要素:专心、信心、恭敬心 

 净界法师:你必须要对你的上师对你的祖师的传承有信心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体验与信心 

 宋智明居士:禅悟的直指 《信心铭》浅讲 

 陈星桥居士:以责任感和自信心开拓人生——读《法华经》一得 

 开愿法师:信心是成就的基础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十五讲、《信心铭》让我们信 

 冯学成居士:漫谈《信心铭》 第十四讲、当下一念中转烦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