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智慧、能力差一点没关系、都不在乎,最重要的是发心


   日期:2014/5/6 20: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净土法门法师:智慧、能力差一点没关系、都不在乎,最重要的是发心

 

摘自净土法门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45集  2014年5月4 日讲于香港

请看《大经科注》,第二百二十二页,倒数六行,念老为我们说出,《无量寿经》也有如《华严经》所说的十玄门,“十玄”的意思在这个经上统统具足,我们看第一个:

【解】㈠同时具足相应门。夫《华严》教理以缘起为主。法界一切尽成一大缘起。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起一法。一时具足,圆满显现,故曰具足相应。

确实这个几句话,实际上就是贤首国师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上所说的教理。“教”是佛教,佛教根据什么理、什么道理、什么原理建立的;或者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开头就说出了,“佛教以缘起为主”。

 “法界一切尽成一大缘起”,“法界”我们今天讲全宇宙、整个宇宙,佛教的名词叫“法界虚空界”,意思是一样的。从哪来的?什么原因而有的?什么原因也就是什么道理而有的?法界一切就是万法,尽成一大缘起,这是《还源观》里头第一条“自性清净圆明体”,从这来的。

“自性清净”,贤首大师说一句“自性清净圆明体”;慧能大师说了四句。贤首大师把它归纳成一句,妙!“自性清净”,能大师证得了,他第一句话就是“何其自性,本自清净”。“圆”是圆满,没有欠缺,“明”是光明,“体”是一切万法的本体。一切万法就从“自性清净圆明体”里面现出来,这叫从一体,这一体说得好;就是通常我们讲的真心,或者是叫它做“自性”,或者叫它做“本性”都可以,大乘教里常常称它为“法性”。“性”就是体的意思,“法”是一切法,一切法的理体。贤首国师把它说成这么一句,七个字;能大师讲的“体”,自性的性体,第一个清净,第二个不生不灭,第三个本自具足,第四个本无动摇,这些都在“圆明”这两个字里头。末后一句“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在第二句,就是“成一大缘起”,这就“能生万法”了。

 “能生万法”是《还源观》上的起“二用”。“二用”就是依报、正报,“依报”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正报”是我们本人。依报、正报出现了,“一法成一切法”,“一法”就是上面“自性清净圆明体”这一法;“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依报。一切法里头有“起一法”,这“一法”就是我们的身体,自己的身体,这叫“正报”,“能生万法”;万法生一切法,生“依报”。

我们讲“万法”是全宇宙的,起一法。我们把它范围缩小一点,六道轮回;六道轮回里面又起一法。我们在人道,得个人身,统统叫缘起。最重要的底下这一句话,一时具足,没有先后,或者叫一念具足,大乘经上常常有这个句子。“一念”、“一时”是同一个意思。大乘教里面,佛常说,一念不觉,就是“一时缘起,圆满显现”,就这八个字。一念不觉它就起来了。一念觉?一念觉什么都没有。一念觉只是现一个自性清净圆明体,这是一念觉。惠能大师在一念觉,给我们说出五句二十个字,整个宇宙千变万化,他都见到了。末后那一句叫“能生万法”,见到现相,见到作用,体、相、作用统统具足,这叫相应。到相应那就是《还源观》上的“示三遍”,“三种周遍”,自性的起用,所以叫具足相应。三种周遍说明法界是一体。

【解】《华严妙严品》曰:“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

一切法门就是指的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所说的无量法门。“海”是形容深广没有边际,取这个意思。同会一法道场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一法”是任何一法,没有特定的意思,任何一法都具足一切法。为什么?它是自性。一法理体是自性,一切法的理体是自性。所以从“一”里面见“一切”,从“一切”里头见“一”。

古人也有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用黄金做成器皿,无论哪个器你都见到黄金。把金比喻作“体”,器比喻作“相”,“作用”永远是一体,而且是见到全部的一体。你譬如说我们在一枚戒指见到黄金了,这个黄金跟所有一切黄金制造品都一样,你见到这个等于全部见到了,全部的黄金都在这一个戒指上显现出来了。明心见性的道理亦如是,见性就是在“相”、“作用”里头见到“体”了,然后你回头一看,所有一切现象,所有一切作用,统统是一体,能现、能生是真的。为什么?它不生不灭。所现、所生的不是真的。即使在一真法界,还有隐、现不同,没有缘的时候,它不现前,什么都没有,所以“体”不可得。

