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原创

 云海:论“常觉得自己很苦,是贫贱相”(1)


   日期:2014/5/5 14: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近日看到了某著名居士的一篇转载文章【常觉得自己很苦,是贫贱相】,看后感到十分震惊,为此文能在学佛网登载感到不解,下面是我的一些看法,向各位师兄请教。

    文中说:“人活着,不要觉得自己很苦。常常觉得自己苦的人,这个是贫贱相,那以后就会很苦。”你不苦吗?人生就是在苦海中,生老病死,哪一样不苦。大安法师说:“娑婆世界的众生生活在八苦交煎里面,但往往很多意识不到。娑婆世界意为堪忍——甘于忍受贪嗔痴三毒烦恼及种种不如意的苦难现实。如果能够敏锐地透过生命的现象知道它本体上的苦的话,就有点智慧。进而了解“苦”是由贪、嗔、痴、慢、疑等烦恼所招感。了解到因烦恼感招五浊恶世的依报和陋劣身心的正报,我们自然就会升起一种厌离心。”,“世间人一定要以苦为师,要有危机感,以此激发我们的厌离心。”。斌宗法师说:“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此毫无虚诞之语也”“八苦:

一、生苦——人之生也,都是随业受报,依前生之业,与人道相应者,则投生为人,最初流爱为种,揽父母精血,纳识业为胎。处在母腹的生脏之下,熟脏之上,上压秽食,下熏臭气。母饮冷时,胜于冰雪冻肤,如入寒冰地狱;母吞热时,极似沸汤灌体,无异镬汤地狱;母啖粗时,诚如山石压身,仿佛夹山地狱。尤其胎中秽窄,迷闷难堪,随母气息出入,种种不得自由。幽囚十月,如禁牢狱,经中名之为胎狱,询不过分。及出胎时,柔软肌肤,被风吹如刀割,痛苦莫喻。因婴孩痴騃,又不解说话,只知道由这呱呱一哭,竟哭出无数的痛苦出来。以为人之一生,从此起不知道要吃足了多少苦头。此种生苦,古人曾形容他为生龟脱壳,其痛苦可知矣!至于难产横生之惨更不忍言,母子生命悬危,凡为人者,无法逃过此关。省庵大师的诗云:‘业风吹识入胞胎,狱户深藏实可哀,每过饥虚倒悬下,频惊粗食压山来......’。我也有句诗说:‘此世当思归极乐,来生不愿入胞胎’。

二、老苦——岁月无情,不知不觉地,能把人们催促到‘万事输人己退藏’的地方去,创伤得我们真是无处不伤神,混身病态,诸根朽败,则力弱形枯,神衰智钝,眼花耳聋,腰酸骨痛,口吃齿缺,鹤发鸡皮,一切行动都不如意,汝看苦不苦呢?可是世间无有不老之人。诗曰:‘流泪暗思童稚乐,见人空话壮年强’。余意:‘寄语少年须努力,莫待觉悟老来迟’。

三、病苦——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间那有无病之人?偶一四大不调,则诸根痛患,饮食俱废,坐卧不安。单说头晕齿痛,已是痛苦不堪,况沉珂酷疾,大病连年乎!病的厉害,就是三国时代雄纠纠的张飞,也极骇怕而无可奈何。诗云:‘四大因时偶暂乖,此身无计可安排,残灯留影不成梦,夜雨滴愁空满街’。我说:‘健时莫为因循误,病到方知忏悔迟’。

四、死苦——人生如梦,幻质匪坚,从来未有不死之人。当世缘既尽,四大分离之际,抽筋折骨痛苦难言,古人形容为活牛剥皮,思之悚然。至于横祸惨死,骨破肠穿,身首分离,更不忍谈。并且临终时,家亲绕榻,恩爱诀别,同时一切业境顿现,真是千愁快悒,万怖慞惶,霎时一命呜呼!寂然孤逝,冥途渺渺,幽怨重重。假使生前妄造恶业,堕于三途,其苦更不堪设想矣!诗云:‘识神将尽,忽无常,四大分离难主张,脱壳生龟真痛绝,落汤螃蟹漫慞惶......’。我说:‘念佛必蒙垂接引,赋归极乐亦欣然’。

