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莫棂鹰:写给初修行者


   日期:2013/9/29 16: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给初修行者

每天都有很多初学习佛法的初修行者向我问各种关于修行上的问题,我在有空的时候,一般都会尽量解答。与众多初修行人交谈多了,发现了一个问题:
什么是修行?怎样修行?
根本就很模糊,不明方向,故特作此文,告初修行者。
一:什么是修行?为什么要修行?
修行修行,顾名思义,就是修正自己的心行,言行,身行,净身口意三业。
《华严经》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此即修行。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
那为什么要修行?
佛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天地分六道四生三界,从无始以来,生死轮转于此六道四生三界,或贵或贱,或天或人,或畜或鬼,或乐或苦,周而复始,无有尽期。今既得人身,应专心修行,以了生死,解脱轮回,出离苦海,证无上道,方不枉此人身。行者当知,畜道鬼道等众生是很难成道的,唯人身修道,最易成就,今既得人身,应珍之惜之。功名利禄,如过眼云烟,阳焰空花,电光火石,一闪即逝。转眼即人老珠黄,死期近咫,有何值恋?能填饱肚子,不至饿坏家小,能合家平安,已是幸事。所余时间,应专心修,莫管余事,莫动他心。
什么功成名就?古往今来,有多少帝王将相之身,今尽化泥土,每天静卧我辈脚下,任由踩踏。是故当知,功名利禄,不过是阳焰空花,不值枉费生命追求,唯了生脱死,方为人生大事。故欲证无上道者,了生脱死者,不可不知。
二:要真修行,就应舍弃俗求,做一名隐士。
如何是隐士?
放下俗求,与世无争,默默修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即是隐士。能为隐士,方为真修人。
古德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山林。”
隐士不一定要隐于山林才叫隐士。你如能放下俗求,默默修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即是真修行人,真贤者,真隐士。与隐不隐出林,毫无关系。
什么叫俗求?什么出将入相,什么大富大贵,什么功成名就,就是俗求。
修行者,能放下求大富大贵一类俗心,但求平安温饱,余时默默耕耘,方为真修行,至于是否隐于山林,不过形式而已。你若隐于山林,食思山珍海味,卧梦抱群芳,那与身置于色声犬马又何异?修行以修心为要,夫若舍所求,即是真菩萨,天人礼赞,诸佛所护。
三:明修行方向,莫执指为月。
我见众多修行者,一生穷究经典,终老无实修真证,浪费光阴,实是可惜。
佛经,乃佛证佛果后,于佛境所说,非凡夫能于书面所能解,乃修证方能实见实知实悟。若光读经不实修实证,尽恒河劫不能解佛旨。世众多凡夫一大错误,即把佛经当世间凡书来读,认为读读就能懂,不配实修实证实悟,此等人即是谤佛谤经。
那是不是不要读经念经?当然不是。佛经若于众生无益,世尊又何必说?而是要一方面读佛经,一方面依佛经修证,一方面依佛经修正行为,三管齐下,方为真佛弟子,真修行人。
有人光穷究经典,不修禅定,不修六度万行,此等人非真修行人。
有人光修禅定,不依经典修,不累积资粮,如盲人探路,前面是悬崖竟不自知,此等人乃瞎修,亦不可取。
有人光做善事,不懂经论佛旨,不修禅定,乃纯修福报,天人小果而已,亦不究竟。
应把修行的时间做个规划:
三之一时间读经修智慧。
三之一是时间修四禅八定,五蕴解脱,亲证道果。
三之一时六度万行,积累福德资粮。
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尚福报不修福,亦愚见。释迦如来为利众生,尚不舍穿针之福,君福德几何,敢如此狂慢?!
此修行三要,乃南怀瑾大德所云的:见地、修证、行愿。
见地,对应法身。修证,对应报身。行愿,对应化身。三要不可缺一,如鼎三足不可缺一,否则站不稳。
此三要初修行者具体要达到什么样的境地才是初步的开始?
1:悟佛旨,见本来面目。
所有的大乘经典,主要说的不外一乘佛法,心即是佛,自性不生不灭,无边无量。当你真正解理自性不生不灭,无边无量,无时间,无空间时,是谓悟道。悟道不是修行的终结,一悟便休,而是修证的开始。因为悟道后要转化色身,灭三毒,断八十八结使。故《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有人先修四禅八定,后开悟,此即先渐后顿。