这个要知道,不可得就得放下。怎么放下?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时、一切处,没有起心动念,这个时候叫做照,照见。像镜子,镜子照见,没有起心动念。明心见性的人,我们叫法身大士,他们用心如镜;我们凡夫用心像照相机,见一个照一个,落印象。过去照相机里头有底片,你照一张里头印子,就落下去,就像落在阿赖耶识里头,落下种子;镜子照的时候完全用性照,没有底片,照得很清楚,不落印象。不落印象没有业;落印象就造业。善的印象善业,不善的印象恶业。有业就感果报,善业感三善道果报,恶业感三恶道的果报。

于是佛法里修行的原理、修行的道理说出来了,会听的人从这里就觉悟了。聪明人怎样?不落印象!看得清楚是智慧,听得清楚是智慧,不落印象没有烦恼,那就叫不结业,没有业,这是大乘里头真修行!

不是叫你不看,不是叫你不听。不看、不听,怎么度众生?怎么能成无上道?重要的在看又听,他又不落印象。我们跟法身菩萨,跟诸佛如来的差别就在此地。除这个之外,丝毫差别都没有。

佛知道,不落印象不容易。三种印象,无始无明就是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三种,三种都是落印象。佛教我们一个方便法,先学不执着,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要执着。有分别、有起心动念,没有执着。真正没有执着了,你就觉悟了,但是不圆满,这个时候有个名称,称你作阿罗汉。阿罗汉是正觉,没有圆满;功夫再深一点,不但不执着,分别也没有了,心里没分别,这是菩萨,比阿罗汉高;再提升一级,不但没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也没有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心不动念,这叫成佛了。

佛法跟修行的方法、证果的方法,这都讲尽了。别人遇到菩萨向他请教,无论什么疑难杂症,你提出来,他就讲得很明白、讲得很透彻。把你也讲明白了,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如果他起心动念了,他退转了。起心动念是菩萨,法身菩萨;那他有分别的话,那就是三乘菩萨;他还有执着的话,那他是凡夫,他就又迷了。

他为什么不起心不动念能答复?不但能答复,而且还能现相,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妙了!那是自性起用。道理在此地。是自性,自自然然的起用。你譬如说一面镜子,外面自然照里头,它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没有起心动念,照得清清楚楚的,这个要懂。不起心不动念照见,见的全是事实真相,叫诸法实相;那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六根所接触的这个六尘境界相,全是妄相。

佛菩萨见的是真相,真相是什么?真相是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隐现自在,它不是生灭法。起心动念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变成生灭法,生灭法是念念不可得。

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完整的宇宙,就是一个法界虚空界的全体。不但娑婆世界,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界都在其中。一念就是一道光,光中现这个境界清清楚楚,谁看见?八地以上。八地以下听说,听佛说的,没有亲眼看见;六地、七地跟八地很接近,在我们想象当中可能他看见,但是模糊的现象,不清楚;八地以上看清楚了,看明白了。

明白之后怎么样?真的不可得,妄的也不可得,所以对于真的没有起心动念,对于妄的也不起心动念,这人叫成佛了。无始无明没有断尽,称他作法身菩萨;断尽,称他作妙觉如来。《华严经》把这桩事情讲透了。

这个问题全世界,过去、现在、未来,哲学家在找这个,科学家也在找这个,找不到;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讲清楚、讲明白了。

所以学佛,终极的目标没有别的,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根性劣,烦恼习气很重,无量劫来造作罪业很深,定不下来;不起心不动念是大定,法身菩萨所证得的,与自性本定相应。我们这一生没指望,来生也没指望,生生世世都不见得有指望。那怎么办?幸亏好有一个净土法门,只要我们遇到这个法门,就得救了,佛法叫得度,其他宗教叫得救。

这个法门是让我们先到西方极乐世界,烦恼习气不断没有关系,叫带业往生,可以带业往生(不能带业成佛,没有带业成佛的),这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教导我们,一生决定圆满菩提,圆满成就。把起心动念放下了,证得诸法实相,这样就成佛了,而且一生圆满。所以前面讲的它是顿教,没有阶级的,一生圆满证得,无比稀有殊胜。

