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慈法法师:作个快乐的修行人


   日期:2014/5/25 15: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个快乐的修行人

有些角度我们是不断的反复在讲,虽然是反复讲,但是有很大的必要性,因为我们的生活思维意识的泥垢很厚,有时候突然出现一个划痕,你感觉到你的思维不像以前常规的思维了,你感到一种喜悦,但你还没透出来气呢,那个东西又被我们的习气磨平了,因为我们共业的环境特别厉害。

早期在我们中国,净土传承的善知识的修持多用礼赞形式来念佛、忆佛、供佛,就像我们读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一样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等。它这个修持礼赞的角度是非常多的,就是来礼赞供养的修行方式。这种修行方式可以使我们很迅速地走出业力的固执,容易亲切地接触到恭敬、随顺、破除执著的亲切的感受。这个礼赞就比较舒展一些。

现在人的修行方法是求功夫,所以就比较逼迫一些,现代人用这种方式是比较多的,而古代人用礼赞的方法是十分普遍的,所以他们很喜悦、轻松,在歌赞中把自己的烦恼、业习就转变了。他们的心地真是很舒展,很调柔的,因为是用恭敬心去做的,或者说在礼赞的过程中恭敬心、喜悦心、轻安很容易被培养、引发出来,在那种气氛中得到了加持。

我们看到,早期的昙鸾法师、道绰禅师、善导大师、少康法师、法照法师,他们的经历中都记载有歌赞、礼赞这些修行方式。宋朝以后慢慢就刻板一些了,逐渐就引导到求功夫上去了。严格地说,用念佛的方法求功夫不是不行,但念佛的特定的优势就显示不出来了。我们知道,修行功夫的方法是很多的,但是要是把念佛改成求功夫的方法,念佛的特别优势就被埋没了,埋没在通途的修行方法中了,慢慢地净土法门的成就者就变得稀少起来了。

我看过一段善导大师在长安游化的事迹,有善导大师灵塔的香积寺的当家师请我去一起坐一坐,我说我不去。为啥呢?我说那太热闹了,真要像善导大师当年那样,那就麻烦了。当年善导大师在唐朝的国都长安的时候,他们组织在寺院广场做般舟三昧乐那样的礼赞——愿往生!无量乐!散花乐!感人到什么程度呢?——宫廷里、深宅大院里的人都会搭梯子翻出来做这个法事。为什么呢?太快乐了!也自由、也轻松,一个法师在主座宣化美妙的言辞,都是对极乐世界的赞美,下面的听众也好,出家人也好,走路的也好,信佛不信佛的也好,都可以随着来唱和。有很多唱和的句子,大部分都是“往生乐!往生乐!”“散花乐!散花乐!”“供养乐!供养乐!”“无量乐!无量乐!”这样的话,很简单的一个契合,它不需要你学很多东西。那些挑着担子买菜的、走路的,不管是什么人来了,都可以去参与,所以当时经常会出现十万人的念佛场面!十万众在那儿“无量乐!无量乐!”那是个什么场面呢?有煽动性。

我做过一次,我就不敢再做了。后来本老的报国寺(武汉)给我打电话说:“法师,你来做个‘无量乐’吧。”我说我不敢乐了,因为什么呢?这一乐就没办法收拾了,老人年轻人都乐得跳起来、扭起来了。因为很放松,没有什么求的东西,只是把生活中的压抑、烦恼、沉重啊,修学中的急迫啊,很多学不会的心理沉淀啊,全部挥发出来了!喊嘛!大家啥也不管了,就“无量乐!无量乐!”为什么呢?我们心中太多固执的、沉淀的东西,太多缠缚了。如果时间成熟了,我们在一个不惹别人烦恼的地方可以去乐,要不然把人乐烦了,那喊的嗓子可大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人突然舒展开了。

学佛本来就是让我们真正地身心解放的,解放不是肆无忌惮,但是让我们解放啊。在一种宽松的、喜悦的、完全不计较得失的心理环境下,使我们的身心健康起来!舒展起来!那一定是佛陀最智慧、最慈悲的方法!所以古代这些善知识们啊,真是不得了!