读经读至知道什么是自性、什么是法身时,经书可放一放了,因为即使是大阿罗汉也不见得能把《大藏经》背下来。象佛亲传的大阿罗汉也只能解佛旨,证道果,不见得能背下众多经典,唯独阿难尊者博闻强记。如果你把有限的生命去强记无穷尽的经律论,是没必要的。
2:了悟佛旨,了悟法身自性,那就应把重放在实修上,当然不是说绝对不读经典了,只是重点在修证,而不复停留于仅读究经典。
至于深入禅定,首先应证到光明,证到光明才算进入修证大门,进入五蕴中的色蕴区宅,步步解脱。在实修的四禅八定中,应知二个基本的常识,一个是五蕴解脱的开始,另一个是四禅八定的开始。五蕴解脱从证到光明,进入色蕴区宅开始,那证四禅八定中的初禅从那里开始?
证初禅从证初禅十六触开始。初禅十六触分八正触八副触。八正副触不外是气脉初通的不同阶段变化。
八正触即:动、痒、轻、重、冷、暖、滑、涩。
八副触即:掉(动摇)、倚(依靠)、冷、热、浮、沉、坚、软。
八正触与八副触,合起来就是十六触。在十六触发生之前,会发经过欲界定、未到地定。欲界定与未到地定要证得并非很难,凡夫心静久,很快就可证得此二定,不谈也罢。四禅八定中的八定从欲界定开始。而四禅从初禅十六触十功德开始。欲证道者,当先明白什么叫初禅十六触。初禅八正触是修证的大门,是内外道共法。而八副触是近似八正触的禅触,在此不谈,在此要谈的什么叫初禅八正触,简称初禅八触。
证初禅八触十分重要,要证初禅八触当先明了什么是初禅八触,其意义何在?假使有人以一城七宝布施与你,不及告知你什么叫初禅八触更珍贵。网上及书上关于四禅八定、初禅八触的资料数以万计,但有多少真正说到点上的,我从未见过。
南怀瑾大德说:“当今世上有谁证到了初禅?我孤陋寡闻,从未见过!”以南老访遍天下高僧名士尚未见过真正证初禅者,由此可见,证四禅八定是何其艰难!
阿罗汉有慧解脱阿罗汉及俱解脱阿罗汉,而慧解脱阿罗汉很多都未证得初禅及神通,唯俱解脱阿罗汉能证四禅八定,得三明六通。连很多慧解脱阿罗汉都未证初禅,君敢狂言云已证初禅?
初禅八触的过程与人死时四大分离是近似的。初禅八触说白了,就是凡夫四大转换成天人圣贤之四大的过程,是“投胎换骨”的过程。
成凡成圣,初禅八触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对心性见地而言,悟空境,证三际托空为见地第一关,而证四禅八定而言,初禅八触为凡圣二界关。是不是证初禅就是圣人?那不一定,因为还要配合见地,断了多结使及习气来印证果位的。
初禅八触对应地水火风四大而现。很多人都把初禅八触解释成很轻松,很容易的,有点轻安就是初禅八触了,胡说八道。古往今来为什么很多修行人都空有见地,证不到果位?因为没有正确了解初禅八触,没有经过初禅八触十功德这一阶段。
你如果要证二禅三禅四禅以上,必须先经过初禅。要证初禅,必先经过初禅八触这凡夫四大换成天人四大的阶段。要经过初禅八触,是活人换皮换骨,是很痛苦的。但你不经过这换皮换骨的阶段,你很难证果的。
在发起初禅八触前,经过了欲界定及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常见会定在海边水面上,或湖面上,或泉边,或月亮边,不上不下,又因已近初禅又未到初禅,故云未到地定。
未到地定久了,精气充足了,三毒习气也薄了,定力也渐深了,便发起初禅八触。初禅八触发起时常见的手脚肿如桶,或现青紫色,或皮肉生疮而烂,拉肚子,拉完肚子后不想吃饭、辟谷,等等。
如动触发起时,是由定久气足,气机发动。初时由脉轮发起冲力,渐至全身不由自主手舞足蹈,时似舞蹈,时似打太极拳,气功界云“自发功”。
如痒触发起时,由心头开始发痒,渐由心到身,由里到外,由肉到皮,奇痒难忍,想抓却又不知那里痒,这是代表真气正进入气脉,正在打通气脉。此时真气正在打通久未通的气脉,冲出无始以来的宿邪气阴气湿气病气毒气,迫出全身皮肉表里,由此生疮或发烂或肿或乌青紫,痛苦万分,如活人换皮换骨。
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这样?不是的。每个人从无始以来,心性根基不同,所造宿业不同,起心动念不同,习气不同,所积累的寒湿热邪毒阴气不同,所以所发出的禅触,迫出的寒湿热邪毒阴气不尽相同,故所经历的禅触是苦是乐,是快是慢也不尽相同。
如轻触发起时,先是心喜乐,渐遍全身轻安,自觉身轻如燕,甚至身体腾空,离地三尺。如有些人能在水上飘,能水上坐禅,在定中能身体腾空,没什么希奇,乃初禅八触中轻触也。
如重触发起时,先是自觉禅心稳定,感全身发胀发重,渐至身重如千斤。如民间有奇人会千斤坠之法,一个人坐下,几输汽车拉不动,初禅八触中的重触也。
如冷触发起时,心静久如止水,心身冷如冰,即便是六月酷暑,亦清凉如冬,此乃初禅八触中冷触也,乃水大的现量。
如暖触发起时,乃定久心中发起三昧真火,真火代取凡夫之凡火,从心而暖,渐至全身,甚至火光透出肉身。如目莲尊者在修禅时,火光从禅房之窗透出,烧掉了禅房外的木柴。此等现象乃初禅八触中暖触也。
