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法法师:唯佛是念是净土教法的核心


   日期:2014/5/24 11: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13年10月江西九江开示之一(13日)

净土是成就阿毗跋致的法则

总之很难得啊,我们大家,因为阿弥陀佛慈悲的摄护力,使我们有这样的机会聚集到一起。那这种聚集,我们可能想完成一个真正的把我们的这一生,或者有个真正的安心、立命的这样一个真实的作为。

净土这个教法在我们中国的流传,十分十分的广泛,就像阿弥陀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真是无处、无时不显现他的这种不可思议的悲智方便是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触,就是现在传播净土、实践净土教法的人呢,也是十分的……就是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莲友。那么在实践这个教法的过程中,有的人会得到一些安心,就是遇到佛陀的慈悲啊,或者说于一些教法的实践啊。那有的人会在一些修持的相应上会得到一些比较踏实的安心。那有些人呢,可以依这种诸佛亲证的实相功德,能究竟地安心,就是所谓不退转的安心。

那我们很多人都学过净土教法啊,净土教法的特质是阿毗跋致的这样一个体验,就是不退转的一个体验。那在现行生活中,或者说佛法的实践中,若是有为,皆是诸行无常。那阿毗跋致怎么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成就这样一个教法实践的事实呢?这个净土法门就有它不共的这种传承的实际的内容,这个内容它揭示了阿毗跋致真正的建立是果地觉为因地心。似乎我们每一个人都了解净土这个教法是果地觉为因地心,那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实践净土教法的人们的作为呢,心,或者说身、口、意,乃至智,我们的作为离不开世尊的果地所证实的这种身口意的作用。或者说诸佛如来的身口意的作用,在我们凡夫有情,忆佛念佛这个法则的依止上呢,是依止着佛的身、口、意,他这样一个果地所产生的觉悟的这种指导与作用,或者是这种契合。不是菩萨、声闻、缘觉,也不是我们人天善法所能及,但它可以含有菩萨、声闻、独觉,乃至说人间善法,诸多世间、出世间的功德。因为它是圆满、究竟的这样一个无上菩提道业。就像100这个数字,必然含有50、30、20是一样的。那30、20、50,它代表不了100这样一个数字。但100中呢,一定具有这个50、30、20的这个数字内容。那阿弥陀佛的这种无上的正等正觉功德回施一切众生,那使我们每个众生心目中这个百,100这个数字呢,得以显现,就是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这个实际的功德,或者说平等缘起的功德。

因为一切有为法离不开缘起法,离不开缘起,法不孤起啊。那这阿毗跋致的修持是个什么样的缘起呢?我们提到果地觉为因地心,才能使我们在有为法中得不退转。因为若是依菩萨法、声闻法、缘觉法,乃至世间善法做修持、有为修持,阿毗跋致是不可及的,它一定会遵循无常、无我这种业相相续。那这个阿毗跋致是顺着诸佛的这种果地觉,诸佛的果地觉是顺着顺性的立的誓愿而成就的。这个顺性而立的誓愿的果,众生若有为随顺、无为随顺,皆得其阿毗跋致的这种功德方便,或者说增上缘。要不然我们看不清这一点,那我们就会依照着世俗的、我们传统的思维,或者对待的思维,去思维无上正等正觉的功德,那就是所谓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它这个对称性可能建立不了。

所以我们会产生诸多的……在净土法门的实践中,很多人实践的这个法则呢,不是不退转的法,就是阿毗跋致的法则,而是进进退退的法则,就是所谓有为建立出来的。有菩萨的六度万行,也有诸多禅定修持,也有诸多功夫熏修,诸善缘积累等等。但这不可以说阿毗跋致。因为诸行无常故,非是以究竟觉,非是究竟顺性建立故;非佛力住持,那多有退转。这个退转呢,那不名为阿毗跋致也;或者说一生成就,这成为一种不实之语了。那我们学习净土的人要知道,一生成就不退转,它所依是果地觉为因地心这样一个殊胜、不退转缘起,才能得到不退转的法则的实践与成就。若是你没有这样一个因,你造不成这样的果。没有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样一个事实、清晰的选择,那我们依菩萨法、声闻法、缘觉法、世间善法等等这些作为呢,都是进进退退的,多诸变异。世尊讲,其有为者,成住坏空也好,我们人的这个心理作为、生命作为、生老病死也好,总是无常相。它是以无常这样建立的。

那我们在学习、实践这个法则的过程中,我们会了解阿毗跋致的这个法则,一定是依果地觉为因地心建立的。没有这样一个事实作为,那我们在净土教法中的实践呢,一定要去反思它。所以呢,这重要的是净土法门的传承问题了。当然也可以人去拼功夫,你这个功夫能不能使你得到阿毗跋致的功德呢?那我们每一个实践净土,对自己负责任、对教法负责任的人们呢,或者莲友呢,都应该审思,应该了解,或者说应该抉择的。若不然,我们在似是而非的法则上,会耽搁自己的这种因缘,甚至呢,错过这样的真正实践不退转法则的机会。