不相信,我们这些人可以做一做,就在这儿,多搞点花啊、香啊,珍宝也行,“散花乐!散花乐!”“无量乐!无量乐!”乐他一堂课也行。不讲课了,讲来讲去就是老套子,对不对?但是你说这个时代怎么办呢?因为一代一代人就这么教育过来的,我们突然这么做了,如果宗教环境不成熟,别人会把你判定成不好的东西,说“这帮人是疯子”!哎呀,你快乐得过分了也不行。

它传染性极强,像春风一样,“呜”一吹都绿了,即使心里很干枯、很别扭、很板正的人,大家一乐、乐、乐,把他也传染了。为什么呢?这种解放的快乐,这种供佛的快乐,赞佛的快乐,这种没有所希求、没有所对待的大方的修行,是真正心灵的修行,它养育了我们的心灵与道德!因为突然你那么多欲望、那么多对立、那么多想法都没有了,都变成快乐、喜悦、光明了。所以这个修行方法极为值得提倡,但环境得成熟。

以前我们第一年来放光寺,功课太沉重的时候,我们就乐五十分钟,或三十分钟,不能乐久了,乐久了怕大家学不下去了。当时没有法器,就用一个茶缸、一个铁盆,用八十八佛那个调子,就开始乐起来了!就一节课,但是特别好!人突然感觉到修行佛法原来可以轻轻松松地,快快乐乐地,喜喜悦悦地去修行,不是说非得怎么样怎么样累得不行,似乎很多人心里的概念就是修行一定是很严肃的,现在人对修行的套路都认得太死了。

过去净土法门就是“但得诸乐,无有众苦”,他修行也是这样的,他接受的心理与教育都是这样的。看看《善导大师全集》,那里面都是很快乐的修行方法!——《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三昧乐》,都是这样的。那时候,施主说给我做个法事赞,一个法师就往法座一坐,开始宣读,乐、乐、乐就开始了,乐完了,超度也完了。修来修去大家都很快乐!

善导大师为什么影响那么大呢?当时唐朝那个时代大乘八宗都是十分稳固的,势力都很大,道场、徒众分布都很清晰,善导大师不管这些,他说你念佛,对方说不念佛,他就挑战去了。善导大师敢挑战,因为一挑战人能快乐嘛。所以人称他为“光明善导和尚”,他念佛就会口出光明,实际是他的心智极为地舒展,心灵的光真正地袒露出来了!我们那个小心眼儿,天天计较计较计较,这个那个,拧拧拧拧,把那个光就拧成麻绳子了,人心里别别扭扭的。所以我们有机会了,我们也可以,不去求功夫了,我们也舒展舒展,行不行呢?

我们能让净土的修行方法慢慢地、轻松地、有实际效果地真正地来解放我们的心灵,养育我们的道德,用“但得诸乐,无有众苦”的净土正行来实践念佛,让本来就很沉重的人们有一个休息,有一个解脱的时候,有一个笑一笑的机会。要是我们学了这九十天后,会笑了,那也就真“阿弥陀佛”了!

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莫不是顺性设立令众生安乐、喜悦的教法,那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能不能把它嫁接过来呢?实际是完全可以的。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所谓的修行,就是把它嫁接过来,像礼赞供养、歌赞佛德的方式来修行,就是把它嫁接过来。我们忘记了娑婆世界的尘劳,“巧把尘劳做佛事”,我们把尘劳之事变成一个快乐的事情。以前我在黄河边上看拉纤的船夫,他们很喜悦地唱着曲子把这个事儿做完了,如果相互地埋怨着把事情做完,这群人都病倒完了!但是现在很多人干活、做事就不会唱着做,总是要哼哼叽叽地埋怨你埋怨我,埋怨这个埋怨那个,结果造成心理疾病,身体疲劳。

那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能不能把阿弥陀佛的依报的喜悦或者说顺性的喜悦的功德在这个娑婆世界运用出来呢?就是我们会不会依着净土的方法来修行。若真正修行了,也可以说我们是这个娑婆世界中一个快乐的修行人。真希望大家做快乐的修行人呐!你知道这个世界多苦啊?很少有人说这个世界有多少乐,也有人说,但这个乐就像石光电火一样一闪就没了,大部分都是在苦的状态下。我们尝试尝试,可以对传统的修行方式要么有个恢复,要么有个认识。