如涩触发起时,因之前发起三昧真火暖触,烤干身内精血髓中凡水,故皮干如木皮,身如槁木,此等现象乃初禅八触中涩触也,心莫慌乱,非生病也。
如滑触发起时,因之前发起三昧真火,炼化了身中精血髓,凡水已灭,真水未生,故身干涩如木皮,继涩触后,凡夫水谷精气尽炼,真精真气真髓充满于身,故身皮圆满如球,光滑如蜡,内外透明,血如奶纯,至此乃初禅八触之滑触也。
在经过初禅八触后,继而来的是初禅十功德,至此境,乃名苦尽甘来,离苦得乐,投胎换骨。至于初禅十功德是:空、明、定、智、善心、柔软、欢喜、乐、解脱、境界相当。
此十功德及二禅、三禅、四禅等,以后有空再说,先证到初禅八触再谈后面的事。初禅后,呼吸很久才会有一次,常常一定数日,饭不想吃或吃得很少,贪嗔痴也薄了,心如止水。
关于初禅八触是否每一人都一样?我前面已说过,因每个人善恶宿业不同,寒湿热阴邪毒气不同,起心动念不同,所以所发的禅触也是不尽相同的。所经历的禅触的时间也不尽同,有人仅几天就经历了八触,有人经历数月,有人经历一年以上。
本身心性根基及身体素质好,经历八触快,本身心性根基及身体素质差则经历慢。
如何能快点发起初禅八触?以我个人经验最快发起初禅八触不是单双盘,而是站桩,以桩姿入静。世上修禅的姿势数以千数,不独单双盘,桩姿入静也是修禅。如坐禅单双盘前可先站桩。一口气单双盘坐禅一二小时易,一口气站桩站一二小时就难了。站桩很快就会行气通脉,如发现那个地方痛或不适,即代表此处有阴寒湿热病气,宜以手对此处拍打至乌青紫,很快就通气行脉,此乃秘法。
四:生活中如何修行。
不问凡圣,凡人在世间要衣食住行,圣人在世也要衣食住行。究竟圣人是如何生活的?而凡夫在生活中又如何修行?
很简单,在生活上,衣食住行中当如是修行:饥即食来困即眠,此即圣人的生活态度,若成圣者,当如是修行。
也许你会说:“那个人不是饥即食来困即眠?”
不是的,很多人该吃饭时不好好吃饭,该睡觉时候不好好睡觉。要不然就是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不该吃的时候却又吃饭了,这叫非时食。又如该睡觉的时候不睡,不该睡觉的时却又睡觉了,这叫黑白癫倒。
不管修什么门派,学什么法门,终归都是要归到心静,心不杂,心不妄想这个点上的,故世间一切日常生活所做之衣食住行,若心不癫倒,心不妄想不杂乱,不迷不执,专心致志,即是修无上妙法。故《法华经》云:“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违背。”
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心无旁念,一口一口的把饭吃好,即是修行,与平时修禅并无二样。
上厕所就好好上厕所,心莫急,好好拉,莫旁杂,此即修行。
睡觉时候好好睡,好好休息,身心都好好休息,此即修行。
上班干活的时候好好上班,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
如果你的做服务行业的,尽心尽力服务好每一个客人,此即修行。
如果你是干技术活的,手艺活的,专心致志的做好技术,做好手艺。
古德云:艺精必近道,文工心必善。当你专心,精心做手技时,心无旁杂,这不是修行又是什么?是故,行者当知,为人处世,所食所行所作,若能心无旁杂,远离癫倒梦想,何处不是净土?!何时不在修行?!
行者!于日常生活中,当如是修行。
若人解我所说,乃千百劫中常种善根。若能依此修行并心行合一,行者当速证无上菩提,远离三道苦。
读者读至此,或者有很多人禁不住想问我,你证到了第几禅?五蕴解脱你到了那一区宅?你有没有大彻大悟?
我常常遇到人问这类问题。我告诉你:如果有人告诉你他证到第几禅,证到了什么果位,无异于告诉你他的增上慢人。所以请大家不要问这类问题,我也不会回答。你能看到我的文章,那是我你的缘份。你是否能分辩我所说是对否非,那是你个人的智慧问题,与我无关。
我所言论,不作圣解。是错否对,君自参悟。
祝君早证圣道,吉祥如意!
永乐居士莫棂鹰,2010年11月18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莫棂鹰       修行)(五明学佛网:莫棂鹰       修行)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众生求解脱,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 

 傅味琴居士:在家修行怎么用功 

 傅味琴居士:修行要明理 

 傅味琴居士:不改变习气,修行修不起来,证果证道就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