在修学年代里头,如果过去入佛门没有遇到这个法门,学了很多经咒,学了很多方法,现在遇到了,遇到净宗应该怎么办?《金刚经》上所说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要会用,我们学了一大堆佛法。现在遇到净宗了,想在净宗成就怎么办?把所有的佛法统统放下。一部经,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你这一生决定往生,一切诸佛都鼓掌,都赞叹你,你做对了。

如果你学佛的时候,就遇到净宗法门,学了多少年没效果,看到学“禅“的加一点禅进去;看到学“密”的加一点咒进去;看到学“教“的加一点经教、经论进去,那诸佛菩萨看了就叹气,可惜!把净宗变成大杂烩了。你自己以为很好,这些菩萨跟我都有缘,你看我一个都不得罪,我统统拜你们,到最后不能往生,这一生的缘分空过了,错了!

首先要了解自己是什么身份?六道凡夫,业障深重。遇到这个得度的法门,那个度不了我们的,全都要舍掉,不要障碍能度我们的法门,重要!这要看清楚。所以遇到了,真正相信了,那就不能不放下、不敢不放下,为什么?不放下,自己没有把握往生;放下,自己有把握往生。放下,跟阿弥陀佛就相应了;不放下,不相应。

这经上教导我们,修行的宗旨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这一句,净宗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一向专念”不许可夹杂!有人标榜禅、净双修,还有人以为更高明,我禅、净、密三修,这都错了!自以为聪明,自己给自己做障碍,最后一样都得不到,依旧搞六道轮回,你说多可惜!你说多冤枉!

《华严经》上这句经文我们要记住:

【解】《华严妙严品》曰:“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

我们这个地方一会,就是阿弥陀佛这一会。

【解】《大疏》曰:“如海一滴,具百川味。”

这是用大海做比喻。大海里头的一滴水具足所有江河的水味,为什么?都融入到海里去了,陆地上大小河流水都流到海里头。没入海之前,每个江河水味道不一样;入海之后一味了,融成一体了。

净宗法门就是入海一滴,这一句名号具足一切诸佛的名号。念一佛名号,就是念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名号,一个也没漏掉;受持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是受持一切如来无量劫所说的无量经教法门,就在这一本里头。我们得的是珍宝,不是假的!而且我们的根性跟它相应。我们只有学这个法门才能够成就,得到的成果是无法想象的殊胜圆满。

那么今天问题比什么都重要的,是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要彻底搞明白!为什么?我们才如如不动了。欢欢喜喜把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我就这一门,你看多轻松、多愉快?一直念下去,直通无上道。

【解】是为此门之玄义。

这就是同时具足相应门。我们确确实实于一切法门同时具足相应。

【解】今此经中,具显此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

“具”是具足,“显”是显示。《华严经》上有,这个经上也有,在哪里?

【解】如经中《至心精进品》,法藏比丘“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剎,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这是经文。法藏比丘是阿弥陀佛没有成佛以前出家的名号,他发了大菩提心。

所以人生最可贵的是发心。智慧、能力差一点没关系、都不在乎,最重要的是发心。你存的是个什么心?你存的心善,经上讲“纯净纯善”,智慧、能力没有,烦恼习气一大堆,可是这个人心地纯净纯善,自自然然就跟诸佛菩萨相应,相应就自然得到诸佛菩萨加持。你有没有困难?有!但是所有困难到时候统统都顺利通关了,那什么原因?佛力加持的。就像佛在大乘经上常说的,每一个往生的人,都是过去生中无量劫中曾经供养过诸佛如来,这一生当中又遇到这一个法门了,虽然造业很重,诸佛如来冥冥当中加持他,他不会退失菩提心、他不会改变方向,他这一生依然圆满成就。善根、福德不是偶然的,是每个人宿世修成的。

善心里面,什么是第一善心?中国人的老祖宗教我们、诸佛菩萨教我们,善根之根无过于“孝、敬”。你看“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孝养父母”是“孝”字;“奉事师长”是“敬”字。“孝”,孝心,用父母做代表,表法;“敬”,用老师做表法。我们的生身(这个肉身)得自于父母的,父母恩重最大;我们的慧命(智慧)得自于老师。父母给我生命;老师给我慧命。佛法讲人有两个命,对待老师,报老师的恩叫“敬”;报父母的恩叫“孝”。