我以前读十大愿王的时候,我说:哎呀,这些菩萨太有方法了。十大愿王从头到尾就说了一个“我”字,哪一个“我”呢?忏悔业障,其他都不讲“我”。你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说到自己了,忏悔业障,后面是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没有一个建立固执的东西的。但现在人的修行呢,所有的说法都是“我”,我这样,我那样,对不对?我这感觉,我那感觉,没有智慧,很纠结很纠结的,越修就越沉重越迷惑。所以这五念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很轻松啊!没有一句让我们求临终怎么样、求功夫怎么样,都是充满了智慧与慈悲,所以它讲了三种违菩提心与三种顺菩提心。违菩提心就是为自求故,为自身求安乐,为自己修证,违菩提心就是违道义而行,你是不能成就的。所以现在很多菩萨的修行呢,一抬脚一动嘴一动念都是背道而驰的。这个求功夫就很容易进入这样一种我执坚固的一个不断的积累。

我刚出家的时候,在一个寺庙里为大家做服务,做执事,一个法师就见到我了:哎哟,不得了。我说:“我感到很惭愧,肯定出问题了,我这有不得了的错误了,你给我点一点。”他说:“人呐,不要认为自己有啥啊!不管你是做执事还是做普通的出家人或者修行人,都不要认为自己有啥。”我们很容易做出来个什么样子,我们念佛不是为了什么样子。我看一个菩萨写了一个发愿文:我所有的修行功德,愿现稀有的瑞相,令众生生信故,以这样往生的稀有令众生生信。很多人都说这很不得了,我说也是不得了,但他要是说随顺佛愿,令众生了知佛愿,生种种稀有相,令众生随顺佛愿,了知佛愿,这样的发愿文就很完美了;要是我的功夫、我的修行,然后现种种瑞相,让大家生信,那是个什么呢?很容易把人误导到功夫上去。

净土教法整个都是佛愿的养育、载负,就是说大家没事了,你可以歌唱了,你可以轻松了,你可以愿生就生了,你在这个娑婆世界沉沦,你要知道是因为你的执著,而没有任何障碍,往生是通途,没有障碍的,阿弥陀佛是接引十方众生的。这个角度我们一旦认知不到,就会出现一个大的事情。所以我们认为自己有很多作为想给佛看,说你接纳我吧,你看我很修行啊,我很持戒啊,我很勤奋啊,我在为大家服务啊。不是的,阿弥陀佛不需要你这个。这个地方的认知要强化一下。

我们的“往生”跟我们的“作为”,这个地方不能拿正比,不能划等号,要划等号就麻烦了。这个作为中,现在一般说是功夫嘛,要是一划等号,就出大事了,很多人就会直接否认自己往生的机会。所以阿弥陀佛不给我们设障,这是一定的,法性不给我们设障,我们自己愿意离苦的那个真正的心理不会设障,唯一设障的就是我们的疑虑心,就是我们贪嗔痴慢疑的疑虑的习惯,它会给你制造一个往生的假设的条件。但是我们要知道随愿往生是唯一的条件,跟作为不能划等号。要是跟作为划等号了,太多人没办法往生了,咋划呢?咋要求我们呢?所以很多人就开始功夫成片,一心不乱,那就跟作为划上等号了,这样给很多人造成了恐慌。这个缘起出问题了。往生可以和随愿不随愿划等号,这样你就很安乐,你的心地就很简单。我的意念上能不能往生?我是不是随顺佛愿了?我随顺自己的业力是什么样子?随顺佛愿是什么样子?所以能不能往生与作为不能划等号,这个我们一定要有个清晰的认知。

那你说这样我可以放逸了,真正地抉择了阿弥陀佛这种大恩德的回施的人不可能行放逸,你自己的道德、你自己的感恩心不允许你。那你说跟我们的行为没啥关系,我们就可以睡大觉、喝鸡汤了,对不对?是不是那样子呢?实际也不是。真正地随顺佛愿,得到这种安心的加持,你真的会知恩报恩的,这个词就很恰当了,人知恩一定会报恩的。许多人长到成年了,娶妻生子,这个时候对父母的恩就特别有感触,为什么呢?他在养子女的时候知道,父母有多么辛苦了。那我们真正地体会到阿弥陀佛怎么来彻底地解放我们,给我们带来多么大的恩惠,我们就会真正地报佛的恩,会传达佛的恩德,传达给有情,而不会行放逸。