五、爱别离苦——好景不常,欲合偏离,虽云人生聚散无常,可是恩爱割别,亦是人生一大苦事,一家眷属的团圆,父母妻子的恩爱,因缘所使,或生离、或死别,乃至一旦家散人亡,这么人生,是苦非苦不消说也。诗云:‘生离死别最堪伤,每话令人欲断肠,虞氏帐中辞项羽,明妃马上谢君王......’。余意:‘悟得因缘生灭法,自无恩爱别离愁’。

六、怨憎会苦——此有二种说法:一、是冤家会遇,如眼中钉,发生憎恨。一是宿世冤缘结为六亲眷属,一处同居,互为恼气,仇怨之人,欲离偏合,狭路相逢,无可逃避,汝看苦不苦呢?诗云:‘苦事人情皆欲避,谁知夙业自相招,兵败张巡思作鬼,身亡萧氏愿为猫......’。我也有句诗说:‘好将佛教善缘结,当作莲池海众看’。

七、求不得苦——世间那有十足无求之人?名利福寿,凡所欲事,求之不得,则生愁苦或愤怨。如富贵无子,贫穷多累,读书落第,营商蚀本,诸如此类,欲求偏失,亦乃人生一大憾事也。诗云:‘扬帆屡见沉舟客,挂榜偏伤落第人,毕世耕耘难果腹,频年纺织尚悬鹑......’。余意:‘得失荣枯皆有命,穷通寿夭总由天’。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炽’——火热也。盛——众多也。阴——障蔽也。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色阴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四阴,乃触境所起幻妄之心。由此幻妄身心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境,起惑造业,招集苦恼。依眼等五根,缘色等五尘所起烦恼属色阴。依五识领纳五尘所起烦恼为受阴。依六识想念法尘所起烦恼属想阴。依七识恒审思量所起烦恼属行阴。依八识微细流注所起烦恼属识阴。此五阴烦恼如火炽盛,尽夜焚众生的身心,苦不可言,当急用智慧以消灭之,一句弥陀即智慧水也。诗云‘逼迫身心苦事多,哀声无地可号呼!肝肠断处情难断,血泪枯时恨未枯’。余意‘三界无安同火宅,何如念佛往西方’。此五阴炽盛苦,乃一切诸苦本。八苦中前四苦属身所受,后三苦属心所受的痛苦,最后一苦总括身心。又前七种是别(别指一种),乃过去所感之果,后苦是总(总括诸苦),乃现在起心动作,为未来得苦之因。因果牵连,相续不断,无期痛苦,何日解脱?可不惧哉!大家当速念佛求生也。此外还有天灾人祸,刀兵水火,风雨雷电乃至寒著侵迫,蚊虱蛀啮等苦,若扩而充之,说不能尽。

总之,八苦,即单指人道而说,乃一切人类各皆有分者。不怕你是尊为天子,富比王侯,也不许人情的。所谓上自总统,下至百姓,无论贵贱,不分男女,没一个可能免者,亦无法可逃避也。更说不幸者,又生在这乱世的原子时代,弹雨烽烟,随时随地,皆有遭受惨难之可能。但细想之,我们整个人生没有一个不埋在痛苦之中,三界火宅,人间苦海,实不虚语也。”

    人生世间,不甘心不满意的事是很多的,这就是苦,佛教有令人们要求或改造一个真善美的人生,真善的世间,得到甘心而满意,乃至获得出世的究竟解脱安乐,也莫不以知苦为出发点。我敢斩钉截铁地说:若不感觉知苦者,则人生无改善的必要,人心无进取的希望,无进化的日子,也不须产生许多革命家与宗教家,就是佛教也用不著的了。

要而言之,若无感觉到众生生存竞争,弱肉强食之痛苦,以及当时印度的阶级制度一班奴隶性的人民所受压迫之苦,和最后游四门所观感到的老病死等痛苦,而策动其出家求道之心,则焉能促进其成为三界大导师,世间大伟人的释迦牟尼佛呢?若非春秋战国的情境,又焉能造出这位孔圣老夫子出来,若无满清帝制的弊恶,人民受专制厌迫的痛苦,又焉能造出三民主义,成就  孙国父的伟大功绩呢?

故苦之一字,诚为成佛成圣的大要素,即改善人生,进化社会的原动力,我们负有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的僧伽们,亦当依此为度生原则,以出世精神干入世事业,务令一切众生同得解脱安乐为目的。”

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我们每天二十四小时,没有一刻的安宁啊,真是苦树上挂黄连——苦上加苦啊!这是佛祖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学佛人都承认的,难道我们都是贫贱相吗?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