(某某)居士跟(某某)他们有这么个,给大家做这么样一个因缘也好,可能是这个(东林)大佛的感召,想来想去,那我们大家能聚到这个地方。

因为净土一法呢,它有个特质,就是阿毗跋致之说;


  我们自己饮水,现在我们知道,水,乃至于一切万物,都有见闻觉知,都能懂得人的意思,所以你给它善的讯息,它确实会变得很善很美,这是博士给我们做实验的。譬如比如我们平常喝的这杯水,你在水上贴个「感恩」,贴个「爱」字,这个水的质量就特别好,你要是相反的,贴个我「我讨厌你」、「我恨你」,那水的质量就特别不好,甚至于常常喝人会生病。然后你就懂得为什么大悲水能治病,就是这道理。

  现在我们晓得水有见闻觉知,我们用大悲咒水晶杯,这就是大悲水。什么时候贴上去,一个小时以后你再喝,它确实就管用,你不会念也没关系,水会看,所以这个方法很好。

结缘 大悲咒水晶杯 敬请加微信18680571807  长期结缘 全年流通



它有个特质,就是一生成佛之说;

它有个特质——唯佛是念;

它有个特质是清净、平等觉。

我们看到它的特质,那我们作为真正的念净土、实践净土法门的人呢,就寻找这些特质来实践净土教法,就比较简单、易行。

刚才我们在下面说了几句闲话,就是谈这个净土。现在很多实践净土这个教法的人呢,我们说就是,真是家家、人人、时时、处处都可见,我们能体会到、感知到阿弥陀佛的这种愿力、功德、摄化这些内涵。那我们遇到的方法是不是比较准确,真正解决了我们的这种生死问题;解决了我们这个遇佛法得不退转的问题;乃至无上菩提、究竟安乐的问题。那解决了,这个法则是有意义的;没有解决,那我们就要反思它,究竟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那要把这个法则运用得清晰、得当,这起码是我们每一个莲友应该自己反思,或者说观察,或者说自身的责任,自身的一个责任。

念佛涵盖法报化佛三身功德

那我们就从,还从大佛说。实际我们心中最大的一个佛,也可能就是安心了。最大的佛也,过去说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那可能是最大这一尊佛,又是最安稳的一尊佛,这个佛呢,真是无色无相的。他也不生也不灭,也从来没有来去的这样的一个动摇,无所建立、无所毁坏。一切诸佛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都会证实这个大佛的,就是清净法身佛。这个佛周遍于法界,融入一切事相,若有情,若无情,出生一切功德,乃至说展示一切作为——诸佛如来亲证这样的功德。

那我们来念阿弥陀佛,怎么得不退转呢?要是没有法身佛的这种对称的称念、回归、印契,那我们在有为的生灭、对待法则中,善恶、凡圣、大小中去运用自己的心,它就无常,它就会变异。那我们常念法身阿弥陀佛,那你就会究竟安住,或者说于实相中得真实皈依。

这种真实皈依呢,十方界做道场,那举手投足是道业。那就是所谓的你能运用圆满觉悟,那我们就亲证报身佛的功德,称念报身阿弥陀佛,时时处处无所增减、无所不足、无所对待,那是圆满觉悟于世间、于现行。那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报身圆摄,普利一切。

当然我们也可以去(在)种种作为中,得诸方便。因为一切法无我故,无自性故,无所得失故,那你善于运用这种无自性性,那我们在时时处处的言说、作为、意识中,无所障碍。这种无所障碍呢,非是肆无忌惮,它是于一切如梦如幻的这样的业相中,作诸方便,运用自在。因为了无所得而得以自在力,所谓的无碍力,所以应化十方无所障碍——那我们在念化身阿弥陀佛。

不管是法也好,化也好,报也好,实际这个传递的东西呢,是一切诸佛如来同一传递的,角度不一样。现在我们遇到净土这个教法了,释迦文佛给我们介绍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样一个世尊,现在世尊。我们都知道释迦佛的这种应化身,在人寿百岁之时,应化在这个世间,应众生业力的这种蒙蔽也好,世尊示现取灭。(他在)取灭之前把我们都介绍给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这个报身世尊呢,寿命无量、光明无量,他是依顺性建立起来种种大愿,以普利十方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圆成佛道的这种兆载永劫的修持,依愿修持而成就的无上菩提者。(释迦文佛)介绍给他(我们),来摄化我等。实际呢,也是让我们去真正见到我们心中最圆满的、清净的、无碍的这个世尊,或者说运用这样人人本来具有的平等觉、圆满觉,或者说无碍的觉悟。