 “孝”跟“敬”是一个意思,地位是相等的,我通常称它们为根本,“孝”是根,“敬”是本,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个扎根,在“孝”、“敬”两个字。没有“孝;敬”,传统文化根没有了。传统文化教什么?就是教“孝”、“敬”,“孝”、“敬”圆满了就成佛了。所以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要讲清楚、讲明白,不能含糊笼统、不能叫人摸不到边际。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弟子规》里头讲“孝、敬”。

《弟子规》里头的经文,字字句句都是活的,活学活用,为什么?它是真实智慧。我们看到,好像这句现在社会可以用,那句它用不上,那是什么?我们智慧不够。用得上的用,用不上的暂时放在一边,不能把它删除,为什么?到我们智慧提升了,看出来了,这就管用了。所以千万不能说把不懂的都当作糟粕。小孩看到的四书、五经他不懂,全是糟粕,那就错了!长大之后悔莫及。不懂时候怎么?恭敬它,尊重它。为什么要恭敬?传了这么多年了,传了几千年都没有人把它废除掉,可见得值得传下去就有它的价值在。而是什么?而是我们不够深度。从懂的先学,慢慢的不懂就懂了,到最后彻底明白了。所以活学活用,它不是死的。经里头每一个字、每一句都是活句子,不是一种讲法、死呆板的,不是的!你看孔子你就知道,学生问“仁”、问“孝”,你看孔子怎么答法,不是一个答法,是十几种答法、几十种答法,真实智慧!凡是圣贤东西都是活的,才值得人尊敬,怎么说都通、怎么说都圆融,什么样的环境它都能应付得了,活的!不是一个死方法。

我们看一部经自古以来的注解,汉朝时候人注解、唐人的注解、宋人的注解、明清的注解,你去看,都不一样。从这个地方就体会到的是它都正确、没错,什么时代都适合。经文没有改变,讲解不一样,精神决定是贯注的,词句说法不相同。对于古籍世世代代的传承肃然起敬。到什么时候你才完全明了?见性就明了了。“见性”,是“孝”、“敬”功夫达到极致就开悟了。

法藏比丘听了老师的教导,他真干。老师叫他去参学,他真去了。

“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俱胝”是古印度数字的单位,一个“俱胝”,我们现在讲十亿,现在的数字十个亿是一“俱胝”。它这里是“二十一个俱胝”,“二十一”不是数目字,是表法的,表圆满。佛经里头,像《弥陀经》上用“七”做表法,那个“七”是代表圆满,“七”的意思,是四方、上、下就是六,加上当中叫“七”,圆满;《华严》用“十”表圆满,是从数目字,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是代表数字,“十”代表圆满。

这部经里头有显教、有密教,“二十一俱胝”就是密宗的、密教的。这个里头什么法门都有,显教、密教、禅宗、教下、大乘、小乘无所不包。

“二十一俱胝”的意思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一个都不漏,统统在里头,法藏比丘全都去参访过。用现在的话说,他都到那边去做过详细的考察、观摩、学习。老师教他“取人之长,舍人之短”,十方世界好的记住,不好的就不要。用了五劫的时间(这大劫,五个大劫的时间),这桩事情做完了,总结出了,就是四十八大愿。四十八愿是“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五劫这么长的时间做出了总结,从这个总结里面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一出现,这个世界的依正庄严超越一切佛刹,这一句话我们相信,我们一点不怀疑。为什么超越一切佛刹?它是一切佛刹里面真善美慧的集大成,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好的全在它那里,一切诸佛刹土里不好的,它那里找不到,这是非常合情、合理、合法。极乐世界不是他想象当中生的,也不是老师世间自在王教他的,不是!去考察、去看,这才合乎逻辑,才让我们这些人学得心服口服。

我们看下面的文,念老写的:

【解】经中二十一俱胝佛土表无量佛土。

“二十一”是表无量,所以它不是数字。

【解】法藏比丘摄无量佛土为一极乐净土,是即华严中一切诸法同时同处,为一大缘起而存在,具足相应之义。

《华严经》上有,极乐世界有,这第一门同时具足相应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