我以前接触过那样的念佛者,实际是借口,为放纵自己找了一个借口:我们被救度了,可以想干啥就干啥了。这纯粹是个放纵的借口,放纵自己的恶习,找一个天大的借口。这一类人,不能说批判啊,我只能说这样的人很给自己找麻烦,找了很多麻烦。

因为我们现在学习阿弥陀佛的教法,是被阿弥陀佛的愿力所载负,我们在被载负的这个恩德的加持下,我们生起了感恩的宽松与喜悦。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恩给我们带来了喜悦,带来了真诚,带来了空间,那你这个时候的作为一定是真诚的,你对自己对他人不会有虚假。放纵实际是一种虚假的恶习,放纵自己的人一定还会受到恶报的,这种现缘恶报没办法(避免)的,这个恶报是现缘,你现前的作为本身就是报嘛,你做这个事的本身就是果报。

我早期接触过一群这样的人,认为被救度的说法,用这个借口去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反正我的感知上,我认为佛陀的愿望没有这种内容。因为他予十方众生往生的快乐与往生的承诺,或者接引众生,为了使我们现行离苦,究竟成佛。这一定是一个大的意义,大的原则,现行使你离苦,使你得到身心的解放,身心真正的安慰与加持。所以“拯济群蒙,惠以众生真实之利”,“于一切怖畏作究竟大安”,他是真实不虚的,他没有花哨的东西。有些不太了解的人就会把这个东西当成借口,把阿弥陀佛的回施,把阿弥陀佛的愿望,接引十方众生无条件往生当成放纵自己的借口。无条件地接纳我们不是放纵的借口,只是说让我们彻底地从苦海中走出来,让我们彻底地认识这个娑婆世界的业海、苦海的来源是我们自己过去放纵造成的。

我们有时间可以把《法事赞》、《往生礼赞》或《般舟三昧乐》做一做,你体会体会,在这里面放纵自己是很困难的。因为什么呢?那个时候只有感激,你会从自己的心灵中产生那种被解放的喜悦,就是我们被禁锢在业力的因果的圈子中不能自拔的情况下,阿弥陀佛把我们直接接到这样一个心理空间,一切果报在往生大愿的摄护下都变成了觉悟的增上缘,你不会再沉浸在业力的果报中了,你再沉浸在里面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那你说是不是我们现在这个正行的修持还没有产生真正的实际的效果呢?我认为是大部分还没有真正地了解净土的正行,就是没有随顺佛愿去念佛,真正地把整个身心去随顺佛愿,去审视世间,还是若即若离地用自己的功夫或者用自己的业力来审视,来念佛的。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往生是佛愿所成,我们是随顺所成,这样一个简单的殊胜的教法,但是我们还会回到自己的业力,或者自我克制,或者自我要求,或者自我限制的一种作为上去,认为不这样总是有不安全感。很多人心里缺乏安全感,对法认识得不究竟,没有真正地抉择,他总是有疑虑,他不知道这个疑虑是他自己的习惯,而不是阿弥陀佛的愿力。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荡涤众生的疑虑,使你得到心智无碍,汇入到这种净光明智中,真正地解脱我们。

我们知道任何现行,不管是善恶业,都是我们现行即在受报,不需要其他的。那你说“阿弥陀佛已经拯济我们了,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了,就不受恶报了”——那是不可能的,你现行作为的本身就是报。所以我们在“愿生即生”这个大的安心的随意自在方便的情况下,我们就不会有借口的。因为啥呢?我们知道我们现在每一个现行的作为就是现行的果报,它的后记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啥呢?阿弥陀佛把他的后记给掐了,就是必然往生,所以你的现行、现缘就是果报。现行即是果报。这个看清楚了,阿弥陀佛广大的摄化众生的愿望——愿生者必生,给我们带来了安心,我们在这个安心的无持碍的心智下,我们所有的作为,即行作为就是即行果报,那你看该做什么你自己去审思。你自己可以去观察,什么合适你,你怎么做得得当,对你来说是快乐的,对你来说不伤害他人,对你来说周边是有意义的,就是于法中得以增上的事情你做一做,你体会体会。