心作心是,有方便。但我们要是没有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心作、这个心是的参照,很难很难去实践念佛即是往生时、度生时、成佛时的这样一个即心即是的事实,或者说来了解实相念佛的真实利益。教法的传承跟修持的关系,许多人就会有一些模糊的东西,或者说模糊的认识。像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家这种念佛的法门的实践呢,因为个人的因缘、素质、所居住的环境、受的教育,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接受的东西也不一样。那我们尝试着在这一两节课中,或者说座谈会中,我们来解决一些我们在实践念佛这个过程中,有哪一些障碍,我们尝试着来解决解决,或者相互地帮助帮助。把我们修行中、学习中、实践中、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迷惑、疑惑、积累,大家可以通过这个机会呢,来相互地帮助帮助。

在弥陀这个教法中,它最重要的就是二种受用的安立、设置。现在在我们国内呢,传播净土的善知识很多,他们都很值得我们礼敬啊、尊重啊。那我们在遇到种种善知识的时候,若有缘、没有缘,若相应、不相应的,可能会留下一些问题,或者说没问题。没问题的,给大家提供没有问题的方便;有问题的,给大家提供有问题的方便,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让(大家)在问题中见方便。因为净土教法原本呢,它就是一个无诤的教法,就是令我们的心智平等安住的一个教法,让我们远离一切对待、分别、热恼的这样一个教法。所以说学习净土的人呢,心里应该很坦荡地面对我们的这种修学的环境啊、经历啊、师长啊,或者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没有斗争,没有排斥,没有建立。

不行了呢,就是王居士拿了一沓子那个大家提的问题。我感觉到呢,就是我们找一个问题,也可能是一个话头,我们就可以来相互地参与一下,来……你看一看,不拿也行。谁认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呢,就可以提一个问题就行,我们就这一个问题,大家可以作为一个,就像打开这个门一样,我们从这里面可以走进来,来慢慢地对净土,我们看看换一些角度说一说。因为大家肯定都是有许许多多净土法门的一些接触啊、实践啊,这里面也肯定有不可思议的菩萨,把我们所学所用的东西呢,有优势的拿出来供养大家,有障碍的也供养大家,我们来解决它,同样是一个殊胜的事情。可以提一个问题,好。不用磕头,就坐那儿问就行了。

疑是粗重烦恼

居士:我学佛很短的时间,在我的同事朋友里面,都认为我是非常痴迷的信佛。但是我自己心里很清楚,我并没有百分之一百的信佛。我自己很想百分一百信,但是没有做到。就是这个信的上面呐,请师父开示。

慈法师:我们知道利使与钝使(注:【十使】 (名数)一贪欲,二嗔恚,三无明(又云愚痴),四慢,五疑,六身见(又云我见),七边见,八邪见,九见取见,十戒取见。一切诸使中以此十使为根本,故标出为十使,又曰十烦恼,十惑,十随眠。台宗称前五者曰五钝使,后五者曰五利使。依惑性之利钝而分之也。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贪、嗔、痴、慢、疑,这五个思惑呢就比较慢一些,那不正见呢就比较利一些。其中这个思惑中呢,就是钝使中,贪、嗔、痴、慢、疑(中的慢、疑)二法,或者说疑虑,是我们一个很深很深的烦恼,这个烦恼呢,很厉害很厉害的。它是个烦恼,或者说它是个业障,或者说它是我们过去带来的我们无始以来轮回积攒下来的一种记忆,叫俱生惑。这个惑呢,就是不信,就是疑。这世间本来也没有啥信的,可信的东西,也没有啥可疑的东西,最主要是我们生来就带这么个东西——俱生惑。它是个烦恼,你说你怎么对付它?就是它就带来的一个烦恼。你说,哎哟,我想真信,那你这个烦恼不去掉的时候还真信不了。它是我们带来的东西,就是从娘胎里出生就带着这个,就带着这个事情来了。

好解决哈,就是你看你怎么面对这个烦恼就行了。对,所以过去的人呢,有的人信根就很深厚,就是这个惑业薄少,就是自己的惑业一生起,他就知道——此为烦恼!解决了,不再管它了。就是他不纠结这个东西了。你心很松弛就解决了。五步人生中讲过,《意乐人生》中,我生起一念疑虑了,此为烦恼,为粗重烦恼;此为名言,本不可得。那你正信的基础就有了。对,这个不是个啥事情,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唯佛是念       净土教法)(五明学佛网:唯佛是念       净土教法)  

 法藏法师:净土教法的生死观 

 张秉全居士:发大菩提,生真信愿。竭诚尽敬,唯佛是念——印 

 法藏法师:净土教法的生死观 

 信愿法师:净土教法纯他力的思想是凡事站在阿弥陀佛的立场去 

 信愿法师:憍慢心的人、懈怠心的人很难相信阿弥陀佛的净土教 

 《净土圣贤录易解》:阐扬净土教法之圣众,觉明妙行菩萨 

 信愿法师:圣道教法凡夫难修难进,净土教法凡夫易生易入 

 信愿法师:晚年得遇净土教法,照样自在往生的明朝张氏善女人 

 法藏法师:净土教法的生死观 

 法藏法师:净土教法的生死观(三) 

 法藏法师:净土教法的生死观(二) 

 法藏法师:净土教法的生死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