但你说我一会儿犯恶习做坏事,做了不得当的事,你知道马上就会受果报。真正地了解佛的大愿的人,果报来了更亲切,更真实,现行果报来得更贴切,因为你做的时候就是果报,你也不要求后报了,我们的后报是往生嘛。我们不要后报了,你的作为怎么选择?那我们就会变得轻松了,我们在这个轻松的心地中,我们应该做些事情。我们作为念佛人,应该对这一点有一个透视力,应该走出这样一个困惑——认为我可以放纵自己而不受果报——放纵本身就是果报。那你说我缘阿弥陀佛不受后报——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断灭见。在因果律中说,千劫万劫总不相坏,缘熟之时必然受报,这个是真实不虚的。像释迦文佛三月马麦,到娑婆世界是九难,都是无量劫以来业力已经荡尽了这些残留。

那我们真正往生极乐世界了,我们所有的作为还有依利益世间的因缘来偿还,就是成佛的路上你要偿还这个因果。为什么呢?虽然你自由了。所以往生是大事,回来偿还是次一个事情,但是我们还是得偿还,要不然这成断灭之见了,这个世界没法相续了。所以很多生断灭恶见的人张嘴就说没有因果,我感到他们这样的人真是很苦啊,明明自己在做苦乐,还说没有苦乐的果报。现行的作为就有苦有乐,有真有假,有好有坏,你作为的本身就在受果报,还张嘴说没有这些果报。所以断灭恶见丧人心智,令人肆无忌惮,坑的是自己。执著断灭知见的人是很苦的,他的心没有依止,就是心不相续故。

这些阿罗汉亲证断灭啊,但他断灭的是烦恼,而不是觉性。所以智海中我们凡夫不相知,他断灭的是沉沦与迷失,灰心灭智嘛,他是亲证这个东西了。证明什么呢?世俗众缘中不可得性,他亲证了这个。这些大菩萨不亲证这个,他余习润生啊,他急于在这个世间行于六度万行,利益世间。断灭见是极大邪见啊,所以我们学净土法门的人在这个角度上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远离断灭邪见。起码你的现行你会知道,往生大事已经解决了,但你要知道现行本身的果报。我们要知道这一点就不会被邪见所诱导。生断灭邪见的人呢,他认为他做了一个恶事就泯灭了,这样的人就会不断地加深肆无忌惮的作为,做一些常人想不到的恶的行为,他认为做完就没有了。你查查佛教的教言机制,断灭是极大恶见,不是一般的恶见,此人必然行肆无忌惮之行,为极恶之事。

可能早期学习净土的人因缘很杂,九七年以前我接触过方方面面的修行者,的确有断灭恶见的人。我们可以反复地用大乘教言也好,参访真正的善知识也好,自己实践也好,你看看断灭见都是不可取的,断灭见会给自己造成恶性之苦难,给他人造成恶性的灾难,这样的人会制造恶性的事件。要是知道它是相续,即因即果的人,他也不敢为非作歹,因为他知道现行的果报。我遇到过几次大的事情,那些作为比较大的都是这一类的人,啥都不怕,是做的时候啥都不怕,做完以后啥都怕。一张嘴就是没有因果,他用没因果来安慰自己,安慰什么呢?所做的行为的不可回顾性,就是不通忏,不可取用。他没办法把它泯灭,他干脆就用断灭的说法,他认为断灭就解决了,实际不是的。我们观察观察现实社会也好,历史记载也好,佛陀的经典也好,没有这个事情,它纯粹是一种极恶之妄想。就是这个恶事行到极端的时候,他没办法反复,没法反顾,没法忏悔了,他就用断灭的心来表达了,这样他认为自己可以得到一个解救。

所以我说表达都是一种心理需要,菩萨,所以愿往生也是一种心理需要,那不能往生是疑虑心理的需要,那说没有因果,或者说被救度了,肆无忌惮地放纵自己,这也是一种需要,这种需要本身就是果报。我们不强制任何一个东西,我们可以观察,可以去如理地智慧观察,正念观察,不用我们个人的利害关系去观察这个事情,为自己负责任,为他人负责任。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慈法法师       修行人)(五明学佛网:慈法法师       修行人)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作个自在的修行人 

 慈法法师:三种观察必然往生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嘱累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觉寤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随喜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不共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现前三昧中十法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甚深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授记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具足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饶益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贤护分称赞功德品第八